本
文
摘
要
生活的小镇
王芬
初夏小镇的夜晚,凉风拂面,花灯闪烁。我漫步在宽敞洁净的马路上,看到鳞次栉比的店铺里,仍闪动着忙碌的身影,延续着白天的喧闹。在明亮的路灯下,伴随着缕缕诱人的香味,看着生气勃勃的小镇,真让我思绪飞扬!
我生活的小镇,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位于区域东端,与武南镇毗邻,距武威市城区东南35公里,是甘肃省十大集镇之一,是武威最大的乡镇——黄羊镇。
它东西分别接近腾格里沙漠与祁连山脉,既有大漠孤烟直的豪情,也有山川耸翠的秀丽,遥望祁连,山舞银蛇,近看大地,苍松挺直,白杨耸立。闻名遐迩的天梯山石窟就坐落在这里,它位于黄羊水库边缘,兴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建筑。这个普通的小镇,在六七十年代云集了诸多省级单位:甘肃水利学校、甘肃农大、甘肃农业科学院、甘肃省畜牧学校、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甘肃地质六队、甘肃省水泵厂、甘肃第二拖配厂,省级单位的驻扎让这个小镇熠熠生辉,在武威众多的乡镇中鹤立鸡群。
武威黄羊镇糖厂在九十年代之前在省内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八十年代,镇上还驻扎着一个步兵团,经常可以看见训练有素、步伐整齐的士兵行走在大街上,让行人不经意的止步,举足之间投出崇敬之意。曾经的小镇可谓工农兵齐头并进,人人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干“四化”。
由于这里气候比较恶劣,水资源极度匮乏,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水利学校、农科院、农大和地质六队先后搬迁,几个国企也受改革大潮的影响,纷纷裁员减产,缩小经营规模,大批人员外流,造成小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成为人们口中的“荒凉镇”。
在小镇生活了四十余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格外熟悉,七八十年代的小镇,大街小巷尘土飞扬,全镇只有两所学校,黄羊子弟学校(小学、初中部)和武威第七中学(高中部),虽然甘农大也附带子弟中学,但只限招收本校子女,我们只能是望尘莫及。
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是唯一的商业街,路边有钉鞋摊、酿皮摊、杂货摊、补胎摊(自行车)等不多的商贩,仅有的小吃酿皮摊前人也是瘳瘳无几,主要是人们囊中羞涩。
一个陈旧的国营大商店(当时大家都叫它三级站,也不明白此名的来历),摆放商品的品种少得可怜,基本都是日常用品和糖果,一分钱都物有所值,可是儿时的我们,穷的一无所有,只能贪婪的望望水果糖,舔一舔嘴唇灰溜溜的走出来。
街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邮政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寄信,取包裹,打电话,汇钱,买大众电影……项目繁多,这是我唯一常去的公共场所。镇上仅有的金融机构是农行,办理的都是公对公的业务,私人业务少之又少,年少的我从未进入过。交通是很不便利的,每天只有一趟班车按时往返武威。
曾经的小镇就如此简单,正如人说:路不平、灯不明、电话接不通。沒有什么车水马龙,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可在记忆中却是那样美好。小镇四季分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其真实写照,春天麦苗青青,随风轻摆,恰似碧海翻滚,夏季绿树成荫,蛙声翠响,金秋时节,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寒冬季节,白雪皑皑,美不胜收。祁连脚下,沧海桑田,绵延千里,黄羊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青春和汗水筑梦美丽的家园。
光阴似箭,日新月异,现在的小镇焕然一新,街道繁花似锦,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超市、饭店、宾馆、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宽敞的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道路两侧高楼耸立,住宅小区景色宜人,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烁着迷人的光,一些舞蹈爱好者在灯下随着音乐跳起了健身舞。人们穿的衣服也跟上时代潮流了,打扮得那么有个性,充分地展现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黄羊河莫高生态农业园区、黄羊工业开发区、黄羊镇面粉加工集团蒸蒸日上,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座高等学府坐拥这里,引来全省各地莘莘学子前来就读。甘肃药物碱厂、甘肃农垦电大、甘肃普安药业的进驻、让小镇重回昔日的风采。金大快速公路的建成更是一项惠民举措,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未来的小镇会加快向城镇化建设大步迈进的脚步,环境更加优美,一个崭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城镇屹立在河西走廊。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岁月像流水一样逝去,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却日益渐浓,无论小镇如何变化,曾经那个记忆犹新,贯穿了我童年,有着太多孩童时代回忆的小镇,永远封存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