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科学与流言为话题的题目(以科学流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科学与流言为话题的题目(以科学流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于科学与流言为话题的题目(以科学流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疫苗没用可以不用接种?北斗地图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0日下午,智止流言,传播真知——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学中心揭晓,“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位列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之首。十位各领域专家通过讲道理、摆数据、做实验等方式揭穿了十大流言的真相。

本次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是在腾讯指数数据的基础上从2018年发布的74条“科学”流言中,由专家评委根据其传播广度和危害性投票选出,均为百姓关注话题或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网信办的指导下,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和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于2014年初发起。五年以来,每月“科学”流言榜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品牌活动。活动现场,包括北京日报在内的11家媒体获“智止流言,传播真知——反击谣言先锋奖”;包括北京晚报等10家媒体获“智止流言,传播真知——反击谣言贡献奖”。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流言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酸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女孩,碱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过食用碱性食物、服用碱性保健品、使用碱性疗法,可以改变身体的酸碱性。

真相

“酸碱体质”本身是一个伪理论。自从十几年前这个“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强调它是一场骗局。关于酸碱性体质,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

酸碱理论的倡导者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一些逐利的商家,用这套理论给某些食品包装上“健康”外衣,加价售卖。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无疑是一次警示。除了“酸碱体质”理论,当前国内还存在“火疗保健”“生吃泥鳅”等各种“神奇”理论和疗法。听起来奇葩,但受误导的公众并不在少数。

咖啡含致癌物饮用会致癌

流言

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饮用会致癌。

真相

咖啡之所以被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与丙烯酰胺的2A类致癌物身份脱不开关系。按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丙烯酰胺被列为2A类致癌物。但2A类致癌物的含义是,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结果还尚未定论。丙烯酰胺虽然可导致大鼠患上多器官肿瘤,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其对人类只是具有潜在致癌性。

据《食品与化学品毒物学》期刊2010年刊载的《人类对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摄取量的预估》一文指出,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按此计算,一位体重55公斤的咖啡爱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143微克(55×2.6=143)。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含量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318杯黑咖啡(143÷0.45=318)才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

疫苗可以不用接种

流言

疫苗总“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实没有效果,不接种也没关系。

真相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到目前为止,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过疫苗接种,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之所以能将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的接种率。

诚然,问题疫苗事件的爆发值得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总体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并且接种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可能由其带来的危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接种到问题疫苗而放弃疫苗接种,只有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够形成广泛的、有力的防御。

洗牙对牙齿有害

流言

洗牙之后牙龈萎缩得更快,牙齿变小变松,牙缝也会变大,所以不要随意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真相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色素等。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洗牙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口腔疾病,而不是治疗。真正了解口腔健康之于人体的重要意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积极采取正确的处治措施,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健康的口腔环境。

北斗地图应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流言

2018年 5月上线的北斗地图App使用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替代美国的GPS。

真相

北斗地图不等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盟伽利略系统(GALILEO)构成全球四大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这些系统一般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构成,负责提供经度、纬度、高度等位置信息,是国家建设的“大国重器”。从2018年年底开始,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地图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地图。手机地图到底采用了哪个卫星导航系统来做定位,主要取决于手机的硬件,手机中装载了哪个导航定位系统的芯片就能用哪个系统来定位。如果你的手机不具备支持北斗系统的硬件,那么你下载了北斗地图App也跟北斗系统没有关系。

家用节能灯致癌还有剧毒

流言

节能灯泡是诱发多种癌症的超级癌源,其释放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并且含有剧毒物质汞元素。

真相

此流言的所谓依据是:美国Live Science曾撰文称,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证明节能灯泡在使用时比普通灯泡发出的紫外线辐射更强。

然而,这篇文章的有关原始表述是:“节能灯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辐射可能损害人体皮肤细胞,让人过早衰老,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皮肤癌。”文中提到的研究使用的细胞是泡在培养皿里体外培养的皮肤细胞,并不像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有表皮的保护。其次,该实验对皮肤细胞进行了近距离(2.5厘米)、长时间、大辐射量的节能灯照射,这与生活中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

科学家发现人体最大新器官

流言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遍布人体的新器官——间质。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真相

2018年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Neil D. 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

这篇文章的“新”并不在于“发现新器官”,而是首次采用了一种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实时观察的技术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观察了一些已存在的组织结构。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宇宙墙为宇宙划定了边界

流言

在距离地球一百亿光年之外的波江座里,有一条横跨35亿光年的真空带,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墙,为宇宙划出了边界……甚至,我们有可能是由某种更高的文明培育起来的试验场。

真相

这完全是一则假新闻: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谁,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报道”也都是相互抄袭的。

也许本次假新闻的炮制者在了解到《新科学家》关于“星系长城”的相关报道后,把以往的这些小道消息汇总成了这篇耸人听闻的假新闻。

同时,由于他们误解了“巨洞”和“墙”这些词的含义,于是就想象出了一个完全被墙包裹着的神秘宇宙来。这可以作为一个科幻小说的题材,不过并不是我们实际生活的宇宙。

北极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

流言

北极32℃的高温导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的距离寻找食物。至少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北极熊体力所能支撑的范围,它们最终的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者饿死在无冰的环境里。

真相

32℃的北极显然和人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景象差异巨大。这次新闻事件中,大家关注的最高温地点出现在欧亚大陆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峡湾区(北纬60°附近至66°34′,即北极圈地区)和挪威北极地区(北纬66°34′至北纬71°附近,欧洲大陆最北点)。该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本来就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要暖和一些,出现32℃并不奇怪。

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体所表述的“北极”令公众产生了误解。“北极”包括的范围很大,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直线距离2600多公里),此范围内都可以称作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也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一进入北极圈就是冰天雪地。北极圈里也有茂密的森林和开满鲜花的苔原,有很大的城市,有牧场和农庄。所以说很多人混淆了一个概念,一说北极就认为是北冰洋的浮冰区,那里如果达到32℃的话,当然是很可怕的。

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牵动着全球的“神经”,灭种危机虽尚未到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环境发出的警告。毕竟,北极熊只有一个北极,而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室外能见度低都是重污染惹的祸

流言

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气能见度很低,肯定又是遇到重污染了。凡是能见度低,就是重污染惹的祸,二者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

真相

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单位是米或者公里。能见度越高,我们看远处的东西越通透,反之则看不清楚。

能见度高低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

我们常说的“空气质量”只代表颗粒物浓度。夏季“ *** 天”湿度较大,就像洗完澡后的卫生间充满水汽,对阳光散射作用明显增强,导致光线投入到人眼中的量减少,所以能见度降低,从视觉上,这和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的污染天气很像,所以会容易被误认为“空气质量重污染”。

更多关于科学与流言为话题的题目(以科学流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