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什么叫知识付费?
用百度百科的话来讲,就是: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用我这种大白话来讲,就是:想学啥玩意儿?来,给钱,我教你。
没有人愿意落后。
尤其是萦绕在中国青年人群体中的两个关键词:“知识焦虑症”和“信息焦虑症”让大家更卯足了劲往前跑。
知识付费,适时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一次赞赏、一场在线语音讲座、一个付费课程......
我们身边为知识内容付费的人,越来越多。
但,人们究竟为了什么而付费?
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知识付费呢?
知识付费背后的产业是怎样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
1
Knowledge payment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设备快速涌入大众生活之中。
人们对智能设备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浏览与检索网络信息成为大众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
如何在信息爆炸环境中能够及时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从而快速消除自身的知识焦虑,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众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与找寻效率,同知识迭代的速度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对等的现象。
要找寻到符合自己知识结构,并且是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大批对知识极度渴求的消费者,他们愿意通过付费这种方式,精准定位与及时获取知识。
2
Knowledge payment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
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2020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有望突破4亿人。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知识付费市场不断扩大,用户逐渐养成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
3
Knowledge payment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线上知识付费发展带来机遇,但是当下的市场现状确充满问题。
知识付费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定价无标准、内容良莠不齐、盗版侵权多发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经济爆发式增长,知识付费市场也异常火爆。
特别是疫情期间,人们居家时间长,对于线上消费的需求旺盛,让知识付费经济站上了“风口”。
仔细审视知识付费市场,可以看到由于其正处在快速扩张的“红海期”,既有“ *** 圈地”的,也有做“一锤子买卖”的。
市场的不规范导致了无序竞争的现象。
不管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忽悠”都可以“知识之名”进行“贩卖”。
最典型的“套路”就是不少知识付费链接紧跟当下社会需求热点。
用“吸睛”的标题、
而所谓的“成功学”“养生学”“致富经”等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爆款”,内容同质化、内容注水、良莠不齐等问题凸显。
同时,有些知识付费APP还“夹带私货”,存在着盗版侵权、涉黄涉暴涉赌,非法集资等违法经营问题。
之所以知识付费市场成为了收割消费者“智商税”的“猎场”。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市场门槛太低,监管存在漏洞,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各路人马纷纷进场“割韭菜”。
4
Knowledge payment
抱着这样的想法,拥有付费门槛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迫不及待的付费。
有的人选择高知分子的知识学习,让不同的知识冲击自己的精神脑海;
有的人选择立竿见影能解决当下问题,相对实用的知识进行学习。
如果过去的买书和技能培训是传统的知识付费,那么如今课程、专栏、社群以及各类问答就是新型知识付费。
过去,花40块买《考研英语》最后没考上研,这没关系的,考研英语不背锅。
如今,花200块买《考研英语》课程,最后英语分没过。那肯定是课程要背锅的。
你看,我花了200块,我的英语居然没上80分。结论就是,这个英语课程是忽悠人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人或这些知识,当下的内容很好,就能保证以后内容的质量会一直保持现在的水平吗?
知识从内容层面来说毕竟不是商品,可以流程化按一定标准生产。
首先,建构专业化、多元化的知识壁垒。
由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门槛降低,造成了知识同质化严重,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多元的知识服务才更有价值,更能吸引付费用户。
其次,汇聚更多专家和精英。
专业用户所生产内容的质和量将直接决定知识平台的生存能力。然后,经营社群经济,让己有付费习惯并愿意付费的粉丝深度参与互动。
最后,强化平台设计。
一个有趣和良性互动设计,可以充分调动知识分享各方,促使产品良性运转。
任何一个新兴的东西,都要接受怀疑和批判的。没有什么理由,因为它是新的,是陌生的。
即便底层的机制不变,只是表现形式变化了,怀疑和批判都会到来。
当我们对于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知识付费的未来是相当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