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怎样修族谱才算完美(修族谱怎样写好谱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怎样修族谱才算完美(修族谱怎样写好谱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怎样修族谱才算完美(修族谱怎样写好谱序?)

一、 修谱的意义?为什么要修谱?

家谱,就是给您一个历史位置。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 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不让“族人”变“路人”

以前不少年轻人听到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就不耐烦,看到家里的老物件儿就觉得过时,其实都是不明白这些东西所承载的家族文化和历史。城市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也进一步打散了失去聚居地、无枝可依的家族文化。

而家谱具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

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当然也有例外,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古代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修家谱不应该再“重男禁女”,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参与修家谱应该进入常态。

二、 家谱中应包含的内容(明、清两代)

谱序

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的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谱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谱序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藏。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引"丶"谱说"、"谱铭"、"谱劵"等。

题词

题词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题词,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若录载凡人的题词,会降低家声。

凡例

也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篡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性,内容较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谱论

也称谱说,主要收录前代名人学者谈论谱学的简短语录,其中尤以欧阳修、苏询、朱熹、程颐、曾孔等宋孺语录最为普遍,也有将明清两代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诏令载入谱中,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谱论。

恩荣

也称告身、诰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字、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祖庙、祖茔、祠堂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节孝

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都在卷首立节孝一章。

像赞

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有的还写上赞语,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望族,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且可借为“感奋”的目的,有的还刋载一些先人遗墨。

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比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为重要,也最常见。

宗规、家训

可单称为族规,族约、祠规、祠约、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议、家典、家范、家训、规约、诫谕、宗禁、祖训、规条,是各家族自己制订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宗法等方面:1、规约,族人必须遵守。2、家教,即训语,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3、庙规,也称家礼,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纪、程序,婚丧仪式等等。

祠堂、祠产、坊墓

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联、祠匾、配享、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墓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派语

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世系

也称世系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修谱不以世系为核心,这叫不靠谱。

世系录

也有家谱称为世系考、传实、行实,世系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形式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和年谱等多种。传记又分内外传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也有的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分类排列。

仕宦录

也称荐辟系、科第录,用以记载族中历代及第人士族人的名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

杂记

其他类不收入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龄,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同,诉讼文字等,范围很广、很杂。

文献

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藏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全收,还有仅开列目录。

修谱姓氏

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领谱字号

为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面都有顺号,或用一段特殊文字,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查。

特殊内容

有的家谱中设立特殊的内容,如专设义谱一类,收载族内各支派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有的家谱中收录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谱资料等。

附记

专门记述本次收谱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等。也有的家谱注明修谱时的收支账目。

统计图表

近代家谱中在后面附有历史纪元表,支派分布表,人口统计表等。

余庆录

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三、 修订流程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修好一次族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组织、经费、编辑。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

第一,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

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第二,广泛宣传。

1.起草一份致全体族人一封信,内容有:编修家谱的意义和目的;编修家谱的内容和重点;编修家谱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族人的希望和期待。

2.起草一份征集资料提纲,内容有:

①本家族世系人物资料,家族每个人的谱名、字号、出生年月日时、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已故的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

②世录、传记:活人为录,死人为传。无论是从政、从军、从商、从企、从文、从医以及其他行业,成绩突出者,先进、优秀、模范、英雄等称号获得者都应以传或录入谱。

③本家族的文史资料、如老家谱、碑文、墓志、牌匾、祖茔、牌坊、人物传记、家族传说、老契约书、老房地照、老照片、褒奖证函、以及文物等的原件、影印件。

④族人的书法绘画、题词、诗文等资料。

3.印制一份族人登记表,内容包括:谱名、字号、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生庚、婚娶,配偶、子女、住址等。

上述材料,在第一次召开会议时,发给每一户族人。

第三,收集资料。

按上述要求,各支房派人入户,宣传,释疑。同时,分支房召开族人座谈会,个别走访,进一步加强宣传、收集资料。

第四,撰写家谱。

1.整理老谱内容。先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再将保留的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异体字。

2.各支房整理普查资料。根据征集的资料和族人登记表,撰写每一位族人的简历和以传或录入谱的优秀人物事迹文稿。

3.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撰写序言、源流考。

4.编定所有内容,初成谱稿。编排内容大致如下:序言,凡例,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捐款人名单,姓氏源流,字辈,世系,传记,文献资料,后记。

第五,编委审稿。

首先,对全稿逐篇阅读、研讨;其次,进行重点审议、讨论。然后,请语文水平较高的人从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把关。最后,主编审定、统稿。

第六,付印分发。

定稿后送印刷厂付印。成书后,按支房、按名单分发谱书。谱书发放后,还有些后续工作:如成立家族联谊会,建立族史馆,开展家族联谊活动等。

经费投入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来源

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

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以每人5-20元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管理

从上述的收支来看,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谱就是因为发生了收入不入帐、不按规定开支、不公开帐目等行为,从而导致族人有意见,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发生。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四、 家谱族谱的纂修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族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族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省事中的一件大事了。古从对纂修家谱族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

一部家谱族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1、家谱族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族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族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房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如贵州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除记载周瑛的传记外,还收了他的诗词、散记和其它文字,并对他的著作《草庭类稿》予以介绍。

修家谱族谱兴起在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以前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修家谱族谱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有修家谱族谱的权利。”王正奎说,全国除了孔孟两家的族谱可循,其他的族谱乱认祖宗的行为很普遍。

2、家谱族谱的纂修。家谱族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族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族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族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族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族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较大的编委会如《张氏统宗世谱》编委会人数达二百四十八人。有些家族则延请谱师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来纂修家谱族谱。延请谱师来纂修家谱族谱,诚然能对家谱族谱的体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证,但由于谱师出于谋利或其它原因,在纂修家谱族谱时常常“捏造谱牒”,“附之贵显”,“其先莫不由王侯将相而来”,使一些家族的家谱族谱严重失实,形成“赝作”。

家谱族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收集资料一如前述,此不赘言。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如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族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大的经遇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俟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族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族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族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族谱。“盛世修志”,家谱族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族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三、家谱族谱的收存

经过认真细致的收集资料和庄重慎密的纂修工作,作为家族、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修的家谱族谱自然而然被族内成员视贵重物品,加以精心妥善的保管和收存。

由于家谱族谱功能重要、作用巨大且来之不易,所以各家族、宗族的家夫、族约中几乎都列有“慎重家谱族谱”、“妥密保谱”等条目,要求族内成员必须将家谱族谱视为珍宝,妥善、安全地保护家谱族谱,不得轻易示人,不得借与族外人,更不得丢失。

每年清明祭祖时,各自要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宗祠会看一遍。如有老鼠咬食、磨坏安迹者,族长与族众要在祖宗前进行惩诫,另选子孙收管。

每年一次会验,稍有损坏即加治罪,这些都使得每一持谱之家必须妥善珍藏。有的人家盛以铁匣,锁以铜锁,藏之密处;有的人家盛以瓷坛,深埋地下,收藏方法,各尽其妙。

对家谱族谱的如此重视和如此珍藏,使得我们今天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民间到底保存着多少家谱族谱。我国到底现存有多少家谱族谱?世界各地到底保存有多少中国家谱族谱?也许这永远是个无法统计出来的数字。

五、 族谱术语

族谱通常会包含这些内容:修谱人员、谱序、姓氏源流、五服图、世系表、字派排行、祖产分布、家训族规、余庆录等,不知这是否是你说的族谱术语

谱牒

古代记录士族世系的表册,称为谱牒。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里的谱牒专指记录帝王诸侯世系的谱表,可知谱牒出现甚早。后代的族谱、家谱等皆由谱牒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出身,所谓“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均以此为据,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谱牒之学,隋唐最盛,五代以后渐衰。

宗法

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家族成员血统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制度,称为宗法。

我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周代,是由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发展演变而来的族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内容是区分大宗、小宗。

宗法制度既是周代实行分封制的根据,又是巩固分封制的保证。它表面上区别嫡庶亲疏,实际上是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权利的分配,是维持统治阶级世袭统治的工具。因此,秦汉以后,尽管早期的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在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封建国家宗族的形态;而作为宗法制度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则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

《礼记》中的《丧服小记》和《大传》,对周代宗法制度做了详细的描写,表明了宗法制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关系时的协调作用,可视为周代宗法社会组织的整体设计。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制度,在同一始祖的延续序列中,具有继承权的历代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同母兄弟和庶出兄弟的系统则为小宗。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祢(ni,三声,父庙)者为小宗。”周代天子之位,均由嫡长子继承,从而构成世系,称为大宗;其余子封为诸侯,称为小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但在本国则为大宗。国君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代代相传,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封为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则为士,为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余子则为平民。由于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始祖相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来说均为别子,即嫡长子之弟,故称“别子为祖”(即成为本枝派的“祖”)。

除天子外大宗始终是最初的别子的延续,故称“继别为宗”。小宗各继承其前一代庶子,父传子,子继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别子的后裔中,嫡系的大宗只有一个,而庶子的旁系则很多,各个旁系均有继祢的小宗。世秩緜延,族姓繁衍,小宗便愈来愈多,于是采用上杀、下杀、旁杀(杀,减损,指血统愈远,亲情愈减)的原则以五世为止,即由生者上溯父、祖、曾祖、高祖共五代,五代以上则要迁庙,而大宗的始祖始终要奉祀,奉为不祧之祖。所以,《礼记》称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称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的历代传人均居于族长的地位,成为宗子。宗子拥有主持祭祀始祖和已故父祖的资格和权利,即主祭特权。而小宗只能祭祀父、祖、曾祖、高祖,无权祭祀始祖。

周代这种结构严密的祭祀权利系统,是血缘亲疏远近的外在体现,是族权、政权统一而分层分配的标准和原则,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它适应了早期宗族组织的存在需要,并在宗族内部维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始祖

指最初始的祖先。

《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郑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稷为周部族的始祖,契为商部族的始祖。

在封建宗法社会,后代必须奉祀始祖,例如周代,无论天子、诸侯、大夫、士,均有始祖庙,可见对祖先的崇拜已压倒了对天神的崇拜。而且,能否奉祀始祖,标志着后代子孙身份、地位的高低,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宗子才有祭祀始祖的资格和权力。

秦汉以后,皇帝常以史籍有载,可以查考的祖先为始祖。后人修家谱,称出身,有上攀古代名人为始祖的陋习,这种攀附十分牵强,特别是上攀秦汉以前的名人为始祖,大都无从稽考,不可尽信。

延伸阅读:

1.家谱、宗祠、族规是近现代宗法的新形式

2.之前的宗法制度,以及这里的大宗、小宗,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古代礼法最早始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权利,执行相当严苛。而普通人家,虽然还留有这方面的痕迹,对于宗法制度的遵守已经不那么严格。世代变迁,光阴流转,当今社会,如若不是查阅相关资料,怎知古代宗法制度如此严苛,同时亦对某些传统的缺失没落,感到可悲可叹。

3.大宗、小宗的关系,在族谱、家族命簿等相关资料资料上还能看到这方面的痕迹。

六、 如何写家谱序言(李氏家谱)

因为历代李氏谱序都会写出续修谱的缘由及家族迁徙等历史,所以在修李氏谱的时候一般会将李氏老谱中的谱序保存下来。

在编写新谱谱序的时候,要反映出顺应当下时代背景的谱书特点,向读者介绍谱书的内容和资料价值,引导和帮助读者理解谱书的功能作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序言中便了解到全书的要点和特点。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编写序言,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谱序名称

标准的序言由本谱所属郡望堂号+姓氏+修谱/续谱序言,如《西平堂江西李氏宗谱重修序》,一般情况下也有直接简称“序言”或“前言”的情况。

②阐明叙述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谱序的最开始,会将编修李氏家谱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形势进行简单的表述,接着说明作谱的缘由、指导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编修家谱的序言,首先指出编修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说明家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李氏修谱,我们应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家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突出家族特点,地方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③介绍及评价旧谱情况

因为李氏家谱记录了李氏家族中的人丁信息,而家族人口又会持续地出生与离去,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就需要编修一次家谱。这也让家谱具有了连续性。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新修家谱还要采用旧谱的部分资料,这就要对旧谱编修次数、组织情况、编修人员、版本、现存的家谱情况加以说明。但有的旧谱年代过于久远,这就导致了旧谱中既有精华,也有不少历史糟粕,真伪并蓄。这时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来做正确指导,以免家谱方向出现偏差。

④简要描述新李氏家谱的内容

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李氏家谱内容丰富而又广泛,其结构庞大,篇幅较长,正常的阅读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序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在序言里对谱书作一个提要式的概述,让读者未读全书,即知谱书的梗概,同时,指出谱书的特点、质量,实事求是评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为下一次编修提供参考。

⑤介绍编修李氏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

编修一部家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浩大工程,特别耗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这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费做基础支撑,还需要有一个核心领导以及权威组织,需发动众多李氏族人同心协力才能够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在编修的整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修谱经验和一些积极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经过,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选择人员组织队伍、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收集资料,从而有序地圆满完成编修任务。

通过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成书时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李氏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加深对谱书的理解。

⑥结尾

写到李氏谱序的结尾阶段,应该对这个李氏谱序做出总结结尾,在结尾的时候一般会再次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本次修/续谱的重要性,最后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⑦落款

在李氏谱序撰写完成后,应在末尾落款处注上撰序者姓名,除单字的姓名以外,留名的时候都不用写姓氏。

编修序言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一篇好的序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的深厚功底。在写作李氏谱序时,要尽量避免语言空乏无味,言之无物以或是带有浓烈的宣传色彩,应当有实质性内容、真实丰满,做到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还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度概括,浓墨记述。行文要简朴、流畅、叙论结合。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为好,不超过二千字。

02李氏老谱中的序言处理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李氏家谱的多次编修属性,会让历代家谱累积产生很多序言。特别明清时期老谱的序言数量非常多,而且有不少谱序的质量很高。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新修李氏家谱时,李氏原谱序的如何加进家谱是一件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家谱将原谱序言置于谱书之前,也有的将谱序置于谱末的附录。旧谱序言一般只在原谱书中才起到序的作用,在新修谱书中就没有了其序的作用,仅作为了解旧谱的参考资料。所以这里建议将旧谱序言置于新修谱书的附录最好。如果旧谱中的序言内容特别多,新谱在辑录的时候可以适当挑选,但无论其文字如何费解深奥,也应当保留原样,只需在旁边做以备注,以免后人误解。

七、 健在的人可以录入族谱吗?女子可以入谱吗?应该怎样记录?

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续修族谱的凡例不同,记录内容也不同,有些地方的族谱只记录已故祖公祖妣的族谱资料,有些地方的族谱不仅记录已故祖公祖妣的族谱资料,还记录了健在的家庭成员的资料,甚至还记录了刚出生的小孩的资料。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与时俱进,有些地方续修族谱体现了“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子的资料也被录入族谱。

所以,在族谱的世系录里,应该录入其本人出生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出生地、妻子的父亲名讳、妻子的主要职务、职称、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等信息。

第三、续修族谱录入资料要注意:

书有“祖”字和“公”字的世辈,妣某某某,还有卒、享寿多少岁、葬于何处,是不在人世间的祖公了。

健在的人书某某某,娶某地某人女某某某。不能书“祖”和“公”这两个字。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修吾之李氏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李氏家训族规以教育李氏后代,使其明德知礼,勿犯国家法规,于国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八、 族谱的谱名如何命名

命名方法:

①地名+姓氏+几修

范例:《浙江安氏八修族谱》

②地名+姓氏+堂号

范例:《 *** 市安氏武威堂总谱》

③地名+姓氏

范例:《思南安氏族谱》

④几修+姓氏

范例:《九修安氏家谱》

⑤姓氏+堂号+几修

范例:《安氏武陵堂重修家乘》

⑥原籍+姓氏+地名

范例:《江苏安氏迁贵州水城安氏族谱》

⑦郡望+姓氏

范例:《武威安氏宗谱》

家谱一般称呼

玉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

世本: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孔子家族。

家谱:记录普通家族。

族谱: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同姓为族。

宗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家乘:记录本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之书。

通谱:指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而为公认之谱牒。

合谱: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总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大成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家谱特殊称呼

本书:为了正本求源之意。

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数典不忘: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

祠谱: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

坟谱: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

九、 修谱时,封面上到底应该印家谱?宗谱?还是族谱?

家谱

家谱这个词,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平时人们口头上所说的家谱,就是一个各类谱的广义称呼,家谱包含有家谱、宗谱、族谱,以及家乘、谱牒。当然,小编这里提到的家乘一般不用做谱的名称,更多是作为一个称呼用在谱的扉页上,也用于谱局的一个标记而存在于谱上。谱牒一词则只会出现在谱的文献之中,泛指谱以及谱的各类资料总称,一般也不会用于谱的封面名称。所以家乘以及谱牒就不在这里详细讲述。

家谱还有一个狭义上的叫法,单纯指家谱,即一个以小范围编修的谱的具体叫法。比如一个家庭因为脱离了原居地之后,单独想成立一个谱,这里就用家谱更为恰当。一般这种家谱人数以及世系的跨度都不会太大,用宗谱和族谱显然就不适合。简言之,以单个家谱为单位所编修的谱,就称为家谱。

宗谱

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就是宗谱这个词。宗谱在使用上其实有着更具体的用法:即整个家族成员是单一的先祖繁衍而来,比如一个谱上的族人均有一个共同的一世祖。那么谱就可以叫宗谱。宗是一个敬词,所包含的意义表达对同一祖先的敬意。当然,这种由单一祖先所繁衍的族群,也可以用族谱。

族谱

族谱也是目前修谱时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族谱一词在含义上比宗谱宽泛一些。如果老谱遗失,无法确定是不是同一祖先所传之后时,用族谱就较为恰当。还有目前同一地区的同姓人,联谱合谱比较普遍,这种在合谱之后,因各支来源不同,先祖不同,用族谱显然更为适合,而不能用宗谱。小编在此友情提示,族谱可以包含宗谱,宗谱却不能替代族谱来用,特别是联谱以及合谱之后,更不能弄混淆两者的用法。

谱编修完成后,负责人实在无法把握该用哪个词更准确的时候,就直接用族谱绝对错不了。

十、 宗谱、族谱、家谱、支谱的不同

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俗称“谱头”,内容主要记载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墓葬、祠堂、祭礼图等等;

第二部分为主体即正文,俗称:“谱堂”,包括“总世系图”和“世系年表”。年表行传按“生卒葬娶”四要素,“五世一抬头”原则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

第三部分为附录,俗称“谱尾”。包括“文传”和“文艺”两块,文传记载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迹;文艺记录家族文人的诗词歌赋、文章等。从字面来看,宗谱、族谱和家谱是有很多不同的,顺序上也是从大到小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三者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许多时候都已经将其看为同一件事物了。

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

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

如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

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

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叫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这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总之,同宗不同族;同族不同支,同支不同家。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邹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文传”是更详细地记载先人的事迹;“文艺”更是家族文化的标志内容。

一部家谱是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十一、 族谱编修中的用字规则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族谱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族谱特有的记述用字规则

一、名、字、号。

1、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二、配、娶、继配、聘。

1、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2、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3、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4、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三、适、字、未字、待字。

1、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2、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3、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4、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

四、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1、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2、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3、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4、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五、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

1、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2、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3、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4、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

5、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6、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

六、殇、夭、卒、年、享、寿。

1、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

2、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

3、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于某时,年若干岁”。

4、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

5、寿:6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本宗古谱,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

十二、 修家谱有何意义?又如何来规范家谱呢?

体例格式

一、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2、格式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采用简化字横排,当然,如需照顾海外特别是台港澳族人的习惯,经过众族商议同意,也可采用竖排、繁体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当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采用两种版本并行,甚至再加上电子版三种版本通用,都已经成为可能。

其次还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用宣纸线装,但对现代印刷的样式同样不予排斥。

编辑步骤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张普查表格(点击阅读):

长丰林氏族谱编修人口信息表

普查中,不是每项内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谱名”,普查对象如果是老谱已载人员,当然应该填写,如果是老谱之后出生的人员,就不能填写,谱名待普查结束后统一安取。

4、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世系编录

世系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在有些族谱中也叫“齿录”,在族谱中,指的是人口资料。

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况。那么齿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撰写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以我的家世举例说明:

例一:

十三世

玉云三子

传森 字养和。民国十五年(公元1927年)八月十七日寅时生,一九七二年(乙卯)十二月十八日亥时殁。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配李家美 罗塘乡李大公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九月二十日吉时生,一九九一年)六月初六日未时殁。合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子三:家传、家昌、家俊

女二:家华,适罗塘乡岳岗村姚继全,生二子兴林、兴军,女一兴芹;家珍,适义井乡义井村葛子清,生子一玉锁,女二德霞、德群。

这是家父的世系。第一栏“十三世”是“传”字辈编号;第二栏“玉云三子”表示传森是玉云的第三个儿子,说明“身之所出”;第三栏“传森”是他本人的谱名;第四栏是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他的字(实际上就是日常大家称呼他的名字)、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关于生卒时间的纪年方法,有庙号、公元、干支,老谱中只有庙号和干支,以便相互对照。

第二行,是家母的齿录。第二栏“配”,表示这是传森的妻子。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称“配”,“配”只指那些已经去世且没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谱时妻子还在世,叫“娶”,已经改嫁或离婚、出走的也叫“娶”;

第三栏是家母的姓名,叫李家美;

第四栏,首先是家母的基本情况,与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妇首先要注明她的父亲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后同样是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后,列出子女。比如家父和家母育有三子两女。因为男丁还要在后面列举世系,这里从简,然后是女儿,首先要写清楚女儿的名字,然后是注明她出嫁给了谁?生了几个孩子,叫什么。

上述例子,基本上说明了世系的撰写原则、格式、内容。综合一下,用文字表达于下:

1、谱名之左,用小字标明“某人第几子”,说明身之所出;

2、谱名用黑体字标明,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字、号 3、配偶之左,用小字标明“配”、“娶”,说明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用黑体字标明,与夫并列。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某地某公之女。如果已离婚或改嫁,亦说明清楚;

4、于母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数偶,并各有子女,则子女各随母后。子女“夭”或“殇”,在其后加括号注明,不再撰写其齿录。子女出继,则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出为XX嗣”,子女受继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抚XX第几子为嗣”;

5、无子,以女儿入赘外姓为嗣,符合现行《婚姻法》之规定,应视为本族之人,在其谱名之左,注明“XX赘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贯。其子女,如随母姓,理属我族,如随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齿录。

旧谱发掘

老谱资料的利用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排版制作

宗谱是很严肃、规范的纸质载体,基本与古谱无太大差别,较好地保留了古谱的传统格局和庄重、质朴、典雅的谱碟外观印象。这对谱牒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谱牒印前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新谱质量和降低了新谱的文化内涵,甚为可惜。由于工作关系,笔者鉴赏过周边地区不少续修的新谱,认为在印前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引起各续修新谱宗族的充分关注和重视,这对提高本宗族新谱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弊。

一、谱籍尺寸的确定

宗谱既为严肃、规范的宗族历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确定上应遵循严肃、庄重的原则,把握好书高和书宽的最佳比例,即所谓的“黄金分割线”,达到最为适宜、舒服的视觉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谱在书高和书宽的比例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两种情况,一是书宽尺寸过窄,印制成长条形,二是书宽太阔,近似于正方形,这两种情形只适宜于休闲读物,其随意无妨,但对宗谱来说是不严肃、不庄重的外观表现。

二、谱牒牌记的印刷

古籍古谱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页(即扉页)正面印书名,反面印牌记。牌记内容为本书的出书地点,印刷单位,印制时间等。看过牌记即对本书除内容以外的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以后对该版本的鉴别,并有利于该书收藏传世的登记。但在现有续修新谱中大部分没有扉页牌记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谱中找不到该谱的成谱日期,只能从“序文”的落款日期来推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设计和运用

版口、版心、鱼尾、四周单边、双边等是古籍印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古籍印制单位对此设计较为规范和统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现有续修新谱在这方面设计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图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内容查找的困难和排列的混乱,有的版面页码和内文页码不一致,张冠李戴,错码乱页,很不严肃。

四、字体的应用和排版

一部宗谱一般要运用到四到五种字体和六种左右字号,用于区别、分隔从谱名到内容、谱序到谱文、标题到落款等,从而达到大小有别、前后有隔、虚实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观之有赏心悦目的整体效果。但现有大部分续修宗谱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是字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谱序文字的应用上。谱序是谱之精髓和灵魂,最好采用毛笔手写行楷、行草。正楷字体,通过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没有这方面条件而采用电脑字库,则用大标宋、正楷、隶书为标题,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为序文较妥。而目前有的谱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隶体作为全文字体,有的甚至使用大黑体为序文全文的字体,黑压压、沉甸甸的一大片,蛮重压抑之感顿负双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纸的意义,失去了谱牒古籍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是排版的不规范。出现天齐地不整,标点在额首,字距不统一,疏密无定律的凌乱幅面,有的甚至出现半句话后,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间开天窗的严重失误,三是在字号大小的安排上,出现字体的题小文大,承小继大、上款小下款大的无序无规现象。

装订排序

并装订在谱首,照片的形式有个人照、办公照、全家福、生活照、休闲照、企业照、产品照等。笔者认为,资助修谱功德无量,当予表彰并存照传后,但男女老少、压在历届修谱谱序和先祖像赞前,似乎不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将资助者照和其家属照、企业照、编修委成员照,修谱过程中各次活动场景照(筹备会、汇报会等)、颁谱仪式、祭祖仪式等重大活动照,配上适当文字后,单独装订成一册。同时还可将本宗族文人的书法、画、篆刻、诗文、楹联等作品照片印制在内,图文并茂,一定能起到为正谱增色之效果,同时避免了照片压主、压祖之现象。以上这些问题在宗谱中出现,降低了整部谱的质量、品位和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宗谱印刷单位在印前设计上的错误,而作为续修编委会,未能在样谱中发现问题,或者未曾认真审校、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也是造成这些问题在谱中产生的原因之一。一部续修的家谱,承载着这本宗族全体族人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承载着对后人的希冀与期望。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全体续修委成员几年的心血和努力。大量的经费,少则几万,多则十余万,甚至几十万。努力和投入终于修成正果,而仅在印前设计的要求上,在对样谱的核审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造成无法弥补之暇疵,真可谓是永久的遗憾。

校对修改

当前,修谱事业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修谱者多数是退休人员,半路出家,不懂谱事,晚年奉献,“老来学皮匠,一学就像样”,任劳任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但是,成绩的后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缺点,值得注意。特别是校对失误与繁简字体互换,有些谱改繁为简,有些谱改简为繁,错讹百出,不可卒读。兹据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谱为例,文字错讹,举例如下:

一、属于繁简字体互换造成错误的。如“西瀛裏”、“八潭裏”,此处“里”为地名,与里程、里弄、里社、几里路之“里”,原本如此,读音平声。翻成“裏”(里)外之“裏”,可简化为“里”,假借,读仄声。地名“里”,不能翻成“裏”。

如“岁次辛丑”,地支“子丑寅卯”之“丑”,原本如此,无繁简之别,今某谱以“丑”代“丑”,“牛头不对马嘴”,但“丑”可以简化为“丑”。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原本如此,不应更改。以“丑”为“丑”,以“晨”为“辰”,以“伸”为“申”,以“炳”为“丙”,以“赓”为“庚”,错到爪哇国里去了。天干地支只有形似误写:“戊、戌、戍”,“己巳已”。

如“某公云”,“云”指“说”,无繁简之别,今某谱改“云”为“云”,错了。而“云”可简化为“云”。“理发”误翻成“理发”;“元宵”误翻成“元霄”;赵松雪之“松”误翻成“松”;“青出于蓝”之“蓝”误翻成“兰花”之“兰”。如此等等,弄巧成拙,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凡旧谱除个别字确有错讹应予校正外,千万别把繁简字体互翻,令人啼笑皆非。修谱者多数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退休教师或干部,从此点可见我国学校教育忽视文字知识教学的程度令人吃惊!

二、属于校对失误的甚多,如“録”误为“禄”,“颛顼”误为“颛项”,“嬴”为“赢”,“坝”误为“埧”,“瓯北”误为“鸥北”,“诏曰”误为“若曰”,“英国牛津大学”误为“美国牛津大学”,校对失误之多,不可轻视。

为此,建议新谱重新校对一遍,列出勘误表,印发领谱者,粘附谱内,供今后修谱时改正。正在修纂的繁简字体互换千万慎重,特别是人名、地名不要随意改动,避免出现“西瀛裏”、“赵松雪”之类的笑话。繁简字体互换有疑义的应多多请教内行,不耻下问,别自作聪明,贻误后代。

加工成册

家谱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

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

理料。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页。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致,折缝压实无卷帖。

配页。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撒配。

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

齐栏。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

打眼穿纸针。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

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

切书。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切好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

包角。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复口。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

穿线订书。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

贴签条。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

印书根。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书架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

结构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姓氏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世系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降低成本

如何降低家谱编修成本,是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作为家谱编修者应了解制版、印刷工艺、印刷工价标准,了解纸张规格性能及有关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在印制工作中应根据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制版印刷工艺和选用纸张材料,以降低印刷成本。

每做一本家谱,都需要由设计工作者进行总体设计。设计者须根据内容、性质、图文总量、读者对象进行设计。家谱成本的高低,是家谱编修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就印前设计的角度谈谈如何降低家谱成本的问题。

纸张开度

如果开本选用不合理,将使边料增加,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减少。家谱一般采用16开本,可以节约纸张。如果开本太小,折数和光边材料损耗也较多。为了便于印装,尽量不用或少用不规则的开本,这样可降低印装成本。

纸张材料

纸张材料在家谱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约占30%以上。因此合理地选用纸张材料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谱一般采用宣纸印刷,也是半手工操作,加放率较大,成本较高,所以,普通装帧的家谱,可选用80~120g胶版纸。图片及插页一般用80~120g胶版纸或100~128g铜版纸;可根据精印程度、开本选用胶版纸或铜版纸及克重。封面、插页和衬页:封面200页以内一般用100~150g纸,200页以上用120~180g纸;插页用80~150g纸;衬页根据书的厚薄一般在80~150g之间选用。如需使用宣纸印刷,还应在生宣或熟宣、三尺或四尺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费。

同一品种的纸,克数越重,价格越高,正文纸的克重增加,书脊厚度也随之加厚,有时还须调整封面纸的克重与开数,从而会产生一连串的连带关系,往往增加了纸张成本。

认真选用纸张材料,但不能偷工减料,如用普通纸印较为精细的网线版,会使版面模糊,全部无效,造成浪费。因为家谱需长期保存,就绝对不能用易于风化的新闻纸。

家谱页数

在拼组版时,要尽量避免出现零页。因为一本书除正文外,还有其他部分如四封、扉页、序、目录、版权页等等,且可能每个部分用纸不同,把用纸类型相同的纸的总面数凑成4的倍数并不困难的。

版式设计

常用的图书装订形式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胶订等。骑马订、锁线订及胶订这几种装订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页处版心设计得较小些。如果是平订形式,中心跨页处版心就要相对大些,因为平订书的订口要占用5mm左右。手工线装的版本,我已经做了专题论述,大家尽可以参阅,在此不赘。

设计文字稿时,正文字体的大小、行间的疏密,四周留空白的宽窄,标题的占行和空行等等,都与家谱印刷成本有关。如一本书为普通16开本,原设计为横排5号字,每面排1300字左右,行间空5/8条,24万字的书稿,共需排185面;如改排为1400字,行间空1/2条,只需排166面;两种规格相差19面。在版数、纸张、装订等各个环节上,我们都可能使成本降低。当然并不是说版面排得愈密愈好,譬如家谱,字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窄;而是指在适应书稿内容和读者对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纸张材料以降低图书成本。

封面尺寸

设计封面时,要根据图书成品尺寸、书脊厚度及勒口大小来进行设计。在设计勒口大小时,一般在不浪费纸张便于印刷的情况下可使勒口稍大些,多数在30mm以上。但有些封面设计人员不了解纸张规格、开数及印刷机性能,在进行封面设计时,不根据纸张开数随意把勒口的尺寸固定下来,制版后往往不符合纸张规格开数要求而造成浪费,现在大部分图书封面印后需要覆膜,因而又提高了覆膜成本。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要对纸张规格、开数有所了解,在封面设计时尽量考虑降低家谱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的封面和前后环衬设计较为简单,就印几个专色,印量又不大,制版时可考虑制作铜锌版,印刷可用图版机印刷,因图版印刷是单个小张印刷,可采用花开,还可用残纸切成小张印刷。这样可以提高纸张的利用率,制版印刷的成本也能降低。

装帧材料

在选用精装封面用料时,应控制使用皮、棉、麻、丝、毛等织品,尽可能地使用坚韧的纸、漆纸或漆布等物代替,除特殊需要外,尽量避免用真金箔作烫印材料,可用电化铝、色片等代替,以降低图书成本。更多……

印刷工艺

对于一般的32开或16开的单、双色的家谱,激光照排的可采用B-B式双面胶印机印刷,这是专印书刊的印刷机,按纸令计算印刷费;或用01型、08型单色胶印机印刷,这种胶印机为单面印刷机,按色令计算印刷费。但用B-B式胶印机比单色胶印机速度快且印刷费用低。对于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画册,应尽量选用双色或四色胶印机印刷;对有较大实地的前后环衬等均应使用单色胶印机印刷,其印刷质量较好。

编修人员应了解各种印刷机的性能以及工价的计算标准,否则,就可能采用高成本的不合理的印刷工艺,使家谱质量下降,成本增高。可加家族名人题字、名人传记、家族大事记、名人照片等。

版面版式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分别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 *** 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主要问题女儿入谱

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 *** 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传承危机翻印损耗效应

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诠释家谱传承所隐藏的重大危机。

将一张记载信息的纸张放进复印机中复印,再将得到的复印件进行复印,每次都用上次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多次重复这个操作,将发现复印件纸越来越模糊,最后得到的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纯黑色废纸。

这是因为每次翻印都会产生误差,而一次次误差叠加将导致这个最终结果。

家谱在历史传承中,每隔数十年重新修谱都要:翻录旧家谱—>添加新族人—>印刷家谱书。这一次次修谱的过程不正如同翻印纸张的过程!

传承影响因素,在以前家谱秘不示人的家规下,很多家族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本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全部销毁掉。

如经历战争、饥荒、动乱等灾难,家谱保存无比艰难!仅近代就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文革的“破四旧”……让无数的家谱被焚毁,甚至孤本也不曾留下,家族历史从此中断!

且因家谱书纸质的原因,在历史岁月中容易受到火灾、水浸受潮、自然磨损等影响而阻碍家谱向后世传承。

十三、 编制家谱时,如何搜集家谱资料

一、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资料是家谱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一部好的家谱应该是一部朴实的资料的科学汇编,成为能用于当今,传于后世的精神财富。资料性决定了资料在家谱中具有重要地位。编修新家谱必须占有丰富的资料,以起到内容完备,资料翔实。搜集资料至关重要,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料,才能使谱书内容完备,资料翔实。

中国家谱有着悠久历史,重视资料的搜集工作是历代编写家谱的传统。各朝各代编修家谱都把资料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以历史事实说话,用历史的实际经历来反映家谱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早在周代,就有最著名的谱牒《世本》,是记载古代皇帝以来到春秋战国的历代帝王诸侯的世系的谱书,它依据大量的王诸大夫的谱牒资料写成。以后的皇室玉牒、民问私修的家谱,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多,家谱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丰富,都依据和记载了大量的资料。今天,编修新家谱,要发挥家谱“存史、学术、教化、凝聚”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学术研究、增强民族团结服务,就要搜集大量的、全面的、翔实的资料,用史实回顾过去,说明现在,展望未来,以家谱发展历史和现状,反映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二、搜集资料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搜集资料的重要原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从本家族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出发,搜集大量的、准确的事实资料,科学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在搜集资料中,必然要遇到如何评价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反动,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功与过。

2.广征博采原则

广征博采,指的是搜集资料要占有足够的资料数量。也就是说,搜集资料既要广泛,又要多,做到凡家族有关资料都要收全,不缺、不漏。编写家谱,首先要拟订篇目,篇目的第一个作用是指导搜集资料,是搜集资料的提纲。但是,在搜集中会出现许多出人预料的资料,因此,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不要完全受篇目的限制,要站得高、看得远,放手搜集,广征博采,宁滥勿缺。

3.“四先四后”原则

(1)先易后难。由于家族成员分散、历史久远,搜集资料有难易之分。搜集时,先搜集容易的,某些资料比较罕见。一时难以查到,可缓一缓,留待下一步搜集。

(2)先近后远。一般来说,近期(含当代、现代)资料易于搜集,可先着手进行,而时间比较久远的资料,搜集比较困难,可迟一步进行。

(3)先活后死。“活资料”指当事人掌握的资料,“死资料”指文字资料、实物资料。搜集时,先抓紧访问当事人和知情人,把他亲身经历的见闻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查找报刊上的死材料。在搜集资料中,应当特别强调抢救活资料。

(4)先直接后间接。就是先搜集能直接说明问题的材料,然后再去查找作为旁证或补充说明的材料。

三、搜集资料的内容

1.家族世系资料

家族世系资料包括: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及其分支;每户源流,户主及妻名、字、生卒年月日、职业、职务、工作单位、电话、学历与工作简历、兄弟姊妹排行顺序;父母成员情况及岳父母成员情况。家庭成员有突出成绩的可以写出事实材料。户主子女姓名、性别、排行顺序。每户的人口及分布等。为收集某一家一户资料,设下列调查表。

2.人物资料

人物资料包括:家族中的科学家、发明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政治活动家、人民英雄、革命志士、烈士、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爱国人士、重要军人、实业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作家、体育家、音乐家、美术家、画家、歌唱家及有声望的艺人、能工巧匠;资本家、军阀、恶霸、大地主、特务、叛徒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资料等。

3. 居住地地情资料

始祖或始迁祖居住地,又叫发祥地,一般是家族聚居地,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地地情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山川河流、水文、地质、土壤、天文气象、矿藏、灾害;农业:耕地面积、耕作技术、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水利资源、水利建设;工业:冶金、冶炼、采矿、电子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商业:市场、供销、商店、土特产品;文化、教育、卫生、人口、宗教、风俗习惯、民间民俗等。

4.家族重要活动资料

家族成员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资料,包括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活动、计划生育活动、卫生教育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家族祭祀活动等。

5.族人分布资料

始祖地:乡、镇、村分布资料;外迁地:省、市、县内,省外、国外分布资料等。创造条件,绘制族人分布图,或制表或可用文字记述。

6. 族人迁徙资料

族人姓名、世序(第几世)、时期(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原籍住地、现居住地、迁徙原因等资料。

7. 文献资料

著作、诗、词、联语、绘画、书法、墓志、祭文、杂论等。

8. 实物资料

建筑:祠堂、庙、坊、学校、坟茔;文物:古刀、古剑、首饰、玉器、古书、古画、古钱币;图表:图片、照片、招牌、地图、碑刻等。

9.口碑资料

口碑资料是指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原始资料。如老干部、老红军、老知识分子、老工人、老农民、各行各业的老人的谈话、录音、回忆录等。它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

10.其他资料

历代谱书、年谱、大事记、各种纪实、村史、镇史、家史、厂史、校史、纪念章、证明、聘书、任命状、通告、通缉令、声明、题词、图纸、通行证、路条、票证等。

四、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1、制定搜集资料的计划

2、做好搜集资料的宣传工作

3、发函或公开行文征集资料

4、查阅档案、报刊图书资料

5、座谈会与登门采访结合

6、采编结合

7、充分利用旧谱书中的资料

五、资料的考证

家谱是一族之全史,家谱的资料只有经过认真鉴别、考证,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才能成为“信史”,垂信于世。在古代,由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谱书中伪证之风盛行。家谱中真伪并存,编修家谱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收集的资料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资料所处的时代不同,资料的作者不同,也会导致资料真伪相混。尤其在阶级社会中,出于阶级的不同或政治原因,资料易被隐瞒了真相,建国后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有不少材料被歪曲。因此,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必须认真鉴别、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家谱的编写奠定科学基础。

在近代,为了维护家谱资料的真实性,不少学者、学谱作者对攀附显贵、篡改姓氏、乱认祖先、歪曲史实的现象深恶痛绝,予以批评、 *** 。清著名谱学家朱次琦就是一例,他强调编修家谱应注重考证。他自己编写的家谱资料都是经过认真考征的。杨殿先生曾这样评价:“朱氏谱之异于前人者,即在无证不信一点。”又说:“朱氏所修谱,纯以考证之态度出之,斯真为一家之信史也。”他不仅自己认真考证,确保家谱资料真实可靠,而且勇于 *** 攀附先贤的弊病,就是族谱体例创始人欧阳修、苏洵,他也严厉批评、指责他们在族谱中掺入非本宗的同姓人,犯有攀附之病,对明清的大文学家归有光,大思想家黄宗羲也作了同样的批评。今天,我们应当有更高的觉悟和科学水平, *** 错误倾向,进行科学考证,还事物的真实面目,使家谱资料真实可靠。

资料考证的基本方法有:

1.书证

书证,即把记载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资料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以文字资料考证文字资料。云南古滇王庄蹁率部进入云南的路线,在不同的文章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从湖南湘江经贵州黄平进入云南,一说经长江、四川进人云南,通过查阅《华阳国志》、《汉书》,都说是从湖南湘江经贵州黄平进入云南,证明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2.物证

物证,即以实物资料(如出土文物、历史文物等等)来考证文献资料的方法。实物是比文献资料更为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考证资料的真伪是非最具说服力。

3.人证

人证,即以人的口碑资料来验证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利用人证考证时,必须注意核实口碑资料的可信程度,要多采访几人,多人意见一致才可认定,不要随意以口碑资料否定文献资料。

4.理证

理证,即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以个人的学识技能来判断是非真伪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难度较大,要综合各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考证,史学称考据。近代考据学家胡适有一句名言:大胆假没,小心求证。在考证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慎重、小心,切忌主观片面,乱下判语。既要保护有价值的资料得到利用,又要防止以假乱真。

六、资料的整理

资料搜集工作中获得的资料,由于形式、内容和时间的不同,比较散乱。为了便于资料的查找、利用和保管,发挥资料的作用,应该及时加以整理。整理就是把经过鉴别、考证过的资料进行总体分析和系统归纳,使资料有条理、有系统地排列起来,便于使用和保存,利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为编写家谱作好准备。

资料整理工作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对资料进行登记,填写资料卡片,二是对资料进行合理分类。

凡搜集的资料都应当登记。登记的方法就是填写资料卡片,资料卡片是收集各类文献资料内容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摘录填写卡片,可以把文献资料有价值内容充分收集起来,并成为易分类保管、检索、利用的科学资料。这是编写家谱的起点和基础。

资料卡片最常用,最后是资料摘录卡,它包含编目、题目、内容、种类、资料出处、摘录人、流水号、摘文时间、其卡样式如下表:(一页一卡)

资料的分类。是资料整理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科学资料体系的重要过程。资料卡片摘录以后,就应该及时归类编目,纳入资料分类体系,构成一个资料分类管理的体系,为编制分类目录提供依据,为编修人员使用资料提供方便,“在资料分类时,一定要保持资料的原形。注意资料形成的历史条件,原原本本地反映历史事实”①。资料分类的形式主要有:

1.按问题分类

根据资料的内容、性质,分为若干问题(世系、世系录、人物传等等)分别归类。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这可以使内容相同的资料集中,便于查用。为了节省人力和时间,以谱书的篇目,作为问题分类的类目,以此来归纳资料。

2.按时间分类

就是以资料产生的年代,或以资料内容所属的年代作为划分的标准。一是按时期或朝代分类。如古代、近代、现代;或是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一是按纪年逐年分类,这种方法多用于历史事件(如义和团运动等),有利于反映一个事件或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点,对编写大事记、人物传较为方便,但不便于检索、查找。

3.按资料的载体分类

按资料的载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字资料,如档案、报刊、图书等。一类是实物,如音像资料、图片、照片等。图书,按照一般的图书分类法,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登记工作。报刊,按报刊的名称、年代、分别登记,一种报刊为一个单位。音像资料应登记、编号、装盒分别存放,或装人纸袋,并在纸袋上填写标题。图片、照片、可贴在一张纸上或装进纸袋,按所反映的内容或问题分类、编号,必要时,编制一个相同目录。

经过整理的资料,除登记外,为了便于查找和利用,还需要编制各种目录和索引,目录、索引采取簿式或卡片式均可。

七、搜集和使用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1.搜集资料既要全面,也要突出重点

资料贵在积累,贵在详尽,应当全面搜集资料,使家谱真正成为一家之全史。但搜集中也要注意突出重点。资料大致分为背景资料,也就是编写人员参阅资料;佐证资料,即对历史人物、事件、文件等能直接或间接证明的资料。以上这两种资料不一定都能写入谱书。第三类是人谱资料,即可以编写入的对家族历史人物和事件能进行叙述和说明的资料,应重点搜集。在家谱的共性中突出个性。不要千人一面。

2.资料的搜集工作与整理工作相结合

搜集起来的资料,来源广、数量多、内容庞杂,是编修家谱的基础材料,但同时又杂乱无章,必须进行科学的整理。因此,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应根据资料的基本内容、来源,按篇目的篇章、节、目划分类别,按类别建卡。本着一事一卡原则,按设定的资料登记格式填写卡片,分别列人篇目的类日之中,便于编写时使用。

3.资料搜集工作与考证和鉴别工作相结合

家谱是传世的百科全书,必须反映真实的历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搜集的资料必须进行考证和鉴别。要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搜集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进行严格细致的考证,从而辨别资料内容的真伪和校正错讹字句,确保人谱资料真实、可靠。以此为基础,编修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家谱。

4.要保持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要建立资料的登记、使用、保管和保密制度,妥善保管资料。凡是搜集的资料不论马上使用或暂时不使用的,都要完依无损的保存,不得随意毁掉,不得占为私有。

5.为搜集资料建立必要的鼓励制度

为了顺利开展资料搜集工作,更多更好的搜集资料,本着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精神,由私人提供资料的给予适当的报酬。提供的资料具有重要价值的,可适当增加报酬,一般的资料,也可以酌情给予纸笔费或抄写费。

十四、 如何编写家谱的世表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古人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则一国之治乱兴衰后世难考,家无谱则一家之支派繁众奕世莫明,故修谱与修史并重也!”过去认为修纂家谱是家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甚至还认为“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我国数千姓氏,大都有自己的家谱,现存最古老的家谱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文化”的重视。

世表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名(即谱名、讳)、字(即我们平时说的名字)、号(有地位、有声望、成年人自己提的);生(出生年月日时)、死(死亡时间包括年龄)、葬(葬地和方位);学(学历)、衔(官衔即担任的职务)、职(技术职称);婚(指男的结婚)、嫁(指女子出嫁)、育(指母亲生育)。

由于主修人员对修谱认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责任性的强弱不同,修出的家谱质量也不同。那么,写世表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

续修宗谱是旧谱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新谱的延续和发展。因此,除无法查找和经动员本人不愿修谱的两类人,材料无法采集,只能维持原谱内容外,其余人员都应注意世表内容的完整性。

如上辈人已经死亡的应补上死亡日期和年龄,实在无法考证的亦应补上“失考”两字。旧谱中女儿未出嫁,而现在均已出嫁,应补上适某地某人,不清楚的应补上“适某地”或“适某氏”,再不清楚也应补上“适不详”,千万不能把旧谱中的“未字”两字照抄不误,变成了该女孩一直没有出嫁。

还有的因为妻子已离婚就不写,下面冒出个子女来,也不知道这个小孩是谁生的,或者把子女写在了后母名下都是不应该的。

学历、职务、职称三个方面,反映了族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内容,缺少这部分,宗谱就变成了简单的生死薄,而大专以上学历应有大学名称、科级以上职务应有具体单位。

二、注意格式上的统一性。

各个家谱在书写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首先是书写先后顺序上应与旧谱保持一致,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应该统一,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要求,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

其次用字应保持一致,宗谱中的“配”和“适”是男女结婚的专用词,有的人唯恐别人看不懂,把“配”改为“娶”,把“适”改为“嫁”,或女子结婚也用“配”,这种做法违背了宗谱格式上的统一性。

旧谱年份的书写都是年号加干支,比较规范,现在修谱,有的保留年号加干支,有的则写公元年份,同一时代的年份写法很不统一。

修谱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女子挂线上很不统一,有的挂,有的不挂,有的甚至同治年间出生的女子也挂线。我认为女子挂线一般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子有女户可挂一女子;二是子女随母姓可以挂线;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挂线。

另外明确为赘婿的应按祖制以赘婿挂线为宜,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女子挂线在书写格式上与男子挂线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说清姓什么。

三、注意用字上的准确性。

旧谱在书写上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用字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应吸收旧谱的这些优点,不必随意“创”新。

一要注意用字简练,防止累赘。如“配王××女王××”为姓氏重复。再如“生女二:长女适……,次女适……”,长、次后面的女字多余。

二要注意用字准确。如丈夫已死亡,妻子另嫁为改嫁;丈夫未亡妻子另嫁就为离异,两者概念不同。

三要注意用字规范。旧谱中年龄的写法,都作了比较严格定义,不能把六十三岁写为高寿,而七十三岁是享寿,年龄段的用字要规范。

四要注意用字达意,字数虽少意思明了,如有的谱“配”、“娶”、“曾娶”三者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用“配”。再如赘婿户若以女挂线亦未尚不可,但不用“适”,更忌用“配”,而应用“招赘”,一看就知道是招女婿了。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是对祖宗、对子孙负责任的事,应该保证世表材料的可靠、真实、准确,要实事求是表述。

如有的因为前妻离异不写,结果变成其子女是后妻所生;甚至前妻不写离异或死亡,却有继配,变成同时有二个老婆。有的没有母亲,结果冒出个子女来。也有的修的是本族家谱,结果变成了百家姓。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差错。

五、体现时代性。

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主政治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观念、道德准则、生活习惯、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改变。修谱首先是要尊重祖制,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

①实行殡葬改革后,葬地和方位一般不写了,但要尊重个人意愿,不必规定去掉;

②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现实状况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女子不仅在家谱中具名,还可以传承,但女子挂线应统一要求。有的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出嫁女也写生卒年月,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其生卒年月在对方的家谱中应该修上,从这点来说是平等的。

③旧社会女子只能从一而终,现在出现离异,改嫁等现象是很自然的,但必须如实填写。

④学历、职务、职称比过去大不相同,且这方面正是反映族人的文化层次和对社会的贡献,应侧重填写。

⑤旧谱年月日均为农历,现在使用公历还是农历应在凡例中表述清楚,以防混淆。

修谱是一个了解传统与弘扬新文化的学习、升化过程。把握继承创新的原则,在传统家谱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观念进行补充、整理,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在修谱过程中,不仅通过阅读老谱了解族史族源,还要通过寻访本族宗贤,增强感性认识;续修宗谱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非常复杂,需认真研究、仔细推敲、不断总结,从而逐步完善。

十五、 家谱目录编写

谱的编目,只是有近于史的形式,一般序次为:

一、题名录,即修撰者名单;

二、凡例;

三、谱序;

四、世源;

五、世系图;

六、派序并派字;

七、宗规、家范、家礼;

八、服制图;

九、浩命、恩荣;

十、传记及节孝传略;

十一、先祖像图、宗祠、族产、坟莹山图;

十二、历届修谱题名录;

十三、领谱字号;

十四、捐输名目;

十五、居地迁地;

十六、财政收支;

十七、附录;

十八、后记。

现代重修家谱,在原编目的基础上,依其内容的分类增加了有时代色彩的新内容,因此,在编目上有了一些调整。例有某总谱分十编,依次为:

第一编 ,先祖像图;谱序;前谱序;凡例;前凡例。

第二编 ,本姓姓氏渊源史料;世系源流;先祖及分支图。

第三编 ,本宗的历史史料并考证。

第四编 ,本宗大事记、传记。

第五编 ,本宗派语;宗祠;宗戒;家范。

第六编 ,古礼制(含祭礼、婚礼、丧礼、五服制度、葬礼)。

第七编 ,历届修谱名目,历届领谱字号,历届入谱人丁统计资料;主要居地及迁徙;社会公职人员,实业人士录;文化学历、学位、学衔统计录。

第八编,本届续修文件、文告汇编。

第九编 ,艺文。

第十编 ,总世系图表。

卷前为族人主要居地地图,照片资料,前言,本届编修名单,总目录(含分房或分支目录)。这种编目的改进,具有更好的连贯性,尤其是在本宗的历史问题上,既保留了原有的资料,也作了考证的说明,对克服谱史不实的情况有了重大的改进。有的宗族为提高宗谱的使用价值,还专门编录了族人速查表,附录于后,这便是独具自家特色的创新设计了

十六、 谱序的撰写与注意事项

凡例撰写完成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谱序的撰写,而谱序的撰写并非简单写几句话即可,本期的九亲修谱教程,便是为大家介绍谱序的撰写常识。

谱序,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等。族谱序跋的内容一般可包含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的渊源传承以及谱学理论等。随着族谱纂修次数的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故一些大型的族谱,至清末民国时历经数修之后,序跋多达十余篇乃至数十篇。

谱序涉及修谱的缘由、姓氏渊源、家庭迁徙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

序言的编写要反映谱书的特点,向读者介绍谱书的内容和资料价值,引导和帮助读者理解谱书的功能作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开头就把握全书的概况和特点。编写序言,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序撰写

①序言名称

标准的序言由本谱所属郡望堂号+姓氏+修谱/续谱序言,如《天水赵氏宗谱重修序》,一般情况下也有直接简称“序言”或“前言”的情况。

②阐明叙述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

序言开始,对编写家谱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简略表述,接着说明作谱的缘由、指导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编修家谱的序言,首先指出编修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说明家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王朝纲《续修刘文恪公支谱序》说:“公卿大夫之家有族谱,犯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君之仁暴,臣之贤不肖,政事之得失,风俗之美恶,气化之盛衰.其兴亡治乱之迹,开卷无不了然。家有谱则支裔之亲疏,踪迹之聚散,品行之优劣,年寿之长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无不如诸指掌,使后世子孙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教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劝,亦知有所诫。族谱之所系,重大如此。”序把家谱与正史对比说明修谱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修谱的目的在于教育子孙后人遵守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加强宗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今天修谱,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家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突出家族特点,地方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③介绍旧谱的编修情况和对旧谱的评价

家谱具有连续性,每个家族的家谱都是由首次编修后一次接一次续修。新修家谱还要采用旧谱的部分资料,这就要对旧谱编修次数、组织情况、编修人员、版本、现存的家谱情况加以说明。旧谱既有精华,也有不少糟粕,真伪并蓄。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出正确的评价。

④简述新修家谱的内容,评价家谱质量

家谱内容广泛,结构庞大,篇幅较长,阅读颇费时间,序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在序言里对谱书作一个提要式的概述,让读者未读全书,即知谱书的梗概,同时,指出谱书的特点、质量,实事求是评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为下一次编修提供参考。

⑤介绍编修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

编修一部家谱是一项较大的文化工程,不仅需要一定的经费作基础,还需要坚强的领导和精心组织,发动众多族人同心协力方能完成。在编修的整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修谱经验和一些积极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经过,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选择人员组织队伍、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收集资料,从而有序地圆满完成编修任务。通过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成书时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加深对谱书的理解。

⑥结尾

在序言最后,应对此序做出总结结尾,结尾时可再次强调立谱的重要性,在简短的文字描述完后,最后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⑦落款

落款应注上撰序者姓名,若知晓所属代数应再标记上撰序者是多少代世孙,除单字的姓名以外,写名时不写姓氏。

编修序言最显作者之功力,一篇好的序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的深厚功底。在写作中,力避语言空洞,言之无物以及浓重的宣传色彩,应当有实质性内容、真实丰满,做到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还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度概括,浓墨记述。行文要简朴、流畅、叙论结合。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为好,不超过二千字。

二、旧序处理

由于家谱多次编修,产生不少序言。明清时期旧谱的序言数量相当多,有不少序言质量很高。新修家谱时,原谱序怎么放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将原谱序言置于谱书之前也有的置于附录。旧谱序言只在原谱书中才起到序的作用,在新修谱书中失去了序的作用,仅作为了解旧谱的参考资料,所以,原谱序言置于新修谱书的附录为宜。有的旧谱书序言较多,应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辑录,不必一一全录。旧谱序言多为文言文,应保留原貌,一些深奥费解之词,适当加注“出现文字差异,应反复核实,略作说明”,以免后人以讹传讹

十七、 撰写凡例的流程与要点

由于华夏广袤姓氏繁多,各家各族之间的凡例也必然有所不同。可万变不离其宗,今天便以实际凡例为大家讲解一下撰写凡例的主要内容:

1、拟谱名

虽然在谱书封面可以直接看到谱名,但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谱名拟定规则(如通谱、统谱和一般家谱谱名各有不同)

家谱的命名方法

家谱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原籍等

命名方法:

① 地名+姓氏+几修  范例:《金铿黄氏三修家谱》

② 地名+姓氏+堂号  范例:《黄山黄氏敦睦堂支谱》

③ 地名+姓氏     范例:《江苏裴塔裴氏宗谱》

④ 几修+姓氏     范例:《六修黄氏家谱》

⑤ 姓氏+堂号+几修  范例:《黄氏敦睦堂重修家乘》

⑥ 原籍+姓氏+地名  范例:《江西黄氏丰城派迁长支谱》

⑦ 郡望+姓氏     范例:《天水赵氏宗谱》

家谱一般称呼

玉 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

世 本: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孔子家族。

家 谱:记录普通家族。

族 谱: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

宗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 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通 谱: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

合 谱: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 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总 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大成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 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家谱特殊称呼

本 书:为了正本求源之意

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数典不忘: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

祠 谱: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

坟 谱: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

2、表明政治及民族立场

3、介绍修谱宗旨

例: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反映本氏风貌和支派特色。

4、规定入谱规则

①旧谱照录,旧谱中的错误处不进行更改,设考证栏目详细罗列错误之处。

②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力求源流世系之衔接有序。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不采纳无根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

③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

④各房人众,取字命名难免雷同,卑犯尊讳改卑不改尊,生犯死讳改生不改死,微犯显讳改微不改显,若房异支分者不拘此例。凡改易者仍须记载其原名,以便今后查考。

6、确认谱书格式体例

7、其它注意事项阐述表明

如前文所说,各家各族在发凡起例之时,会根据各自家族的情况有不同的要求以及内容,但最终目的为揭示本族谱书要旨、确认修谱体例。

十八、 家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一、名、字、号

1、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二、配、娶、继配、聘

4、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5、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6、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7、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三、适、字、未字、待字

8、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9、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10、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11、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

四、出赘、入赘、招赘、孀赘

12、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13、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14、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15、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五、出继、继子、出嗣、入嗣、承祧、兼祧

16、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17、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18、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19、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

20、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21、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

六、殇、夭、卒、年、享、寿

22、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

23、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

24、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于某时,年若干岁”。

25、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

26、寿:6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本宗古谱,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

十九、 现当代家谱内容

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

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过去编修的“原谱”已考证无疑的,可以照实收录,有疑则考,或补充诠释,“原谱” 已经散失难以找到或首次修谱,姓氏源流需要从头调查考证。

2.居住地地情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能够反映、展示家族成员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风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积累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资料,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居住地地情是新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好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也有利于突出家谱的地方特点和家族特色。在撰写过程中,写地情要与族人的活动紧密结合,主要记述族人在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经济环境中,参加当地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明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国防建设活动等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族人在这些活动中的业绩和创业精神。当地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情况要有交代,但要防止把居住地地情写成自然、地理、历史的教科书。

3.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是很少的,家庭迁徙以后,人们对自己家族的发祥地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寻根情怀,所以,人们很重视家庭迁徙的过程和历史。家谱自然也要记载家庭的迁徙情况。”台湾、港澳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到大陆寻根,就是根据家谱的记载。记述迁徙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人世系图表上加注说明;二是在世系录内作简要的记述。传统的记述方式就是这种记述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修的家谱,多数采取单独立一个篇目,即XX族人迁徙情况,用文字或图表集中记述族人的迁徙情况,以便于查阅。表录内容:世序。时期、姓名、原籍住址、迁徙原因、现居住地等项。

4.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人谱族人居住范围决定了谱书的规模。多数家谱,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修谱,也有在一个乡镇编修的支谱。记述世系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世系图和世系录并用形式,即先在谱书卷首列出家族世系总图表,然后采用世系录,从一世祖开始,叙述家族各支系及其族人的基本情况,对世系图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世系录内容有家族成员姓名、生卒年月、官职、子女、婚嫁、迁徙等,如《孔子世家谱》就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列出孔子到77代世系总表,然后,用大量篇幅详细记载孔府家族成员的官职、出生年月、婚姻、迁徙、坟墓、人物小传等多项内容。

二是采用世系排列法,主要以世系图出记载家族世系,多数采用横式排列法,少数也采用竖式排列。横式排列法是传统方法,五世为一表,第一表的第五世,必须在第二表的第一栏,依此类推。妻姓名并列人丈夫名字下面,代与代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因族人众多,迁徙甚多,分布广,可采取分片区或分支系排列世系。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用这个办法,全族世系都用世系图表来表示。因族人的搬迁,分布宣威全境,也有的迁徙四川、贵州部分县,先排一世到十四世,十四世以后分支系排列,家族世系一目了然,便于查阅和使用。

5.人物传

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

6.大事记

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福建省长乐市漳港镇《漳港李氏谱志》、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都增加了“大事记”这项内容,以时系事,依年月日顺序,记载从始祖开始到修谱时家族发生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简明扼要,记述和反映了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

编写“大事记”时,要注意广泛采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资料要真实准确,来源要有根据,每件事要查清产生的时间、地点 ,认真鉴别和分析资料是否真实。由于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不同类型的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记事内容,重点是家族中的大事和要事,一条一事记述,不要几件事混杂在一起。总之,大事记要做到内容精当,大事实出,要事不漏,事实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明,言简意赅。

7.字辈谱

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它不仅以辈分的界划与确定,厘清了家族血缘的繁衍和衣承关系,而且还以每一辈分起名的具体用字,明确每一家族次弟辈分的基本称谓。并以其独有的寓意,表明先辈对后人的悉心期盼。因而,完全可以说,字辈谱在家族谱系中,不仅有着明确世系次弟关系的独有标识作用,而且还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表明本家族对自身的发展历程,已由简单的自发习俗阶段,进到了精心考量的自觉自为阶段。

事实表明,在族谱编撰过程中,辈分的厘清和每一辈分的具体用字,历来受到各姓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各姓氏、各个谱系对字辈谱,都有十分严格的讲究。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封建统治者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名派的事情。可见,在中国,朝野对字辈谱的选排厘定,都是十分看重和讲究的。

9、祠堂坟墓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内容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将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图内,使人对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总祠图,有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与需要,坟茔在家谱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样,家谱中的坟茔也由图与文两部分组成,以图为主,文释图意,图文并茂。家谱中坟墓图类型多样,大多为一人(有的包括夫人)墓图,也有多人墓图,如湖南益阳熊氏孙家山合墓图,有200多个坟墓。有的坟墓图将坟墓与祠合在一起,称墓祠图,有的坟墓图将周围山水也勾画在图内,则称坟墓山水形胜图。

更多怎样修族谱才算完美(修族谱怎样写好谱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