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太平天国为什么能打败清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太平天国为什么能打败清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太平天国为什么能打败清军)

马融和。

这是参加过金田起义的老革命,深受陈玉成器重。辛酉十一年冬,太平军发起颍州攻势,太平军、捻军、苗沛霖练勇三部合围颍州,以希打开皖北局面,此时马融和作为三路军马的名义总指挥,功封泳天义。

按天国爵制,王爵以下有义、安、福、燕、豫、侯六爵,马融和庚申十年十二月封泳天安,十一年十二月晋泳天义,考虑到此时封王还不至太滥,所以这几乎已经是封到顶了。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马融和却和陈玉成产生了嫌隙,包括这次打颍州,都是马融和慑于陈玉成是江北太平军总指挥而不得不听令。

一个月后,陈玉成所在的庐州被围,调马融和驰援,马拒不听调遣,坚持认为“只要我在颍州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结果庐州失陷,而他也在颍上县被苗沛霖反捅一刀,皖北攻势彻底失败。陈玉成病急乱投医单骑赴营,被苗沛霖绑了送给清军。此时马融和才发现自己似乎捅了大娄子,赶紧集结太平军、捻军数万人去打清军以希望解救英王,然而这时候什么都晚了,人没救出来,反而被清军击败,张乐行带着捻军退回老营雉河集休整,马融和则带着残余的江北太平军退入河南,彻底成了孤军。

当时江北局面大概是这样的:太平军主力覆灭(陈玉成部),捻军主力元气大伤(张乐行部),西北太平军(陈得才部)和西征捻军(张宗禹部)在陕南会师正在攻打西安府城的路上,豫捻陈大喜在平舆跟新任清朝河南巡抚郑元善对垒,马融和在项城、沈丘彷徨不知去处。

我们用上帝视角来说,马融和此时上策是赶紧去平舆和豫捻联合或者去雉河集找张乐行,中策是去庐州收拾散落此处的太平军残部,下策是千里跃进陕西找陈得才。马融和的选择是——等。其实他本来选的是西进找陈得才,但是走了没多远就开始在西平、上蔡县一带等待戈多了。

等到六月,陈得才大军回来了,马融和在南阳东边的泌阳跟主力接上了头。此时陈得才收到了李秀成的新任务,让他二进陕西,素来唯军令是从的陈得才没二话,领兵西进……马融和没去。

从这里开始,马融和开始变得极为诡异。按理说,他作为陈玉成的嫡系,现在陈玉成没了,陈得才作为陈玉成的叔叔,西北太平军和他马融和都是江北太平军出来的,合师之后马于公于私都应该接受陈得才指挥调遣,但马融和却再次抗命。关于这事,有说是马融和自持是粤西老营出身,功劳如此,却不得封王,于是不听调遣;然而这一点或许也有马融和坑死英王,天京没有惩处他就已经是法外施恩的原因。或许,正因为陈得才是陈玉成的叔叔,马融和坑死了他的大侄子,所以刻意与其保持距离?不好说。

总之,马融和成为了一支留守江北的太平军独苗,但他即不联络豫捻,也不联络皖捻。癸开十三年春,李秀成往江北收拾局面,马融和前来协助攻打六安,但六安没有打下来,李秀成返回天京主持江南局势,马融和仍然坚持不走,逗留在淮河南北继续等待戈多,也不发动攻势,也不壮大队伍,就这么毫无目的地等待,期间还坐视僧格林沁攻占雉河集杀沃王张乐行。

甲子十四年春,天京告急,驰令马融和配合陈得才回师勤王,陈得才从汉中拉出一字长蛇阵千里驰援,马融和在等到了陈得才的先头部队之后一起东下,但是被阻于大别山,一直到天京城陷,他们都没能突破安徽。

九月二十四,陈得才在霍山黑石渡突围不果,太平军二十万兵马前途未卜。两天后,马融和带着七万人投降安徽按察使英翰,告诉清军“彼军心已散,各求生路”,让清军抓紧劝降,随后偏天义范立川带着十一万太平军投降。陈得才见事不可为,服毒自尽;祜王蓝成春被降清的部将甘怀德押送清军大营,清军主帅僧格林沁觉得太平军大势已去,死灰还能复燃不成?于是下令杀掉蓝成春,连同投降的太平军也一起杀掉。

此时尚未投降的太平军还有三支,一支是负责断后的启王梁成富,现在还在陕西甘肃边界上打阻击战,一支是作为全军先锋的张宗禹捻军,他跟僧格林沁一天二地仇不可能投降,一支是正在观望准备投降的遵王赖文光。遵王一看既然投降了也得死,那还是别降了,于是重新捡起扔在地上的刀枪,翻身上马继续打;而本来已经投降,正在等待批量被杀的那些太平军,也夺了武器杀出清营,投奔遵王打二场去了。

马融和本来信心十足,二十万太平军有三分之一是自己带过来了,还有一多半是自己的老兄弟范立川带过来的,这么大功劳,怎么不得给个提督?然而他想多了,如果他带走七万兵马之后,剩下的十三万太平军还在跟清军作战,他才会有价值,现在太平军都没有了,他怎么可能还会有恩赏呢?于是他的七万兵马被清军拆分,就给他留了一千多人编排了两营,给了个游击将军的虚衔。

但马融和的故事到这儿还没结束。

江北太平军在黑石渡杀出之后,又纵横了四年。而江南太平军则在李侍贤的带领下退入福建广东,准备返回广西休整,然后二次出两湖再打天下。然而第二年李侍贤被杀,广东嘉应州一战,江南太平军全军覆没。

十年之后的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琉球事件, *** ,发起侵台战争,清 *** 任命福州船政局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布置防务。马融和作为清军的中级军官,跟随提督罗大春前往福建驻扎。福建作为前线,此时到处都是人喊马嘶的,募兵、筹饷,乱乱哄哄。就在纷乱的人群里,马融和看到一个一晃而过的身影,心里却咯噔一下子——老熟人。

这人他不可能不熟,杨辅清。这是东王杨秀清的结拜本家兄弟,己未九年就已经功封辅王,后来更是加了悫忠军师衔——军师,这是太平天国从未贬值的官职,从始至终荣获此衔者不过十一人。

甲子十四年天京失陷,杨辅清在湖州、广德和堵王黄文金打配合,准备迎接幼天王南下,但不久湖州失陷,他负责殿后时和大部队失散,于是一路躲避去了上海,再借助上海的租界去了澳门。之后,他奔走于江南各省,联络那些散处民间的太平军余部,告诉他们暂时忍耐,等待机会,重整山河,为此他还广泛联系湖广之间的各地会党,天地会啊三合会啊之类的,以期有一天能重新举起太平天国大旗。

他奔走了十年,就等一个机会。

同治十三年,东南军兴,杨辅清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委身其中,凭自己的带兵经验,谋个中层军官问题不大,到时候再发展一下清军,或许天国复兴就在这儿了!于是他挺身赴闽,应募投军。

马融和看到了他,他也看到了马融和。

马的所作所为他清清楚楚,他知道这位自己的老乡、老战友的秉性,于是他连夜跑出清营,但为时已晚,从马融和看到他的那一刻起,马融和就决心用这位天国兄弟的血再染一下自己的顶戴。几天之后,清军在晋江捉住了逃亡至此的杨辅清,随后押送福州处斩。只是马融和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虽然清廷明确表示要对捉住杨辅清的大小将官进行酬赏,但开列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个叛徒。

从此马融和消失了,史书里再也没有了关于他的任何记录,不知道他去了哪儿,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掉。

哦对了,同治十三年台湾之役,还有一位太平军老将参与。

癸开十三年冬,广西博白出来的的太平军将领,兖天安黄朋厚被授予了奉王的王爵。第二年天京失陷,黄朋厚跟随自己的曾叔祖堵王黄文金拥兵数万,据守湖州、广德,保护幼天王南下,不久黄文金被伏击伤重而死,这支太平军改由黄朋厚统领,加封钦命统领南方主帅——这个职务再往上,就是军师。黄朋厚带着太平军杀出重围,与从江西退下来的康王汪海洋、侍王李侍贤汇合,退入福建。

康王汪海洋“猜狠凶虐”,先后诬杀纪王黄金爱、侍王李世贤等,黄朋厚觉得再走下去,被杀的就是自己,于是他派人到江西龙南清军大营中接洽投降事务,清朝准了他的降附,并安排他留在太平军中卧底,随后广东嘉应州决战,黄朋厚将太平军布置悉数交付清军, 主帅汪海洋战死,偕王谭体元接过指挥权继续打,并策划佯攻城北而从城南突围的行动,黄朋厚再次将这份突围计划告知清军,于是这支太平军最终也没能突围,全军覆没。

黄朋厚在清军将太平军杀戮一空的两天之后,前往清军大营正式投降,此时清将却并不想留他——他的身份太高,而且从从湖州一路打到嘉应这已经不是普通的髪匪了,必须出重拳。但不知道为什么,素来不愿留活口的左宗棠却出人意料地上奏朝廷给他免罪,留了他一命,并建议“赏给守备衔”,于是这位太平军的南方主帅奉王千岁,变成清朝的正五品守备。

历来关于黄朋厚的记载都到此为止,一直到2011年,我朋友王密林老师

@黄金台下客 终于探访到了黄朋厚的下落,随后在泼天暴雨中,他抄录出了《皇清显考诰封武功将军讳朋厚黄公大人墓铭》。

碑铭说,黄朋厚“蒙左侯相奏奖,赏给守备衔”(原文如此,啊,同喜同喜,与有荣焉,与有荣焉),随后又“随罗军门渡台,檄委带亲兵营,进剿苏澳、南澳生番”,并因为这次军功,保奏都司加游击衔。

“罗军门”,就是前面说的统带马融和的那位提督罗大春。1864年马融和降清之后应该是安置了北方清军中,1865年降清的黄朋厚则在福建、广东跟着清军继续围剿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太平军老兄弟。十年之后,他们在福建不期而遇,准备渡台作战,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杨辅清,可能马融和也会在战后再官升一级。

杨辅清的不期而至,让这三位广西老乡在异地他乡重聚,只是命运捉弄,泳天义马融和、钦命统领南方主帅奉王黄朋厚、天国开朝悫忠军师殿前户部副地僚顶天扶朝纲辅王威千岁杨辅清,老兄弟十年未见,再见却是如此,又如何说起呢。

更多太平天国杀了多少清军将士(太平天国为什么能打败清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