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德善爸爸曾对德善吐露心声,“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因为不太懂,第一个女儿应该怎么教,第二个应该怎么养,老小呢,应该怎么让他好好做人,我们不懂。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却在孩子出生的时候,自然地成为父母。
现在的人是幸运的,网络的发达,知识的普及,让已成为父母的、尚未成为父母的,都有渠道获取科学的育儿知识,在理论上提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明白如何为人父母,知晓育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之法。
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就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育儿方法。该书虽初版于1925年,部分涉及卫生、儿童心理等常识随着社会发展已被大众熟知、接受或扬弃,但书中列举的可能存在弊端的传统育儿现象如今依然存在,该书秉持的关于儿童习惯养成、儿童教导、父母自我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也依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前瞻性。
关于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儿童教育界的圣人”。他早年立志从事幼儿教育和研究,终其一生,一直为推动幼教事业的中国化而孜孜不已。
1914年,陈鹤琴从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自己家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28年,在教育部的主持下,陈鹤琴与若干专家共同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对提高我国早期幼儿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0,陈鹤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9年后为推进幼教专业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逝世前,陈鹤琴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陈鹤琴曾反思,“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做父母的都把小孩子做试验品,做牺牲品,他们做了父母,然后再来学习做父母,好像叫没有经验的徒弟来琢一块白玉”。
他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母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在做了父母之后,自问是否有相当的研究、了解;应当如何以身作则,做小孩子的模范,如何教育儿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分子。
关于《家庭教育》
1920年底,陈鹤琴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其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发展作了连续的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长达808天。依据这些研究和实验,他写出了《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故而陶行知语,“《家庭教育》一书就当作《一鸣之教育》看也是可以的”。——当然,实际上,书中所列之儿童教育事例也有其他取材,只是关于陈一鸣的内容为陈鹤琴实地考察所得,较为侧重而已。
陈鹤琴认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小孩子的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时候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
《家庭教育》中,他以各个家庭教育小孩子的事例为引,多方比较,深入思考,分析儿童的心理、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儿童与游戏的关系、儿童惧怕与哭闹的原因、儿童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及做父母的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教导和责罚孩子、如何为孩子营造良好游戏、劳动、科学、艺术、阅读的环境,总结出100条家庭教育原则。
略略举例,管中窥豹。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写到,小孩子学习事物需要自己学,做父母的不要替他学,给他学习的机会便可。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工作,而应该限定时间让其结束,以便其养成有始有终的习惯,也让其能享受到做事成功的快乐。小孩子是好奇的,也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在书本中看死的标本、死的山水 ,不如到野外去看活的动物、活的草木,玩真的沙石。“处处有学问,人人皆吾师”。
在教导上,陈鹤琴提醒做父母的要晓得小孩子的经验、做事能力、知识不像成人丰富、强大、充分,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小孩子的工作。然而,也正因为小孩子的善恶观念薄弱,知识肤浅,对于模仿的事物不加选择,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此外,父母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给予其适当的做事动机。小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用个人的情感来支配他的动作,待其年纪大一点,就须教其明了做事要顾及到公共祸福。若一直用父母个人感情去支配孩子的行为,孩子长大后仍旧要以父母的个人好恶为皈依,若父母逝去,他就会失掉凭藉而无所适从了。
在亲子关系上,做母亲的不宜以“父亲”的名义恐吓小孩子,免得离间父子间的感情,也不可叫小孩子打骂父亲取乐,免得小孩子轻看自己的父亲。做父亲的也应避免如此行为,温养孩子与母亲的感情。教育小孩子时,父母应当同一态度,使孩子脱离“处于两大之间,难以为人”的困境。小孩子做错事,父母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其明白不好的是事,非其人,改过而自新,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且责罚小孩子以前,当平心静气考察其有无过失,若不论皂白,听一面之词,逞一己之怒就去责罚小孩子,彼时孩子虽力弱不敢反抗,却恐怕要生发怨恨父母之心了。责罚孩子也应避于人前,以全小孩羞恶之心。若常常人前责备,小孩子初次或觉得倒霉,进而便不以为耻,慢慢就成为顽童了。父母也当自省。若心中苦闷,既不宜当孩子面争吵,更不宜拿孩子出气,应通过运动、娱乐等方式消释闷气。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都是好的,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小孩子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间接影响小孩子。
陈鹤琴的见解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一一驳斥了传统育儿观念中的三个错误:一是小孩是一个雏形的成人。其以为,小孩便是小孩,不可妄想缩短小孩的时期,也不可剥夺小孩时期应该享受的权利。二是把儿女当做父母的财产,“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自私的爱,算不得真爱。教养儿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小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尊重小孩子独立的人格。三是小孩子是错的,父母是对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陈鹤琴看来,并非一切的理,都是父母的,一切的错,都是儿女的。要打破成见,虚心研究,辨明是非。且小孩子虽然有时 *** ,那也大概是父母的错误所引起的,许多孩子的坏习惯,也是家庭里有意或无意中养成的。
《家庭教育》珠玑之语,琳琅满目,不一而足。陶行知先生评论此书,“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
这是一本父母的书,也是一本儿童的书。观看其中的事例,仿佛看到的是自己家庭中的事、邻居亲朋家中的事。书中所列之教育原则,不少迄今仍是家庭中、父母育儿实践中努力的方向。
然而,《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是一本童话书。它既期盼儿童拥有好奇的心态、适龄的童真、优良的习惯,又盼望儿童养成健壮的身体、独立的人格,做可爱的、到处受欢迎的人。就像童话故事中王子公主历经磨难,最终奔赴的是梦幻的婚礼,进入婚姻的殿堂,然后,戛然而止。但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是成人默默去经历、静静去体会,不在童话故事中出现的。陈鹤琴提醒,“阅者请不要误会,把这本书当作一种包罗万象的家庭教育大全”。《家庭教育》这本书,意在为幼稚期儿童搭建、夯实健全人格的基础,至于父母如何应对子女步入青少年时期可能出现的生理、心理、思想的问题,以及如何教导成年子女沉着适应复杂多变、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便不在此书的讨论范畴了。
参考资料
1、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章琳,《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中国档案官网, 2022
3、《人物评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教育部官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