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如何理解心理防御机制(16种心理防御机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如何理解心理防御机制(16种心理防御机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如何理解心理防御机制(16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你的想法或感受给你带来了痛苦,或从道德的层面无法接受,你便会竭力避开,将之抵挡到潜意识中。这种行为就是逃避。在心理学上叫心理防御机制。

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梅尔泽(Donald Meltzer),在其作品中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你为了摆脱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当问题无法解决,并且让你感觉到痛苦时,你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逃避。逃避本身是自我防卫的一种策略,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如果出现过度防御,对你来说,保护就变成了限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十种,下面会详细介绍,希望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第一,压抑。

多数人想到压抑就会和性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性在弗洛伊德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在20世纪人们对长期性禁忌的反叛。虽然受压抑的记忆综合征可以源自多种创伤,但在多数人的意识里,压抑还是常和儿童 *** 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你问一个人压抑所指时,答案多会牵涉到性。

压抑可以源自很多经历,但几乎所有难以承受或痛苦的感受都会从意识里被压制掉,像愤怒、内疚或悲伤。压抑是弗洛伊德确认的第一种防御机制。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当停止使用催眠术时,他发现有一股精神力量在阻挡一个人意识到内心无法接受的冲动或想法,这股力量会将它们从意识中驱逐出去。

在弗洛伊德有关压抑的论文里,他对这个概念做了简单的描述:压抑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避开某种东西,和它保持距离。

当你在压抑什么的时候,也就是让它远离意识,这就是你在试图逃避某种痛苦。

第二,否认。

以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来看,是冲突触发了否认。当然,冲突也会触发其他的防卫机制。因为事实与愿望相悖,或者感受与你的价值观相矛盾,你就会产生否认。

每当你开始否认的时候,无论否认的是感受还是事实,你就是在否认自己的意识。换言之,假借这个防御机制,你拒绝承认自己知道或多或少是对的事实,并因此分裂你的意识,否定对这一部分的认知。

这样听起来好似防御机制是你有意识的决定,恰恰相反的是,所有防御机制都是无意识发生的,它们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防御也就失效了!

第三,转移。

你是否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有气别撒在我身上呀。

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转移策略。

长辈批评你,你不敢反抗他们。一肚子气无处释放时,遇到你弟弟来烦你。恼怒的你,立刻就会把气撒到你弟弟身上。但是,你弟弟并不是引起你怒火的人。你弟弟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看出来问题的所在。告诉你不要拿他当替罪羊。

这就是通过转移的方式来防御痛苦。

转移防御机制不像否认防御那么厉害。否认,是将你的感受完全从意识中摒除。在转移中,真相与表象也许只有一纸之隔,很多人在听到不要把坏情绪倾吐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时,会幡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表达歉意。此时,这种转移防御机制也就结束了。

第四,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是将一种无法接受的感觉或冲动转变为完全相反的行为。一般来说,这种转变,他自身是没有意识到的。

很多戒烟成功的人反过来对香烟深恶痛绝。要知道在他们决定戒烟前,烟草的味道曾令他们愉悦无比。在他们第一次尝试戒烟时,若周围有人抽烟,他们可能会感觉这完全是一种折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烟草散发的香味很诱人。几个月后,在真的戒掉烟瘾后,他们就会对早前的气味产生强烈的厌恶。这就是反向形成的结果。

第五,非黑即白的思维:分裂。

将事情置于好坏两个极端是分裂的标志,在重要关系里还会伴随着从极其肯定到完全否定的情感转变;你会对他人的看法产生 *** 动,能在一夜之间从天上掉到地上。黑白思维方式随处可见。

过度分裂会让关系变得痛苦与不稳定。可能你认识这样一个人,在婚恋关系里分分合合,总也找不到归宿,或者不断结交新朋友,过不了多久便又喜新厌旧。如果你接纳不了混合情感带来的现实问题,你就很难和他人维持紧密的联系。

但在另一方面,分裂又常有助于你维持和保护关系。为愤怒情绪提供其他出口,便意味着你可以让所爱之人免受这些情绪的伤害。如果你有正当的理由愤怒,用建设性的方式,去与朋友、家人或同事沟通那份愤怒,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在气头上用满腔怒火对他们大声吼叫,就不是什么好办法。

第六,理想化。

现在她在我心目中很完美,我不想破坏这份完美。

理想是一种完美、美好或卓越的标准,理想化是指将普通状态或能提升到完美的状态。大部分人对此过程都有直观的理解,我们明白这涉及不切实际的希望或期待,通常会走向幻灭。

再熟悉不过的例子就是浪漫爱情。在一段爱情开始之初,你所爱之人常常是完美的化身,品性俱佳;随着时间推进,当理想化逐渐消失,你才会开始看到对方的真正面目。而若此时的幻灭太过严重,则有可能终止这段关系。

除了理想化另一个人,你还可能对某段经历,或者对自身进行理想化。

理想化某段经历就是认为其会完全满足你的需求,或者会解决你所有的难题。譬如,有的人坚信如果某某情况发生,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无比。

对自身的理想化,即是认为自己不存在缺点或心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并没有实际看起来那么忧虑或不堪。潜意识里背负着对自身内在损害有羞耻感的自恋者,会不作他想地认为自己就是完美与美丽的代名词,永远都处于他人的嫉妒或仰慕之中。

第七,投射。

别到处说你的苦,没人愿听你的负能量。

有时当我感到疲惫不堪时,我会对亲近的人变得极不耐烦,也许是暴躁,也许是挑三拣四,猛烈抨击他们做得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是出于无意,你常使自己身边的人备感痛苦,因为你的脾气实在太臭了。

真相是:你内心不痛快,而你又无法独自承受。这需要觉知力相当强的人才能将疲劳或牢骚加以辨别,同时还能简单地认为,你昨晚没睡好,或者这周太劳累了,你感到很虚弱,这不关任何人的事。

相反的是,你将自己的体验投射给了身边的人,在对待他们的方式上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尽管疾言厉色并没让我完全摆脱不愉快的体验,但也常因投射而给内心带来稍许释放。释放之后,你会感觉好一些,发现自己做了蠢事,内疚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

常见的投射身影的地方是在爱情关系中。我们都见识过坠入爱河的人,同时会感到好奇:她看上他哪一点了?或者他眼瞎了吗?

经常在爱情中渴求迷恋感觉的人会回避恋人身上那些可能抑制这种感觉的人格特质,这是对完美爱情的妄想。因为分裂了对恋人不足之处的觉知,而变得对朋友或家人万般挑剔,这是投射的结果,所以后者不免疑惑起来。

痴心的一方随后可能会选择回避,甚至反对他们,这样他或她就不用面对那些分裂的看法了。也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出于关心,你觉得自己有义务让朋友看清他女朋友身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结果却导致你们反目成仇。如果有人在对自己撒谎,根本不想面对事实,这时你试图帮他看 *** 相的举动会令他感到极度不安,甚至充满敌意,而你则会轻易成为他的敌对方。

第八,控制。

无助是一种痛苦而艰难的内心经历,为了减轻这种感觉而努力控制外在环境的做法是出于本能反应。在受龙卷风袭扰的地方,人们通常会建造风暴地窖;加利福尼亚州的市民常常在家里准备地震应急包;在路易斯安那州,美国陆军工兵部队通过维护堤坝控制洪水泛滥。你会尽一切可能去控制无法预测的环境,但实际上,你远比自己愿意承认的要脆弱。

多数人都艰难地处在对真相的不断探索中。当你知晓事情不在自己控制之内,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你不可能做到安然过日子,哪怕一分一秒都会是煎熬。

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落入俗套,乐于遵循某些传统的原因之一。因为惯例和传统会让你认为自己可以预见事态的走向。有序的生活会让人在无规则、无法控制的宇宙里有些许慰藉。

将秩序、传统与惯例视作健康的防御机制。这是你为了规避在大千世界里的生存焦虑而对自己撒的谎。然而,当走到了极端,这些防御机制便把本身潜藏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很多人陷入固化的生活状态,麻木而无趣,他们剥夺了自身对情感活力的体验。

那些所谓有洁癖的人通过强力控制他所在的外部环境,以此应对自身的焦虑情绪,却通常在此过程中导致身边的人烦扰不已。

通过强迫性习惯去努力实现控制的人,一般内心也会感到被习惯折磨。

有时候,你难以忍受的恰恰是对感受的不可预测性。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受,它们从何而来,会持续多久。有些人借助暴食与催吐,一种仪式化的、高度控制的方式帮自己摆脱情绪上的困扰。有些人会自残,尽管涉及自残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但她们无一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对痛苦施加控制。

和所有其他防御机制一样,控制能够帮助你管理难以忍受的情绪,但当控制过了头,就会带来一系列全新的问题。

第九,思考。

你相信的,只是你想让自己相信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绝大多数人都和头脑中的自己进行过对话,这在很多方面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独白,我们称之为思考。对多数人而言,心念的流转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占据核心,于是便有了有情众生。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的自我从我的万千思绪里流淌了出来。

思考似乎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当然是了,没了思考,人类就无法有创意地生活在世上,有新发现,做出新发明,等等。思考让你迈出想象的第一步,随后将其照入现实。思考常避免你犯很多严重的错误,很多金玉良言都是在提醒行动前思考的重要性。

第十,羞耻防御。

一本真经的胡说八道,就是羞耻防御。

当羞耻感完全支配你的生命体验时,当内在的缺陷感过于严重时,一般的防御机制往往会失去效力。你会发现无法再用谎言抗拒事实,这种减轻痛苦的方式变得不再适用。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在各种幻想里寻求心理上的庇护,但却从来不去尝试实现它们。他们会沉溺于书籍或电影,通过幻想的满足逃离羞耻感,摆脱受伤的自我。你可以把这种情况看成一种隐藏的自恋形式。

羞耻感强烈的人也常会有严重的自我憎恨倾向。他们活在应该完美而优越的自我形象里,如果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状态,他们便会很严厉地自我攻击。这就像他们只能想到两种可能性:自卑有缺陷的真实自我与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

总之,要么美,要么丑;要么聪明,要么愚蠢。他们还会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外界,把世人分为两类:赢家和输家。

虽然这类人有时看似毫无防御,也并不会感到羞耻和自我憎恨,但他们的完美主义却是最后的防御手段:虽然我可能是一个可鄙的失败者,可我至少知道看不起自己,我可不是那种分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傻子!

这种内在贬低自我的声音实际上表达的是他们的蔑视,是一种防御羞耻感的方式。

这么多的心理防御机制,防不胜防。我们应该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呢?

第一,对生活要有正面刚的勇气。

真正而持久的思维改变,始于接受你不可能得到治愈或者全面转变这个事实。只有当你充分了解了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及特有的应对方式后,你才能开始成长。如此,你才能发展出帮你更好管理自己情感生活的技巧和能力。

你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关注自身。你永远做不到漠视那些对你而言最困难的情感挑战,你也永远无法战胜羞耻感,将其抛诸身后。当平时的情绪诱因触动你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对抗它们。

只有保持警觉,持续关注自身,观察你惯有的防御行为,而后尽可能地不涉身其中,这样你才能减少防御给你带来的制约。只有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你才可能培养出新习惯。

正如弗洛伊德和很多心理动力理论学家后来得出的一点:光有洞察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接受心理治疗时,顿悟时刻非常重要,它会加深你对自己的了解,但却不会带来改变。真正的变化取决于你在一生中做出的一次次选择。

与其他获取成长的技能一样,培养持久的关注力需要时间。你需要不间断地磨砺自己的技能,正如成为出色的音乐家亦需要辛苦的练习一样。

第二,压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对。

一旦你识别出了自己为逃避痛苦在运用的防御机制。也即是说,当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防御,你需要面对的选择就来了:究竟要保持现状,还是要改变。

选择做出全新的尝试并坚持下去,这需要你下一番功夫。就如同行驶在坑洼不平道路上的车子一样,你需要随时留意着不要让轮子滑入旧车辙里。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编排出新的谎言和借口,继续使用自己熟悉的防御模式。每当我们说服自己放弃改变时,我们都会面临一次重大选择:相信新的谎言,跌进旧车辙里,或者硬着头皮坚持改变。实际意义上的变化总是包含着一连串的选择,尤其是那些会牵动你心理和情绪起伏的选择。

接触心理防御机制,打破以往的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就像节食一样。虽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改变不了的事情,但事实上,你习惯依赖自身的那些旧习惯,根本不愿改变现状。放弃防御首先会令人感到挫败与匮乏,好比是牺牲了口福一样。更糟糕的是,你会再次体验到防御为你挡开的那些痛苦感受。

你也许是想解除防御,可在内心深处又不想真的那样做。于是,你迫切地打破了承诺,重新退回到以往的防御模式里,这好比努力减肥的人会不断受到停止节食念头的冲击一样。正是那个防御机制让你免受痛苦,所以恐怕你不太可能会突然接纳那份实实在在的痛苦。

当你你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时,感受也是全新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你会感到害怕。改变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好似你要面对完全陌生的潜意识,而那里多的是你承受不来的痛苦。

在努力解除自身防御机制的过程中,你要不断面对选择:究竟是走向前去,直面痛苦,还是退回到熟悉安全的窠臼里。你抗拒改变的那部分自我会怂恿着你做出错误的选择,并编造新的谎言验证你一贯坚持的谎言。

你能改变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对自己会有多诚实,你有多熟练甄别出内在的谎言,并因此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整个过程。

第三,我们终将活成内心无比强大的自己。

一定存在一种心理健康,这种心理健康会关照并接纳人性的本质,而非极力逃避或抗拒,可能看起来是这样子的:

1、你能接纳刚刚好的依赖性,总体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2、你拥有很深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的意义。

3、你信任对自我的感觉,虽然对自己并非百分百满意,可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永不放弃成长的人。

防御机制并不会彻底消失,即使你对它们有了了解,仍要以心理健康的状态继续克服防御机制的影响。

防御机制会随着对它们的了解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既然你已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对你的控制就会弱很多。

人生总会面临苦难,各种各样的痛苦和失望都是构成人类境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为了规避这些痛苦的。痛苦减少了,你才会有精力去投入到要做的事情当中去。当你遇到了这些情况,首先是要庆幸,自己还在保护自己,爱自己,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行为,这是好事。

那么今天的问题是:

你在什么事情上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呢?

更多如何理解心理防御机制(16种心理防御机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