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 *** 军区62师领导( *** 军区62师炮团),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 *** 军区62师领导( *** 军区62师炮团)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 军区62师领导( *** 军区62师炮团)

【写在前面的话】初冬的暖阳下,进入11月份后,天气格外地晴朗。疫情静默解封后,又像是回到了岁月静好的日子。

琐碎的生活,每天徜徉在人间烟火中的尘埃里,这迟迟不肯散去的新冠病毒,让人心中感到些许的烦恼;孩子们恢复正常上课前的家庭成员核酸检测后,回想刚刚核酸检测时长龙般的队伍,一丝忧伤袭上心头;打开书柜找一本书来,平静一下心绪。

眼睛不停地看着书柜里的藏书,目光停留在了《回望祁连》这本书前,让我眼前一亮。十多年过去了,培俊赠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较我晚两年入伍的培俊在我的军旅生涯中,亦师亦友,也是我在军事新闻报道之路上的领导,如今转业到了省城政法机关,从事纪检监察工作。

今年八一节前,我曾深情地回顾了与他在装甲45团时的军旅难忘时光,以及他被评为“甘肃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的先进事迹。

翻阅《回望祁连》,让我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如今,培俊的家庭事业顺风顺水,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沉淀;在我心中培俊无论做人处事,是榜样也是楷模。

《回望祁连》一书是他扎根西北军营,笔著戎马生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在他的笔下有可亲可敬,让人至今怀念的老首长;更多的是一个个熟悉的有一腔热血,无私奉献的基层官兵;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了我们这些基层新闻工作者钦佩的符号,《 *** 报》、原 *** 军区《人民军队》报的都留下了有他耕耘的足迹。

翻阅厚厚的308页《回望祁连》,这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装帧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作品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军营,书中收录了我和培俊合作写就的几篇典型报道,读起来觉得心潮澎湃。

时光易逝,岁月匆匆。

如今我们都已到了不惑的年龄,当年那份纯洁的战友情谊,在心底里越发觉得珍贵。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慢慢疏远了,就如大浪淘沙,留在最后的始终不离不弃的友情,才最值得珍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二十多年前,从荆楚大地来到西北戈壁军营的培俊,以他南方人特有的才华,先后在师团新闻干事、兰铁军代处宣传干事等岗位上,兢兢业业,追梦如歌,在部队成就了一番事业,先后荣立了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是昔日的老首长和战友们,公认的笔杆子。

转业回到地方后,培俊又以军人的气质和本色,在省级政法机关勤奋努力,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工作劲头和初心和使命,收获了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

今天刊发培俊的《回望祁连》一书的前言和后记,走近这位优秀的老战友的内心世界,品味那个时代一位基层军事新闻工作者,忠诚履行党和军队新闻事业的使命担当。

写在前面

★ 喻培俊

当我第一本新闻作品集《回望祁连》呱呱坠地之际,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可谓百感交集。既满怀喜悦,又惴惴不安。这,毕竟是我迈出的第一步,也许书中的文字显得稚嫩,思想颇为肤浅。但,与儿子再丑还受母亲疼爱一样,我是十分珍爱这部作品的!

1998年岁末,我怀着扛枪报国的梦想踏上西去的军列,来到了祁连山下的一座军营,成为铁骑兵中的一员。闲暇之余,我将火热军营生活中的见闻诉诸笔端,每天坚持给编辑部投寄稿件,几个月过去,仅发稿件的邮资就花费数百元,但连个“小豆腐块”也未见报,正当我绝望想要放弃时,军报一位热心肠的编辑给我写了一封信,认真点评我寄去的稿件,并建议我多到基层去找事,和连队战士打成一片。于是,我把笔触伸向连队,把镜头对准士兵,没事总爱扎“兵堆子”,随时发现和挖掘鲜活新闻。

记得1999年2月的一天,我从战友嘴里打听到一些战士为省钱,经常在哨本上留言,让哨兵深夜叫起来打半价电话,影响自己和战友休息,根据这一线索我连夜写成《深更半夜少打电话》一文,没想到发出去没几天这篇300多字的读者来信竟在《人民军队》报三版头条位置刊登。看着自己的处女作,我兴奋得一晚上都睡不着,半夜里看见天上飘着大雪,便独自走出屋外,置身漫天飞舞的琼花之中,一个人在雪地里唱开了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成功的喜悦让我品尝到了写稿的甜头,更增强了我写稿的信心。我仿佛有使不完的劲,采访、写稿、读报成了我生活的三步曲。随着我的新闻敏感性的增强和抓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稿件命中率呈直线上升,因而立功受奖,令我大喜过望。更没想到的是,2000年我幸运考取军校,在校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钻研新闻理论,抓住点滴时间反复阅读和消化,在有所悟、有所得中拓宽了知识,启发了心智,在不断汲取知识精华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

军校毕业后,我又回到了祁连山下的部队,并直接走上专职新闻干事的岗位。为忠实履行职责,及时反映部队的中心工作,我白天坚持“泡”在训练一线,捕捉和发现新闻素材,与官兵一起探讨组训、教学等问题,晚上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稿,忙的时间,经常是连续好几个晚上通宵达旦,时常为了选准一个报道新角度、新观点,反反复复折腾,直到稿件见诸报端才罢休。

一路艰辛一路歌。掐指一算,我在新闻道路上已奔波了9个年头。

这9年,我对新闻一直很热爱,很专一,并为之倾心尽力地付出。回头看看伴随时光走过来的脚印,真是几多艰辛,几多甘甜。

这9年,我无憾、无悔,心中始终盈满欣慰与自豪。这9年,我先后宣传了“基层军官落实科学发展观轮训试点经验”、“全军优秀士官标兵”巩小强、“基层建设标杆连”坦克四连等一批全军和全区先进典型。

这9年,我写下了近千篇作品,但精品不多。随着时过境迁人变,大多数作品已经不值得再拿出来付印了。这本即将付样的集子收录的近百篇作品,不是将散见于各类报刊上的文章整理成册,而是保持原稿写作风格,且每篇文章后附精当的采写技巧或感言,如果能给处在迷茫之中的新闻朋友一点启发和帮助,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人是有感情的。

今天,当我手捧散发油墨香味的作品集,回望伟岸祁连雪峰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祁连山啊!你是我的母亲,是你的厚重熏陶了我,是你的雪水滋润了我,是你的雄姿激励了我,是你的乡亲哺育了我,是你的军营锤炼了我。

可以说,没有你,就不会有我在新闻学步路上的成绩。

新闻是苦艺,在实践的路上,总会有风有雨,面对昨天的成绩和经历,我不会骄傲;面对今天前进路上的泥泞和坎坷,我不会言退,而是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定会走得更稳、更远、走向更高的目标。

是为序。

2007年8月于酒泉祁连山下

后 记

流光易逝,与新闻结伴9年了。我已从当年母亲抹泪相送的军营小兵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新闻干事。作为祁连山下这座军营培养起来的老兵,对曾在我人生关键时扶持和业务上帮带过我的领导及战友心里充满感恩之情,激动时常让人热泪涟涟……我感谢军旅岁月,我拿什么来回报这一切?思忖良久,于是就有了这本《回望祁连》的诞生,算作薄礼以作答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献给读者的这本书,不尽是得意之作,但我觉得里面记录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集体,不会因时光的消逝而失去光华,她仍能给人们一点启示,给生活一分美好,给世界一种精神。

从事新闻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收获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新闻这路上行走、跋涉和攀登,使我认识和结交了好多好多的领导、同行和朋友,他们给予我的工作、我的作品以及我的人生充足的阳光雨露和养料,非常的感激。借此,我谨向各位表示崇高的敬礼,诚挚的谢意!

作者

二〇〇七年八月一日

责任编辑:戎 峰

图片摄影:陈代表 刘吉学等

更多 *** 军区62师领导( *** 军区62师炮团)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