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清末与民初年间,在这两历史阶段之间,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诞生一些历史人物,引领时代潮流。
此人是四朝元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后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政治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有人说他是“封建帝制余孽”,因此也被称为“民国第一奇人”。
编辑
他叫杨度,他的思想随着时局动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与其说他是政治投机高手,倒不如说他的一生,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只是他最后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那天,还背负着“帝制余孽”的千古骂名。
杨度他的“朋友圈”尽是“牛人”,如孙中山、黄兴、蔡锷、袁世凯,杜月笙,连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曾是他的朋友。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编辑
杨度于1875年出生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农耕家庭,他祖上世代务农。但到了他祖父杨礼堂这一代加入湘军,成为一名湘军将领,不过杨礼堂在三河之战镇压太平军不幸战死。而他的大儿子杨瑞生死里逃生,取代他父亲的职位,成为总兵。
杨度的父亲杨懿生则在家务农,在杨度10岁时,不幸病逝。而杨氏三兄妹则跟随伯父一起生活,伯父是湘军将领,家境良好,杨度才有幸读书。
杨度没有辜负伯父对他的期望,天赋异于常人,八股文学的很“溜”,在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考中举人。本想着他的仕途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会试考了几年都没考上,在会试期间,他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杨度只能返乡。虽然科举落第,但他的名声早已在外,是乡里的大才子。王闿运亲自到他家中收他为徒,这个王闿运何许人也?
编辑
他曾是曾国藩的慕僚,也是湘潭人,曾劝曾国藩自立为帝,但没有被曾国藩采纳,继而将王闿运打发回家,回家收徒授业为生。杨度在王家拜师学艺三年,苦学“帝王之术”,希望将来有用武之地,也深得王闿运的器重。
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后来由于时局动荡,戊戌变法,推崇新学,杨度来到长沙谭嗣同创办的时务学堂,认识熊希龄,在这里畅谈国事,讨论救国良策。
当时的国内满目疮痍,积贫积弱,要想强国,还得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制度。杨度此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兴,即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被迫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称赞。
由张之洞举荐,杨度再次进京赶考,这次考了第二名,第一名梁士诒。但这个“梁士诒”因名字的原因,得罪了慈禧太后,认为他们是“康梁”党羽,下令追查,因此杨度也受到牵连,又只能回家避难。
编辑
可见杨度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寻找其他救国方法。在1906年,他再次留学日本,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后来再转入日本法政大学就读。在这里,他与梁启超再次相遇,这两位有志青年,有感国事的变化,忧国忧民油然而生,杨度在梁启超创办的杂志上发表著名《湖南少年歌》:若道中 *** 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这首诗说明我们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力,吃得苦、霸得蛮。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认识蔡锷、汪精卫等人,他的思想又发生巨大变化,但他心中总有一个“帝师”之梦。
在这些留学海外青年学子当中,畅谈国事,探索救国的道路,形成好几派。一派以孙中山、黄兴、蔡锷为首的革命派,一派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而杨度认为革命派太过激进,不利于国家稳定,保皇派太过保守,清 *** 早已 *** 不堪,意义不大,他坚持“君主立宪”制度。
孙中山在日本欲拉笼杨度加入同盟会,与他畅谈三天三夜,都没能说服他,最后他对孙中山: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编辑
虽然孙中山这次没能说服杨度,但他给孙中山推荐一个人叫黄兴,有力促成孙黄合作,对后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杨度在国外名声很大,他的“朋友圈”尽是“牛”人,被推选为留日学生的总干事,时刻关注国内时局变化。他代表中国与日本 *** :京张铁路的借款事宜,被日本收回的问题。在他的影响力下,京张铁路没有被收回,因此也得到清廷张之洞的保荐入朝为官。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杨度,终于回到了祖国入朝为官,实现他多年的梦想。他被调入京出任 *** 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可以大显身手,搞他的君主立宪。袁世凯还在宫中安排地方,给杨度讲“君主立宪”,给那些王公贵族讲课,这为袁世凯“复辟”埋下伏笔。袁世凯直呼杨度为“旷世奇才”,为报答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杨度弃官入袁世凯府中当幕僚,因为那时清王朝 *** 摇摇欲坠,随时倒塌,他将他的“君主立宪”救国梦想,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编辑
袁世凯被杨度几经“忽悠”,说得袁心里痒痒的,也想当当“皇帝”,过把瘾。虽然有了理论基础,但没有民众的支持,也是徒劳。袁世凯为复辟作准备,组建“筹安会”造势,而杨度成为理事长,写了一长篇《君主立宪救国论》给民众洗洗脑。几番操作下来,袁世凯在1916年,登基称帝。
可是这袁世凯只当了80多天的皇帝,就在全国讨伐声倒塌,一病不起,带着不甘离开了人世。临终前,袁世凯大喊:杨度误我,杨度误我,也道出了他的心声。而杨度“帝师”之梦破碎,成为众矢之地,遭来千古骂名,袁世凯死后,他写了一幅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杨度此时报国无门,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不问俗事,当起了和尚,法号为“虎禅师”。
不过这寂静的生活只持续了几年。外面时局动荡,孙中山遭遇了危机,陈炯明发生叛乱,使他腹背受敌。这时想起他昔日的好友杨度,派人请杨度出山。
为了兑现曾经的诺言,这位民国大伽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替孙中山解了围,并加入 *** ,为孙中山所用。
可是事情发展往往不是以人的意愿转移的。本想着跟孙中山闹革命,走向共和,可奈何孙中山在1925年,因病去逝。
编辑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上台, *** 内部 *** 不堪,早已不是孙中山统治的那样,甚至背道而驰。杨度看此情景,无心再留,于是退出 *** 。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度看得更通透些,也不再是那个“君主立宪”可以救国,转变思想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
他不仅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还与李大钊等 *** 员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在无形中,杨度的选择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李大钊却遭到敌人的抓捕,杨度想尽一切办法却没能救出他,让他感到遗憾不已。
在1928年杨度举家从北京迁往上海,在上海以卖字画为生,在这期间他结识上海滩青帮老大杜月笙,成为杜月笙的“门客”,帮助杜月笙做了很多事情。
不过在上海,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国 *** 。有一天,负责中央特科的陈赓来到他上海的家中,在楼上谈了很久,希望他加入 *** 。后来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杨度在1929年加入 *** ,不过没有公开。他在上海以杜月笙门客身份为掩护搞地下工作,为我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
在1931年,杨度病逝,终年56岁。死后,他一直背负着“封建余孽”的骂名,直到1975年,周恩来病重期间与秘书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 *** 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说出一个秘密:杨度是我们的人,应予以公正评价。杨度的事迹,才得以公开。
回顾杨度的一生,从“君主立宪”到“共和”再到“共产主义”,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尽管在道路上历尽艰辛,也有彷徨、迷茫,几经身份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会面临多种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则是你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