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诗歌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诗歌鉴赏的手法情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诗歌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诗歌鉴赏的手法情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诗歌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诗歌鉴赏的手法情感)

诗歌情感把握的几个切入点

1、看诗题 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例如:陆游《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杜甫《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王昌龄《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

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

元稹的《菊花》、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

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2、看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

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了解这些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3、看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时代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该时代的文学作品。

同为边塞诗,盛唐诗作多有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因为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呈现出的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4、看注释语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

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

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

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5、看情感词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6、看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

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准确把握主题。

7、看用典 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

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杜甫《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运用了《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典故。只要了解该文,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到杜甫此处的用意——批判当时一方面是歌舞升平、脑满肠肥,另一方面却是求助无门、冻死路边的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三、巩固练习

1、应关注作者或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知人论世。

如王安石的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请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解题:王安石是北宋诗人,当时,他正力行变法,像以往的变法和革新一样,受到了顽固势力的重重阻碍,作者以“孤桐”自喻,托物言志,志存高远,刚正不阿,表现了王安石为国家为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另外还有他的

《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也是写于作者变法的期间,同样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虽然受到种种排挤,处境险恶,但矢志不渝,保持高洁的志向,坚持变法,为国、为人民谋利。

与之相似的还有刘禹锡的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中,作者以一只排云而上的仙鹤自比,表现了自己排除干扰,勇于变法的精神。

由此可见,如果对于诗歌和作者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是难于把握诗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2、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

在常见的表达方式中,议论和抒情往往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起来比较容易,这样的分数是绝对不可以丢的。如陆游的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全诗通篇议论抒情,直白的表现了陆游临终对于国土沦丧,国家不能统一的悲伤和无奈之情以及对后代的谆谆告诫。在作答时,可以选取相关字词,组织成句,完成题目。对于描写和记叙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再如清人赵翼的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诗歌通俗明白的表现了敢于向先贤挑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令人为之振奋。

3、要重视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由于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物皆着“我”之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可以透过意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主题。这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我们对其中“寒蝉”、“长亭”“骤雨”几个名词已向进行分析,“寒蝉”即暮蝉,叫声凄切,生命即将结束,“长亭”自古以来是送别的场所,是让人伤感,留恋之地,“骤雨”亦给人以不适之感,综合起来,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再如白居易的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本诗在不了解诗人人生经历、背景的前提下,判断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存在一定的难度。当然这种情况下,一般题目给予一定的提示,本诗中的“可怜”为可爱之意,“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意象均给人以美感,首句中的“残阳”给人以凄凉之感,设置了思维障碍,迷惑了学生,其实,这里的“残阳”只是一个客观的名词,乃“夕阳”之内涵,再根据题目给予的背景提示:当时朝廷党争激烈,勾心斗角,作者对此深恶痛绝,自求外任,这是他在外任途中所作。表现了一种轻松、释怀的内心世界。

4、抓关键词语

有时诗歌的内容较为复杂,但是,可能通过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语,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水落石出了,要仔细把握。如唐朝诗人张继的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重要的词语“客船”,便完全把握了,虽然前面的意象内涵丰富,既有“落月”“啼乌”“霜”“夜半”等冷色调的,也有“江枫”“渔火”等暖色调的,但是客居他乡的孤独、忧愁、思念之情便了然于胸。再如刘禹锡的《秋词》(文略)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一鹤排云”将作者变革所处的境遇简明扼要的表达出来,同时,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我们所知晓。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们由诗歌的前两句难于判断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由后两句的“折柳”和“故园情”我们便一下抓住了要害。

5、注意诗歌中的典故、事例意思的挖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廉颇的典故,表现作者虽年事已高,但仍然一心报国,渴望为国杀敌。再如李贺的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中“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纪念建功的将士而建的楼台,用于此处,表现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抱负志向。

6、注意文眼的把握,包括诗眼和词眼。

它们是诗歌的灵魂,只要识别了文眼,对于诗人的情感和主题便迎刃而解了。如常建

《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本诗的诗眼是“静”字,表现了在唐朝和少数民族和议期间,边境一片祥和、宁静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再如唐朝诗人李华的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歌中的“空”字,表现了春天即将逝去,鸟儿独自空鸣的情形,其中透露出作者的惜春之情。与之相似的还有杜甫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颔联的“自”和“空”字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诸葛武侯已逝,碧草青青无人赏,鸟鸣声声无人听,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无限思念之情。

7、答题时注意多层次、多角度。

一是感情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产生的不同的感情;三是在不同处境下的感情。如南宋朱熹的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夜如何”表现了 作者对夜间风浪的担忧,“今朝”句表现诗人想知道又有顾忌的复杂心理,最后一句则疑虑打消,无限欣喜。再如苏轼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水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诗歌中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作者自身三个角度去分析,上联中,天气转晴,燕子嬉戏追逐,好不热闹,但作者却是疾病缠身,十分愁苦;由“沙上不闻鸿雁信”可以知晓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由最后一句可知作者孤单寂寞的心理感受。

再如李白的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由首联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对劳动妇女的同情,由“何日”句则表现了诗人站在战士家人的立场上,对长期的战争十分的厌恶和抱怨,希望早日结束征战,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渴望团聚的感情。这样从作者、思妇、战争、征人几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比较全面,不容易遗漏了。

8、注意同一感情用多个近义词语表达。

在表现思想感情时,有许多相近的词语,但是,在试卷的答案中,却不可能都包括,只可能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加以运用,这样,在阅卷的过程中,阅卷人往往按照标准答案阅卷,如果不是答案上的词语,极容易忽略该得分的点,建议学生在答题时用多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提高得分的几率,当然,不可过多。如凄凉、凄清、凄婉,高兴、愉悦、欣喜、喜悦,悲愤、气愤、愤怒等。宋人谢枋得

〈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解:诗人曾力抗元军,后隐居,妻女被俘,又被元胁迫至燕京,绝食而亡。

表现了对国家危亡、家庭破败,妻离子散的悲伤,哀怨痛苦之情,以及自己傲岸、不屈、坚贞的情操。

9、注意标准术语的准确运用。

有时一个术语代表、引领一个得分点,阅卷人往往从考生的答案中寻找相应的术语,如果找不到,即使内容和答案相似,也可能不得分,这一点不可忽视。例如表现了、表达了、刻画了、揭示了、抨击了、揭露了、展现了,丰富了、塑造了、流露出、等等,还有这些词语的修饰词语如鲜明地、生动地、深刻地、形象地、清晰地、全面地、无情地、贴切地等等,一般用于运用手法的作用、诗歌的主题、诗歌字词运用的妙处等。如梅尧臣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歌通过陶者和富者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再如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颔联中的“蒸”“撼”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因为他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气势磅礴、水波浩荡的样子。

10、留意试题设计的陷阱,注意分析仔细全面。

学生易犯的错误有断章取义、瞻前不顾后、忽视反语、思维定势等。如在学习曹操《短歌行》时学生归纳诗歌的主题是感叹时光流逝,人们要珍惜光阴,就是没有对诗歌全面的分析把握,只是对前面进行了分析,对后面的“月明星稀------天下归心”没有把握。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颈联两句运用反语,说明自己是因文章而出名,去官并非因为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若不了解,文意正好相反,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也背道而驰。

类似的,要注意诗歌中的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情况以及意象的多重思想内涵,具体分析诗歌中作者和人物感情。

更多诗歌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诗歌鉴赏的手法情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