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新闻稿(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英语作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新闻稿(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英语作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新闻稿(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英语作文)

12月9日,《南方日报》SC05整版发布《“志愿红”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光》,多角度讲述志愿精神在深圳蔚然成风,深圳高质量建设志愿者之城4.0“升级版”。

“互助是人间大爱,是人性中最美的地方,这个事业与职业和身份无关,而是大家都应去做的事情。”不久前,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成为新成立的深圳志愿者学院院长,以跨界“新身份”引发坊间关注。

上热搜,于深圳志愿服务而言并不鲜见。今年3月深圳外籍志愿者参与防疫服务的视频“出圈”后,曾获得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转发点赞和全国广泛报道。

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汪文斌在国际社交平台上对在抗疫中的深圳国际志愿者点赞。

作为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30多年来,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张电子志愿者证、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等,不仅为全国探索经验做法,也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务精神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是一种互促互融的内在关系,它不仅助力基层治理,推动高水平城市文明创建,还彰显城市温度,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更培育文化厚度,营造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薛其坤说。

就在12月5日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团深圳市委披露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深圳志愿服务团队已超过1.5万个,注册志愿者达351万人,平均年龄为36岁,这也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红马甲”。其中,仅2022年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就有70余万项、服务时长超2000万小时。

积光

33年积蓄的大爱之善

深圳的志愿服务始于一条19名热心人士开通的“为您服务”热线电话。

1989年,从五湖四海席卷而来的南下大潮,冲击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背井离乡的愁绪和独自打拼的压力,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和孤独。

1980年代的深圳罗湖火车站。

在团深圳市委的牵线搭桥下,19位职业以公务员、律师、教师和银行工作人员为主的青年开始通过热线,倾听失意者的述说、解答困难者的 *** 困惑、回应来电者的政策咨询。

由于热线需求量太大,人手很快不够,翌年干脆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这成为内地第一个义工组织,也正式开启深圳对志愿服务的探索。

1995年,组织更名为“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后更名为“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下称“深圳志联会”)。此时,年龄不再受限,服务范围很快扩大到热线电话、残疾人、老人、病人、孤儿、环保、文艺、法律援助服务等20大类30多个项目。

此后,陈观玉、丛飞、高敏、许凌峰、李泓霖、高正荣、曾柳英、邱月娥、孙影……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镌刻在深圳志愿服务的旗帜上,如一盏盏心灯照亮无数被爱遗忘的角落,不断刷新城市的文明高度。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深圳公益救援队迅速开展动员及招募工作,派出行动队伍前往支援。图为公益救援队动用4艘救生艇,从卫辉市城区主干道前端进发,涉水前行,在卫辉市城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居民楼、商铺等地紧急转运大量受困群众。

2011年8月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下称“大运会”),成为深圳志愿服务事业的一次重要转折。

作为首个落地深圳的国际赛事,在 *** 广泛动员下,市民参与大运会各类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志愿者注册数量呈几何数增长,最后数量竟达127万人,与由大运会会徽“欢乐的U”演变而成、用废弃集装箱等环保材料制作的岗亭式志愿服务U站一起,被认为是“大运会留下的宝贵财产”。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包容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特质。大运会期间,百万志愿者投入服务保障,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源于古印度谚语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一,在市民的口口相传中逐渐风靡全城。”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党委书记巫景钦说。

“当时U站遍地开花,码头、公园、医院、博物馆都有,供志愿者就近参加服务。赛事结束后,经考评和整合,仅在重点区域保留了58个特色U站。”深圳志联会联赛会展会组大组长汪克莉说。

此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志愿者之城”建设探索。陆续新建起来的U站,随着社会需求和服务项目的增加,开始根据志愿者所在项目或专业技能,发挥各自特色作用。

喷薄

基层治理的生力之军

进入“志愿者之城”时代,深圳先后经历了1.0、2.0、3.0三个发展阶段,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

近年来,更是深入文明创建、公共服务、助老扶幼、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成为 *** 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助力深圳塑造城市文明典范和全球标杆城市。

每年春运期间,深圳各个交通站点随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他们为旅客提供着各种志愿服务,用爱心温暖着游子们归家的路,成为冬日最亮眼的一抹红色。图为2020年1月,南山区志愿者在火车西站助力春运。

河流治理成为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探索领域。

深圳先是在全国成立首个地方性法人志愿者河长组织——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后又于全国首创生态环保领域“地方 *** +专家智库+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建立起由志愿者河长、河小二、护水骑兵、大学生治水联盟、红领巾河小二组成的“五位一体”志愿服务队,培育和孵化志愿者河长论坛、联盟、学院、联合会和基金,几乎拉起个人、组织、阵地、载体、资金的全链条参与模式。

我的“红马甲”|唐治红:把“志愿红”穿在身上这十年》

“深圳有300多条河流,而河长只有1000多名,如果仅靠他们很难完成这么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正是志愿者的参与,让每条河流、每个河段的边边角角都有人负责、有人清理。”中国河长智库研究院华南院副院长许世龙说。

许世龙自2017年起就参与深圳治河,他认为深圳用4年时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志愿者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弥补了 *** 人力不足的问题,扩大了社会参与度。

2017年7月1日,坪山于全市各区率先组建“河小二”护水志愿服务队,开展护河常态化志愿服务行动,汇聚全民治水合力。

此后,河流治理经验复制推广至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义工帮助 *** 部门解决了许多问题,其服务质量和体系建设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汪克莉说。

对志愿服务精神的高认同度、庞大的人员数量和不断积累的社会治理经验,让深圳志愿者有了更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底气,尤其是在2020年春节前夕延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深圳志愿服务以强大的号召力、有序的组织性和完善的制度机制,不仅为防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也将深圳“志愿者之城”推入4.0发展阶段。

仅今年以来,团深圳市委第一时间实施“青春战疫”行动,持续深化“战疫红”志愿服务品牌,先后发布70余次大规模志愿者招募,开展志愿服务30.2万项,累计组织动员28.9万名志愿者投身到卡口值守、居民服务、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一线岗位,服务时长逾1143万小时。

其中,“90后”“00后”青年志愿者占比超六成,并有累计880余名港澳籍与200余名外籍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成为疫情防控温暖洪流中的亮色。

外籍志愿者索菲亚:只要有需要,我就穿上“红马甲”》

“深圳是一个经济和商业都很发达的城市,但是有一批人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服务城市,甚至深入到疫情最危险的地方,这让人佩服和尊敬。而那些在深圳居住或工作的外国人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更让人感到不分国界、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互爱力量,这是人间的大爱。”薛其坤说。

续光

“双向奔赴”的礼遇之尊

志愿者对人对城的善爱之举,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也赢得了一座城市的尊重。

在星级志愿者、百优志愿者评选机制,以及将志愿服务积分入户加分政策基础上,今年4月起,团深圳市委启动志愿者礼遇计划,联合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推出2批次30项志愿者“礼遇清单”,从健康保险、生活消费、公共交通、子女公益陪护等多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待举措。

今年6月,团深圳市委推出的“深圳市志愿者礼遇计划”,为志愿者提供了80个大湾区微游轮三小时免费游名额。

比如,志愿者看演出有折扣门票、子女可享“红领巾主播团”专项名额;“百优”志愿者可享地铁公交乘车优惠、赠书买书优惠、共享单车月卡、免费5G电话卡和话费赠送、健康礼包优惠、子女寒暑假陪护和培训服务等,让其在深圳“处处受礼遇”。

青春深圳、青桔单车联合推出的“深圳青年突击队×志愿者礼遇计划”联名卡。

志愿者礼遇计划之关爱百万“红马甲”眼健康公益行动。

同时,会同深圳银保监局共同推动设立全国首个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信托——深圳“志愿红”慈善信托,募集首期资金5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志愿者保险保障等重点项目;完善表彰体系,开展深圳志愿服务“金玫瑰”奖评选和最美抗疫、外籍、巾帼志愿者等推选活动。

“‘深圳市志愿者礼遇计划’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志愿者的尊崇和关爱,呵护好每一颗带着温度的赤子之心,就能激发出志愿服务更大的能量!”有评论认为,志愿服务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爱心,文明之光因之更加闪耀。让志愿者更好发光发热,就要为其提供充足保障,推动形成尊重志愿者、尊崇志愿精神的社会氛围。

这如同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即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生机勃发。而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就能持续激发志愿服务“共生效应”,也是高质量建设志愿者之城4.0“升级版”的题中应有之义。

“志愿精神之所以在深圳蔚然成风,是因为深圳创造了让好人不吃亏的环境,义工在这里有法可依、有表彰评选机制、有礼遇优待政策…… *** 的大力倡导和激励,让深圳人做志愿者更有底气。”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

2021年4月,学生志愿者在宝安国际机场志愿者服务站为游客提供指引服务。

“助人者人恒助之。我们还将陆续发布系列礼遇措施,让志愿者被关爱、被认同、被尊重,在全社会营造‘助人者受人尊重’‘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关爱志愿者’的良好氛围,让深圳爱心之城、文明之城的底色更加闪亮。”团深圳市委书记高大伟表示,将继续打造和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深圳崇尚的事业。

蓄能

升级赋能的先行之力

随着志愿服务不断创新实践,深圳现已立足交通疏导、医疗救护、垃圾分类、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19个专业化领域,组建起102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深入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创新成果。

这也让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背景下,如何以先行示范之姿,为全国探路,打造城市精神文明新高度和赋予“志愿者之城”更多内涵,成为亟需思考的问题。

2022年6月,志愿者在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志愿服务站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

一个月前成立的深圳志愿者学院,就是具体行动之一,旨在深化志愿服务专业学科和培训体系建设。

“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是一种互促互融的内在关系。除了助力基层治理,推动高水平城市文明创建外,志愿服务还彰显城市温度,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育文化厚度,可塑造新时代精神和倡导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理念,营造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浓厚氛围。”薛其坤说。

薛其坤认为,深圳始终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中率先探索和先行先试,紧紧围绕建设“志愿者之城”升级版,建立深圳志愿者学院,统筹开展全市志愿者的培训教育、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等,将助力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志愿者学院副院长谭建光表示,深圳志愿者学院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理论、培训、组织和项目方面的“四个创新”价值。

“学院将围绕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具有中国式特征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丰富中国式志愿服务的理论宝库;实现志愿者专业培训的系统化和持续化,并为深圳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解决困难与问题,促进发展与壮大;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提供科学指导,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引领服务项目的丰富,为深圳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提供坚实基础。”谭建光说。

高大伟透露,将依托学院建设志愿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撰《志愿服务蓝皮书》《深圳志愿服务手册》及志愿者培训系列教材,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志愿服务研究成果。

同时,重点依托构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体系、塑造城市风尚三个维度,推动深圳志愿服务事业行稳致远。

其中,顶层设计上,修订完善《深圳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探索深圳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创新志愿服务贡献认定、时长换算、积分兑换等差异化管理办法,探索建设志愿服务“时间银行”。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前左)与队友进行绳索技术训练。

组织体系上,拟实现街道志愿者联合会全覆盖,推动社区小区建立常备志愿服务组织;加快实行“社区志愿行动”,固化基层治理等一批党委 *** 所需、居民群众所急、志愿者所能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推动治水护河、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等成熟的志愿服务团体法人化,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注册为社会组织,并加快建设统计调查、心理健康、法律服务、 *** 化解等领域专业志愿者队伍。

城市风尚上,将创新推出志愿者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录片、摄影展、颁奖盛典等,打造一批原创文艺精品,广泛传播志愿者文化;实现大湾区志愿者常态化合作交流,发展国际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国际项目,争取落户国际志愿服务组织,打造充分彰显市民高度素养和精神文明成就的“志愿者之城”闪亮国际名片。

END

编辑:柯荫繁

校对:王超逸

审校:余治国

来源:南方日报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更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新闻稿(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英语作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