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国高校博士点数量排行榜出炉
众所周知,教授数量、院士数量和博士点数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硬实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参数。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各大高校博士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上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高校中,博士点数量最多的高校,既不是清华大学,也不是北京大学,而是浙江大学。博士点数量排名第3-10位的分别是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博士点数量排名全国第1的浙江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9个,屈居第2名的清华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0个。排名前10的其他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差距并不明显,都在40-50个之间。
同为“华东五校”的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只有38个和37个,分别排名第12和第13位,双双未能进入前10,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中国博士培养制度的前世今生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
与博士密切相关的一个术语叫博士后,二者的区别是,博士是最高学位,是可以作为学生得到的最高水准。博士后,亦称博士后研究员,是指那些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有限期地专门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的人,博士后不是学位。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
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因此,学士、硕士和博士指的是学位,在填写人员统计表时,常常有人将博士和硕士填成学历是不正确的。
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于1983年5月27日,第1批文科博士则毕业于1983年10月19日。
中国博士高端人才培养缺口大
2012年,日本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博士培养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显示,世界各主要国家每100万人口博士人数的差距较大。英国最高,达到348人,日本为125人,中国最少,仅为38人。总体而言,中国博士比例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博士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2019年和2020年,国科大共授予10070人博士学位,其中,2019年5605人,2020年4465人。
2021年6月26日,清华大学在东大操场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授予3168人博士学位,同时授予5650人硕士学位。
有网友评论说,清华大学2021年授予3000多人博士学位,博士“生产数量”相当于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总和。
攻读博士学位难度大风险大
“博士”学位头衔很风光,但攻读博士学位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姚期智院士2005年创办姚班的初衷是培养全世界顶级计算机人才。
在姚班这样的班级,说神仙打架也毫不为过,每个学生都是精英和天才。但在姚班任教的一位名叫张焕晨的教授,在保研申请季,却写下了一篇读博“劝退文”。
张焕晨教授写“劝退文”的目的,是想要告诉想要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一定不要错估、低估读博需要付出的代价,它远比想象的还要艰难和夸张。
张焕晨指出,即便是博士学霸,也有许多人会面临甚至真正的精神崩溃,他见过太多读博期间精神崩溃、身体垮掉且一事无成的博士。
读研、读博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升学,而是真刀真枪地做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努力几个月、几年的想法,到最后被证明不名一文、毫无价值,甚至你完全找不到方向和目标,更别说出论文和成果。
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金科玉律,但在读博过程中,这条绝对真理变得毫无意义,所有的付出可能完全打水漂,更谈不上回报。
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这确实需要勇气和毅力。行动之前,一定要想好,多问问自己,你是否能够吃下这些苦,走完这段路。
关于读博的问题,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