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种文件材料的上传下达。所以,办文写材料是机关的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是所有公务员立身机关必备的基本功。
如何认识机关文字工作?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的说,机关文字工作不是人干的活,机关文字工作者干的不是人活;有的分管机关文字工作的领导说,机关文字工作一般人不愿意干,干得好的不一般。
前者侧重于机关文字工作的艰苦性,后者侧重于机关文字工作者的成长性,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综合来讲,机关文字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幕后工作,受些苦累也会受些委屈,但同时也能够培养人、锻炼人,其综合性非常强,在机关工作中具有参谋性质、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
因此,机关文字工作者要有深刻认识,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苦和累而看不到其中所蕴藏的机遇;领导干部也要高度关注,既要重视文字工作,更要重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真正把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想在机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干部来说,不能不重视文字工作。特别是那些在党委的直接办事机构和牵头的综合业务部门工作的同仁,会写材料、写好材料,是必须具备和练就的看家本领。文无止境,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老机关,虽说不上炉火纯青、纵横捭阖,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有感触的。今天就“关公面前舞大刀”,班门弄斧献个丑,把自己平时总结的一些修炼“心经”拿出来,与广大同仁共勉。
位卑乾坤大──登高才能望远
写材料,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看问题。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不同的。从机关来讲,我们起草的材料决大部分都是应用性公文,是要用来启发、引领和指导基层开展工作的。
这一基本属性,就决定了我们机关职场的年轻同仁,虽然身处低位,只是参谋服务角色,但在材料起草过程中,应努力站得高一些、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就象下围棋一样,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盘好棋。那么,怎样才能登高望远呢?
记得有一年,是我们单位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临着重大任务项目、奥运火炬传递、单位成立30周年三件大事。那么,如何看待这三件大事,统一好下属各级单位和广大人员的思想呢?
党委常委在年初分析工作形势、研究党委工作报告时就明确提出:对这三件大事,既要看到挑战,更要看到蕴含其中的重大机遇;既要看到任务本身的艰巨性,更要看到上级赋予的政治责任;既要谋划好年度的工作任务,又要有利于推动单位的长远发展。
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我们在党委工作报告最后形成时,明确提出要增强“三感”,即:一是要增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现实紧迫感;二是要增强重任在肩、埋头苦干的崇高使命感;三是要增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可以讲,这“三感”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形势的认识入木三分,也更加坚定了各级党组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乘势而上的信心和决心。
实际工作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感悟到,要写好材料,就必须学会站在全局思考问题。我感到,关键是要注重“三看”。
一要着眼全局看形势。就是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经济形势和单位建设形势,尤其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敏感事,要主动关心、特别上心,要注重联系起来思考,切实看到这些大事对单位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起草的材料才能反映当前形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要把握规律看走势。所谓走势,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把握住潜在的客观规律,才能洞悉事物发展的方向。一篇好的材料,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规律的集中反映。因此,我们起草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把握单位建设的规律。比如我们起草一份工作指示,就必须搞清楚上级的精神是什么,单位建设的现状是什么,应该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等等。只有把这些基本的问题搞清楚了,我们起草的材料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要用心揣摸看意图。我们起草材料,从根本上讲是为党委和首长出谋划策,是在履行当好参谋的基本职能。正因为如此,就必须贯彻和体现党委首长的真实意图。在这方面,要力争做到,领导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你能提前想到;领导想到的问题,你能具体细化;很导担心的问题,你能提前预见;领导希望解决的问题,你能有办法去绿色。
堆石垒成山──厚积才能薄发
实际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我们在听首长、专家讲党课、作报告时,往往感到很吸引人、很启发人,总想听了再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首长、专家有丰富的学识和阅历,他们的报告中蕴含了极其丰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让人想听,让人爱听。
实践告诉我们,要写好一篇材料,就必须以知识积累作后盾。在这方面,曾经有一位老领导提出过三条要求,我感到非常有用。
第一条是,见好书就读。那么,什么是好书呢?对于机关干部来讲,小说、杂志一类的书籍尽管也是好书,但肯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好书。机关干部要读的好书,多半是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理论书、科技书、管理书,包括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等等。这类东西读得多了,我们写材料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也就会慢慢积累起来。
第二条是,有不懂就问。前面已经谈到,机关工作特别是综合部门、牵头部门的工作,涉及的面很宽、很广。同样,我们写材料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宽、非常广,有很多不单是自己分管工作范畴的事,而且会直接地、大量地涉及到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虚心求教、勤学多问。
实事求是讲,这些年自己在组织任务动员、牵头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在承办基地党委日常工作、起草各类文件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其他业务处学来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既推动了我们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也加强了相互的沟通、协调和理解,把办文与办事、协调与交流很好地统一到了一起。
第三条是,遇大事就记。世间万事,处处留心皆学问。记得刚到机关工作时,领导就对我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我身上经常据一个小本子,遇到什么事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事就记下来,看到有什么好文章、好句子也记下来。
实践中我感到,这是一个很管用的办法。记得多了,就会球磨出一些道道来,对激发写材料的灵感、拓展写材料的思路大有益处。
写材料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别人可能不注意的现象但是你要注意,别人可能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你要看见,别人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但是你要发现。养成了这种关注细节的习惯,就能增强对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运用到材料写作中,就能透过“平常”看“非常”,不被表象所迷惑,写出有新意的东西来。
人品当为先──风正才能文正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作风体现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对于机关工作尤其是材料写作来说,文风也是一种作风的反映。好的文风,能产生共鸣,给人启迪;不好的文风,会让人反感,甚至引发对立情绪。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文风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理解,我感到,关键在于“五宜五不宜。
一是宜“真”不宜“假”。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所在。一篇好的材料,无论观点多么新颖、论述多么准确、语言多么流畅,但如果真实性出了同题,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我们在材料工作中,都应该把说真话表真情、求真意,作为第一要素来坚持。
二是宜“实”不宜“虚”。推动工作,贵在落实;落实工作,贵在出实招、求实效。因此,我们在起章材料时,所要选用的事例、数据必须准确;提出的观点、展开的论述必须从实际出发,言之有物;涉及的要求、措施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材料才能管用。
三是宜“新”不宜“老”。积极创新不断求新,是起草材料的必然要求。一篇好的材料,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内容、观点和方法。比如,党委首长在审改关于如何解决基层重难点问题时,加了这样一句话:既要有一年抓几件大事的决心,也要有几年抓一件大事的恒心。这句话一加,一下子就把党委抓大事、办实事的那种决心,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实践证明,我们起草材料,一定要着力在文稿中体现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语言风格和新的措施办法,努力做到“言别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
四是宜“俗”不宜“雅”。所谓俗,就是要用大众常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比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大会,就用了一个词“不折腾”。“不折腾”,这是老百姓常讲的话,不但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懂,而且还能产生一种心理共鸣。
五是宜“短”不宜“长”。材料水平的高低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对问题的研究分析和对观点的概括提炼。这就要求我们起草材料时,要注重在综合概括、锤炼语言上下功夫,尽量缩短材料的篇幅。当然,“长”与“短”是相对的,也不能一概而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应是材料起草的基本理念。
补拙莫如勤──吃苦才能有成
凡是搞过材料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这就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古人讲:孤灯伴明月,寒去又署来。写材料的苦,只有个中之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可以讲,能吃苦、不怕苦,是材料工作的基本属性,因为只有反复思索、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极品。
好材料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是心血的结晶而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但是,现实也有一些同仁不愿吃这份苦,怕加班、怕材料写不好挨批评;有的宁愿多干点其他的活,也不愿写材料。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可取、也不可行,因为机关工作,不写材料是不可能的。
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想把工作干好,就必须坚定吃苦的决心,该吃苦时就必须吃苦,该加班时就必须加班。记得我的一位老领导讲到写材料时,有几句非常精辟的话,对我触动很大。
第一句是,“你连加班的决心都没有,还想进步吗?”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加班与否,关键靠自觉,如果让别人逼着加班、推着加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只有高度自觉、心甘情愿,才能惜时如金、变苦为乐,才能油然而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句是,“你连加班的能力都没有,还能进步吗?”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句话有些夸张,因为能力弱才会加班。我理解,我们都是平常人,身上都有很多不足,尤其写材料,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只能以勤补拙,依靠勤奋来弥补时间的不足、知识的不足、能力的不足。如果每天补一点,积小成为大成,久而久之,我们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第三句是,“你连加班的资格都没有,还会进步吗?”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材料尤其是碰上领导临时 *** 待的工作或者是应急性加班,不单是工作需要,也不单单体现一个人是否勤奋,其中还蕴含着领导对你的信任和期盼。
总之,吃苦是一种历练,是一笔财富,是一个人难得的成长机遇,而能力从来都是苦藤上结出来的甜果。一个素质过硬的机关干部,无一不是吃苦“吃”出来的,加驻加点“熬”出来的,勇挑重担“压”出米的,急难任务“逼”出来的。所以,对我们广大同仁来说,吃苦是成长成才的丰富营养,有了这份营养的滋润,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