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作者/姜天涯 李欣欣
新梦舞厅,百度地图“上海市人气夜店榜”第一名。
如果作为夜店考量,新梦的一切都很奇葩。
它开在老沪太路一家社区菜场楼上;营业时间完全避开了“夜”的定义,除了夜里不开,新梦一天开早中晚三场。
这里的主要客群几乎人均一只自备保温杯,里面还漂浮着茶叶枸杞。
一首舞曲版的《阿爸阿妈》响起,祁隆老师嘹亮的一嗓子高吼,几百双舞鞋同时滑入舞池,弹簧地板也随之波动起来,不再年轻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仿佛来到了那个自己的“快乐星球”。
今天,我们呈现的是“上海夜店第一名——新梦舞厅娱乐手册”。
地址
老沪太路173号是新梦的官方正确地址,但并不好找。
更高效的办法是,你在沪太路看到一块几十米长的“北盛菜市场”的绿色招牌时,就到了。
看到“北盛菜市场”醒目的绿色招牌,新梦舞厅就到了。
在菜场西侧,亮黄色的“新梦舞厅”几个字,坦荡荡地藏在菜场招牌的边缘处。
很难想象,包围在菜场楼上砖红色的外墙和几个大烟囱里头的,是一个气氛醉人的舞厅。
菜场西侧就是新梦舞厅的入口处
招牌之下就是舞厅的门面,很小,从菜场侧边的石阶走上去,一个窄窄的门洞连接着舞厅和外面的世界。
但是找到新梦的大门后,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进去,因为新梦的营业时间也很讲究。
营业时间
每一天,新梦的卷帘门要开关三次。
早上6点,卷帘门拉开,11点,门拉上;
中午12点半,卷帘门又拉开,下午4点又关上;
晚上6点半-9点半,以上动作再重复一次。
新梦舞厅每天有早中晚三个开放场次
新梦舞厅比大部分咖啡馆都要敬业,过年只歇业两天。
第一次探访在下午5点,吃了一次闭门羹。第二次,我们在午场开卷帘门之前,就等在门口了。
12点出头,已经有二十来个爷叔阿姨等在这里互相寒暄。
卷帘门拉开前,一些阿姨爷叔已经在门外等候。
混迹在等候开门的人群中,我们和一位身穿火龙果冲锋衣、脚踏Nike板鞋的阿姨搭上了话。
板鞋阿姨住得不远,“电瓶车开过来5分钟”。她舞龄30年,正在等自己的舞搭子。
刚学会跳舞的时候“舞瘾”很足,“一天要跳几场”,现在只有周末会来。
阿姨中间有10年没有跳舞。理由有点出乎意料:
“老早寻个搭子不给跳舞呀。伊不欢喜跳舞,管得娘的像真的一样的,比老公管得还紧。”
“阿拉老公倒不管我的,伊(老搭子)倒像真的一样。”
板鞋阿姨撅了撅嘴吐槽,又补充了一句“(新)搭子上班的,只有周末有空。”
票务
检票区在舞厅的入口处,摆设颇为古早:棕红色的老式皮沙发,大红色桌台,茶杯热水瓶。
墙上五花八门的告示:“禁止嗑瓜子”、“严禁吸烟”、“高血压心脏病等不得参加激烈运动”。
早场、午场的门票价格是10元,晚场9元,周末场12元。
也可以花80元买次卡,每一场比买单次票还要便宜2元。
舞厅入口处贴着价目表和各种告示
12点半进场时,顶门进的三十余位爷叔阿姨中,大多掏出了一张小小的纸质次卡。
检票台就是那张大红色桌台。背后通常有两个人,一个阿姨一个爷叔,五六十岁上下,负责收现金和划卡。
红色检票台通常有两个人负责收现金和划次卡
桌台上放着一堆物品:玻璃杯、票夹、方铁盒,分分钟穿越到80年代的大厂办公室。
也许熟客太多,票台处的阿姨有“天眼”,即便戴着口罩,我们第二次去还是被阿姨认出来了。
散场时,票台阿姨和舞友一一道别,见到我们自来熟地说:“倷两家头(两个人)也白相到现在啊?”
“不要紧,跟牢伊拉音乐踏踏,看人家哪能做。倷学得快的。”
名气
新梦登顶的百度地图“夜店”排行榜,可能对年轻人口中的“夜店”理解有所偏差。
点开榜单TOP10,都是诸如“蓝白歌”、“夜来香”、“凯乐宫“等名字老气的歌舞厅、 *** 。
百度地图的“夜店”排行榜,进榜舞厅的名字都相当old-fashioned。
新梦在这一类“夜店”里突出重围,荣登榜首,总归是有可解释的实力的。
不同于夜店、live house,“百度夜店”的位置通常都远离市中心。
榜单上其他舞厅位置都更远,有浦东金台路,还有松江、嘉定、闵行的,尤其对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或者助动车的爷叔阿姨来说,超出了“联网范围”。
位于新静安或者说老闸北,新梦舞厅的“可到达”优势很明显。
我们采访的十几个人中,最远的来自杨浦,往返骑助动车80分钟。
有不少爷叔阿姨是骑着助动车来这家舞厅的
其次,性价比高,一张门票10元上下,退休阿姨爷叔都消费得起。
再有,它堪称时代“遗珠”。
舞厅曾容纳着整整一代爷叔阿姨年轻时的日常生活。
《解放日报》1987年7月的文章《舞厅中来了新客人》称,到1987年7月,上海有111家营业性舞厅和集体性舞会,每晚进入舞厅的人次近万。
但如今大部分舞厅都关了。我们翻遍大众点评网,试图找出全上海现存的舞厅,但真正在点评网有详细信息的,大概不超过20家。
新梦的年头少说有20多年,现在还活着的舞厅,必有过人之处。
战衣舞鞋
阿姨们步入舞池时的“战衣”,在卷帘门拉开之前,就释放出了“斗艳”的信号。
每场开门前20分钟,就会有三三两两的阿姨爷叔,站在门口的楼梯上等卷帘门拉起。
阿姨们往那一站,着装个个“能打”,包括但不限于珍珠耳环、“驴牌”三角巾披肩、高高扎起的烫卷马尾、羽绒服领口露出的亮色内搭。
来舞厅跳舞阿姨爷叔都穿上了最爱的“战衣”
这些内搭一进场,就“内卷”起来。
一部分内搭可直接PK古早的港姐选美服:有缀满宝蓝色亮片的连衣裙,和五光十色的灯光融为一体;有背后大V型的芭蕾舞衣领,露出背脊上的蝴蝶骨。
爷叔们也不甘示弱,各式穿搭集结亮相,海军风帽子、 *** 将坠金链子、金黄色的粗皮带……总之,一派争奇斗艳,气场十足。
作为一种有运动性质的娱乐活动,鞋子也很重要。一双有跟的舞鞋是鏖战舞池的关键装备。
阿姨的鞋通常跟不会太高,方跟居多——主要功能是让身姿更挺拔。
阿姨的舞鞋以方跟居多,跟不会太高。
大多数阿姨的袋袋里专门塞了一双舞鞋,真正开场后,大家都滑进了舞池,座位下全是换下的通勤鞋。
有位身穿蓝色亮片裙的阿姨带了一双宝石蓝亮片舞鞋,网上50元买的。
见我们对舞鞋有兴趣,她热情介绍货源:“网上有的,侬就写‘蓝颜色 跳舞鞋’,伊会得跳出来。”
“灰姑娘”们的舞鞋各不相同,都花了番心思。
爷叔换鞋的不多,不过讲究起来的话,爷叔可能赛过阿姨。
王庆国(化名)在进舞池前,换了一双黑色牛皮舞鞋,鞋型像布洛克鞋,区别是底更软。
舞鞋穿了“毛(将近)两年”,买回来就去小皮匠那里胶了底,在前脚掌和后脚掌那里加厚了一层,跟女士们“加工”Repetto(一法国芭蕾时装鞋品牌)差不多意思。
他很爱惜,“带过来换,(否则)外头走会走会坏的”,并且家里还有三四双,轮换着穿。
保温杯
来新梦跳舞,保温杯和舞鞋都是必备品。
阿姨们除了女士小皮包,还会有一个环保袋,里面塞着保温杯、舞鞋、水果酸奶、咖啡等。
这样装备的女士,到了巴黎也能无缝融入。
保温杯不仅阿姨有,爷叔也几乎人手一个。
爷叔携带方式比较直男,一般手提保温杯,或者有一根绳子的玻璃杯,最直的那种爷叔,选择马克杯,直接塞在自己羽绒服口袋里。
每次开场后,就跟果树上长果子一样平常,保温杯就在茶几上自然长出来了。
在这家舞厅,保温杯是人手一个的装备。
除了保温杯,茶几上还有阿姨们补充能量的小心思。苹果、贝纳颂(阿姨们蜜汁欢喜→前滩太古里老年人游乐指南)、酸奶,甚至还有大玻璃瓶装的雀巢速溶咖啡粉。
阿姨爷叔都是讲究人,能量补给下有些还铺着旧报纸,堪比低配版露营现场。
最讲究的阿姨甚至自带水果刀,当场削起苹果。
内场贴着“禁止携带果皮类的水果和坚果进入(如桔子、香蕉、瓜子、小核桃等)”,但最后你会发现,这张禁止告示仿佛是舞客们的常带物品清单。
内场的告示透露了舞客们最爱带的食物
爆闪灯
舞厅总是呈现着和楼下北盛菜场肉铺一样的紫红色灯光。
舞厅里的各种灯光装置是最佳气氛组
10根方形柱子分两排立在弹簧地板两边,内藏灯光装置,暖场的时候不开,要到第一支曲响起,方柱才会亮起紫色系灯光。
音乐响起,10根方形立柱立刻闪耀起来。
头顶的各种灯光装置同时开启。经过我们在“橘色App”里一番比照学习,才搞懂了这些令人“上头”的装备都叫什么名字。
旋转魔球灯、幻彩灯带、激光镭射灯、变色蹦迪灯。它们加在一起的效果,就是让每一张欢乐的脸庞五光十色。
每一盏灯都有它的名字
在“黑灯舞”的时候,立柱灯光暗下,它们又让气氛更加迷离暧昧,不小心你大概率会看到有人在kiss,贴得更近了。
卡座
舞池的四周一圈是休息区,摆满了气质慈祥的扶手座椅、茶几,还有那种镶珠的老式沙发。
看似千篇一律的座椅区,其实颇有讲究。
新梦的卡座基本有两种配置:四人卡座和八人卡座。
四人卡座和八人卡座怎么坐有讲究
靠墙一排离舞池较远的区域,灯光也更昏暗一点,都是两两相对的四人座,当中一个小茶几,布局像是火车的餐车位。
说是四人位,一般只坐两个人,爷叔阿姨并排挨着坐一起。这样一来,空间宽敞,隐私感也较强。
而更为开阔的八人区呢,其实很多都是“群友”坐在一起,每张茶几上还放着“舞蹈之星”的名牌。
不会跳交谊舞的我们一开始还被“名牌”唬住,不敢入座。
微信群
坐进八人卡座的都是“团体客”,他们拥有微信群,会在群里相约而来。
我们某次在门口等开门的时候,误打误撞遇上了一名“群主”。
群主阿姨穿着一双红色棉鞋,她说自己的大群已达500人数上线,另一个小群加了150多人。
群里的爷叔阿姨来自上海四面八方,哪天去哪个舞厅活动?他们跟着群公告走。
一些八人卡座上放着“舞蹈之星”的牌子,我们差点不敢往下坐。
“跳舞公告来回发的呀。(群里的人)都是各大舞厅的人呀。舞厅多唻,老早有200多只舞厅唻。”
这样的微信群在新梦很流行。
舞厅寄包处贴着张夜场“群舞活动时间表”,列有各微信群的名字、座位、每周活动时间。
寄包处的表格列有几个舞群的活动时间
群名取得欢乐复古,“绅士淑女炫舞娱乐群”、“笑看风云”。
寄包处爷叔告诉我们:“白天(跳舞的)都是老头老太。这些(夜场群)大都是40-50岁左右,伊拉蛮开心呃。”
暖场
舞会不是直接开始的,灰姑娘穿上水晶鞋需要缓冲。
正式开场前,有一小时的暖场时间。
一开始我们很迷惑为什么要暖场这么久?但进场后发现,对爷叔阿姨来讲,大有必要。
这一个小时里,爷叔阿姨们个个都很忙,要脱外套、换舞蹈鞋,给保温杯打上开水,还要和刚见面的舞伴寒暄,以及提前活动下筋骨。
暖场时间是拉伸热身的好时候
当然更衣室是不存在的。阿姨们直接在座位边,大方脱下暖和的外裤、棉毛裤,露出修身连 *** 。
暖场环节,寒暄是“暖”的重要一部分。
我们旁听了一组对话。
一位阿姨走到我们背后的座椅,边脱外套,边用清脆欢快的声音跟自己的舞搭子爷叔说:“我又买了一件衣裳,还(买)两只包。”
爷叔马上接话:“女人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裳。”
接着两人压低声音谈笑,聊起了家长里短。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愿错过暖场期空旷的场地福利。
有穿着鸡心领豹纹短款连衣裙的阿姨,脚踏白色玛丽珍皮鞋,在舞伴的配合下,不断旋转扭动,一头黄色秀发来回甩动,突然又“唰”地下腰,像新上了发条的铁皮玩具,按都按不住的活力。
阿姨爷叔的舞姿散发出挡不住的活力
也有人喜欢独舞。一位蓝色针织衫的爷叔,在舞池solo了很久,自顾自非常投入,孤独感像廖凡在《白日焰火》,技术上的认真劲儿,你又会想起范伟。
这位蓝色针织衫爷叔偏爱暖场时段在舞池solo
新梦不少暖场的曲子是“莎莎音乐”,专门来练习莎莎舞的。
Solo爷叔说的莎莎舞,属于拉丁风格的舞蹈,比起交谊舞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新梦,这款爷叔属于“异类”,他只在暖场时间独舞,正式开场就踏上共享单车离开了。
音乐和DJ
暖场“莎莎音乐”播放一小时后,舞会正式开始。
DJ准点在麦克风里用普通话贡献了串场词:“祝大家玩得开心、 *** 。来吧朋友,拉起您的舞伴,步入舞池,翩翩~起~舞~”
随后,一首祁隆老师的舞曲版《阿爸阿妈》奏起,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声,爷叔阿姨迅速一群群、一对对,吸铁石般,从四面八方滑入舞池。
当舞会正式开始,爷叔阿姨们从四面八方滑向舞池。
新梦的音乐,每场都不同,跟着DJ播放走。
对于不熟悉舞曲的我们,费劲用各种音乐软件甄别,再琢磨歌词,终于对出了部分曲子。
我们发现,曲子种类涵盖面很广,有二十年朝上的老歌,也有过去三四年的新歌。
比如开场的《阿爸阿妈》作为一首抖音劲歌,发行于2019年。
另一首抖音红曲《哈喽》发行于2020年,演唱者赵鑫。我们都被副歌歌词“哈喽~哈喽~家住几楼,可不可以交个朋友”洗了脑。
还有2021年春晚之后遍布各大广场舞区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年代久远的有江珊的《梦里水乡》,男声翻唱版的《雨夜再见》。
跟着音乐,轻快的脚步舞动着节拍。
还有一些舞曲,歌词惊人。一首《漂亮女人》DJ版,歌词把我们惊掉了下巴。开头就是“都说男人用下半身思考,一见到美女,心里似火烧。”
但在舞友们心里,歌词不重要,这些歌被“转译”成了三步,四步,吉特巴,伦巴,弹簧步。
歌曲由坐在舞厅二层半的DJ爷叔播放。我们一度以为散场时抄起拖把的爷叔,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这位拖地爷叔原来就是DJ本尊,简直是扫地僧一样的存在。
万万没想到这个戴着黑色礼帽、穿着黑色羽绒服的人,就是当晚的DJ。
“哪能?音乐不灵啊?”DJ爷叔一边拖地,一边问,以为我们是来投诉的。
“没有没有,只是好奇。侬就相当于DJ咯?”我们解释道。
也许,我们这个问题打开了他对职业生涯的新认识,拖地爷叔瞬间睁大了眼睛,“对对对,就是DJ”,一脸开心。
早场
早场的营业时间最长,4个半小时,很少有人能跳满全场。
在大部分社畜还挤在地铁茫茫人海之时,早上6点半到8点半,新梦里第一批爷叔阿姨已完成了当日荷尔蒙和多巴胺洗礼,跨上助动车走了。
早场的舞友年龄普遍偏大,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爷叔,年龄都快要80了。
早上8点多,79岁的王秦(化名)已经穿上大衣,戴好鸭舌帽,挎着斜背包走出舞厅。
入口处的“新梦舞厅欢迎您”不停地闪烁着灯光
他是退休之后学会跳舞的,每周来三次,从浙江路海宁路乘46路,6点半准时到场。
他觉得跳舞的意义是健身。“跳舞等于全身运动,侬各个关节都在动。每天动两个钟头蛮好。”
比起展示舞姿,早场的核心是活动筋骨。因此在早场你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舞池边不时拉起健身弹力带,把椅背当单杠压背。
在早场时段有阿姨拉起弹力带舒展身体
冯五(化名)双手握拳,放在胸前,小碎步绕着舞池外场缓慢前进,看起来像是在公园进行健步活动。
他告诉我们,自己“年轻辰光”是去静安寺 *** 娱乐的。
冯五舞龄60年,现在年近80,他说的“年轻辰光”,是十多年前。
“上半天去30块,下半天80块,夜里向200块。格辰光阿拉都有卡的呀。”
跳舞对他来说,就是一种锻炼,在哪里跳无所谓。
他当天早上在闸北公园和公园舞搭子跳完,8点多又转场到新梦。“天气不灵光,进来白相歇。公园今朝冷呀。”
对于一部分客人来说,来这里跳舞是为了锻炼身体。
上午10点半,工作人员开始开窗通风、打扫卫生。
舞池里人少了,切换成自由放飞模式。
红裙阿姨在场边摇头晃脑沉浸式蹦迪;双人在练华尔兹舞步;一位阿姨在下一字趴练功;一位爷叔边吃苹果,边绕场慢踏步……每个人都一脸无拘无束。
晚场
作为“上海夜店No.1”的新梦,最靠近夜的那场是晚场,但这一场,人气最差。
舞友平均年龄最小的,直接从早场的平均70岁跌到平均50岁,不少人还没退休。
管寄包处的爷叔说:“夜里向一般性么,跳广场舞人多呀,乃么吃吃老酒,屋里向来人了,吃夜饭辰光长呀。”
“所以夜里向阿拉不是7块(划卡价)嘛,鼓励人家来。”
这一场,我们终于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
年轻人不会跳交谊舞,在亮着的立柱边摆拍,转圈拍短视频。
到了晚场,有一些真正的年轻人来打卡“复古舞厅”。
如同小红书上看到的那样,他们更多是来感受“80年代复古舞厅“的氛围,或者以爷叔阿姨跳舞为背景板,拍出“复古港风”时尚大片。
如果说早场是公园早锻炼的室内版本,那么夜场就是一个菜鸟学习场。
晚上8点半,舞池中的人群突然变成了一条纵线。
以两位爷叔为中心,开始随音乐走步。爷叔在带领一群阿姨学舞步,路线动作大致为:往前两三步,顺时针两圈,左右几步,再逆时针两圈。
列队在舞曲中不停重复以上动作,有种早年学生时代跳“兔子舞”的感觉。
人群变成一条纵线,重复着舞步。
至此,经历了早中晚三场新梦的我们,感受到了最平等、最易上手、最没有社交压力的氛围。
无处适从的年轻人们也加入了列队,跟随爷叔的步伐,被迫营业沉浸式采访模式。
周末下午场
如果说早场是锻炼,夜场是学习,那么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需要一个舞台展示成果。
周日下午场就承载了这样的功能——大型文艺汇报现场。
如果你想要感受舞厅里的热情,可选择周六下午。可放20张圆台面的场地,容纳了五六百人。
下午1点半,就是祁隆老师的舞曲版《阿爸阿妈》,10根立柱瞬间开启紫色系灯光,爷叔阿姨边踩着动感舞步,边呈逆时针绕舞池转动。
不到两分钟,空旷的舞池就挤满了人。
舞池里翩翩起舞的人群满溢着热情
坐在“舞蹈之星”静止不动的我们,看着人群就像溜冰场里的运动员,一对对在眼前闪过,又快速滑向远方。
每个人在爆闪灯的照耀下,闪现出欢乐的表情。
我们瞬间感受到了开场词说的“开心、 *** ”,油然升起一股感动,沉浸效果不逊于迪士尼营造出的氛围感。
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装扮、最好的舞姿、最高昂的情绪,留给了周末下午。
阿姨们旋转着,长长的裙摆随之摇曳。
同时,周末下午也是一个大型社交现场。落单的爷叔,开始寻觅坐着的潜在女舞伴。
有爷叔向我们伸出了绅士手问:“是真的没上过场吗?侬上过一趟,我还可以带带侬。没上过场,我就不强求了。”
大方邀请场内女士,是单吊爷叔的必备修养。
散场时刻
阿姨用纸巾擦去了口红;
爷叔把自带马克杯塞进了口袋;
灰姑娘在零点脱下舞鞋,
灰姑娘们要去哪里呵。
答案是,回归日常。
“午夜”来临,“灰姑娘”脱下舞鞋回归日常。
套上厚重的羽绒服,褪去舞鞋,阿姨爷叔们有的直奔楼下的北盛菜场买小菜;
有的走到宫廷香酥饼店买上了千层饼垫饥;
有的走向了黑龙江炒货店,自己买上几斤,再给朋友带上几斤;
还有的走进了“五金平价百货店”,去买502百得胶。
舞厅的卷帘门关起,但社交还在继续。
一位黑衣服爷叔刚从舞厅下来,站在菜场门口,大声唤住另一位刚跨上电瓶车的朋友:“醉蟹吃伐?拿一只回去。”
- END -
写稿子:姜天涯 李欣欣/
拍视频:姚祖鸿 姜天涯 李欣欣 拿摩温/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杨 卓/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