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胖福的小木屋
链接:www.toutiao.com/i6873037044294091267/
来源:今日头条
在我国国海南以及西沙群岛,时常可以看到这种海螺,色彩艳丽,海螺壳前方比较尖瘦,后面比较粗大,整体上呈倒锥形结构,形状跟鸡的心脏很像,它的名字就叫鸡心螺,也叫做芋螺。
看见这样漂亮的海螺,可千万不要用手去捡,因为它们含有剧毒,它有一个外号叫做“雪茄螺”,意思被它蛰后一般就只剩下抽支雪茄的时间来抢救了。而且因为鸡心螺的毒液是神经毒素,受害者在死亡前,并没有什么痛苦。所以很难察觉,等到发现的时候,中毒者会出现痉挛、昏迷、全身肌肉麻痹等症状,严重者会长时间昏睡,而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最终心脏衰竭而亡。鸡心螺因此也被称为海洋十大杀手之一。
鸡心螺最早出现在5500万年前,属于腹足纲芋螺科(Conidae),与锥螺科(Turridae)、笋螺科(Terebridae)同属于芋螺首科,它最大的个体可以长到23厘米左右。这种海洋动物是肉食性的,通常以海洋蠕虫类动物、小鱼、甚至其他软体动物为食。由于鸡心螺的行动相当缓慢,所以为了可以捕获猎物,它们进化出来了致命的武器——毒液。
鸡心螺的尖端进化出来了一根长长的“鱼叉”形结构,那是它的舌齿。舌齿末端中空,其实充当了毒液管道的作用,而毒液管道则连接着可怕的毒囊。鸡心螺就是靠这个管道将芋螺毒素注射进猎物或敌人体内。芋螺毒素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结构稳定、高活性、高选择性及易于合成等突出优点。它们能特异性地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及其他神经递质的各种受体亚型,以及钙、钠、钾等多种离子通道,更可怕的是,每种鸡心螺所含毒素数量达上百种。早在300年前,就已经记载鸡心螺毒死采螺人的记录。
芋螺毒素的命名规则如下:1个希腊字母表明药理学活性,1个或2个字母代表芋螺种属,1个罗马数字表示二硫键框架编号,1个大写字母表示其变异体。如σ-GⅧA中,σ指出药理学活性,G代表地纹芋螺(C.geographus),Ⅷ为二硫键骨架,而A为该类肽的第一个毒素。若只有克隆基因获得的成熟肽序列,就用1个或2个字母代表芋螺种属,1个 *** 数字表明半胱氨酸框架,1个 *** 数字代表变异体,如Tx5.1、Tx5.2。
因为行动缓慢,所以鸡心螺十分善于伪装,它们把身体埋在沙子里,只露出长长的鼻子 。这样不但能够获取氧气 ,还可以监视猎物,等到有猎物接近它们,鸡心螺只需要0.25秒就可以将舌齿扎入猎物的体内并迅速注射毒液。只需要0.05秒,猎物就会毙命,无法逃脱,然后鸡心螺收起它的齿舌,将已被制服的猎物拖入口中。可以说是海洋中的捕猎大师了。
鸡心螺的种类很多,全球共有500多种,中国有芋螺100余种,我国福建、广东沿岸以及台湾省和南海诸岛的珊瑚礁中都有分布,最常见的有七种分别是:海军上将芋螺、信号芋螺、鼠芋螺、美塔芋螺、紫罗兰芋螺、耸肩芋螺和哈纹芋螺,它们都有毒性,一些鸡心螺的毒性非常强大,科学研究表明,部分鸡心螺的毒性甚至比河豚还强,其毒液的成分与蓝环章鱼(世界排名第三的可怕毒物)颇为相似。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地纹芋螺是毒素最为复杂的芋螺,其体内毒素成分多达200种。
地纹芋螺的捕猎方式和其他鸡心螺不同,它们习惯将毒液释放在海水里,猎物一旦吸入了毒液,身体就会僵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毒液里有特化的胰岛素,血糖值会迅速降低。
虽然芋螺毒素非常致命,但是却非常具有医学价值,可直接作为药物,还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模板用于发展新药先导化合物,对研究神经生物学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的疾病治疗范围包括慢性疼痛、癫痫、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运动障碍、痉挛、癌症以及中风等。多种具有强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的芋螺毒素应用于临床麻醉手术的辅助药物也在进行研究,喉部肌肉的快速麻痹有助于气管内插管等手术。一种芋螺毒素具有独特的生效机制,有助于研发治疗心脏病的新药物。
因为从鸡心螺的毒管中可提取少量天然芋螺毒素,大多从野生鸡心螺的死体毒管中提取。或者引诱活体芋螺刺捕猎物,用乳胶套收集喷射的毒液,可收集到几微升毒液。不足以用于生化研究。而且也很难进行商业化应用。
所科学家采用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即通过分离天然芋螺毒素后测序或采用基因克隆方式获得芋螺毒素序列,然后采用人工化学合成获得更多量的芋螺毒素。
这些年以来,因为鸡心螺外壳十分漂亮,很多人将它作为收藏,尤其是海军上将芋螺,品相好的一般都价值不菲,许多人就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鸡心螺。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个物种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权利,人类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贪欲去破坏它们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