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数码宝贝》系列的动画改编游戏是五世代主机大战尾声中最可惜、可叹、可悲的“炮灰”,作为万代掌机的先锋而元气大伤,精锐尽丧后一蹶不振。——题记。
《数码宝贝大冒险》作为90后一代的回忆,更多作为“童年情怀”被人提起,作为一部已经基本淡出主流ACG舞台而“昙花一现”的作品,很多人感慨《数码宝贝》动画上的“一蹶不振”,实际上最可惜的是《数码宝贝》游戏领域的没落,作为万代“炮灰”和先锋牺牲,是典型的小型IP无法主导自己命运的苦果。
曾经在IP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数码宝贝》游戏
《数码宝贝》最初企划源于“携带机(数码暴龙机)”/液晶游戏,而衍生游戏推出得远远比动画更早:
早在1998年的9月,正式官方游戏《数码怪兽(世嘉土星版)》已经登录了世嘉平台SEGA Saturn(简称SS),其中有大量的“原创数码兽”和剧情,成为动画的基础之一。
比如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动画中较为的活跃的迪路兽,实际上最早登场于《数码怪兽(世嘉土星版)》:
迪路兽在《数码宝贝大冒险》及其续作中,十分活跃,人气很高,然而实际上这并不是携带机原创,而是来源于游戏,甚至包括迪路兽的进化型“天女兽”,亦是游戏中首次登场。
实际上很多耳熟能详的“数码兽”,并不是动画原创,甚至不来自于暴龙机/携带机,源头都是数码宝贝的主机游戏:
又如《数码宝贝大冒险》中作为“反派”出场的吸血魔兽,则是出自1999年的PS平台游戏——《数码兽世界》。
又如皇家骑士中闻名遐迩的“奥米茄兽”(系列人气最高的几个怪兽之一),来自于WonderSwan平台的《数码宝贝 阳极训练师》,此时它在游戏中的名字还叫“加鲁鲁暴龙兽”(游戏原案名称为“大师龙兽”)
数码宝贝早期的游戏,走的是多平台,广撒网路线,从索尼的Play Station平台,到世嘉的SEGA Saturn,甚至不排斥PC端。
而《数码宝贝》早期游戏业绩上也可圈可点,比如索尼PS平台上《数码兽世界》,就是一部“百万级销量”的作品,游戏发售时,动画还在立项阶段(先导剧场版也未上映),连携带机都没有出到第二代(数码宝贝摇摆机),漫画还未上线,这个业绩可以说是相当可以了。
然而,随着《数码宝贝》的“东家”——万代,开始加入主机硬件市场争霸,事情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万代主机争霸战争中的“马前卒”
90年代末期的万代(此时还未和南梦宫合并),可谓是“贼心不死”,已经是“髀肉复生”,但是“争霸主机之心不死”。
玩具起家的万代(彼时还没和南梦宫合并)想要布局主机硬件的心由来已久,第一次尝试入住主机市场的尝试始于1979年的Bandai Super Vision 8000,只是这台主机并没有多少普及度:
而在90年代末期,万代迎来了有一个布局主机市场的机会,即——WonderSwan企划。(简称WS)在90年代末期,万代看到了两项利好,决定再次布局主机。
第一个是1996年发售的Pokemon系列,以疾风怒涛之势,席卷了全世界,疯狂吸金的同时,将原先业界估计走向没落的掌机市场重新炒热,呈现出回光返照之势;
第二个是同期任天堂内部,由于开发初代“虚拟现实机”VB惨遭失败,Game Boy之父——横井军平因为各种原因出走,最终选择与万代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万代选择以横井军平打造万代的主机(准确地说是掌机)——WonderSwan:
作为“第五代游戏机”,WonderSwan在硬件设计上对Game Boy Color有不少优势:除一般的16位处理器之外,比如画面表现力上更强,对标竞争款式的游戏机,电池续航能力更为充沛,甚至在定价上在相同机能的掌机中,都算更为低廉的。
然而光有硬件是不够的,万代为了和竞品“四世代游戏机Gameboy”和“五世代游戏机GameBoy Color”竞争,选定了一批“独占游戏”,并且争取到一批第三方的支持。
具体的游戏阵容策略是:
1.以《Gunpey》对标《俄罗斯方块》;
2.以《高达》(万代旗下第一IP)为核心“独占系列”(功能上对标《马里奥》)
3.争取S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等第三方作品;
4.运用万代在ACG界资源推出一系列Wonderswan“漫改游戏”
而《数码宝贝》不幸地成为“独占名单”中的一员,站在玩家角度不怀好意地推测一下,其在万代的游戏阵容中的地位,对标的可能是Game Boy独占游戏——Pokemon。而事实证明,数码宝贝还是差得太远。
我们挨个来看,万代游戏阵容几乎都要落后于Game Boy,其悲剧可想而知,真可谓“照猫画虎反类犬”:
首先,横井军平打造了一款独创游戏——《Gunpey》,简单来说就是将下落方块中“线条”从左到右练成一条收尾相连、而贯穿左右的线,这个游戏对标的就是《俄罗斯方块》,Game Boy最初兴起,就是始于《俄罗斯方块》,然而这款《Gunpey》虽然看似玩法类似,然而影响力显然不及《俄罗斯方块》。
其次,万代动用自身在ACG界强大的版权资源,将WonderSwan变成热门漫画改编游戏的平台,限于游戏质量而吸引力有限。众所周知,万代在玩具起家之后,一直致力于布局动画产业上游,业界资源巨大,为了支持自家主机,依旧开始自己“漫改游戏流水线”,将《名侦探柯南》、《龙珠》、《海贼王》等大量热播动画改编为WonderSwan平台游戏,渴望一时间吸引到足够多动漫爱好者,入手这一款主机。关于万代漫改流水线,可见以下回答:
为什么好多动漫风格游戏基本都是万代南梦宫制作或者发行?236 赞同 · 16 评论回答第三,便是万代争取来的宝贵的第三方支持。包括而不限于SE(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的《最终幻想》(FF)系列,包括尚未被收购的眼镜社的《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以及著名的《太空侵略者》系列。
最后,就是万代旗下自身IP搞的“独占游戏”阵容。比如万代旗下的第一IP——《高达》系列先后多次在WonderSwan平台上推出自己独占游戏。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数码宝贝》的游戏,也在“独占名单”之列,在动画火热的3年中,全部为WonderSwan平台的游戏:
在动画《数码宝贝大冒险》在各地热播盛况不同,很多观众(尤其是国内观众/玩家)总是抱怨“玩不到《数码宝贝》的游戏”,许多玩家对于《数码宝贝》游戏的回忆,甚至局限于几作万代掌机竞争者——Game Boy平台和GBA平台的“国人自制改版”游戏,可以说是非常讽刺了。
然而事实上,《数码宝贝》并不是没有游戏,甚至游戏出得很多,一年都不止一部,然而他的平台——WonderSwan没有普及度:
早期《数码宝贝》游戏可以说是拼命在“蹭”动画的热度,修改携带机原设,并且世界观与动画《数码宝贝大冒险》以及其续作靠拢。除了进化链忠于动画之外,动画中的人物、数码兽都原封不动地在游戏中登场,甚至游戏剧情干脆以动画“后续”的方式出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WonderSwan平台本身“粉碎性”地失败了,原本希望《数码宝贝》爱好者能够因为《数码宝贝》购买这台主机,反而因为WS的衰落限制了《数码宝贝》游戏的传播:
WonderSwan平台各种款式相加,销量约350万左右,巅峰时期在日本本土市场占比不足10%,海外几乎没有大力拓展,如此销量业绩对于万代巨大的投入和付出的机会成本而言,说“失败”不过分。
计划中的“相互成就”变成了“相互连累”可能是《数码宝贝》游戏最大的悲哀,动画热播时大量潜在的动画观众因为平台限制根本没能接触到《数码宝贝》的游戏。
理想自然是丰满的:很可能当时《数码宝贝》希望像Pokemon一样搞掌机平 *** 占,实现像任天堂和宝可梦那样相互成就;
现实相反是骨感的:事后诸葛亮地看这个事情,更类似于“东施效颦”,显然《数码宝贝》从各个领域(不限于动画、周边、人气、游戏)都是要远远落后于Pokemon的,至于“粉丝消费能力”、“IP平均吸金水准”以及“硬件拉动能力”更是“云泥之别”。
结果“弄巧成拙”:万代在运营中过度自信,真心高估了《数码宝贝》粉丝的“粘度”。
《数码宝贝》在热播期1999年到2003年之间,绝大多数观众,潜在游戏入坑玩家压根都没接触过游戏,还有大量潜在游戏受众(占收视率主体的12岁以下)亦无平台选择的观念和能力,其中所谓的“动画白嫖党”(只看动画,不掏钱买周边、游戏、主机)占绝大多数:
单说游戏质量的话,《数码宝贝》在WonderSwan平台上算“中规中矩”,传统JRPG模式下的动画改编,并不算差。WonderSwan开发团队在《数码宝贝》游戏中,还算是“充分”利用了其机型在硬件机能上的“优势”,游戏动画、渲染和技能特效在同期掌机游戏中并不落后。
剧情上,算严格意义上“忠于动画”。时间线,选取初代动画《数码宝贝大冒险》完结之后的数个月之内,以“多面主角”——秋山辽作为玩家操纵人物,讲述的千年兽之间数次对决。而最初动画中被选召的八个孩子,时而作为NPC出现,时而作为主要剧情人物出现,个性和语言都和动画一致,没有违和感。
游戏模式上还是动画改编传统JRPG,保持回合制战斗,有3VS3也有1VS1。单从战斗画面上来说,可能更为接近于《超级机器人大战》,一来一回的画面切换和释放技能,同时兼具一般JRPG的成长模式,升级、进化、学习技能,以及必要的“刷刷刷”。
《数码宝贝》早期数部游戏《阳极/阴极驯兽师》(从属于《数码宝贝大冒险》世界观)、《组合驯兽师》、《D-1驯兽师》(从属于《数码宝贝大冒险 02》世界观)以及后期的《勇敢驯兽师》(从属于《数码宝贝 驯兽师之王》世界观)剧情上前后承接,世界观也算宏大,动画中人物也在不断加入,是早期动画-游戏联动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然而,就是这样的“游戏五部曲”的宏大企划,最终黯然收场。销量上、知名度上和普及程度上远远未达到预期,正如随着横井军平车祸死亡,万代淡出主机游戏市场一样,处于“覆巢之下”的《数码宝贝》游戏,越来越淡出玩家的视野。
风光不再的《数码宝贝》游戏
这一番折腾之后,《数码宝贝》游戏可谓是“精锐尽丧”,更可怕的是动画的热度在2003年之后,开始逐渐消散,《数码宝贝》游戏处于一种“四面楚歌”,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随着《数码宝贝最前线》的失利,TV动画走向了停播,与动画世界观相互联系的这一脉游戏,走向尾声:
如果不将《应用怪兽》纳入“数码兽”企划之内,那么2013年PSP版《数码宝贝大冒险》,就是动画世界观游戏的“绝唱”,自此之后,《数码宝贝》系列不再推出任何“动画世界观”下的家用机、掌机游戏,所有其他游戏,诸如《数码兽世界》系列,《数码兽传说》系列,均为“原创世界观”,设定上更为接近于携带机原设,动画人物则鲜有出场。当年在WonderSwan平台上寄予厚望的动画世界观游戏,至此结束。
随着WonderSwan平台走向没落,《数码宝贝》系列终于得以在2004年之后,真正走向“大众平台”,但是显然“为时已晚”:
《数码宝贝》先后登录XBOX平台(如《数码兽世界X》),曾经的竞争对手GBA平台(如《数码兽赛车》),PS2平台(如《数码兽拯救者》)、NDS平台(如《数码兽锦标赛》)。
然而此时,已经《数码宝贝》已经淡出主流ACG舞台,处于卡牌停更,动画停播,周边萎缩的冰河期了。虽然有类似于《数码兽传说 日光/月光》系列这样30万销量以上的“回光返照”,不过总体上处于江河日下的状态,流失的潜在玩家也已经不太可能成为《数码宝贝》系列的玩家,直到现在《数码宝贝系列》只有原创游戏系列的正作可以达到“十万级”的销量。不要说和初代“百万销量”比,就是后来的几代几十万销量的光景也难以重现了。
另一个“后遗症”则是世界观的分裂,至今也未解决,为了利用动画热度给WonderSwan造势,万代放弃了原设,逆推动画世界观,导致游戏世界观分裂,一脉为原创世界观(更忠于原设),一脉为动画世界观,粉丝群体随之分裂,一定程度上还得罪了由携带机和原创游戏入坑的“核心玩家”(这部分高比例是愿意花钱的死忠粉),成为运营败笔之一。
说《数码宝贝》游戏这一脉的灭亡“可惜”的,是因为它原本可以做的更好,不至于“昙花一现”成为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目前的《数码宝贝》游戏,除《数码兽传说》系列尚有10万左右的人气外,其他系列都在边缘化。
说《数码宝贝》游戏这一脉的灭亡“可叹”的,是因为《数码宝贝》游戏不仅仅远远未能成就WonderSwan平台,反而被其“拖累”,失去宝贵的时机。《数码宝贝》系列的游戏真实当了“炮灰”,与WonderSwan一同没落,或许不是当初的初衷。
说《数码宝贝》游戏这一脉的灭亡是“可悲”的,是因为它展现了小型IP、体量不大的品牌在神仙打架的漩涡中的“身不由己”,随时会成为“弃子”或者“炮灰”。《数码宝贝》的游戏,充当了为万代掌机WonderSwan进行“保驾护航”的急先锋。然而,万代现在选择“抛弃”这个系列,至少对目前的《数码宝贝》,采取了不闻不问,除了消费情怀变现,不再提供后续支持。
近年来,《数码宝贝》系列由于低质量制作以及疯狂“消费情怀”(比如人人喊打的《数码宝贝tri》)饱受争议。
然而从中可以看到万代对于《数码宝贝》的态度,或许“榨取最后一点情怀”变现是万代现在最真实的想法, *** 0年过去了,这与当年让《数码宝贝》作为“独占游戏”成为“马前卒”的心态或许没有本质区别。
商场如战场,总会有炮灰,越是大型公司恐怕越不会有观众一样的“情怀”,相对于小型IP未来的发展而言,更大的企划可能更为重要。像《数码宝贝》系列游戏这样作为“牺牲品”用以为更大的战略“开路”的故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许还在发生,也许正在发生。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欢迎关注本专栏:
感谢各位的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