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如何评价宋熙东的满族音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如何评价宋熙东的满族音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如何评价宋熙东的满族音乐?

宋熙东音乐的人,可能反倒没有多少懂音乐知识的。像我一样不懂音乐的人为多,我也不知道在音乐的专业角度上人们会如何看待他的音乐。我只知道我个人的主观感受。

我是在大二的时候开始学习满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听宋熙东的歌。那个时候的我对满语还所知甚少,对满族的文化历史也几乎一无所知。我个人是因为对民族的喜爱和好奇,而开始了满语的学习。同样,我也是因为对民族的喜爱和好奇,开始听宋熙东的歌。

就像题主所说,如何评价宋熙东的满族音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有时候管宋熙东的歌叫满语歌曲,但越来越多地,人们倾向于管他的歌叫做满族音乐。在很多人的内心里(虽然也有很多人会不认同),宋熙东的音乐,是今天满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满族流行文化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他的歌是用满语谱写的,可能有人会说,清朝人能听懂他的歌么?他的表达方式能够代表曾经满族人的思维和情感吗?站在这种角度看待宋熙东的歌曲是不恰当的,宋熙东的歌曲意味着满族文化在今天进入了现代化。

满族文化现代化这样一个概念,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刺耳的说法。因为在很多人的思想里,满族文化是不可能进行现代化的,满族的自我民族认识和对民族的认同,注定会渐渐淡化直至消失。虽然可能说的有理有据,有很多值此观点的恰恰也是很多满族人自己。但如果坚定地这样认为,那么宋熙东的音乐所引起的所有反响,似乎就成了不合逻辑的事实。但是事实如何才能不合乎逻辑呢?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文化的现代化,都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可能有的人觉得某些传统文化没有现代化的必要了,但是他却可能过年去日本旅游看看日本的神社,泡一下日本的温泉,也可能喜欢吃楼下新开的咖喱。我们喜欢吃四川火锅,我也喜欢吃湖南湘菜,虽然每次都辣哭。文化的多样性让我们的消费市场保持活力,也能让现代人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生活体验。

宋熙东去年进行了全国巡演,不仅踏足了诸多满族人聚集的城市,还将满语歌曲带到了满族人稀少的南方,我们不可能把每一场演唱会上,人们的欢呼,热情,眼泪,都看做是虚幻的。宋熙东的满族音乐,意味着满族文化的现代化,真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获得越来越多满族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们的认可。真遗憾,我一场都没去上,在朋友圈小视频里看了一场又一场。

我刚才说宋熙东的音乐是满族流行文化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在吹宋熙东,觉得我把他看的太高了。流行文化,一个重要的评价角度就是看这个文化是否流行。就像你可以不喜欢凤凰传奇的歌,但是不得不承认凤凰传奇的歌很流行。我在大三的时候到韩国釜山做交换生,其间去参加了一场中韩学生联谊晚会,结束的时候,会场上突然响起了宋熙东的《祖国颂》。可能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歌,我也不知道是谁放的这首歌。其他人纷纷在舞台上拍照合影,只有我一个人在台下含泪默默地合唱。然后我知道了,《祖国颂》这首歌,来到过釜山。

之后我到韩国读研,我认识的,研究领域涉及满语的韩国教授,鲜有不知道宋熙东的。我在facebook里发宋熙东演唱的照片,很多韩国满语爱好者都知道,这是宋熙东。前几天一个学习的机会认识了一个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研究生,他是汉语专业的。对中国南方汉语方言感兴趣,聊天里我们互相介绍,他知道我是满族人而且研究方向和满语有关,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他的播放器,列表里长长的一串,都是宋熙东的歌。我问他你对满语感兴趣么,他说不是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没学习过。他说他在网上偶然间看到了宋熙东的歌,觉得很好听,就都下载了,一直听到现在。至于宋熙东在国内满语爱好者里的反响如何,看其他朋友的回答就可以了。

有国内的满族人,喜欢他的歌,有国外的朋友,喜欢他的歌,国内的满族明星们无论做了什么,对于异国他乡来讲,只不过都是中国娱乐圈的缕缕浮萍,而在一些外国人眼里,宋熙东的音乐,等同于今天的满族文化(这个没什么反驳的,只不过是我见过这样想的外国人而已)。

说一下宋熙东的歌曲,最让我感动的是《望祭山》,词曲最优美的是《松花江神》。满语在有清一代,很多满族人虽然会满语,有用满语写各种书的水平,但是满族人没有用满语创作文学的习惯。所以我们只能管乾隆写的那个,叫做诗,管图里琛写的那个记载俄罗斯人有多尿性,俄罗斯的河里有多少鱼的《异域录》叫做游记,管《闲窗录梦》叫做个人文学,因为满语没有这些东西。考虑到鲍勃迪伦也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宋熙东的《松花江神》,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满语文学的新的开始。

松花江,在汉语里只不过是一个来意不明的地名,还会导致很多人好奇松花江和松花蛋是什么关系。在满语里,它是天河,是银河。这首歌和纪录片里宋熙东坐在河边弹唱的画面,一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因此而更爱我的家乡。

更多如何评价宋熙东的满族音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