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天因为这些小鸟的什么,显得什么(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热情奔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天因为这些小鸟的什么,显得什么(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热情奔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天因为这些小鸟的什么,显得什么(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热情奔放)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活着的人或者曾经生活过得人,每一天都少不了见到他们的身影或者听到它们的歌声。鸟类陪伴我们这么久,可你真正了解它们吗?春暖花开,今天带你认识一下10种不常见的鸟儿:

大山雀

Parus major

大山雀是种常见的林鸟,也常出现在欧洲的花园,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非部分地区。

显然,大山雀的叫声简单而重复,多数文字记载所用的拟声词都是“提—切,提—切”(Tea-cher,tea-cher),事实的确如此。大山雀的歌声常在春天被人们听到,而且极易从各种鸟的歌声中分辨出来。

不过,大山雀的歌声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是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歌声实际上非常复杂且变化多样,同时也告诉我们它们是如何运用和感知自己的歌声的。大山雀的歌声有双重作用——吸引雌鸟前来和驱赶其他雄鸟远离自己的领地。

每天清晨,大山雀歌唱的频率高过一天里的其他时间,为什么每天一早会迸发出这样的合唱呢?诗人大概会认为这是鸟儿纯粹的欢乐情绪向外倾泻而出,而科学家对此的解释就显得平淡多了:经过了漫长的黑夜,雄鸟可能是想确认周围的邻鸟是否安然渡过了黑夜,同时宣告自己的存在。另外,或许因为清晨静谧的空气相比温度升高后的空气更适于声音的传播,又或者作为恒温动物的鸟儿选择此时歌唱,是为了避开跟昆虫和两栖动物们叫声的争竞。此外,有证据显示大山雀因为是依靠辨别昆虫的运动来捕食,所以在清冷的早晨,它们捕食的频率偏低——于是,不利于觅食的早上便成了一天里歌唱的大好时机。

红 隼

Falco tinnunculus

红隼在亚欧大陆开阔的乡野中是一种常见鸟,因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经常在风中盘旋于高空,觅食它们的首选猎物小田鼠而为人们所熟知。

盘旋在空中的红隼,飞翔时双翼舒展、尾翼伸直,极似“Y”字形的上下两部分,当人们开车经过旷野中的公路时,有时可以短暂目睹它们的身姿。红隼常常逆风飞翔,它们能配合迎面而来的气流调整和保持自己在空中的位置。我们常常看到它们的双翼在风中通过维持相同的姿势和角度,让吹向自己的风自然托举身体,从而稳定地维持一定高度。

倘若近距离观察,我们就能发现事实上红隼的双翅和尾翼一直在运动中配合风向和气流不断地调整姿态。快速地扇动翅膀可以避免被逆风逼退。远看好像毫无效果的动作,近看却是极高超的驭空能力,难怪霍普金斯赞叹它是“超然的主宰者”!

红隼逆风悬停的驭空能力和它锐利的视觉仍代表了自然造化的另一套高超本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幸在忙碌之余看到它们的驭风绝技。我们也应该默默承认,其实红隼也并非是一种如表面那般安逸的鸟类。

蛇 鹫

Sagittarius serpentarius

蛇鹫的英文名“secretary bird”(秘书鸟)源自于它头部矛状的冠羽,冠羽分布于头后,有点像以前文员秘书们夹在耳后的羽毛笔。这些冠羽呈黑色,与蛇鹫头部与躯干总体呈白色和灰色的羽毛形成鲜明的对比,且雄性的黑色冠羽比雌性略长。蛇鹫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开阔草地上,尽管它们可以飞行,但这些身高达1.2 米的大鸟凭借超长的双腿几乎成了陆栖动物—蛇鹫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长的,其绝大多数的捕猎都是靠双爪来完成。

蛇鹫不像本节的其他猛禽那样有专门的捕食对象,它们的食物很杂、很广泛,其捕食对象大至野兔,小至鸟类、爬行动物以及大个的昆虫。蛇类曾被认为是它们主要的捕食对象(就像其拉丁学名serpentarius 暗示的那样),但是实际上蛇只是它们繁杂食物中的一部分。不过,蛇鹫捕杀蛇类的本领为它们赢得了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赞美—包括鼓腹毒蛇和眼镜蛇等在内的毒蛇,以至有时人们会把蛇鹫当宠物养在庭院里防蛇。蛇鹫是苏丹的国鸟,并被装饰在了南非的军装上。

这种鸟因为体型太大,飞行之前必须借助长距离的助跑来获取足够的起飞速度。一旦起飞,你会发现蛇鹫其实还有着不错的飞行技术。蛇鹫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很像鹳类或者鹤类,因为它的双腿会在空中伸得笔直,伸直的双腿和它身后两根长长的尾翼差不多长。波浪般的炫耀式飞翔是蛇鹫求偶婚配的仪式,同时它们还会伴以喉音的啸叫;而其他时间里,蛇鹫基本上都是静默不语的。

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雄性大杜鹃(俗称布谷鸟)的歌声一出现,便宣告了这种候鸟已经归来。但是,尽管有许多人能够辨识布谷鸟的歌声,但是当它们飞过头顶时,却可能很少有人能认出它们纤细而呈流线型的蓝灰色身影。在它们通常一边歌唱一边站在枝头栖息的时候,布谷鸟的双翅会从身体两侧向下垂着,这看起来有点像一只翅膀受伤的鸟。

科学家给捕获的布谷鸟配备了通过卫星通信装置实时传输其位置的定位设备。通过这种手段,科学家详细披露了布谷鸟迁徙的细节。正如谚语“布谷鸟4 月到,5 月歌”所说,布谷鸟在4—5 月到达欧洲北部的繁殖地,然后摆脱了哺育幼鸟的义务,于7 月初最早的几天离开。到8月初,在幼鸟还在欧洲乡野中出没的时候,许多成年布谷鸟已经飞越欧洲,跨过地中海,然后在北非进行短暂逗留,最后飞过撒哈拉沙漠,到达萨赫勒地区。在那里,它们会花上一些时间休息和觅食,等到了冬至前后,布谷鸟又开始迁徙前往非洲中部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安哥拉的热带雨林区。

北极燕鸥

Sterna paradisaea

北极燕鸥作为环球旅行者,始终生活在夏天,并且几乎经常是连续不断的白昼。在北极夏日那长长的白天里,这些北极燕鸥的巢几乎都筑在北极圈内,然后在南半球的夏天来到南极地区“越冬”。

北极燕鸥在大型的聚居地筑巢,它们简单地在沙地或者地表植被上选个低洼处作为巢穴,每窝产3 枚卵。两只亲鸟捉鱼来喂食雏鸟,它们捉鱼时双翅折向后,头先入水,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喙最先探入浪中。这种跳水式的哺育方式限制了北极燕鸥捕食的水域深度只能在水面下1 米以内。北极燕鸥的食物包括玉筋鱼、鲱鱼、毛鳞鱼,它们有时也吃鳕鱼。

北极沿海极为富饶的水域吸引了北极燕鸥——尽管这种富饶期只能持续较短的一段时间,不过好在6 个月后,南极沿海又会重复同样的富饶期——这就是北极燕鸥远渡南极“越冬”的原因。在南极夏天结束前,又到了燕鸥再次回归到北极的时候,不过此时它们会采取不同的路线。他们不再选择沿非洲海岸北上,而是越过大西洋,沿着巴西北部、圭亚那和委内瑞拉的海岸,绕过加勒比海,穿越西大西洋,回到格陵兰岛。这条路线的行程增加了数千千米,科学家一开始对此觉得很困惑,后来分析原因得知,北极燕鸥的此举可能是受盛行风的影响而为的。尽管这样飞行的线路更长,但是顺风飞行可以使北极燕鸥的旅途变得更加容易。

极乐鸟科

Paradisaeidae

极乐鸟科(俗称天堂鸟)包括大约40 种大小似乌鸦的种群,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的确,天堂鸟与这个国家联系非常紧密,该国甚至将新几内亚天堂鸟飞行时的形象用黄色勾勒到了本国的国旗上,这突显了雄鸟夸张而华丽的侧羽。在所有的天堂鸟种群里,雄鸟的外表都非常引人注目,而雌鸟则显得暗淡许多。这是因为雌鸟需要为孵卵和抚养幼鸟更好地隐蔽自己,而雄鸟却不受这样的约束,它们扮演的角色只需要求偶并与之交配,也不参与亲代抚养。由此,雄鸟进化出了一系列外形和颜色都闪耀绝伦的羽毛,以及非凡的求偶展示技能。

天堂鸟的羽毛长期以来一直非常珍贵,常被用作饰物或用于本地土著人的祭祀仪式。天堂鸟的表皮在被精心处理后,去除羽翼、双足,被制成标本。极大兴趣和科学推测。或许有人认为,它们因没有脚而只能飘浮在空中,就像是真的来自于极乐天堂的鸟;或许还有人认为它们以云为食。

黄喉蜂虎

Merops apiaster

鸟如其名,黄喉蜂虎确实摄食蜜蜂和其他大昆虫,并且是在飞行中捕食。一只黄喉蜂虎在一天内能吃掉超过200 只昆虫,所以它们不受养蜂人的欢迎。每年4—5 月,这种鸟从非洲的越冬地大量迁徙回亚欧大陆,有了这些色彩鲜艳、充满异国情调的身影,它们的栖息地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聚居筑巢,成对地在岸边和悬崖上掘地做穴。

在繁殖季早期,黄喉蜂虎大部分时间会成对地栖息在突出物上,如电线等。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雌鸟的羽毛比雄鸟偏绿一些,雌鸟常 *** 着等待飞到附近为自己捕捉昆虫的配偶。对于大型昆虫,如蜻蜓,雄鸟通常是回到栖息地后先将其击杀,然后再喂给雌鸟。而对于较小的猎物,如蜜蜂,雄鸟也会先将其击晕或杀死,然后奉献给雌鸟,雌鸟在食蜂之前,通常会很聪明地先清除蜜蜂腹部的刺针。在雌鸟繁育下一代、卵体形成的阶段,雌鸟通常要休息,由雄鸟为其觅食,以便雌鸟能够尽快成卵和产卵。也许在成卵阶段,雌鸟失去了灵活捕食的能力:毕竟在飞行时捕捉快速飞行的蜜蜂或蜻蜓对速度和灵巧性的要求很高。

帝企鹅

Aptenodytes forsteri

在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不适宜的“营巢”地点之一,雄性帝企鹅大量聚集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千米外冻结的冰面上,它们在南极的冬天孵育着自己的独卵。它们不筑巢,而是用脚面把卵平衡地放置在羽毛下面温暖的育儿袋里—在冰冷的南极大陆荒原上是找不到可用的营巢材料的。为了在南极冬季最冷的地方孵卵,帝企鹅需要保存热量,因此数百,甚至数千雄性帝企鹅会相互挤在一起聚集在栖息地。人们认为,它们会轮流待在企鹅群的中央和外沿,来保证每只帝企鹅都有平等的机会待在最安全和最危险的位置。

雌雄帝企鹅都会在南部秋季(4 月)前往群栖地,成对的雌雄帝企鹅双方能准确地找到对方,并再次进行交配。但是雌企鹅在产下1 枚卵后便会离开,前去觅食,而雄企鹅便开始把卵放在脚上进行孵化,雌企鹅则在为不久后能与雄企鹅一同哺育幼仔而提前补充、储备体能。在长达2 个月(6 月和7 月)的时间里,雄企鹅持续待在地球上最冷的环境里——温度低至-40℃,风速几乎达到144 千米/ 小时——不吃不喝,全靠它们体内贮藏的脂肪度日。在孵化期内,帝企鹅的育儿袋能为卵提供并维持38℃的温暖环境,而在它们由脂肪、皮肤和羽毛组成的保温层的另一侧,空气温度则能达到-38℃,更别提极地里其他夸张的致寒因素了。

金丝雀

Serinus canaria

在野外,金丝雀是一种黄绿色小型雀类,它们以种子为食,栖息在大西洋海域的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岛上。这种鸟在其栖息地范围内很常见,从海平面到山顶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同时,该种群也长期被当作笼鸟为人所驯养,因为它们容易存活,喂食与繁殖简单,金丝雀的雄鸟还会呢喃放歌,愉悦人的身心。

经人工培育,现在金丝雀已经发展出许多种羽色(包括白色、黑色、褐色乃至红色),并且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外形和歌声。金丝雀的育种者们常举办各种国内赛事和展览会,通过竞赛和评比,为胜出的鸟儿和育种者颁奖。在20 分钟的评比时间里,评委们根据金丝雀歌声的多样性、频率、音调、音域范围和其他所有相关属性综合起来做出评判。

金丝雀还有其他更实际的用途。它们被放置在煤矿中,作为矿井中毒气含量超标的警报器,例如对于甲烷和一氧化碳,金丝雀比人更为敏感。因此金丝雀中毒后第一阶段的迹象就成了对矿工们有用的警报信号。这种做法一直被沿用至20 世纪,“煤矿中的金丝雀”至今仍被用作野生物种状态发生变化时的隐喻,提示我们该生态条件的变化可能对人类的福祉产生影响。

尽管野生金丝雀现仅存在于大西洋数个小岛中,而且其种群数量只有数万,但这种小鸟现在却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这都多亏了人类对它们美妙歌喉的喜爱,还有它们带给人类的安全警示作用。

红额金翅

Carduelis carduelis

红额金翅是一种生活在农田间的普通鸟类,分布在欧洲和西亚的很多地方。它面部呈亮红色,翅膀上有明显的金黄色条纹。因为它叫声悦耳、羽毛颜色鲜亮,再加上其流畅的呢喃声,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圈养宠鸟(正如卡尔·法布里蒂乌斯在他著名的画作中所描绘的那样)——这些特点足以用来愉悦人们的身心。

19 世纪60 年代,欧洲殖民者在踏上新西兰的征途时就带着这种鸟,并将它们引进到当地,以慰其思乡之情。如今,这种鸟被花园里所装的种子喂食器所吸引,更多地出现在城市的花园里。对于很多雀类——尤其是红额金翅而言,英语中有这样一个 *** 名词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即“魅力”。这对于红额金翅这种既精致又很受认可的鸟来说,似乎非常贴切。

红额金翅除了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吸引力的小鸟外,更在我们先辈们的宗教环境下具有深奥的象征意义。红额金翅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包括川断续和蓟草的种子,这些多刺植物不仅能治病,还与基督在十字架上时佩戴的荆冠有联系。人们认为红额金翅翅膀上的金黄色条纹能唤起治愈作用。它面部血红色的羽毛(与查岛鸲鹟红色的胸脯一样)据说是在这种鸟儿企图拿走基督的荆冠时才变为红色的。所以,红额金翅被人们等同于基督受难、救赎与治病。因此,红额金翅便大量地出现在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当中,而且往往还是那些具有宗教意义的画作。

文章出自:中国摄影出版社

更多春天因为这些小鸟的什么,显得什么(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热情奔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