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明朝有名的大太监(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太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明朝有名的大太监(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太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明朝有名的大太监(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太监)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党争和宦官,党争就是东林党与浙党、楚党、齐党、秦党、阉党之间的斗争,最终动摇国本,导致明朝元气大伤,最终酿成灭国之祸。太监专政就更不用说了,明朝的大太监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与东汉并列。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明朝历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监,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哪些人?

十、曹化淳,字如,号止虚子,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宠信。

人物生平: 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 *** 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曹化淳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丧,曹化淳与同朝为官的次兄后军都督化雨关系最为密切。崇祯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长兄化春年迈,殡葬及转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亲临料理。

不白之冤: 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皇帝后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十月,顺治移驾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

《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仍保存完整。《遗嘱》较长且为文言,《感怀诗》情真意切,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曹化淳与东林交好且为人忠厚,并没有其他恶迹,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 *** ,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贤的无奈。

九、王安,明神宗皇宫太监,河北省雄县人,明末重要人物。

生平简介: 王安最早隶属于宦官冯保名下,后来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王安由陈矩推荐给皇帝,受命为皇长子伴读。当时郑贵妃图谋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所以经常使人搜集皇长子的过失。然而皇长子在王安周旋保护下,使得郑贵妃一无所获。

明光宗即位后,王安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后,王安采用门客中书舍人汪文言的意见,劝皇帝实行各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发帑金接济边费,起用忠直的大臣邹元标、王德完等,朝廷内外都异口同声的称赞他品德好。大学士刘一燝、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都很尊重他。

但是王安做梦都没想到,会被看中的小太监魏忠贤给坑了,魏忠贤联合客氏将王安给谋害了;本来魏忠贤对这个曾经多次提拔自己的恩人不忍下手,但是最毒妇人心,在客氏的劝说下,魏忠贤还是狠下心将王安一贬再贬后杀害。

直至明思宗崇祯帝即位后,赐给王安祠堂的匾额为“昭忠”。

八、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原本是一个落地秀才,略通经书,在一家私塾里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被迫无奈于是他便自阉入宫了。他没有什么背景,十年寒窗也没考上功名,心灰意冷。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来自底层,所以能看到许多人没有看到的事。

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史书上没说明是什么原因;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但是能保全自己,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七、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监、音乐家、书法家。

大太监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年间掌管东厂监理御马监。隆庆六年、穆宗驾崩,遗名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以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冯宝也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万历元年,神宗朱翊钧继位之后,冯宝进一步受到重用,晋升为掌印太监,协助李太后一起负责小皇帝的教育。之后张居正在冯宝的推荐之下才成为万历的老师。再后来他和张居正联手搬到了内阁首辅高拱,张居正取而代之。

正是在冯保的支持之下,张居正辅导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不少史学家认为正是张居正改革使得明代往后延缓了六七十年的时间。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但是冯保的内部支持也是一份重要力量。仅凭这一点,冯保在明朝的历史上就功不可没。

另外,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

还有根据历史记载,万历四年,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 *** 了很多冤狱。而他对自己的弟子要求也很严格,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因此很多京城老百姓都认为冯宝是一个不错的人。尽管后来遭到了清算,他确实贪污了一些钱财,确实也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大错。

六、王承恩(?-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北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明末太监王承恩自由入宫。天启二年(1622年)受命侍奉信王朱由检,由于两个人年龄相仿,身世相似,两人很快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关系。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即位,王承恩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达到了他人生职业的顶点。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打到北京城下,而这时朝廷之上已经没有了大臣们的身影,只有王承恩一个人带着禁卫军苦苦守卫皇宫。几天之后,崇祯皇帝顶不住压力,登上了煤山自缢身亡。王承恩痛哭不止,也跟着崇祯西区。至此,王承恩对大明和崇祯的忠心昭然若揭,他可能是最后一个誓死不弃大明王朝的太监,最后一个忠于大明的太监。

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顺治帝被他的忠心感动,还专门撰写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扬,康熙帝也曾为他树碑立传,还曾亲自前往祭奠。

五、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生平简介: 汪直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升任御马监太监。1476年,有黑眚出现在宫中,妖人李子龙用巫术勾结太监韦舍私自进入大内,事发后被诛杀。

明宪宗心中很讨厌这件事,急于想了解外面的事情。汪直为人狡猾聪明,明宪宗于是令他改换服装,带一两名校尉秘密出去侦察。人们都不知道,只有都御史王越与他相交甚欢。汪直将所见所闻,全部报告明宪宗,明宪宗大悦。

1477年,明宪宗建立西厂,由汪直统领,钦定校尉人数多于东厂一倍。后来汪直借明宪宗的宠信和西厂的权势,大力打压异己,1479年,汪直偏信辽东巡抚陈钺言,下兵部侍郎马文升于锦衣卫狱,后谪戍重庆,至此汪直威势倾天下。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四、陈矩(1539年-1607年),字万化,号麟冈,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人,明朝中后期贤宦,陈矩于嘉靖二十六年被选入宫,万历二十六年,陈规一司礼监秉笔太监兼管东厂。据载,他宽宏大度为人正直,外出办事廉洁安静,从不作威作福,扰害百姓,被驿站的人成为“佛”。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这在明代宦官中也是少有的。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滥用权力,而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万历后期,为了增加财富,神宗开始增收收各种杂税,矿税就是其中一种,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许多正直的官员先后疏谏,遭到神宗的严惩,但是陈矩依然站在了神宗的反面,最终矿税停止征收。

据载,他在掌管东厂的时间里,是东厂抓捕人数最少,也是京师秩序最为稳定的一段时期。陈矩死后,文武百官都亲自吊唁,穿素白衣服的人多到堵塞道路,大学时朱赓、李廷机、叶向高亲自在棺前祭奠。由此可见,陈矩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也颇受大臣、名仕的敬慕。后来被明神宗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三、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 *** ,迷恋酒色,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 *** ,有次,他 *** 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后来魏忠贤联合对食客氏先是除掉王安,掌握宫廷权力,后又不断利用对皇帝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在外的影响力;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因为魏忠贤党羽与东林党相对抗,于是众人便把魏忠贤党视为 *** 。

直至后来魏忠贤一手遮天,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因此被称之为“九千九百岁”,最后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但是盛极必衰,在崇祯皇帝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二、刘瑾(1451年—1510年),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赦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正式获得官职。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初,刘瑾以进献 *** 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刘瑾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权宦之一,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化王趁机于1510年4月发动叛乱。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太监张 *** 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

正德五年(1510年),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后来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史载,刘瑾将奏章带回私第后,都与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华亭人张文冕商量参决,再由大学士焦芳润色,内阁李东阳审核之后颁发,还是颇为慎重的。用事期间,他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动,推行过一些新法。即所谓“刘瑾变法”。

一、郑和

郑和本名马三宝,生存年月不详,12岁做了太监,因为靖难之役时立下战功,受到朱棣的重用,赐姓“郑”,改名郑和,升任内官监太监。从1405到1433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总共出使过36个国家。

从国际上看,郑和七次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极大地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从国内来看,农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则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海外贸易,还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促进了国内的手工业生产,加强了中外闻名的交流,也留下了一些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把我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了高峰,为人类的海洋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不论从从国际还是从国内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再怎么表扬郑和的功绩也不算过分。可惜的是,正如柏杨所描述的那样,郑和与张骞对国家的贡献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行文至此,我们总体上介绍了大明王朝的十大太监(当然明朝的太监远远不止这个数),这些太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奸宦,主要有魏忠贤、刘瑾、王振、汪直和曹化淳;一类为贤宦,主要有冯宝、王安、陈矩、王承恩和郑和。之所以这样分类,主要鉴于这些太监们对大明王朝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损害和贡献而言的,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可供探讨和交流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期待和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更多明朝有名的大太监(明朝末年最有名的太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