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马占山与江桥抗战

马占山将军戎装照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于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农民家庭。贫苦农民,行伍出身,早年当磨房工人,精于射骑。他从小给地主放马,后因丢失一匹马,被抓进官府,遭毒打和关押并被逼赔偿。后来,那匹马跑回来,地主仍不退钱。马占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因善骑射,为人讲义气,不久被推为头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马占山决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从军。
1911年他投靠清军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吴峻升,从四营中哨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日英雄马占山老照片旅长升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等职。
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张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带组织力量抵抗郭军。
1925年12月,马占山随同吴俊升在辽宁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龄军展开激战。郭军大败,马占山部尾随搜索,并活捉郭松龄夫妇。
1925年,马占山升任东北陆军第17师骑兵第五旅旅长。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张作霖和吴俊升,他发誓“公仇私恨,必报复之”。
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任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兼黑河警备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他出任黑龙江省 *** 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当日本关东军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离江桥(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时; 1931年10月16日,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江桥发起进攻,马占山率部将其击溃。他明确表示“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在日军进犯江桥时,守军将桥破坏三孔。
1931年11月3日,马占山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于敌众我寡,没有后援,加上装备简陋,伤亡很大(据说此次伤亡人死满一桥,而且摞了好几层),鏖战了半个月,不得不撤离江桥。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击,挫败日军多次进攻。马部血战江桥抗战,给全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马占山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慰问函电如雪片飞来。人们称赞他“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是当代的“爱国军人”和“民族英雄”。但由于日军不断增援,而马部却是孤军奋战。
1931年11月18日,在消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后,不得不撤往齐齐哈尔。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伦,继续抗敌。
1931年12月, *** *** 任命他为黑龙江省主席。上海、哈尔滨等地组织了“援马抗日团”,上海福昌烟公司为鼓舞士气,还生产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马占山诈降,出任伪黑龙江省长兼任伪满州国军政部总长之职后,秘密用12辆汽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款项、300匹战马及其它军需物资运出城外,再次举起了抗日的旗帜。马占山在拜泉约集李杜、丁超等各路军的代表开会,改黑河警备司令部为省府行署。三路人马共7000人,公推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救国军总司令,会上做出三路出击日军的战斗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马占山率部给日伪军以重创,大灭日军侵略气焰。后因战事失利,退到苏联。
1933年6月3日,马占山从苏联返回上海,曾先后3次面见蒋介石,请缨抗战。
1936年1月22日任陆军中将。
1936年12月至西安,参与西安事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东北四省招抚,率部转战绥远(今呼和浩特)、包头、五原等地。后任黑龙江省 *** 主席率部继续抗日。 1938年5月,总司令部进驻陕西省府谷县哈拉寨(今哈镇)。
1938年11月,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医,康复后, *** 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举行盛大的欢迎会。 *** 在会上致词,称赞他是始终如一、抗战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加上将衔。 1947年,蒋介石任命马占山为东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战役时,马占山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出面帮助傅作义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动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
1949年初,曾劝说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并向傅建议请邓宝珊做同 *** 谈判的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 *** 托秘书打电话给马占山,邀请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马占山十分激动,可惜由于他的病情加重最终未能出席。至全国政协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毛主席办公室还来电话询问马占山的病情,并准备派车来接,但当时病情过重,已不能行动。
1950年11月29日20点零6分,马占山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5岁,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江桥抗战的历史照片。
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哈尔戈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因此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江桥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继续向黑龙江省进犯。那时黑龙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日军要占领齐市,必须经过洮(洮南)昂(昂昂溪)铁路上的嫩江桥。
刚刚受任的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兼军事指挥马占山,不顾国民 *** 的不抵抗命令,以约3个旅的兵力布防于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桥。l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进攻,被击退。6日,关东军以主力第2师团投入作战。
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与敌鏖战,日军以优势炮火和飞机、坦克掩护,轮番猛攻,阵地失而复得,形成拉锯。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马占山孤军奋战,因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而撤退。
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江桥抗战历时半个月,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次有力抵抗,马占山虽败犹荣,获得国人赞誉。 “九一八”事变,日军在沈阳得手。张学良的军队在蒋介石密电“不许抵抗”的命令下,节节撤退。日军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辽、吉两省,并逼近黑龙江省。当时省城是齐齐哈尔。日军沿平齐铁路线北进,唯一的咽喉要道是松花江上游一大支流上的嫩江大铁桥。此处是阻扼日军的要塞。舍此将无险可守。张学良时在天津。事变发生后,在国内一片“不抵抗将军”的指责下,电令瑷珲(今黑河)驻军马占山任总指挥,前去阻击。齐市城乡军民、商家店铺、男女老少奋起支援作战。时置北方十一月,江面凌冰,寒风刺骨。抗日将士英勇杀敌,殊死作战。狡猾的日军利用降军打前锋,用坦克和火炮掩护,仍旧久攻不下。最后绕到上游水浅处,实施强攻突破。马队虽拚死搏斗,终因寡不抵众,江边阵地失守。逐退至二线三间房和昂昂溪,继续阻击,战局仍无好转,最后省城失陷。
马占山向省城父老请罪,向张学良将军请罪后便率队北撤。穿越兴安岭到达人迹罕至的苏联西伯利亚,沿中业边边境钻进钻出密密的原始森林,跋涉万里转入新疆,又重新投入全国抗日的洪流中去。
1931年10月,张海鹏派徐景隆率3个团从白城子出发向江桥进犯,15日到泰来,日军飞机飞抵龙江上空助威。16日拂晓,叛军进抵江桥南端,与守军发生激烈战斗,其3个团在守军的反击下伤亡惨重,一齐溃退,在江桥以南地区与守军对峙。守军遂将江桥破坏3孔,阻止日军再犯。
10月16日,马占山接到张学良任命其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军事总指挥的电令后,立即从黑河昼夜兼程前往省城,于19日经哈尔滨到达齐齐哈尔,20日上午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并宣布成立黑龙江军临时总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马占山任总指挥,以副司令公署参谋长谢珂任副指挥。
马占山在听取谢珂等将领关于江桥作战情况的报告后,立即调整了部署:委朴炳珊为省城警备司令,以加强省城防卫;任王南屏为黑河警备司令,接替马占山的遗缺;将东北屯垦军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炮兵营编为步兵第1旅,开驻大兴以南布防。其中骑兵到富拉尔基以西对景星方向警戒。
原宁安公安总队长刘万魁率所部1000余人,于15日在宁安以西接受整编,整编为自卫军第五独立团。
关东军在张海鹏叛军失败之后即准备直接出兵,认为中国军队破坏嫩江桥是最好的借口,遂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资为理由,决定以第2师团第16联队的步、炮各1个大队和1个工兵中队组成嫩江支队,在独立飞行第8中队协助下,以武力掩护修桥,来挑起事端,发动进攻。但当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对苏联尚有所顾忌,因而不同意关东军进攻。金谷范三曾电令关东军:“为修江桥,可以出动。但如向远离嫩江的北满出兵,无论有何项理由,非经我批准,都不许出兵。”但当从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口中得知苏联副外长加接罕已于10月29日向日本声明苏联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时,日本陆军省等的态度才有所改变,转而采取支持关东军的态度。11月2日,本庄繁令齐齐哈尔日本特务机关长林义秀向马占山发出最后通牒:马占山军在11月3日正午前必须自嫩江铁桥后撤至10公里以外地区,在日军修桥完竣之前不得进入该地区;如不接受上述要求,则日军将使用武力。马占山决定对日军修桥不予干涉,但如进攻中国军队,则采取自卫措施。

江桥抗战战场略图。
4日上午,日嫩江支队的先遣中队在飞机掩护下从江桥车站北进,通过嫩江桥后向大兴车站以南的中国军队阵地进攻。马占山卫队团徐宝珍部奋起迎击,将其击退。下午,日军集中兵力,在飞机和炮兵的支援下连续进攻,均被守军击退。日军伤亡甚众,低飞投弹的飞行员大针新一郎中尉亦被击伤。
5日上午,日军集中全力再次发动进攻。战斗极为激烈。马占山军除先后增加省防步兵第2旅的2个步兵团以加强正面阵地的防御力量外,又派出省防骑兵第1、第2旅(各2个团)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至日军侧后将其包围。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就地防御,其后方勤务分队大部被迂回的骑兵所歼灭。
当日夜,日军第29联队的1个大队前来增援,到达后立即发动进攻,但很快亦被马占山军所包围。本庄繁再急调第16联队的1个步兵大队和3个炮兵中队来援。
江桥抗战6日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为解救被围日军,在飞机轮番扫射、轰炸支援下立即发动猛攻。当日,马占山亲自到阵地督战。双方伤亡均众。日军在马占山军的顽强抗击下,攻击受挫,进展困难。本庄繁当即又令第2师团多门二郎率在沈阳地区的第29联队、骑兵第2联队、野炮兵第2联队、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工兵中队和混成第39旅团的1个大队急开江桥附近增援。由于江桥战斗情况发生变化,马占山军在重创进攻的日军后,于当日中午开始主动向三间房一带转移,以骑兵第1旅与步兵第1旅重新组织防御,因而本庄繁于下午3时又下令多门二郎停止前进,返回原驻地。在马占山直接指挥下,守军第二阶段的战斗非常英勇顽强,抗击了日军三天两夜的空中和地面的进攻。据日方记载,此役日军死伤197人(一说死167人,伤600余人)。马占山军伤亡约500人。
为了支持马占山的江桥抗战,自卫军决定发起蛟河战役,以全歼王绍南部,收复蛟河为目标。1931年11月2日夜22点,自卫军第一师全部主力部队,在200门火炮的支援下,在原王绍南部第二营的策应下,经过仅仅6个小时激战,就占领了蛟河,全歼王绍南部8000余人(其中起义2000余人),歼灭日军120人,有利的支援了马占山的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英勇的黑龙江守军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是日军“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受到的重挫,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延缓其侵略步伐。
江桥抗战不仅是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马占山将军“为国家争国格,为民族争人格”的大牺牲精神,奋起抵抗并重创入侵之敌的英勇壮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极大推动了中国抗日运动的高涨。
佟麟阁与卢沟桥抗战

佟麟阁将军像。
佟麟阁20岁时投笔从戎,入伍于冯玉祥麾下,转战南北,剿匪平藩,屡立战功,深为冯玉祥器重,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讨蒋失败后不久,佟麟阁与冯玉祥卸甲归田,总结以往斗争的经验教训,寻求救国之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燃起侵略中国的战火。1932年佟麟阁应29军军长宋哲元的邀请,出山任职,1933年日军占山海关后,宋哲元任命佟麟阁为张家口警备司令,安定后方。 2月,日寇向长城各口——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进犯,中国驻军奋起抗战,29军奉命在喜峰口抗击日寇,前方将士在前线激战时,佟麟阁在后方积极备战,维持局势,保障供给,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保证了长城前线战斗的胜利。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佟麟阁任同盟军第一军军长兼代察省主席,领导对日作战,保卫察省,收复失地。同盟军被迫撤销后,佟麟阁深感抗日之志未遂,退居北平香山,以待报国之机。
宋哲元担任冀察政务委员长后,任命佟麟阁为29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负责军事,坐镇南苑。佟麟阁曾对部下说:“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阁若不身先士卒者,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两眼,割我两耳。”有志抗日救国的青年,仰慕佟将军坚决抗日的声誉,纷纷赶来参加29军。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司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时人在《北平时报》赞佟麟阁说:“佟副军长善治军,第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秋毫不犯,佟将军训练之力也。”“军士于烈日守城,各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敬献西瓜,坚决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武伦,堪称模范军人”。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高级将领,冯玉祥将军闻讯后,怀悲写下《吊佟赵》一诗,悼念佟麟阁和一同牺牲的赵登禹将军。佟麟阁骨骸寻获后,夫人彭静智及子女含悲收敛,隐姓埋名,寄厝于北平柏林寺,寺中方丈出于对将军抗日爱国的敬慕,即使是北平沦陷,也始终严守秘密,其灵柩前只摆放着“先府君胡口口之灵”的牌位,直到抗战胜利后国奠于香山。1937年7月31日,国民 *** 追赠为佟麟阁陆军上将。1946年7月28日,国民 *** 又以隆重的国葬,将佟麟阁将军的灵柩从柏林寺移葬于北平香山的兰涧沟的坡地上,1947年3月13日,佟麟阁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沟浴大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 *** 同志曾高度评价:“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 *** 北京市委追认佟麟阁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并将其墓修葺一新。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
林彪与平型关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
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25师73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参加武汉国民 *** 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连长。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同年4月,随 *** 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1929年1月,随朱德、 *** 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1军团4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先后被选为 ***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 *** 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率部参加突破 *** 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 *** 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指挥红1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 *** 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7月,红1军团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改称第1军,任军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11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恢复第一方面军 *** 后,仍任红1军团军团长,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大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继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大胜利。1938年3月在山西行军途中被晋绥军哨兵开枪误伤,返回延安治疗。同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抵达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任 *** 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同年10月~1943年7月曾赴重庆,与周恩来一起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问题同蒋介石谈判。1945年4月,参加 ***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当选为 *** 中央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途中奉命转赴东北,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 *** 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攻势和辽沈决战等重要战役,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底率部入关,任人民 *** 平津前线司令员和 *** 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任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 *** 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等战役,解放中南广大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他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

今日平型关。
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由于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从而高长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战前形势
八路军第--五师在平型关东北区设伏1937年初秋,南口前线部队抗击着日军板垣师团的猛攻。与此同时,日军东条纵队也同时猛攻张家口。守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阎锡山的第61军反攻不力,张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军下一个矛头所向是第二战区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然而战况实际发展是: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军于9月13日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板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阎锡山部署的大同会战计划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虽多而无用,而平型关一带则兵力空虚,危如累卵。阎锡山被迫立即着手部署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作战计划
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 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八路军第--五师在平型关东北区设伏。
***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向日军猛烈射击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在大营前指挥孙楚的第3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及第73师(73师是孙楚指挥的,布防区域与17军连接),布防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八路军第--五师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为屏障,除置刘茂恩第15军于恒山外,以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旅分守北娄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口,从太原来的姜玉贞旅到繁峙以北地区归入34军序列。
以王靖国19军及方克猷旅到附属山野炮各一团右连接34军扼守五斗山、马兰口、虎峪口至雁门关、阳方口间的已设阵地,保持重点于代县、雁门关间。姜玉贞之独立旅先控制阳明堡,对雁门关重点策应。
平型关战斗群众组织架队抢救伤员沙河及繁峙城间地区为决战地带。以刘潭馥200独立旅附山炮营置于沙河镇东,占广大正面,东连孙楚兵团,北连刘茂恩军,对从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诱至繁峙,使之胶着于繁峙城东的主决战阵地前。以第一、二预备军各附一个山炮营于繁峙城的南北线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顶、繁峙城垣、恒山顶为支撑点,构成对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的坚强抵抗阵地。第一预备军在南,保持重点于五台山北麓;第二预备军在北,保持重点在繁峙城,吸引敌人使之胶着于主阵地前,以利于南北机动兵团钳击。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战士凯旋而归傅作义指挥31军、15军为北机动兵团,从繁峙展开,孙楚指挥以17军为主力的南机动兵团,从团城口一带出击,以孟宪吉旅及73师抄袭平型关,断敌后方。
阎锡山把这个部署自诩为“口袋阵”。他特别重视口袋底阵地,亲召陈长捷、郭宗汾两军长到岭口行营,面授要领,并命令他们同到繁峙、沙河间周密勘察主阵地,同时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恒山等处,向孙楚、刘茂恩、高桂滋等传达指示,又把屡违节制、不肯力战的原61军军长李服膺拘押起来,以肃号令。 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
第33军:军长孙楚(前期实际总指挥),下辖73师,师长刘奉滨;独立旅3旅,旅长章拯宇;独立旅1旅,旅长孟宪吉。
第15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师长吴庭麟;65师,刘茂恩兼。
第17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师长李仙洲;84师,高桂滋兼。
第35军:军长傅作义,辖211旅,旅长孙呈峰;218旅,旅长董其武。
第61军:军长陈长捷,辖208旅,旅长吕瑞英;217旅,旅长梁春溥;新编第4旅,旅长于镇河。
第2军:军长郭宗汾,辖71师,师长郭宗汾;202旅,旅长陈光斗;214旅,旅长赵晋;新编独立1旅,旅长陈庆华。
第34军:军长杨澄源,辖196旅,旅长姜玉贞;203旅,旅长梁鉴堂(此两旅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
第19军:军长王靖国,以三个旅兵力守代县,外加炮兵团附归19军序列,骑兵军以三个骑兵师置于集宁一带。
第8军: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贺龙。分别于平型关、忻口、原平一带展开。另有刘汝明军驻蔚县一带。
战役经过
平型关大捷为了协调各部队行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及副长官朱德、黄绍、卫立煌、周恩来、彭德怀等多次会商作战计划。周恩来、彭德怀和阎锡山在岭口村傍山坡一个窑洞里进行长时间会谈。周恩来分析形势,指出虽然敌人强大,但只要动员全民,团结奋斗,就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最后打败日军。阎锡山要求周恩来协助制订第二战区作战计划。
周恩来洞察时局,成竹在胸,只用一天时间就拟定了计划。阎锡山惊佩不已,连叹:“写得这样快,这样好,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
1937年9月11日,日军犯广灵。孙楚的73师被迫退至平型关南翼,阎锡山急调孟宪吉旅抢守平型关。孟旅于19日赶至平型关,与进攻之日军激战两昼夜,日军攻势顿挫,专攻团城口。八路军115师于6月20日迅速越过五台山向灵丘急进,22日从平型关南翼潜出,隐伏于灵丘以南的太白山区,24日在平型关东20里的东河南公路两侧地区部署对敌后的抄击。115师派到大营同孙楚联络的高参袁晓轩把115师进入敌后的进展情况通知孙楚,希望平型关各方面友军和八路军的敌后抄袭适时配合,争取平型关围歼敌人的胜利。
阎锡山得知八路军进展情况后,即派预备军加强平型关北翼的出击力量。孙楚为配合115师抄袭敌后,即令郭宗汾的预备第2军联系团城口高桂滋指挥的84师出击。23日夜,敌人曾对东西跑池高地发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伤亡近两千人,损失惨重。
高桂滋认为八路军配合围歼板垣师团,实际上是一种虚构的空想,同时也认为孙楚师有意牺牲他们以便晋军独占风头。于是他不顾大局,于9月24日擅自放弃团城口阵地,让郭军贸然出击。
郭宗汾军对团城口失守一事一无所知,仍以陈光斗旅附山炮一连向六郎城进击,拟带动21师与挺进大、小寒水岭的115师联合行动,绕击敌侧后。以第2军主力沿迷回村和东西两跑池一线,越过高桂滋84师阵地,攻平型关敌后。
主力纵队接近迷回村时,便向东西两跑池村分进。25日拂晓前,郭军通过涧头、迷回村前进时,突然遭受来自团城口方面工事里机炮火力猛烈袭击,郭部大乱,还以为高桂滋部联络不当。受到更猛烈的打击后,才知高部已悄然撤离。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两跑池一带阵地都被日军占领,郭军主力被压迫于迷回、涧头一侧。
经连续苦战,郭军损失三分之一左右,官兵极度疲惫。幸亏此时115师于平型关敌后的东河南以西地区伏击敌人获得大捷,一部挺进于大、小寒水岭上,使得郭军被隔于六郎城之旅可以依为掎角,相互牵制鹞子涧敌人的行动,保证了郭军主力未被全包围,得于迷回、涧头间占稳了敌人通往后方公路的侧面阵地,钳制了东西跑池之敌,使之不敢直扑大营。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向日军猛烈射击。
平型关大捷
9月14日,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派出侦察部队调查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平型关歼敌做各种准备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指挥所。23日,林彪、聂荣臻在上寨召集干部会议,作出初步计划。24日,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24日晚,林彪在电话上同孙楚说:“萃崖(孙楚字),我师已达目的地,准备明日拂晓出击,请你们派部队协助,先把此股敌人歼灭。”孙楚答:“好极了,我命郭宗汾师长率4个团从平型关左翼出击。”
林彪师长即命令部队25日零时出发。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此时战士们只着单军装,又破又烂,经半夜冒雨急行军,被汗雨湿透。晋北9月下旬夜间气温已很低(9月19日中秋节,平型关、恒山、雁门关一带曾降大雪),战士们又冷又饿,但伏于湿地、山岩上待命,士气高昂。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敌后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退路被截断,于是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敌人争夺失败,预示着被围歼的灭顶之灾,于是企图冲破独8旅阵地逃命。独8旅把一线配备改为纵深配备,拼死抵抗。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因为敌人死不缴械,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中国军队伤亡也很严重。据阮受贤回忆,115师约有900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中国军队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
团城口反攻战
郭宗汾部被围后,阎锡山鉴于杨爱源、孙楚缺乏统御各军的能力(高桂滋擅自弃守团城口,致使郭宗汾部出击被围),遂令傅作义进至大营,负责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并调陈长捷61军急援平型关。61军到达后,以梁春溥旅程继贤团攻击涧头敌人,程团士气高涨,一气冲上迷回北山,敌两次反扑,均被击退。陈长捷军吕瑞英旅之刘崇义团攻占西泡池,救出困守的郭军一部,又攻东跑池。入夜,双方对峙。
鹞子涧激战
26平型关战斗前,聂荣臻在前线侦察日,日军为阻击陈61军进攻,从鹞子涧和平型关正面抽兵来援(故团城口反攻战实有利于26日115师歼日军500余人的战斗)。占领迷回北山的程团官兵曾屡次上书请战,为国杀敌立功。该次一举攻下迷回北山,连挫敌人反扑之势,不待旅部主力到来,即如脱弦之箭,一举占领鹞子涧。 鹞子涧,位于团城口和迷回村之间,是平型关西路屏障,向西南经迷回、涧头、齐城可达大营、沙河一线,进入山西中北部,构成对繁峙、代县、忻口的威胁,所以敌人必拼死争夺此据点。26日,日军集中优势火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程部反扑,程团长指挥士兵与敌人肉搏拼杀。由于兵力悬殊,敌人冲入村内,程团无一人后退,和敌人逐院争夺。敌援军不断增加,程团弹尽援绝,全团官兵近千人,包括团长程继贤全部壮烈牺牲。程团屡立战功,以未满千人与超过一个联队的强敌拼杀,令敌胆寒,为大部队歼敌赢得了战机,程团长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东跑池血战
东跑池位于平型关偏东北,为保平型关正面要点,孙楚33军之独立8旅在此布防,从9月23日到26日,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来来 *** ,形成拉锯战。据当时的一营营长回忆:他亲眼看到山坡上的敌尸累累。27日,孟宪吉旅长亲到阵地督战,看到一营血战5昼夜,原有500多人的一营,只剩148人,遂令622团接防。
茹越口失守,全线撤退
中国 *** 在部署对平型关之敌的围歼决战,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为保卫平型关战场安全,梁鉴堂旅长亲率仅有的一营人冲杀,企图夺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长和大部分官兵牺牲,王靖国又急命方克猷旅长反攻茹越口,方旅长又被敌冲垮。29日,敌占繁峙城,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主战场侧后。9月30日,阎锡山召集前线将领会议,决定全线撤退。10月2日夜,全线开始撤退,平型关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战役结果
平型今日平型关关之战历时一个月(从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绵延数百里,中国军队投入兵力10多万人,达11个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据日本军方显然缩小了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中国军队伤亡尚无确切统计,但大大超过日军则无疑。该次战役有作战计划、作战方针,有战略目标及战役目标。据此可断,平型关之战是一中等规模的战役,忽视它作为战役的地位和作用,既不科学,也不公正。
平型关战役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 *** 军队出现了像程继贤团、梁鉴堂旅(茹越口之战)、姜玉贞旅(平远之战)这样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队,成为华夏御侮史上的壮丽篇章。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到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从高桂滋、陈长捷军在平型关正面布阵迎敌,到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从团城口程继贤全团殉国予敌重创,减轻115师压力,到115师派部队迎接郭宗汾军,使之免遭围歼;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115师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战士凯旋而归。
战役意义
平型关战斗要图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 *** 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1000多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 *** *** 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 *** 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二,平型关战役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 *** 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 *** 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役增进了中国 *** 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 *** 根据平型关战役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 *** 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李宗仁与徐州会战

李宗仁在台儿庄。
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 高级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0年(清宣统二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南宁广西将校讲习所教官。一年后,该所停办,返回桂林,应聘为省立模范小学高级班军训教官。
1916年夏,投护国军第6军任排长,参加护国战争,后又参加护法战争,由排长递升至营长。第6军改称为粤桂第1路边防军后,1921年6月升任统领。7月,从边防军中率千余人在粤桂边境六万大山自图发展。不久,所部接受粤军改编,任粤桂边防军第3路司令。1922年春,粤军撤离广西。5月,改所部为广西自治军第2路,自任总司令,积极扩大势力范围,先后控制广西郁林(今玉林)、容县等7个县。1923年秋,所部改称定桂军,联合黄绍竑、白崇禧之广西讨贼军消灭盘踞浔江一带的陆云高部,占据西江上游。1924年5月,乘桂系军阀陆荣廷与沈鸿英在桂林交战之际,与广西讨贼军采取联沈攻陆,得手后再歼沈的策略,于6月歼陆荣廷部主力,进占南宁。随即两军合并组成定桂讨贼联军,任总指挥。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广西陆军第1军军长。1925年初发动讨伐沈鸿英战役。在粤军李济深部协同下先后占领柳州、桂林等地。尔后,回师南宁,击退假道广西企图进攻广东的滇军唐继尧部。7月,统一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
1926年两广统一,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任军长。5月,派所部第8旅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部。7月率部入湘参加北伐战争,会同第4、第8军攻占长沙等地。8月底,参与指挥第4、第7军攻占贺胜桥,直抵武昌城下。在第8军攻克汉阳、汉口后率第7 军入赣,与其他各军协同击溃孙传芳军在赣主力。1927年1月,任中路军江左军总指挥,率部沿长江东下。3月,攻占安徽安庆。后参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下旬任 *** 军第3路总指挥,指挥所部先后攻克蚌埠、徐州等地。8月,与何应钦部相策应击败孙传芳军,获龙潭大捷。10月,南京 *** *** 西征讨伐唐生智,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3路军总指挥,击败唐部,控制湖北、湖南。1928年3月,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5月,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所部沿京汉铁路(北京-汉口)北上。6月,进占天津、北京等地。至此,新桂系已控制南起广西,北达京、津的广大地区,总兵力达20余万人。新桂系势力的兴起,严重地威胁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蒋桂矛盾激化。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兵败后出走香港。11月,返回广西,任护党救国军总司令。1930年3月, 与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对蒋介石,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第1方面军总司令。5月,蒋冯阎战争爆发,挥军入湘,策应冯、阎军作战,失利后退守广西。 1931年5月,与陈济棠等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在广州成立反蒋的国民 *** ,改所部为第4集团军,自任总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息争,与白崇禧合力治理广西,制定“三自”(自卫、自治、自给)政策和赞同白崇禧提出的“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6年6月,与广东陈济棠等发动“两广事变”,反对蒋介石。7月,与蒋妥协,就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
1937年9月,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 1月,兼安徽省 *** 主席。1~6月,指挥约60万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徐州会战,以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相结合,获台儿庄大捷。6~10月,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1939年起,先后指挥随枣、枣宜、豫南等会战,抗击日军。1945年2月,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行营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8年4月,当选为副总统。1949年1月蒋介石“引退”后,任代总统。4月,派代表团到北平(今北京)与中国 *** 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和谈破裂后,于12月去美国。
1955年8月,在美国公开提出《对 *** 的具体建议》,反对,和主张国共两党再度和谈,中国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协商解决。1965年7月,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下,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回归祖国大陆。

徐州会战要图。
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徐州会战1937年12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13师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2集团军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8个师另3个旅、2个支队(相当于旅)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 *** ─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 *** 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
徐州以南地区作战
徐州会战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9~10日,日军第13师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第五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同时,在淮河南岸,以 *** 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至3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 *** 和第31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双方隔河对峙。

中国军队高射机枪阵地。
徐州以北地区作战
徐州会战2月下旬,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5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第59军奉命驰援,3月12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40军实施反击,激战5昼夜,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10师长濑支队(相当于旅)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3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相当于旅)沿津浦铁路南进,3月14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
台儿庄地区作战
徐州会战3月20日,日军第10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5师和第10师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五战区以第20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2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3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5师坂本支队(相当于团)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20军团第52军卷击包围。4月3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参加徐州会战的日军装甲部队。
徐州附近地区作战
徐州会战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4月18日,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由于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5月15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月6日占领开封。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9日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会战结束。
徐州会战要图此役,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战役评论
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战赢得了时间。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警卫旅官兵。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 *** 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 *** 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密营中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成立,谢文东(后叛变)任军长,滕松柏(后叛变)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军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1937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由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李华堂(后叛变)任军长。下辖3个师。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由原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师。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编成。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
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游击战争的新 *** 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时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
1941年至194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小型游击战和转入苏联整训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
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戴安澜与昆仑关战役

戴安澜将军像。
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
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 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 *** 。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1942年3月8日,作为远征军先遣部队的第200师星夜赶到同古。这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 *** 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
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第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冈机场被日军占领,守城的200师后路被断。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司令部,师长戴安澜手提一挺机枪,率部与日军作战。激战通宵,司令部全体官兵的子弹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弯了,危在旦夕。幸亏天亮时,一营援兵赶到,师部才化险为夷。
由于英缅军已按计划撤退到卑谬,并且在与尾随而至日军的战斗中一触即溃,造成卑谬失守,使第200师陷入到日军第55、56、33师团的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全师被聚歼,30日晚,同古守军主动战略撤退。
同古一战,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这也是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 收复棠吉
进入4月, *** 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 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 *** 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
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 *** 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 *** 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 *** 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义无反顾地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 *** 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 *** 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桂南会战要图。
1939年12月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国民 *** 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硬碰硬的结果,它其实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但日本非但没有达到迫使中国 *** 投降的目的,反而遭遇到更顽强的抵抗。日本军部“南进”派即认定:必须切断中国对外最后的交通线,以期实现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计划。1939年4月15日,日本海军部《情况判断》认定,仅靠陆军已很难进行内陆方面的大规模积极作战,“在此情况下,由陆、海军协同尽快占领华南沿海的最大贸易港口汕头。成功之后,即以一个兵团向广西方向挺进攻占南宁,以切断敌经法属印度支那方面的海外最大补给交通线。”
日本决心发动桂南战役,为的是彻底切断中国抵抗其侵略的最主要补给路线。据日本军事侦察所得情报,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即法属印度支那线,仅1939年9月运进中国总吨位14700吨中的12500吨即经此路线,达85%。6月,日本参谋本部《兵要地志》也强调“一旦进入南宁,以该地为基地,则交通四通八达,远可通往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所以南宁――谅山的道路,形成了蒋政权联络西南的大动脉。为了直接切断它,首先必须夺取南宁。南宁一旦占领,无须置重兵于东京湾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战目的。”
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更急于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腾出兵力抢占西方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以配合德、意两个盟国,并缓解德国对其解除了对苏联威胁的不满。认为:“中国事变的解决之所以如此拖延,是由于苏联和英、法、美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援”,现在应“藉欧战发生各列强无力顾及中国的时机”,“解决中国事变”。 4日,日本内阁首相、陆军大将阿部信行发表声明:“值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不予介入,决定专向解决中国事变迈进。”
日本随即在南京设立以西尾寿造大将任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中将任总参谋长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统辖华北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1军。9月23日,日军大本营发出“准备迅速处理中国事变”的命令;10月16日,又发出《大陆命令第375号》:“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以一部协同海军迅速切断沿南宁至龙州之敌补给路线。”同日,还发出“大陆指第582号”陆、海军中央协定:“本作战之目的,在于直接切断沿南宁――龙州敌补给联络路线,并强化切断沿滇越铁路及滇缅公路敌补给联络路线之海军航空作战。”并规定作战时间为11月中旬。19日,西尾寿造下达作战命令,开始广西作战,命令参加作战的部队为: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其他配合部队、第五舰队(11月中旬改称第二派遣支舰队)、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其兵力总共约三万人;军舰70余艘;航母2艘、飞机约100架。

参战的中国第200师装备的苏制坦克。
日军广西作战的主力第五师团为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任务。坂垣征四郎原为该师团长,他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师团长由今村均中将接任。可见日本方面何等重视这次战役。日本认定,切断这条路线将必然使中国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可以立即结束在华战争,完成它对中国的侵略任务。大本营陆军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更宣布:“这是中国事变的最后一战。”
昆仑关战役爆发前,1939年9月,中国军队击退了日本陆军第11军对长沙的进攻。10月,国民 *** 在衡山召开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总结了第一次长沙战役的作战情况,并决策发动新的攻势。29日,蒋介石在会议训词中宣布:“我们今后的战略运用和官兵心理,一定要彻底转变过来,要开始反守为攻,转静为动,积极采取攻势。”会议结束的11月5日,蒋接获了“日本有南犯企图”的情报,美、英军事情报机关也发出情报:“日本舰队目前在东京湾集结,它说明对南宁的作战已迫在眉睫。”于是蒋立即从衡山直接飞桂林,为迎战日本新攻势作战斗安排。
11月9日,日本全部进攻部队在三亚港集结完毕。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亲自到三亚指挥。13日,舰队从三亚启航。14日先头舰只抵达北海,以10余舰发动佯攻。驻守北海的175师一个营,给予日军以回击。当晚,日舰停止对北海的进攻,转向钦州方向。防城企沙、龙门两地各一个营抵抗一天后败阵,日军登陆。
战至17日,日军占领钦州、防城,并立即分兵北上。18日攻新19师师部所在地小董。日军继续北上。
日军登陆后,16日,蒋介石在重庆召见白崇禧,令其立即返桂林指挥作战。白要求以桂林行营主任资格全权指挥,不须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插手,各军须直接听从行营命令。蒋批准该项要求,并调其最精锐的第五军等直系部队归白指挥。白立即电令该军代军长杜聿明,立刻率部乘火车从衡阳赴桂南;又电令恢复夏威第16集团军司令职务,原已任命的蔡廷锴待命。16集团军立即集结,副总司令韦云菘及指挥所人员19日抵达南宁,各部分别赶赴日军进军必经之地阻敌北进。
白崇禧本人于19日由重庆飞桂林,21日率部抵达迁江,设立行营指挥所。这样,当日军抵达南宁之时,中国军队170师22日抵达邕宁、135师两个团23日到达南宁市区、200师第600团24日下午抵达南宁东北的二塘。另外六个军分别从外省向柳州、宾阳集结。
23日,日军第5师团在飞机掩护下开始强渡邕江,夜晚,135师405团团长伍宗骏擅自令其所辖404、405两团放弃阵地撤退,韦云菘命令135师师长苏祖馨截回所部,伍宗骏抗命不肯恢复原来的阵地(伍后来被判刑五年),南宁市内正面已无军队防守。24日拂晓,170师在邕宁与日军激战,上午日军第5师团21旅团之21联队从市区渡江,下午南宁全城陷落。25日晨,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对170师和200师两个团阵地猛攻,国军顽强抵抗。600团团长邵一之、团副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170师师长黎行恕与200师师长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

中国士兵守卫在昆仑关。
26日,日本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宣布所有日军组成邕钦兵团,由第5师团长官今村均指挥。安本人则于27日离开钦州回广州。日军于26日起,在飞机掩护下猛攻高峰隘,中国军队尽管顽强抵抗,终于不支,于12月1日失守高峰隘,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接着暂停进攻,调整部署,双方以昆仑关一线山地为界,暂时对峙。
关北中国军队为白崇禧的桂林行营指挥,参谋长林蔚;辖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参谋长吴石;第16集团军,司令夏威。统率:第31军(军长韦云菘;辖131师,师长贺维珍;135师,师长苏祖馨;188师,师长魏镇。)第46军(军长何宣;辖170师,师长黎行恕;175师,师长冯璜;新19师,师长黄固。)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之一部。连同广西教导队独立步兵1-4团,总兵力约六万人。
接着集结来到的除第5军之荣誉第一师(副军长郑洞国兼师长)、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之外,第5军装甲团、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等全部抵达,当时中国装备最精良的一个军全员上阵;蔡廷锴的第26集团军;叶肇的第37集团军;邓龙光的第35集团军;以及第5军所在的第38集团军亦陆续集结到位。该集团军司令徐庭瑶,以下第2军(军长李延年);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99军(军长傅仲芳)第36军(军长姚纯);连同辅助部队,共达30万之众。
固守昆仑关及关南的日本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之一部,辖第5师团(师团长今村均中将;辖第9旅团,旅团长及川源七少将;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台湾混成旅团,旅团长盐田定七少将。)连同海军陆战队(军舰70余艘)、空军(飞机100架)共计约三万人。后期补充抵达的近卫师团;第18师团之一个旅团;兵员总数约10万人,实际参加战斗总兵力只有4.5万人。
还在日军刚占领南宁时,白崇禧即要求立即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未获蒋批准。12月7日,蒋介突然决定反攻。中旬,中国军队集结基本完成。15日,白以桂林行营名义发出第一号反攻令。
18日凌晨,战斗打响。国第5军的重炮兵团以及各师炮营同时开火。炮火延伸后,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晚,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仙女山、老毛岭、万福村、罗塘和411高地;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

参战的中国军人凭吊牺牲的将士。
19日中午,日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今村均派出第21旅团第21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抵达昆仑关阵地,并夺回昆仑关。其他阵地也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激烈争夺中。新22师右翼迂回部队占领五塘六塘,其中五塘复被日军夺回,六塘则始终坚守住,在打击日军增援上作用极大,有效地保证了昆仑关战斗。今村均命令台湾混成旅团由南宁增援昆仑关时,被邱清泉亲率主力堵在六塘激战;杜聿明不失时机命令郑洞国派该师郑庭笈第三团从右翼包围九塘,郑团利用黑夜攻占九塘西侧高地。
20日,昆仑关敌渐不支,频频告急。今村均命令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率第42联队增援昆仑关,但在五塘被邱清泉部堵截,激战两天不能前进。直至22日拂晓,方抵达七塘,又被阻截,中村本人23日上午也受伤。下午1时半,三木大佐告急:“黄昏前旅团如不能到来,第一线难以确保。”
另一边,11日奉今村均命令增援昆仑关的台湾混成旅团林义雄大佐第一联队、渡边信吉大佐第二联队在邕钦路上被175师各部阻击,不能及时赶赴昆仑关。其渡边联队在陆屋遭遇第524团(团长巢威)阻截,激战三日不能通过,渡边大佐被击毙,残敌逃回钦县。20日,今村又命令奔袭龙州、镇南关的第9旅团分出第三大队伊藤部队乘坐105辆汽车返回驰援昆仑关。
21日,蒋介石对昆仑关战役及整个桂南战役进展缓慢极其不满,给桂林行营及各参战部队下达命令:“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期达成任务者,应即以畏敌论罪,就地处置可也。”
24日,及川支队接到今村均返回南宁的命令,便销毁缴获的大批战略物资,撤离龙州、镇南关。白崇禧得知第一批回窜之敌逃脱,第二批又在返回后,唯恐增援昆仑关导致我军进攻失败,急电西路军总指挥韦云菘:“如再放过第二批回窜的敌军,影响主力兵团方面的战局,该副总司令应受严惩。”
至30日,昆仑关周围敌据点和侧防机关基本肃清,关里的日本精锐之师――“钢军”主力第21旅团已成瓮中之鳖,新编第22师邓军林团胜利攻克昆仑关。
彭德怀与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 *** 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百团大战战场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百团大战示意图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八路军占领日军阵地。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继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清点缴获的战利品。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按百团大战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枣宜会战中中国军队防守的阵地。
枣宜会战要图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
日本第11军于1940年2月25日制定了《会战指导方策》。其作战目的是:“拟在雨季到来之前,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敌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通过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削弱蒋军,并为推动对华政治、谋略的进展作出贡献。”其会战指导方针是:“在最短期间内作好准备,大概在5月上旬开始攻势。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敌,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敌核心部队。”4月7日,第11军又据此制定更为具体的作战计划大纲。这时冈村宁次已经调走,第11军司令官由关东军第7师团长园部和一郎接任。4月10日,日大本营以“大陆命”第426号命令批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为完成目前任务,可在5、6月间在华中、华南方面实施一次超越既定作战地区的作战。”
日军认为,中国第五战区包围着武汉的部队约有50个师,其主力部署于赴前线的日军鄂西北的汉水(其上游亦称襄河)两岸地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又是进入四川的门户,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但攻克宜昌后是否保持对宜昌的长期占领,事先未作出决定。
为求达成上述任务,第11军决心将其所属7个师团、4个旅团88个大队尽量调用。7个师团、4个旅团分别为第33、第46、第40、第33、第34、第13、第39师团,第14旅团、第18旅团、临时混成第101旅团及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其中4个师团和1个旅团在江南,3个师团和2个旅团及炮兵旅团在江北。各以小部兵力留置现地担任守备,尽可能多抽出主力投入进攻作战。“中国派遣军”也从长江下游第13军所属的第15、第22师团各抽调1个支队(相当于团)共7个大队配属给第11军。此外,还有第3飞行团、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第1遣华舰队及第2联合航空队协同作前线的中国军队爬山越岭迂回作战战。参战兵力48个大队近11万人。这样,枣宜会战就成了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参加枣宜会战的日本军队。
中国方面在1940年3月间就已获悉日军第11军有从信阳、武汉向鄂西北大举进攻的企图。4月10日,蒋介石致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等,指出:“对敌进犯沙、宜,应枣宜会战迅即预行部署,准备先发制敌……第五战区应乘敌进犯沙、宜企图渐趋明显以前,行先发制敌攻击。以汤恩伯、王缵绪两部主力,分由大洪山两侧地区向京(山)钟(祥)、汉(阳)宜(城)路之敌攻击,并由襄(阳)花(园)路、豫南及鄂东方面施行助攻,策应作战,打破敌西犯企图。其攻击开始时机,由战区密切注视敌情,适机断然实施,但须于四月中旬末完成攻击诸准备。”
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西进企图不在于占领宜昌或襄、樊,而是要在襄河以东的枣阳一带寻歼第五战区主力,然后即行回撤,恢复战前态势,如同一年前的随、枣会战一样。基于这一判断,4月17日蒋介石再次致电李宗仁等,进一步指出:“一、我军应于敌军尚未进犯之前先发制敌。汤恩伯部以极小数部队,分数个单位,仍向襄花路正面对敌佯动与侦察敌情,其他主力即由现地出发,速向平靖关、武胜关方面空隙地区取捷径挺进,再由该地区向南,即(向)广水、应山或花园、安陆之敌进攻……压迫威胁敌军之后方根据地汉口,相机截断其后方之交通线。而以汤部之主力,即觅取敌军主力所前进之方向,尾击其侧背。若我军到达武胜关附近,而敌军仍在应山、花园1940年6月17日,中国军队一度克复宜昌或武胜关一带与我作战,则我军务取速战速决之积极行动。打击敌军以后(但不必与之真面目决战),即向平汉路以东之东北及东南方面分进,以后即在礼山、黄安、麻城、经扶一带监视平汉路南段敌军,使之不敢积极西犯。此为第一要着,希即照办具报。二、此次敌军如果西犯,其目的决不在夺取宜昌与襄、樊,而在打击我军以后,使其可安全退守。此乃必然之势。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进攻,亦必佯动。故我军在襄河以西与江防部队,不妨抽出有力之一二军(莫树杰或张自忠部),速向大洪山附近移动潜伏,以待汤恩伯部之任务,作待机之势,专伺敌军西进或东退时而截击之……三、如果各部队照常配备不动,以待敌军来攻,或待敌军安全后退,此为最愚拙之无策也。如果按一、二两项实施,则各部队应立即移动,并以迅速与秘密为最要……”
这一电令明确要求第五战区不要消极待敌,而应以一部积极行动,争取先机,袭扰日军后方,牵制与破坏日军西进;而置主力于襄河以东至大洪山一带,伺机歼击西进或东退之日枣宜会战军主力。这也就是中国军队的战役指导方针。
第五战区根据军事委员会指示制定作战计划,决心以一部取广正面,分路挺进日军后方,积极施行扰袭,主力适宜控制于后方,相机先发制人,于枣阳以东或荆(门)、当(阳)以南地区与日军决战。具体部署是: 江防军司令郭忏指挥第26、第75、第94军,第128师和第6、第7游击纵队,依托襄河、东荆河右岸阵地,极力拒止日军渡河,消耗日军兵力,与右集团协力,在荆、当东南地区与日军决战。 右集团总司令张自忠指挥第29集团军、第33集团军、第55军,以一部固守襄河两岸阵地,巩固大洪山南侧各隘路口,以主力控制于长寿店以北,伺机击破进犯日军。 中央集团总司令黄琪翔指挥第11集团军、第45军、第127师和第1游击纵队,在高城至随县以西阻击日军;不得已时转移至唐县、环潭间,与预备兵团协同,从两翼包围、击破日军。 左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第2集团军及鄂东游击队等部,对信阳行牵制攻击,并准备以有力部队向襄花路作战。 机动兵团总司令汤恩伯指挥第31集团军,集结于枣阳东北地区待机。 预备兵团总司令孙震指挥第22集团军,暂位置于双沟。 *** 兼大别山游击军总司令李品仙指挥所部对沿江日军据点和交通线进行袭击,并以有力部队对平汉路南段攻击,威胁日军后方。

开赴战场的中国军队。
日军为隐蔽其战役企图、造成中国方面的错觉,于4月下旬在九江附近进行“扫荡”作战,并以海军向鄱阳湖、洞庭湖实施佯攻,以航空兵对湘、赣两省要点进行轰炸,作出要在第九战区有所动作的姿态,以转移中国方面的注意力。待其主力部队集结完毕后,按照预定计划,以捕捉并歼灭第五战区主力于唐河、白河以东迄枣阳一带为目标,采取两翼迂回、中间突破的战法,于1940年5月初发起了进攻。其右翼第的第三师团(加强来自第四十师团的石本支队,两个战车联队与一个工兵联队)率先自信阳起攻指向泌阳,当日即突破第二集团军正面,次日,其左翼,第十三师团也从钟祥发动攻击,当日便突破第三十三集团军正面,两路日军突破后便全力北进,直指枣阳。第三十三与第二集团军主力则尾追日军之后俟机伏击之。五月四日,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加强池田之队)于中央战线发起攻势,立即突破第十一集团军正面,第十一集团军当下以四十五军向西南方转移,而以第八十四军往西北转移,力图防守枣阳。这种战役部署,与一年前的随、枣会战如出一辙。第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在前线指挥战斗中国方面在查明日军行动和兵力后,蒋介石于5月5日致电李宗仁,指出各路日军“共只三师团强,且皆由其他方面拼凑而来,以配布于平汉、信南、襄花、京钟、汉宜各路之广大正面。其每路兵力,不过一旅团,最多至一师团。力量至属有限,并无积极甚大之企图,可以推见……我军正宜识透敌情,把握时机……不顾一切,奋勇猛进,必予敌以致命之打击。”〔5〕同日,第五战区针对日军态势调整部署:以第29集团军任大洪山游击作战,并侧击京钟、襄花两路日军;左集团孙连仲指挥第1游击纵队任桐柏山游击作战,并向西南侧击襄花路日军;江防军除原任务外,应以有力部队渡河东进,向皂市、濂山方向进击,威胁日军后方,策应右集团作战;右集团仍以一部固守襄河西岸,主力在襄河以东地区,与中央集团协同围歼由钟祥北上的日军;中央集团应于现阵地阻击、迟滞日军西进,不得已时应以确保襄、樊为目的,于枣阳以东逐次抵抗,尔后以一部在枣阳以北与右集团和大洪山游击军协同,攻击日军侧背,主力向唐河、白河以西转移;第2、第31集团军和第92军应于桐柏、泌阳以东地区围歼西进的日军,不得已时向唐河以西转移。
但各路日军突破第五战区第一线阵地后进展迅速,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前突进。5月7日,第3师团占领唐河,第13师团北进至王集,第39师团进抵随阳店,对枣阳构成合围之势。但各路日军之间空隙较大,守军逐次抵抗后,在日军包围圈尚未合拢时及时转向外线。只有第84军第173师在枣阳附近掩护主力转移,撤退不及,遭日军围攻,损失较大,师长钟毅阵亡。5月8日,日军占领枣阳,宣称汉水左(东)岸作战之目的已经完成,其实并未实现捕捉第五战区主力的企图。 事实上,五战区已经在日军四周集中了二十三个师的兵力,准备强行决战。
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必将向原阵地退却,主要退路只有襄花路,而该路雨后车辆不能运动,因而命令第五战区各部队应乘日军态势不利、补给缺乏、退却困难之机,以全力将其捕捉、歼灭于战场附近,尔后向应城、花园之线追击。第五战区随即部署对日军的反攻。五月八日夜,日军的双钳即将会师,很明显的,除了重创我八十四军外无其它重大战果可言,但是日本第十一军仍下达命令,命前线各师团在抵达唐河-白河一线后反转回原驻地,准备执行汉水西岸的包围战,也就在同时。一个是晚上八点,一个是晚上十一点。重庆向五战区下达了总攻令,此时,第三十一集团军的六个师在北,于南阳地区急速南下,于5月12日将第3师团包围于樊城附近,三十军与七十五军共六个师在西,第三十三集团军的五个师在南,四十五军及九十四军尾追日军的五个师在东南,几乎已包围日军。一场激战就此展开。

枣宜会战中的张自忠将军。
但渡河日军乘虚而入,推进很快。日军当晚即突破第四十一军防线,次日便进入襄阳,两个师团随即并列向南攻击前进,进入我三十三集团军背后,压迫我军调转正面。由向东改为向北抵抗,我军仓促间陷入混乱,日军趁机猛击之,将三十三集团军各部予以各各击破。军委会见战况紧急,急令第三十一集团军率五个军南进追击,希望能牵制日军的行动,但战果不大。3日,突破中国第33集团军防御后,第3师团占领南漳,第39师团占领宜城。4日夜,日军第13师团、池田支队、汉水支队又从钟祥以南的旧口、沙洋附近强渡汉水,与第3、第39师团对荆门、当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陈诚6月3日到达宜昌后,命第33集团军逐次抵抗从南漳、宜城南下的日军,依情况向荆门、仙居之线转移,对东北构成正面,与江防军协同作战;江防军以一部在汉水以西拒止从旧口以南渡河的日军,以有力部队控制于当阳附近主阵地,与第33集团军协同,待日军深入后给予侧击;命第29集团军向钟祥出击,切断日军后方交通。
双方激战至6月8日,日军池田支队突破江防军第26军的阻击,占领沙市、荆州,尔后沿宜沙公路从东南面逼近宜昌。9日,日军第3、第39师团从东北面,第13师团从南面围攻当阳。激战一天,守军被击退。10日,日军向宜昌发起进攻。中国第18军两天前才到达宜昌,仓促部署防御,以第18师守城,以第199师配置于外围。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连续攻击,以战车部队突进,以上百架飞机疯狂扫射。守军兵力单薄,不敌日军的猛烈攻势。战至6月12日16时,日军攻占宜昌,守军撤往附近山区。 日军对占领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确保,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武汉会战后大本营所确定的一般方针,每次作战,即使是经大本营批准的超越作战控制区域的作战,也只是给中国军队一次沉重打击,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并不是要扩大占领区。因此,第11军在占领宜昌的当天就指示各师团:“已达到此次作战目的,现决定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尔后之机动。”随后又命令各部队摧毁宜昌的军事设施,将无法携带的缴获物资予以销毁或抛进长江,准备返回。6月15日22时,正式下达了撤回汉水东岸的命令,规定第3、第39师团先行撤到当阳、荆门一线,占领阵地,防止中国军队截击和袭击,掩护第13师团撤退后再依次交替回撤。第13师团撤出宜昌的时间从16日午夜开始。这样,日军占领宜昌4天以后又陆续撤出。第13师团排在最后,于6月17日凌晨1时开始回撤,当天上午7时撤到宜昌以东约10公里的土门垭。中国军队则乘日军撤退时,沿途予以反击。第18军尾追第13师团,于17日晨收复宜昌。
本次会战中,在第11军发出撤退命令的前后,日本方面从前线司令官们到大本营,对是否要确保占领宜昌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纳粹德国正向西欧大举进攻。凑巧的是,恰在6月12日日军占领宜昌的同一天,德军占领巴黎,世界形势正发生着剧烈动荡。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军政当局更迫切希望尽快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腾出手来参与世界范围的角逐。日军统帅部和“中国派遣军”中的许多人主张:确保对宜昌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此一看法亦打动了天皇,使之于六月十五日的御前会议上询问陆军;是否可确保宜昌? 有了"天皇圣喻"的撑腰,日本陆军高层当即坚定了长期占领宜昌的决心,。于是,日军参谋本部于6月16日发出暂时确保宜昌的命令,期限暂定为1个月。这一命令经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第11 *** 达到各师团的时候,走在最后的第13师团已撤出宜昌52公里,于是第13师团在第3师团一部配合下,调转头来再次向宜昌突进,冲破中国军队的阻击,于6月17日下午重新占领宜昌。
7月1日,日军大本营为弥补第11军扩大占领区后兵力之不足,将驻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第4师团从关东军序列中调出,列入第11军,并于7月13日下达了长期确保宜昌的命令,将武汉方面的作战地区规定为安庆、信阳、宜昌、岳阳、南昌之间。第11军命令第13师团占领宜昌,第4师团驻防安陆,独立混成第18旅团担任当阳东西一带警戒,其余部队均返回原防地。
中国军队在日军重占宜昌后继续对宜昌日军及其后方联络线进行反击。6月24日,蒋介石致电李宗仁、陈诚,训令:“兹为应付国际变化,保持国军战力,俾利整训之目的,第五战区应即停止对宜昌攻击……”〔8〕此后,双方军队在宜昌、当阳、江陵、荆门、钟祥、随县、信阳外围之线形成对峙。国民 *** 为拱卫重庆、屏障四川,重设第六战区(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曾设第六战区,1940年4月撤销),以陈诚兼任司令长官,所辖部队有第33集团军、第29集团军、江防军、第18军等,防区为鄂西、湖北、湘西、川东等地。 枣、宜会战区就此结束。
粟裕与车桥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 *** 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 *** 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 *** 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 *** 。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 *** 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 *** 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 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 *** 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 *** 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 *** 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车桥战役略图。
车桥战役是华中抗战以来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是"苏中六年抗战以来的创举",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二百里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联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根本转变,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遵照 *** 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粟裕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和形成过程。 日伪对第四分区“清乡”后,除师直属队和第二分区的机关、部队要在东台南北地区活动外,第三、第四分区的主力团有时也需要转移到第二分区休整,或待机配合第四分区作战,因此,很觉得地区狭窄,部队拥挤,而大批干部亟待整风,缺少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便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
到了一九四四年二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时,粟裕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汤”,即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粟裕便向与会的几位领导同志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当时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分析比较:一是由东向西,先攻泾口后攻车桥;二是车桥、泾口同时攻击;三是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经过分析比较,择优选取了第三方案。

是地位将军在 *** 前线。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重新打开中印交通线,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代号为“人猿泰山”。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22师,兵力近3.5万人。
当面之敌是田中新一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8师团,下辖第114、55、56联队,共有兵力3.2万人。该师团是日军的一支王牌部队,兵员来自九州岛的产业工人,以凶顽闻名,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它在新加坡曾以3万多人迫使8万多英军缴械投降,后投入 *** 作战,有“丛林作战之王”的称谓。
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 *** 最北方,由达罗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组成,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据说原来曾有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野人山”。中国驻印军对胡康河谷太熟悉了,前年中国远征军败退时,闯入这块禁区,损失惨重,遗尸无数。胡康河谷内的每棵数头几乎都撒着中国官兵的尸骨,每处河滩都撒下了他们的血泪。
现今,复仇之师枪刺林立,尘土飞扬,战车咆哮,铁骑怒吼,气势汹汹地开出了印度。这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军队,这是一群沉睡了多时的恶虎,他们嗷嗷待哺,扑向印缅边境。
1943年10月20日上午11时,前哨战在新平洋以西无名高地打响。新38师搜索连在行进途中与日军的一个大队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几乎同时向对方开火。按照以往的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师。此次战斗一开始,日军根本不把区区一连的中国士兵放在眼里,立即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起冲锋。搜索连是新编第38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300余人,配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士兵清一色“M4汤姆式”冲锋枪。战斗一打响,该连即沉着应战,将敌人放入射程内,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予以杀伤。当日本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骤然间冰雹般的迫击炮弹便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 *** 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兵打得晕头转向,一片片、一行行像割禾一样纷纷栽倒在地上。轮到中国军反冲了,只见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挡。他们充分发挥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手持老式步枪的日本人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下午,另一连的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击,日军丢下200多具尸体,仓惶而逃。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创对日军以少胜多的战绩。

史迪威与新孙立人、廖耀湘一同研究地图。
10月24日,新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即占领新平洋。日军第18师团发现中国军队入缅后,立即调整部署,以114联队守密支那,以第55联队第56联队向前线增援,师团指挥部亦向前开进。11月初,新38师112团第1营和第2营进至于邦附近时,与日军第18师团第55联队遭遇,双方在加拉苏四周山头展开激战。112团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各种口径迫击炮60门,轻重机枪110挺。日军虽然兵力占优势,但迫击炮不到20门,机枪只有10余挺。第一天,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连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第55联队副队长平田一郎大佐被当场炸死。日本人强攻不成,遂改变战术,以1个大队迂回到112团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小股袭扰,以吸引中国军打枪打炮消耗弹药。果然,一连数日后,中国方面还击渐趋稀疏,炮兵射击亦变得十分零落。第五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日军第55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上阵,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然而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战场上空,将弹药准确地投在中国军的山头和阵地。此后一个月,112团靠砍巴蕉树藤取水和美国运输机的空中补给,和整整1个联队的日军对峙50日。日军第55联队伤亡近千人,却始终未能攻破2个营的中国军阵地。
12月24日上午9时,新38师向于邦发起全线进攻。炮兵部队进行了1个小时的炮火急袭,370多发炮弹在敌人阵地开花。火炮准备后,随着一阵嘹亮的冲锋号,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了攻击。亲临前线督战的史迪威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观感:“中国人打得很好,这些人勇猛无畏,下级军官是好样的。”12月29日,经过6天的激战,新38师全部夺占了于邦的日军阵地。日军56联队丢下300多具尸体,仓惶向后退却。日军难以理解,昔日那支溃退之师何来如此神力。战后日本的战史是这样记载的:“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使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1944年1月,日军第55、56联队退守胡康河谷内的达罗至太白加一线。新编第1军兵分两路向南进击。左路为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从于邦地区出发,向太白加攻击;右路为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从新平洋出发,向达罗攻击。到了1月中旬,左路的新38师已夺占日军各外围阵地,开始攻击太白加的前沿。右路的新22师也渡过了塔奈河,进至达罗北面附近的百贼河。

中国远征军士兵正在渡河。
1月28日晨拂晓,从新平洋起飞的美军飞机开始对达罗日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8时左右,新22师战车营的坦克纵队出现了,钢铁洪流就像一把尖刀 *** 敌人阵地,撕裂敌人的防线,然后掩护步兵反复砍杀,并不失时机向纵深突进。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操纵的向日本人进攻的机械化战争,现代化优势在中国人一边。坦克手们驱使着铁甲战车,猛烈地扫荡敌人的阵地和步兵,驱逐他们,追逐和碾压他们,把他们打得失魂落魄。中国步兵紧跟在坦克后面,利用钢铁屏障的掩护,肃清各个死角,占领敌人工事和阵地。1月31日,一队坦克冒着敌人炮火快速冲进了达罗镇,钢铁履带反复碾压着设在小镇上的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将日军师团参谋长濑尾少将及数十名军官碾成了肉泥。虽然师团长田中新一逃出了该镇,但师团关防大印却落在了中国士兵手中,因此达罗之战就成为日军第18师团战史上的奇耻大辱。
左路新38师也于1月31日,向太白加发起总攻,美军第10航空队出动了30余架飞机,轮番实施空中打击,日军不得不突围后撤。2月1日,新38师占领太白加。达罗——太白加战斗的胜利,使中国驻印军在 *** 境内退进了站稳了脚跟,开辟了向纵深地区进攻的道路。
日军第18师团自达罗、太白加一线后撤后,改变防御部署,将第55、56联队成梯次配置,分别占据胡康河谷中心地带的孟关和瓦鲁班地区,两地前后相距约12公里,企图以坚固的纵深防御,阻止中国驻印军的进攻。
2月20日前后,中国驻印军各部队进至孟关外围阵地,新22师已全部投入战斗。从印度调来的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也已到达前线。根据史迪威的部署,以新38师为左路,新22师为右路,担任向孟关之敌的正面进攻,同时两师各抽出一部兵力攻击孟关反侧;以驻印军战车坦克部队穿越丛林,切断孟关与瓦鲁班之敌的联系;以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沿北侧山地长途迂回,攻占瓦鲁班,完成对日军的包围。
2月24日,中美联合部队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迅速向孟关逼近。3月1日,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抵达瓦鲁班东北面地区,随即向日军发起攻击,并占领其侧后南北河渡口。日军发觉其后方被截断后,除留少数部队在孟关正面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鲁班发起反击。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师113团支援下,与日军展开激战。3月4日,新22师攻克孟关,继续发展进攻,日军被包围在瓦鲁班周围的狭小地段。

中国远征军炮兵阵地。
3月8日中午,新38师第113团、战车第1营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向瓦鲁班发起攻击。下午1时,战车第1营从河堤缺口涉水过河,对岸日军根本没想到坦克竟能涉水过河,急忙集中火力封锁河面,中美联军更不示弱,大小火炮对准敌人阵地实施压制射击,美国飞机也赶来助战,直打得日军阵地一片火海。下午1时半,战车已登上对岸阵地,坦克手们极为兴奋,好一个屠宰场!他们踩大油门,横冲直闯,勇猛向前。在战车的追逐下,日本兵像兔子一样,四散奔逃。这是用石头对付鸡蛋,用钢铁对付肉体的较量。这是以血还血,以命抵命的复仇。这是泰山压顶,不可抗拒的胜利进军。有的日军躲在土包式工事里顽抗,坦克手们给它一发穿甲弹,立刻叫它底朝天。有的日军躲在树丛下射击,一发榴霰弹打过去,丛林内便是一滩滩肉泥。伏在草丛中的日军,一发燃烧弹便叫他原形毕路,白骨成堆。还有些笨拙的日本兵,被战车撵得满地乱跑。坦克手先拿他寻开心,赛赛跑。小日本在前面跑,战车在后面追。跑上一小程,日本小鬼子跑不动了,想往旁边闪。于是,车手加大油门,战车“呼”地朝鬼子 *** 碾过去……进军路上,横七竖八,躺下具具日军尸体。战至3月9日,日军第55、56联队死伤过半。最后凭借工兵部队在丛林中临时开辟的两条秘密通道,侥幸逃出绝境。
胡康河谷战斗,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日本 *** 方面军急忙将第53师团调到北缅,增援第18师团作战。同时,在 *** 组建第33军。由本多政材中将任军长,统辖第18、53、56师团。本多政材把第18师团残部和第53师团部署在孟拱河谷,企图据险顽抗。
孟拱河谷地势险要,谷口是坚布山天险,谷内的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南高江对峙,攻守相望,互为犄角。史迪威与中国将领们商讨后,作出了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以新22师向加迈攻击前进;以新38师向孟拱进击;另以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和刚刚赶到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1944年3月14日,中国驻印军开始向坚布山天险攻击,新22师从正面佯攻,新38师113团不畏艰险,历14日从左翼翻山越岭回到迂坚布山后方,和新22师两面夹击,于29日攻占沙杜渣,突破坚布山天险,进入孟拱河谷。4月24日,新22师和新38师向分别加迈和孟拱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5月14日,史迪威终于收到了中美联合突击队发出的信号,他们距密支那还有48小时的路程。两天后,这支部队隐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围。
密支那为缅北第一重镇,系 *** 铁路北部终点,有公路通孟拱、曼德勒及八莫,地形险要,是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为中印公路之重要通道。日军第18师团第114联队主力及第56师团一部在这里构筑坚固工事据守。
5月17日清晨,美军出动大批飞机对密支那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上午10点,中美联合突击队向密支那以西约1公里的飞机场发动猛攻。日军对突如其来的中美部队茫然失措,仓皇抵抗。中美联军经过4小时的战斗,完全肃清了机场上的敌人。下午,满载着武器、弹药、给养和增援部队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在密支那机场降落。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带领12名战地记者飞抵密支那。随即,“盟军奇袭占领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向各同盟国。
密支那的初步胜利,切断了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大大鼓舞了新22师和新38师对日军的正面进攻。5月下旬,新22师在索卡道将日军第18师团主力包围。5月27日,新38师第112团渡过狂涛汹涌的南高江,占领西通;第113团向加迈急进;第114团向孟拱发展进攻。6月1日。新22师将索卡道之敌全部肃清,毙敌5108人,生俘樱井中队长以下日军112人。之后,新22师挥师南下,向加迈猛进。16日,新22师和新38师113团在加迈会师,日军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南逃。6月25日,新38师114团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中国远征军装甲部队。
但是,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激烈而艰苦。史迪威在空降成功的胜利心情鼓舞下,下令部队两周内拿下密支那。然而,他低估了敌人。中美联合突击队占领密支那机场后,日军急忙自滇西和八莫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日军达到约2个联队的兵力。轻敌冒进的中美部队在密支那火车站惨遭日军伏击,伤亡巨大。史迪威连续向密支那空运了第14师的第41、42团、新30师的第89、90团、第50师的149团。各部队不断向日军发动猛攻,但日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固抵抗。随着缅滇雨季的到来,战斗更加艰苦。
7月以后,孟拱、加迈之敌已被歼灭,密支那成为一座孤城。但是,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第33军军长本多政材“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史迪威撤换了联军指挥官博特纳准将,重新调整了部署,以第50师、新30师和美军拉加哈德突击队从三面围攻密支那。
7月13日,中美联军向密支那发起总攻,很快肃清了外围阵地,攻入市区,随即开始与日军逐个房屋、逐条街道地进行艰苦争夺。经过20天的激战,终于在8月3日肃清了密支那的残敌,占领了整个市区。日军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见大势已去,被迫自尽。仅有少数残敌偷渡伊洛瓦底江,向八莫逃窜。在这场历时80天的密支那攻坚战中,中美联军浴血苦战,歼灭日军约3千人,自身伤亡约7千人。
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战斗,中国驻印军歼灭日军第18师团全部,及第53师团和第56师团各一部,共击毙日军2万多人,一雪两年前兵败 *** 的耻辱。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至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耻,官兵大奋。”
中国驻印军攻克密支那后,部队乘雨季进行休整扩编,新1军扩编成两个军,即孙立人指挥的新1军和廖耀湘指挥的6军。新1军下辖李鸿新38师、唐守治新30师;新6军下辖李涛新22师、龙天武新14师和潘裕昆第50师。

通过滇缅公路,援华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中国。
1944年10月,雨季将尽。中国驻印军由密支那、孟拱分两路强渡伊洛瓦底江,展开反攻缅北的第二期战斗。孙立人率新1军为东路,沿密支向南八莫进攻;廖耀湘率新6军为西路,由孟拱直取史维古、围攻滇、缅、泰边区日军,继而向东发展,协同新1军合围八莫之敌。
11月,侵华日军大举进犯国内独山,贵阳告急,新6军奉令空运回国驰援,留下第50师编入新1军。同月上旬,新38师完成对八莫日军第2师团约1个联队的包围,经过1个多月攻坚战,于12月15日攻克日军号称至少能坚守3个月的八莫要塞,击毙敌守城司令原三好大佐以下5000余人。
在新38师攻占八莫的同时,新30师绕过八莫对南坎发动攻势,于11月15日夺取南坎西北之南开。12月3日,新30师前锋第90团与北上增援八莫的日军遭遇,日军集中2个多联队的兵力强攻90团防守的高地,一天之内连续冲锋15次,却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90团乘势反击,日军丢下1263具尸体和大量枪炮辎重狼狈溃逃。1945年1月7日,新1军完成对南坎包围。新30师和新30师以迂回奇袭的战术,南北夹击,于1月15日突入南坎市区,全部占领南坎,毙日军1700多人。与此同时,第50师也肃清了瑞丽江岸之敌,这样整个南坎地区为新1军占领。
中国驻印军占领南坎后,芒友便成为中印公路唯一被敌人盘踞的据点。两年前从 *** 撤退到云南的中国远征军,重新建成了滇西远征军,与驻印军同时反攻缅北,实行东西夹击,会攻芒友。据守芒友的日军,除第56师团外,还有第2师团的16联队、29联队和第33师团师团的119联队。他们采用交互支援,逐次抵抗的部署,迟滞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的会攻。
1945年1月16日,新38师主力沿芒友公路进击,新30主力围攻老龙山地区之敌。1月21日,新38师先后占领开阳、曼伟因、苗西等芒友外围据点,并与滇西远征军第53军第116师取得联系,联合发起攻击,于27日攻破芒友,滇缅公路就此全部打通。同时,新30师攻取老龙山。2月8日,新38师进占南巴卡。新1军继续猛进,经过20多天的战斗,先后攻克弄树、般尼、河劳、桃笑、贵街、芒利等地。3月8日,新30师和新38师合力攻占腊戍。3月23日,第50师占领南图。24日,新38师与第50师会师细胞。27日,新30师攻克猛岩。至此,缅北会战胜利结束。中国驻印军完成了消灭缅北日军,打通中印公路的历史使命。
在历时两年的缅北会战中,中国驻印军全歼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53师团、第2师团、第33师团和第49师团,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伤日军7.5万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辆和汽车552辆。中国驻印军伤亡1.7万人。
责编: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