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到溧阳啊,大家就会想到,她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茶叶之乡”。可是,除了这些响亮的称号外,溧阳所拥有的,远比你想到的更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溧阳供销社的步伐去探究一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拥有哪些特产吧。
我们的第一站是溧阳社渚。它是常州市最南端的一座千年古镇,享有“傩文化之乡”、“中国青虾第一镇”的美誉,今天要介绍特产之一的就是溧阳社渚青虾。
1997年,社渚镇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国平萌生了下去办基地搞推广的念头,创造了每亩商品青虾100公斤的高产记录,很快在社渚镇刮起了一股青虾养殖“旋风”,全镇几乎所有的塘坝沟汊都养上了青虾。于是,一部分农民开始向稻田进军,利用低洼稻田开挖水面养青虾。到1999年,全镇有300多户农民在稻田里养虾,面积近1.5万亩。在当时,一亩青虾相当于30亩水稻的收入,农民们风趣地说:“稻田里挖到金元宝了”。过去,农民们普遍认为:青虾只适宜在低洼的圩乡环境,而不适应在山区养殖。然而,青虾的诱惑力太大了。农民们将目光移到了山上。他们通过整理水系,开始尝试在山上养殖青虾,结果一炮打响,青虾变成了“山虾”。中国水产技术专家专门来社渚对“山虾”进行了抽样检验,认为山上不但可以养虾,而且尤其适宜养青虾。因为丘陵山区的土质沙性大,淤泥少,微量元素、矿物质含量比较高;加之水源要么从水库引过来,要么是降雨积蓄的,没有污染,在这种环境里养出来的青虾,个头大,产量高,颜色鲜。活虾的颜色乍一看是青色的,仔细看带有金黄色,烧熟后红色中还带着金黄色。专家还说,山区农民养的虾,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丰富。“山上也能养青虾啦!”青虾从水洼里跳到了山上。
青虾多了,销路问题开始凸现。镇党委 *** 想方设法帮助虾农走市场,在常州凌家塘市场开设了社渚青虾专柜。2015年,被誉为社渚“青虾王”的虞晓富,率先在互联网上进行青虾和虾草销售。在市镇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虞晓富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和淘宝三大电商平台建立了联系,在网上开设了“社渚青虾店”。从此,社渚青虾摆脱了传统销售模式,通过互联网“跳”到了全国各地。目前,全镇95%的养殖户都进入了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齐销售。小青虾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现在,全镇青虾养殖水面6万余亩,从事青虾养殖的农户有2000多户,年产青虾6000多吨,产值6亿多元。一个围绕青虾养殖所需的水草基地、青虾饲料厂、青虾市场也应运而生,小青虾串起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社渚青虾还会跳得更远、更高....
我们的第二站是棠下村。溧阳西瓜早在清朝就享有盛誉,“棠下瓜”被编入地方物产歌谣流传江南。1951年,苏南区物产展览会土产部常州分馆介绍称:溧阳“三白瓜”(皮白、瓤白、籽白),以皮薄、汁多、甜润爽口著称,在沪、宁负有盛誉。
芒种过后,西瓜陆续上市了。到了小暑,就到了西瓜上市的旺季。农民们用担子挑的,板车装的,拖拉机载的,从周围乡村把西瓜运到城里来出售。宁杭公路两旁的农民,离城远的,把西瓜挑到附近集镇上去卖,或者运到公路边销售。从当时的城南乡大佛堂到永和乡洋和村的90余里宁杭公路沿线,几乎瓜担不断。路过这里的外省、市汽车驾驶员们,面对溧阳价廉物美的西瓜特别欣赏,纷纷下车买了带走。有的部门、单位,干脆与乡下直接挂钩,到瓜田里去摘运回去。这就是溧阳的瓜市!
天下瓜果何其多,溧阳西瓜的奥秘在哪里呢?传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月氏国带回了西瓜种子。汉武帝决定在皇宫的后花苑中辟开一块地,由皇后娘娘亲自试种。由于缺乏经验,三分地只成活了一棵瓜秧,这一棵瓜秧也只结了一只西瓜。在皇后娘娘的精心护理下,这只西瓜长得又大又圆。汉武帝大喜,亲自用金刀把西瓜切成几瓣,与皇后及众妃子品尝。为了保存种子,汉武帝令后妃们必须把瓜籽吐出放到玉盘中,不得有误。有一位妃子在品尝这美味仙品时,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便偷偷留下了一颗西瓜籽,想方设法送回家乡——溧阳燕山脚下的棠下村。
传说是美好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溧阳西瓜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却实是分不开的。溧阳南部的宜溧山区和西北部的茅山丘陵地带是土层较厚、土质疏松、含水量适中、排水便利的沙土地,土壤比较肥沃,特别适宜西瓜的生长。溧阳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种植西瓜的好方法,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温汤浸种,营养缽育苗,温室催芽;播前浇足底水,播后不宜多浇水;既要倒藤、理藤,又要压藤、剪藤;轻施苗肥,巧施藤肥,重施结瓜肥……
说到棠下村的西瓜,溧阳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村民们更是自豪地说:当西瓜成熟时,人走在瓜田里,会把西瓜震得裂开来。这话也许有点玄,但生长在丘陵沙地的棠下瓜确实好,皮薄、籽少、瓤甜、汁多。因此,它在溧阳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西瓜。并在全县推广开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县供销社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西瓜,装上船运到外地去。
1978年,农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后,溧阳西瓜生产又实现了转机,“苏蜜一号”西瓜在全县打响。1983年,全县引进“苏蜜一号”种植,瓜田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明显提高。1985年,全县种植西瓜94150亩,产量达13735万公斤。1986年,种植西瓜13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首位,产量达190万担。那一只只、一堆堆、一担担、一车车皮色乌绿得发亮的椭圆形西瓜,又出现在了溧阳街市。
追溯溧阳瓜农不断改良的溧阳西瓜品种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的青皮本地瓜、70年代的解放瓜、80年代的苏蜜瓜,到90年代的爆炸瓜,从普通的双倍体西瓜,到人工授粉的三倍体、四倍体西瓜,无不凝聚着溧阳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光芒。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为了满足市场供应,进一步提升溧阳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勤劳智慧的溧阳瓜农们又利用高科技手段反季节育瓜,让广大市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上鲜美的西瓜。溧阳西瓜也带领溧阳瓜农跟随改革开放的政策,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我们的第三站,是去品尝溧阳原创的乌米露。旧时的江南人家,就是这样承袭着世代的习俗,酿酒待客,围炉品酒,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团聚的欢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足以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氛围渲染到极致,也道出江南米酒文化的源远流长。溧阳,这一座小城,风和日丽,物产丰富。勤劳好客的溧阳百姓,用溧阳独有的风物,用世代传承的酿酒工艺,酿造着记忆里最幸福的味道。
乌米露,就是这样一种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下,融入溧阳百姓的智慧,回应着过往的繁华和现在的幸福。记忆里的糯米,换成了乌米,那是对家乡的敬重。乌米,南烛染就;南烛,野生野长,绿色的叶子,红色的果子,在大山里吸取天然灵气,回馈自然精华。
中国地大物博,小小的南烛偏偏择地而生,选择溧阳这片肥沃的土地,赐予溧阳百姓独有的恩宠。南烛叶,古称染菽,主要分布于华东一带,尤以溧阳周边最为集中。古籍中对南烛叶早有记载,且其药用价值非同一般,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乌发明目,自古称为圣药。黑色美食,在溧阳早已成为特色。溧阳百姓,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就会上山寻找南烛叶,采摘后捣碎取汁,将糯米浸泡其中,经过九蒸九晒之后,制成溧阳百姓最爱的乌米饭。
如今,用乌米取代糯米,冬酿米酒,白色醇香的米露幻化出黑色的神秘,增加了南烛叶的清香,赋予了米露更多的营养。乌米露温润柔和,香甜可口,里里外外都透着溧阳百姓骨子里的那份细腻和精致。如果说,乌米露是溧阳百姓的智慧结晶,可能还远远不能传递乌米露自身所拥有的气质和情怀。用乌米酿酒,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创新。在延续久远的米酒文化中,将乌米替代糯米,赋予米酒黑色的神秘色彩。用家乡的黑特色,融合传统的酿酒工艺,是时代新与旧的碰撞。创新的思维,久远的风物,在时光里交错,调出最美的色调,最幸福的味道。
用乌米酿酒,传递的是一种源于自然的养生之道。溧阳,世界长寿之乡,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富饶的土地繁育出有价值的地方好物。被称为“溧阳三黑三白”的经典特色,在纷扰的世界里,诠释着黑与白的世界里那份宁静祥和,那份自然馈赠以及溧阳独有的自然养生之道。乌米的清香营养,搭配米露的清甜温润,最是天然的养颜养生圣品。平日里喝上一小口,最能品味长寿之乡独到的养生法则。
用乌米酿酒,宣告的是一种纯粹的幸福。浸米、蒸饭、拌曲、糖化、发酵、取酒、陈化、出酒、存放等,每一道工艺渗透的是家乡米酒纯纯的记忆。乌米滴露,天然酿造,留存了家乡一城的芳华。浅浅一杯滑进喉咙,润滑甜蜜,低度微醺带来的是小城满满溢出的幸福。
在溧阳,乌米露讲述了一个有关幸福的故事。从过去,冬酿米酒,南烛取汁做饭的记忆里,找寻出幸福的味道和幸福的回忆。到如今,乌米酿酒,用岁月和美好传递幸福安康。在未来,黑色的乌米露,将带着0.5度的低酒精,温润营养的高内涵,轻盈的走出小城,踏上更宽广的舞台,传递自然的醇厚,宣告大大的幸福,让甜蜜和清香,挥散不去小城最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