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人们对于自身认识的发掘越来越感兴趣,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自己,并希望借由通过认识自己内在心理的变化,来了解自己行为的潜在规律和原因。
社会上也将心理学的运用普及到方方面面,诸如人员招聘和选拔、教育以及广告内容、消费 *** 等等。更多地认识心理学,也就更能游刃有余的去面对社会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事务。
一、詹森效应
因为得失心过重,而导致表现失常
有一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赛场上却接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因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有些人平时战绩彪炳,众星捧月,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赛场上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容易加剧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容易造成比赛状态失常。而另一方面也可能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水平的发挥。
丹•詹森本人经过八次失利后终于摆脱赛场魔咒,职业生涯最终获得七枚世界锦标赛奖牌,打破过七项世界纪录,最终以一枚奥运金牌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画下圆满句号。
二、卡瑞尔公式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在美国有一则征兵广告既幽默又智慧。其内容如下:「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你无非有两种可能:有战争或没战争,没战争有啥可怕的?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
上前线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
当人们有了接受最坏的思想准备之后,就有利于应对和改善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者说,当人们冷静地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反倒有利于用积极的态度促使最坏的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踢猫效应
坏情绪会随着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 *** 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是指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比自己弱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但反过来想,好心情也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不尝试将自己的好心情传递出去呢?
四、古德曼定理
有时沉默,便是最好的沟通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适时沉默也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一位厂长打算低价处理厂里的一批旧机器,他估算的最低价格为50万美元。谈判中,一个买主针对这批机器的缺陷,滔滔不绝地抱怨了很久,说它们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钱。厂长一言不发,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抱怨。
最后,那位买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责的言辞了,突然蹦出一句:「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8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不要了。」厂长大喜,当即与他拍板成交。这位善于沉默的厂长,一句话没说便轻而易举地多赚了30万美元。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当你能够心领神会的时候,沉默便胜过千言万语。
五、定势效应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局限于即有的信息和思维模式
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组说,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大学生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
第一组大学生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第二组大学生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这就是定势效应,人们在认知活动中习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也会因为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接受事物。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即使我们遭遇困境,也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势思维所致。只要跳出当前的思维模式,一定能够找到前行的道路。
六、权威效应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如果发表言论的人社会地位高,事业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七、标签效应
给一个人贴标签,会对他起到定性导向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兵力不足而兵源又有限的情况下,决定组织一批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作战。由于囚犯纪律散漫,目无纪律, *** 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心理建设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
心理学家要求囚犯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则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大体无非是告诉他们的亲人,自己在前线如何听从指挥、勇敢无畏并建立了赫赫战功。而这样坚持了半年后,囚犯们也竟变得如同正规军一般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形中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名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应,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标签的内容是好是坏,都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所以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八、投射效应
人往往善于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知和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事物的感受来推测和判断他人。总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会觉得,自己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即是他人的认知,而忽略了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标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喜欢预设他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和观点。这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效应,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好胜心强的人,总以为他人也喜欢与人一争长短;而喜爱吃榴莲的人,也会觉得不喜欢榴莲的人简直不可思议。
学会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与人交流和沟通,并达成共识。
九、狄德罗效应
不要被不需要的东西所胁迫
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最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这就是狄德罗效应,也称「配套效应」。它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统一的追求,同时也是促进事物变化发展和更新的动因。
然而该效应也带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非必需的东西尽量选择不要。因为你一旦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或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十、视网膜效应
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过如下类似的经历,当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深思熟虑买了一双鞋,正当我们沾沾自喜时,却突然发现,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为我们自己有的一种缺点,而发现其它人好像也都有这个缺点。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视网膜效应」。当我们自己拥有某件东西或某个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件东西或特征。
一个人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习惯。一个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在视网膜效应的影响下,也会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
公号新规,只有“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每期推送哦!
关注大脑帮,与你共成长点
“在看",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