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排名第一的,必须是张静江(1877年—1950年)。
张静江原名张人杰,浙江人,出身江南巨富之家,乃江浙财团四大家族之一。
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估计会很艰难。
比如,在欧洲第一次遇到孙中山,为了表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张静江一出手就是三万两白银。1906年,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为民国的建立积极奔走。
可以说,在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中,张静江是名副其实的“财政部长”。
所以,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
为感谢张静江的大力支持,孙中山亲自手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作为一副对联送到张静江的府上
孙中山去世后,张静江继续支持蒋介石,正是张静江的大力相助,蒋介石才在 *** 内部逐渐巩固了地位。比如北伐时,正是张静江以 *** 元老的身份,积极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才使蒋介石由此开始掌握了军权。
张静江被蒋介石尊称为“革命导师”。
后因为蒋介石的“独裁”与“专制”,张静江逐渐与之分道扬镳。
抗战结束后,张静江淡出政坛,经香港赴瑞士、美国等地,最后寓居在纽约。
1950年,张静江病逝于纽约。
*** 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亲自主祭。
排名第二的,教育专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老乡。
蔡元培是晚清的进士、翰林院编修,但接受了新思潮、新思想的影响。
蔡元培一生高举思想自由的旗帜,特别是任北大校长期间,革新北大风气,倡导学术自由。影响非常之深远。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创立了“光复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光复会并入同盟会。
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蔡元培是个爱才之人,鲁迅骂过他很多次,但他依然为这位老乡安排公职,让老乡吃空饷,以解决文豪的生活困难问题。
胡适1917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时,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教书,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民国成立后,蔡元培与窃取革命果实的北洋 *** 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0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
排名第三的,一个坏透了的好人吴稚晖(1865年—1953年)。
吴稚晖,江苏人,晚清的举人。
1905年,吴稚晖在欧洲结识了孙中山,当年便加入了同盟会。
吴稚晖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
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时,吴稚晖第一时间从欧洲回国,积极奔走,劝陈炯明悔过。爱国的热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1926年的北伐誓师大会上,已年过花甲的吴稚晖将孙中山的遗像和 *** 旗帜亲自授给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并致词以激励全体将士。
吴稚晖最痛恨卖国求荣的汉奸,汪精卫投降时,吴稚晖称汪精卫为“汪精怪”。
吴稚晖非常受蒋介石的信赖,是蒋经国口中的“老师”。
吴稚晖一生的追求就是四个字:教育、科学。
追随 *** 很多年,却一直不肯入官场,生活也很简单,是他自认为的一股清流。
作为民国元老级别的人物,吴稚晖的脾气却非常差,无论是谁、多大的官,只要看着不顺眼,就要骂一顿,可谓是性情中人。
1953年,吴稚晖病死在台北。死前在遗嘱中要求,将其葬在最贴近大陆的地方。
排名第四的,被胡适看不起的李石曾(1881年—1973年)
李石曾,河北人,父亲是晚清的军机大臣,可谓出身显赫。几岁时曾被慈禧抱过,慈禧夸奖道:“此子将来定成大器”。
李石曾和张静江、吴稚晖一样,早年都曾留学或游学欧洲。
李石曾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第一桶金也是在法国取得的。
李石曾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结识了孙中山。
1926年,张静江、蔡元培也入选了 *** 监委。因为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四人关系密切,被称为 *** 四大元老。
1927年四一二事变,李石曾又与张静江、吴稚晖一起支持蒋介石。
李石曾为蒋介石干过两件大事:
一是劝说张学良易帜成功;二是促成汪精卫和蒋介石的议和。蒋介石曾对李石曾说过,除了国民 *** 主席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外,其他官职任李石挑选。李石曾却认为 “做大事,而不做大官”。
抗战期间,李石曾一直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
1949年后到瑞士居住,1956年定居台湾,1973年死在了台湾。
题外话:胡适为什么看不起李石曾呢?
胡适在日记中说的很清楚了:“有一位教育大家信以为真,立刻搭车来上海,准备趁船赶到天津,预备在冯大将军的庇护之下接收京师大学,做八校的总长。他到了上海,才知道那天的消息不确,所以至今还逗留在上海。”所谓“教育大家”,指的自然是李石曾。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