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黎明寺。
计划10月份再去曼谷玩一次,想看看大皇宫、四面佛什么的。研究寺庙的时候发现了黎明寺,感觉很是喜欢。我虽然是个喜欢玩梗很跟得上潮流的年轻人,但不知为什么对于“年轻人觉得没什么看头的寺庙”情有独钟,总觉得待在里面心很宁静。我是信仰马克思的,但是对于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各种宗教信仰都十分尊重,也觉得宗教文化神圣而又美好。那种寄予故人之思或者缅怀先贤英烈的寺庙也很值得瞻仰。
黎明寺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寺庙风格很不一样,只看图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和其他或金碧辉煌或古色古香的寺庙不同,黎明寺的基调是白色的,在泰国的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漂亮。
上个图~
接下来是科(tie)普(zi)的(liao)环节:
湄南河将大曼谷一分为二,很多有名的寺庙都集中在东岸的曼谷,但是西岸的吞武里,仍有一座很具代表性的庙宇名为郑王庙(Wat Arun),又称黎明寺(Temple of the Dawn),是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昭的寺庙。始建于大城王朝,当时名皇冠寺,后改称昌寺。黎明寺位于泰国湄南河西岸的双子都市吞武里城,是泰国著名的寺庙,也是泰国王家寺庙之一。
郑昭何许人也?
郑昭是华裔,祖籍广东澄海县,名信。曾于1768年领导泰国各族人民奋驱外敌,重整江山,并创建了吞武里王朝。他是泰国第41代君王、华裔民族英雄。郑信早年丧父。被邻居昭披耶节基收为养子。昭披耶节基是当朝的大臣,郑信13岁时由养父介绍进宫廷当侍卫,颇有才略,被任命为达府太守,随后仕途坦达,擢升为柏却武里总督。
1760年,大城王朝遭 *** 封建王朝的侵略,当时的大城被围,弹尽粮绝,遂于1767年覆亡。当时,郑昭率兵突围,号召暹罗人民起来抗战,收复失地,百姓纷纷入伍。经过激战,终于收复大城,将强敌逐出国土。暹罗人民对他的爱国英雄行为十分敬佩,拥戴他为暹罗国王。郑昭于1767年12月登上王位,迁都吞武里。郑昭在位15年,励精图治,使国家日益富强,并致力发展与清王朝的友好关系。黎明寺主塔庙堂现供有郑昭王像及遗物,殿内悬有中国式的灯笼。记载着泰中两国的亲缘关系和深厚友谊。
郑王庙与曼谷隔湄南河相望,规模庞大,仅次于大皇宫和玉佛寺。寺庙于1809年竣工,是泰国最古老的的地标之一。10元泰铢硬币的背面就是这座美丽的寺庙。
寺院人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大塔为79米高的婆罗门式尖塔--巴壤塔,建于1809年,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显得古朴而庄重。尖塔的外面装饰以复杂的雕刻,并镶嵌了各种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是泰国规模最大的一座大乘塔,周围尚有四座与之呼应的陪塔,形成一组庞大而美丽的塔群。这些实心宝塔四面凹位都塑有一层一层的佛像。从地面到塔顶,都以各色碎瓷片镶成种种花饰。宝塔的地基部分绘有巨幅图画。佛像造形生动,雕工颇为精细。
仰头隐约可以看到,塔尖处还有一顶金冠,是由拉玛三世下令安放的。
主塔顶部的每一面都有壁龛,供奉着骑着三头白象的天神之王因陀罗的雕塑。
而四座陪塔的顶端都分别供奉着骑着白马的风神。(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开始播放:我身骑白马哟~走三关诶~~我改换素衣哟~回中原俺俺~~~)
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内有佛足印的四方殿、佛塔、王冠形尖顶的门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石像等。
黎明寺最大亮点就是它的塔群了。塔群由1座主塔和4座陪塔组成,主塔象征着佛国中的须弥山,在主塔周围的四个方位,各有一座陪塔,代表佛国中的四大部洲。
塔群通体以白色为基调,塔身以各式各样的中式瓷片镶嵌,配以各种彩绘图案、纯金冠顶。这些颜色和造型各异的陶瓷片都是从中国运过来的,数量多达上百万件,具有显著的明清时期的风格。(感觉这个好漂亮!)
由于19世纪中国的商船到泰国,大部分商船内都会载一些雕刻精美的压舱石,以防止翻船。所以这个时期的寺庙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会有很多中式的雕像出现。
支撑每一层塔身的神像也都有区别。第2层由夜叉恶灵守卫神像支撑。第3层由哈鲁曼神像的柱子支撑。
塔群的西北方位,还有一座大雄宝殿,大殿外有两座6米高的守门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