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常州古桥之一介绍了列入省、市级文保的古桥计67座,另寻访到列入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古桥以及未标任何文保级别的古桥 56座,所有图片笔者现场拍摄。
西庄桥 位于新北区薛家镇薛家市民广场,建造于清代,现保存较好。桥长20.4米,桥宽1.75米,石条长6.8米,宽0.58米,3块条石为一组,桥面共有9块桥石,保存状况良好。
薛家市民广场桥一
薛家市民广场桥二,两桥相邻,均为三孔石梁桥。
顾兴桥位于新北区薛家镇吕墅村委小桥头村民小组,清代,保存一般。有四个桥墩 (水中2个,并排3块),麻石质,桥面为3块条石,两边斜坡也各为3块条石拼成,桥长10米,桥面总为9块条石,三纵一横。
普福桥位于新北区新桥镇,又名马鞍桥,单孔石拱,青石质,桥栏、桥心石缺失,现存状况堪忧。
安家河上桥位于新北区春江镇安家前舍村委前汤村东南,清代,桥呈南北向,跨直挺河,只存原有的石质桥墩,近年由前汤村维修,桥面铺水泥,桥长17米,水中有四桥墩,在常泰高速公路西200米。
崔家桥位于钟楼区新闸街道前进村委崔家塘,南北向跨河,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块金山石的长条石。站柱式并成三块条石撑台四块桥耳,头尾半圆形,金山石质,桥额三个圆圈线楷书刻“崔家桥”.
桥口桥位于钟楼区邹区镇礼河段庄村桥口村民小组,南北方向跨段庄浜,因当地村名被称为“桥口桥”。三孔两墩平板石桥梁,桥墩采用两块竖条石作为桥脚,上面有一根横向条石架在桥脚和桥面之间作为枕石,桥基全部由石块筑成。为了保护文物安全,近年重修。
横山青龙桥位于天宁区横山桥,南北走向,金山石砌筑,独孔平板石桥。桥面用5根长6米、宽5.5米、厚0.3米的条石铺设而成,桥面两侧以条石作护栏。该桥全长约20米,宽3.3米。两侧石栏板书有“青龙桥”字样,桥北远处,芳茂山苍翠绵延,宛若一条“青龙”,故更名为“青龙桥”,并借此与紫霞峰南麓的道教圣地“白龙观”相互呼应。
李巷桥位于武进区嘉泽镇李巷村,东西向跨河,三孔平板石桥,桥全长17.5米,宽1.7米。桥面现改用水泥铺平,桥墩由三块竖石条和一条南北方向的横石条将桥面撑起,造型简单,又科学合理,竖石条中部留有间隙,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加快水流过桥的速度。李巷桥造型质朴,与周边荫郁草木、清澈河流相得益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唯美画卷。
沙石桥位于武进区嘉泽镇降头村沙石桥自然村村与夏溪镇满墩村朱家自然村交界处,南北方向横跨在沙石村外的祥里浜上,故又称“祥里桥”,建于清代中晚期,三孔平板,桥全长12.4米,宽1.4米,中间桥孔宽5米。每段桥面用三块长石条铺设而成,桥墩采用三块竖条石作为桥脚,上面有一根横向条石架在桥脚和桥面之间作为枕石。石桥造型质朴,保存基本完好。据附近村民说,近年 *** 耗费数万对古桥进行了修缮,并加装了护栏。
卢家巷兴隆桥位于武进区牛塘镇卢家巷寨里村北,延政大道南,南北跨河,两墩三孔平板石桥。桥全长21.6米,桥面分三节,每节有两块条石,共有6块条石搭建,南北桥堍各长约2.3米。
东富春桥位于武进区胜西村顺龙河支流胜西浜东首,南北走向,金山石质单孔,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桥。原桥长15米,高4.3米,跨径4.4米,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曾多次倾圮修葺,民国36年(1947)重修,现基本上仍保持原貌,形似湾月,因其雅致,在“胜西八景”中留下了“富春步月”的美名。
陶冶村太平桥位于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庙桥行政村陶冶村,又称陶冶桥,始建年月不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南北走向,纵联分节并列式全拱形花岗岩石拱桥,桥洞呈满月形。原桥长11.4米,矢高2.45米,桥面宽2.38米,桥堍宽2.85米,两侧桥坡石阶各有14级。桥两侧桥额阴刻有“太平桥”及“光绪二十五年”字样。1997年重修,加装铁栏杆。栏板上镌刻“陶冶太平桥”。桥名为“陶冶桥”是因地处林木葱翠,碧溪荡漾,景色宜人的佳境,素以“陶冶身心”传称,故名之。该桥地处古驿道上,是历史上沟通南北驿道常、宜之间的必经之桥,桥堍有一凉亭,称之为陶冶亭。陶冶亭是驿道上太平桥(陶冶亭桥)的配套建筑歇凉亭,称之为“驿亭”。
河口桥位于武进区南夏墅街道港桥村河口,又名河口青龙桥,东西向跨永安河。修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单孔拱石拱桥,全长18.5米,宽3.5米,跨径5米。桥堍、桥面无台阶,呈缓坡状,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桥基青石质,铺设规整。
上店桥位于武进湖塘马杭上店南北向跨兴隆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就有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单孔石拱桥,拱券为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桥面有石栏板嵌筑望柱,桥墩上有“上垫桥”字样。桥长18米,桥面宽2.8米,桥堍宽4米。明、清时期上垫桥处在古驿道,1952年在桥底补石加固,桥下做成反拱,形成圆形桥孔,与新坊桥、南杨桥相似,故又称“月亮桥”。
小钱垛桥 位于武进区前 *** 何家村,当地老百姓也称“丝丝桥”,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民国35年(1946)改建,平板石梁,桥长13米,宽2.4米。
下梅桥位于武进区遥观镇下梅村,三孔石梁,建于清代,现保存较好。
遥观东石桥位于武进区遥观镇通济村石桥村民小组石桥庵旁,东西向跨石桥浜,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单孔平板石桥,全长15.4米,宽2.15米。桥面中部横铺长0.85米的条形麻石,两侧以长条形麻石质石梁嵌边,石梁长3.4米。桥孔为方形,桥基由一条横向、两条竖向麻石石梁及大块石块筑成。桥面北侧石梁上以浅浮雕方式镌刻“东石桥”三字楷书,每字外加圆形外框。两侧桥堍呈缓坡状,铺设麻石板作为路面。近年来对东石桥桥基进行灌浆加固,在南侧建新桥以便机动车通行。
饮马桥又名印马桥,原位于横林镇古运河南岸的杨歧村。杨歧村村北即为印马河,饮马桥东西横跨在印马河上,2019年前后移建至横林高级中学院内。单孔平板石桥,桥全长13.8米,宽1.8米,桥面用三块金山石质条石铺设而成,桥基为青砖、条石混筑,桥侧镌刻“饮马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结体严整,骨力道健,每字外加圆框装饰。据当地史料记载,饮马桥始建于宋代,元至正年间(1325—1368)重建,清嘉庆十四年(1809)再次重建。饮马桥传说与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有关。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回临安途经常州东门外的横林镇,并在此驻扎修整。岳家军在杨岐村外河边饮马,河边留下马蹄印,因此命名为“印马河”,河上小桥也被称为“印马桥”或“饮马桥”,以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追念。
葑岸桥位于横林镇南方村彭家头旁,南北向跨于葑岸浜,故名“葑岸桥”。葑岸桥原石桥,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改建后的葑岸桥全长为36米,两侧桥堍长各3.25米。葑岸桥为五孔平板桥,中孔桥梁跨径为5.90米,宽3.23米,桥面仍用改建前的石构件复盖,桥面正中和两边为竖向的长条形麻石条,除中孔桥面外,左右两侧的四孔桥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桥墩为扁方形的水泥墙体,墙体上采用镂空结构,以减少水流冲击力。葑岸桥原为洛阳东南部村民到横林的必经之路,现新建了横林公园,长虹路距其百米,周边环境幽静,桥下水质清冽。
小塘岸桥位于武进区洛阳镇阳湖村的小塘岸自然村。阳湖大河从小塘岸村边流过,河上有石桥,从村名为“小塘岸桥”,南北向跨阳湖大河。小塘岸桥建造于清代中晚期,两孔平板石桥,桥全长15.8米,宽1.1米。桥面用4块条石铺设而成,其中两块长5.7米,另两块长4.3米。桥墩采用两块竖条石作为桥脚,上面有一根横向条石架在桥脚和桥面之间作为枕石,为典型清代石桥构造。桥堍改建为水泥路面。小塘岸桥造型简单,风格质朴,桥体主要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渡船桥又名竹林桥,位于武进区洛阳镇东序村南,南走向跨创新河。创新河较为宽阔,曾经是当地水上运输要道,可通行轮船,因此被称为“渡船桥”。渡船桥三孔平板石桥。桥全长为31米,其中两边桥堍长各5.5米,南北孔格长6.5米。桥面与桥墩中间置横系石,桥墩以切割整齐的大石块砌成上窄下宽的梯形,以增加桥体的稳固性。为保护文物安全及村民安全通行,已对桥墩、桥基进行灌浆加固,桥面铺设混凝土,桥面置护栏。
吴铁桥位于武进区戴溪马弛村吴铁桥村,东西横跨在于吴铁浜上,三孔两墩平板石桥,桥全长17.8米,宽2.1米,高6米。桥面中部以整齐的青石板横向铺成,两侧以长条形麻石条嵌边,保存基本完好。桥堍路面中部麻石条横向铺成,两侧以长方形麻石条嵌边,一侧路面保存情况较差,桥面两侧砌有石栏,置抱鼓石,部分已损毁不存。南侧桥栏上镌刻“勤丰桥”三个大字。石块砌成的桥墩较窄,以减少水的阻力,可使水流快速通过。正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科增加桥墩整体的稳固性。桥面与桥墩中间石块就是原石栏杆的柱头,仍可看到镌刻的“四树家声”四个大字。近年在老桥北侧1米处造了一座新桥,机动车辆均在新桥上通过,以保护古桥安全。
寺桥位于武进区前 *** 前黄村(原寺桥村),原名景德寺桥,因桥旁有景德寺而名。单孔石拱,分节并列砌筑,东西向跨永胜河。桥身两侧拱圈上端两侧有一对桥耳。桥长23.6米,高5.1米,跨径7.6米,原桥面、桥堍宽分别为4.1米和3.8米。桥始建年代失考,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1978年在原桥面上铺设了钢筋水泥路面,加宽桥面,设置护栏。桥旁景德古寺即“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前身。
庄基桥位于武进前 *** 杨桥老街东首,南北向跨张仙浜,用五块金山石条石铺设成桥面,单孔平板石桥梁。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庄基桥长16米,宽3米,跨径4米,两侧踏步各11级,2011年修缮。
东虹桥位于武进区漕桥镇杨桥村朱家浜南口。东虹桥全长长9.7米、宽2.1米,东西向横跨朱家浜,单孔平板石桥,桥面由三块麻石条拼合铺设,桥孔为方形,桥基由一条横向、两条竖向的麻石质石梁及石块筑成,桥面一侧石梁上以浅浮雕方式镌刻有“东虹桥”三个楷体大字,每字外边加圆形外框。桥墩下现在仍保留有几处系缆绳的眼石,以便船只系缆。
土港桥位于武进区前 *** 杨桥村后朱村民小组北,南北向跨朱家浜,小巧古朴,桥长14.3米,宽1.5米,三孔两柱平板石梁,金山石质,始建于清末民初。桥面分为三节,每节桥面有三块条石铺设而成,目前具备交通功能,现桥面现已用水泥修缮,影响了古桥的原始风貌。桥下由横系石和两块竖向的条石组成,为江南水乡地区极富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
龙塘桥位于武进区前 *** 坊前老街北,南北向横跨在武宜运河西岸龙塘港口。单孔石拱,联锁分节并列砌筑,金山石质,桥全长18米,宽2.5米,桥拱直径5米,桥两边各有14级台阶。桥西侧有一条前几年拓宽武宜运河时堆筑的堤坝,坝的西侧是已经填没的龙塘河。古桥现状堪忧,桥体金刚墙已有多处坍塌,石块横陈,桥面杂草丛生。因武宜运河拓宽,致使龙塘港口后缩,龙塘桥孤立于武宜运河边,运河水浪的冲击,进一步对其造成了破坏。为保护好古桥,已对该桥拱券两侧进行抛石防护加固,可减轻大浪对其直接长期冲刷和汛期高水位时来往船舶对其造成破坏性冲撞。
何氏桥位于武进区前 *** 高梅村河南陈家塘浜南首,又名陈家桥。平板石梁,南北向跨河,长7.5米,宽1.5米,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桥梁上刻有“陈×祥妻节妇何氏舍桥”字样。“节妇”是指在封建社会,丈夫死后妻子因守节由官府奏准,受朝廷旌表的妇女,这是武进古桥中首现以“节妇”名义建造的石梁桥。
下坝桥位于武进区礼嘉镇陆庄村的下坝桥自然村。东西向跨周陈河,据当地《周陈王氏宗谱》记载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桥已建。下坝桥两墩三孔平板石桥,桥全长22米,宽2.8米。原桥面用麻石质石条铺成,桥墩用石块砌成上小下大的梯形,以增强桥的承重力。现已加铺水泥路面,桥墩采用灌浆加固,桥面两侧置水泥护栏,以保障通行安全。
周水桥位于武进区礼嘉镇建东村,南北向跨建华河,“周水桥村”村故名,三孔平板石桥,全长21.8米,宽1.5米。桥面金山石质,第一段中部铺以方形石板,两侧以长石条嵌边;第二段以三条长石板铺设而成,桥墩以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方形,其上有两条长石条横置作为枕石。
通利桥位于武进区礼嘉镇镇区南大河桥旁 ,三孔石梁桥。
东洋湖桥 位于雪堰镇东洋湖村,三孔平板石梁桥
武进雪堰镇一带水乡阡陌,河网密布,在上世纪初桥少河多,村民交通极不方便。相邻的无锡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捐资造了 万寿桥,跨雅浦河;河东桥,跨河东浜; 河西桥,跨费巷浜;周渡桥,跨龙游河; 顺塘桥,跨龙泉河;怀德桥,跨武进港; 小江桥、桐江桥,跨莘村河; 绣衣桥、凤翼桥,跨武进港; 故城桥,跨阖闾城护城河等十余座桥梁,皆用当时最好的钢筋水泥建造。
周渡桥
绣衣桥
凤翼桥
年嘉桥为武进漕桥与宜兴万石界桥,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三孔石梁桥,花岗石质,两桥墩采用一道横向石梁和三道竖向石条架成。
迈步村桥-武进区湟里镇迈步村南,西临孟津河,桥拱混凝土结构,桥基存古桥构件。
毛家村无名桥,位于礼嘉镇毛家村南,礼毛路口,南北向跨河,连毛家桥村和下田舍,原有桥基,桥面重修铺设水泥板。
老弋桥位于天宁区红梅公园西南角,又名云影桥,始建于唐,南北跨向,玄武岩石质,桥中央有螺旋纹龙门石。1986年在广化街拓宽,迁移至红梅公园内,并更名为云影桥,现保存较好,红梅公园文笔塔附近多种造型的桥梁有15座之多,以老弋桥即云影桥历史最为悠久。
近园三跨平桥麻石质,无台阶踏步,长6.1,宽1.15米,有桥墩2个,每墩石柱3根,2纵1横,桥面至水面1.4米,桥栏高0.4米。平桥东接池中间假山小岛,西接南北向的西廊。
近园大拱桥:麻石质,东西向,东西各六级台阶,上有桥栏,栏柱8根,桥长4.8,宽1.6米,拱直径2.0,拱矢高1.1米。
近园小拱桥: 容膝居右前方有两座并列拱桥,其中小桥是由三块花岗岩凿出的圆拱和踏步,是江南园林小桥中的精品之作。小石拱桥紧靠大石拱桥北侧,为恽南田设计,麻石质,东西向,东五西四级台阶,无桥栏,桥长2.4,宽0.63米,拱直径1.51,拱矢高0.86米,贴水而建。
约园三孔梁桥
约园曲桥
未园垂虹桥
庄氏济美堂榜眼桥
探花桥
民元里状元桥
武进县学泮池桥
金坛东石桥
金坛区文保控制单位名录中有红庙头桥和东石桥。笔者在2014年的金坛古桥寻访时,红庙头桥已消失在开发区汽车城的工地中,可惜未留有图片,所幸东石桥尚在。东石桥在常州文物信息网文保控制单位中注明年代是清代,而在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集中巡查统计表(金坛128处)中注明年代是唐代。若确是唐代,就是金坛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了,其它几座据考建桥时间最早是宋代。
东石桥位于金坛区薛埠镇仙姑村委东石桥村,东西向,长10余米,宽约3.5米,净跨近3米,桥心石保存尚好。就桥的主体构建形制和风格,应建于明代以后。桥向西经仙姑村可直达茅山,向东经直溪镇和清培村的本善桥,可达金坛老城,这就是金坛通往茅山烧香的古道。年代久远的古桥古庙能保存下来的都经过多次修缮,东石桥两侧桥墩有明显现代修缮的痕迹,东石桥一直使用到2010年,在北侧建了新桥。金坛的庄城桥,本善桥和东石桥能保存至今,特别是经历近些年的大拆大建,共同的原因就是保旧建新的理念,这也是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多年来所倡导的解决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矛盾的方法之一。
溧阳:弓背桥 、利济桥、水东石梁桥
弓背桥位于溧阳市戴埠镇横涧村。在常州实地寻访到百余座古桥,最喜欢这座薄拱弧形古桥,纵联并列和分节并列混合砌置,乱块石叠砌,有拱无眉,疑是宋元形制,横涧一跃,古朴沧桑又不失玲珑雅致,极简的美学思维具赵宋遗风。
利济桥为三孔桁架式石桥,东西向跨河,并存有碑亭,现为溧阳市历史建筑。
水东石梁桥位于溧阳水东桥南侧,金山石质,单孔石梁,桥无名无文保碑牌,暂称为水东石梁桥 。
除了我实地寻访到的这123座古桥,从各种资料寻找蛛丝马迹,常州可能还现存有以下二十多座古桥:新北区新桥镇的白家桥、郭塘桥、春江镇的过江桥、沙沙桥、长生桥、种豆桥、老高墅桥,孟河镇的通济桥、天宁区郑陆镇的白茅塘桥、便径桥、吉祥桥、西成桥 、双庙桥;武进区礼嘉镇的兴隆桥、沙石桥、前黄的永平桥(已拆旧建新)、牛塘的三涡桥、遥观的社塘桥、雪堰的慈航桥、钟楼区新闸的南庄桥、市区荆川公园的一泄桥、劳动中路附近的龙游河桥等有待现场寻访查勘。
最后聊聊常州运河上的古桥:白家桥、西仓桥、文亨桥和惠济桥,历史上并称常州运河四大古桥。
白家桥,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原位于延陵中路白家桥路段,单孔石拱桥,横跨京杭大运河,原名政成桥,历年重修。因桥南为明兵部侍郎白昂子孙聚居地,白氏后人捐款而得其名,是古城东门外连接采菱、雕庄、遥观的主要桥梁。1984年结合大运河整治,该桥拆除,原址新建现代化的立交桥“政成桥”,2008年“政成桥”再恢复“白家桥”名,2014年又拆除 ......
西仓桥,原坐落在西直街西端,跨京杭大运河,号称“京杭运河第一桥”,连接西圈门和三堡街。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此段因囤积漕米为仓,又称仓桥,为三孔石拱桥,两边各有台阶47级,为常州最高的运河古桥。1986年因运河通航需要而拆除,按西仓桥原型2 /3比例移建舣舟亭公园内半月岛,即现在的广济桥。
文亨桥,原位于表场码头西段大运河上,始建于明嘉蜻二十七年(1548),系三孔石拱桥,1987年因整治运河拆除以原桥2/3的比例移建于小水关口,即现在看到的小号的文亨桥。
惠济桥,原跨万安桥东约100米处的大运河上,是常州跨京杭大运河最大单孔石桥,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至清道光改建为石梁单拱桥,桥长53.6米,宽6.2米,桥面标高10.11米,两面各有桥联,1990年拆除,石料下落不明,一说是被用于维修材料,无论怎样都甚是可惜。
常州的西仓桥、文亨桥、白家桥、惠济桥这四座规模巨大的石拱桥同时出现在一个府台级的城市中,在中国是少见的,现状是一桥被拆,一桥失踪,一桥改造,一桥移建,可惜了。
令人唏嘘的是常州运河四桥因为苏南运河常州市区段拓宽而移建或消失,仅仅20年后运河再次改道而成为景观河,如果当时多一点文物保护意识,运河早规划改道,古桥就能保护下来,能像湖州双林三桥、无锡清名桥、苏州宝带桥、吴江纤道桥、安民桥、安德桥或镇江虎踞桥一样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或大运河的世界遗产点,不至于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常州连一处世界遗产点都没有被列入,甚至没有一处列入全国文保。
湖州双林三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作为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桥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民族的文化艺术,承载着江南人“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回忆。
许多民间古桥虽被弃用,但还保留着巧妙的构造、质朴的外形,历经几百年风雨而不倒,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和创造精神,是一种文化积储的阐释。我们有许多古桥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甚至以发展的名义把它们移建别地,或者任由坍塌与消亡,甚至倒卖。这是对古人先民的不尊重,是对文化艺术的不尊重。论其根由,并不全在发展上,而在文物保护的意识上,在文化艺术内涵与品位上,在城乡发展的规划上。
这种痛处,就如近几十年来古桥的大量消失,理当受到谴责与批判。历史文化遗产是过去留给现在的礼物,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把这份礼物献给未来。
参考资料:
1.孔庆普.中国古桥结构考察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王家伦、谢勤国、陈建红.苏州古石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严波、丁治中 .常州古桥文化研究及保护[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4.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江苏省文物局
5.华夏古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