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粤剧,英文名为 “Cantonese Opera”,发源于佛山,是以粤语方言演唱的广东传统戏曲剧种,并流行于珠三角地区,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海外的唐人街,粤剧流行于粤语的华人聚居区。粤剧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并受到了戈阳腔、昆腔、汉剧、徽剧以及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而发展,与广府语言文化相结合,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岭南传统文化特色。
表演形式--粤剧的表演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四个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1. 唱: 是指唱功,主要分为平喉和子喉。平喉是指平常说话的声调,主要是小生的表演唱功方式;子喉是指比平喉的调子高八度,常常以假音而作为女性的声调,主要是花旦的表演唱功方式;而大喉是指使用粗犷的声音。
2. 做: 是指做功,又称为身段,其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3. 念: 是指念白,主要用说话来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4. 打: 是指武打,主要为舞水袖、水发、舞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
行当 -- 粤剧的行当主要划分为 “十大行当”,即末(含公脚与总生)、净(二花面)、生(含正生和武生)、旦(正旦)、丑(含男丑和女丑)、外(大花面)、小(含小生与小武)、贴(含花旦和小旦)、夫(老旦)、杂(含六分,拉扯等类型性群角);“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 *** 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 粤剧行当:末 )( 粤剧行当:净 ) ( 粤剧行当:生 ) ( 粤剧行当:旦 ) ( 粤剧行当:丑、外、小、贴、夫、杂 )化妆--粤剧传统化妆一般是先拉起脸部皮肤,然后用布条扎着头发,之后再用白色颜料画了底稿,确定线条是否对称工整,最后才填上其他鲜艳的颜色。化妆颜色主要分为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忠直,白色代表奸险,蓝色代表凶猛,黄色代表干练。
戏服 -- 粤剧早期是模仿明代时期的衣冠样式,而到了清代时期,由于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因此服装制度受到京剧的影响;传统粤剧服装主要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1.蟒:蟒是帝王、将相、后妃、大臣专用的礼服。
2.靠: 靠是男女武将用于作战场合的戎装,也称“扣”“甲”,分为“大靠”“小靠”,或称“硬靠”“软靠”。
3.褶子:褶子是广泛使用的便服,粤语又称“海青”“斜领长衫”“道袍”,不论身份高低、文武、男女都可以穿着。
4.开氅 :开氅称“海长”,是高级武将、权臣的闲居常服,适用于男性。
5.官衣: 官衣是中、下级文职官员的官服,粤语又称“圆领”或“补子”。
6.帔:帔是帝后、官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穿着的便服,粤语又称“帔风”。
7.衣:衣又称“坐马”,是轻便的武服,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英雄豪杰、衙役狱卒都可以使用。
(粤剧戏服)(粤剧戏服)头饰 -- 粤剧的头饰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不同的用法、制作方式、配戴以及保养用具。
(粤剧的头饰) (粤剧的头饰)红船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剧的戏班常在广州沿海巡回演出,为了方便行程,栖身于红船。因此又称为红船戏班。
八和会馆是由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所建立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是在清朝光绪年间( 1889年)建立而成,落成于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一共分为八堂,分别是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随着粤剧的不断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不少的分会馆,香港在1953年注册成立 “香港八和会馆,新加坡八和会馆前身为 “梨园堂”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7年),於光绪年间(1890年)更名为八和会馆。还有其他会馆,“澳门八和会馆”、“美东八和会馆”以及 “英港怡情雅聚”等。
(广州八和会馆)著名曲目:《帝女花》 《紫钗记》 《牡丹亭惊梦》 《六国大封相》 《醉打金枝》 《双仙拜月亭》 《再世红梅记》 《红楼梦》等经典曲目。
(粤剧经典曲目-- 帝女花)粤剧代表人物:著名的编剧家有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驹荣、廖侠怀、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关德兴、罗家权、陈皮梅、芳艳芬、余丽珍、邓碧云、麦炳荣、任剑辉、白雪仙、红线女、罗家宝、龙剑笙、梅雪诗、郭凤女等等。曲艺方面,有四大平喉之称的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张月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的娱乐方式是各式各样的,粤剧受到了流行音乐市场的冲击,如今粤剧人才青黄不接,因此粤剧除了自身要与时俱进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的结合时代潮流,并在宣传方面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戏剧文化,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