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年9月起,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施行,禁止和限制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有了明确时间表。塑料袋、食品包装袋、玩具……塑料似乎包围了我们的生活。“无塑料生活”是怎样的?仅有百年历史的塑料制造了哪些“白色污染”?用各类材料代替塑料,各国又有哪些新实践?
“无塑料”生活是怎样的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与十几年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一系列新规定不再只针对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等被纳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范围。
离开了塑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为了看看塑料制品对我们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少网友体验了一天至一周不等的“无塑料生活”,并且在一些论坛发布了体验报告。
农贸市场成为塑料袋“重灾区”。来源:新华社
“带着我的帆布袋到了超市后才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果蔬全部都是塑料包装,上面贴上价格标签。就算没有塑料包装的,最后也要装到透明的塑料袋里称重结账。此前每次来超市都觉得完成这些步骤顺理成章,从没注意塑料包装这件事情。”网友司徒醒醒在网上这样分享。
超市到处都是塑料薄膜和包装袋等,这条“无塑料”之路行不通,不少人选择了去菜市场。“自己带上环保袋,体验下来,蔬菜、水果称完可以直接放入,但是买肉的话似乎又少不了塑料袋。”“90后”小仪表示,不嫌麻烦的话可以用专门的环保袋装肉类制品,否则只能吃素了。
司徒醒醒还发现了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垃圾,需要使用垃圾袋。直接将家里的零散垃圾不经过垃圾袋这一环节,直接倒入小区垃圾桶,似乎不现实。为了将“无塑料生活”贯彻到底,她选择了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垃圾袋。
“每天用的纸抽是塑料包装的”“便利店里的饮料基本都是塑料包装”“我的刷牙杯也是塑料的”“买的新书,都用塑料薄膜包装好”……不少网友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参与“无塑料”生活体验,带着“放大镜”寻找塑料制品,他们平时不会注意这些。
它成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制品中,塑料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刚被发明时,因为其轻便和实用,曾被称作“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后来在英国《卫报》一项评选中,它又获得“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的称号。
新版“限塑令”能否管住小小塑料袋?来源:新华社
塑料袋使用方便,高需求量促成了高生产量,可是“用完就扔”,无节制的使用,反而使得塑料袋成了“白色污染”。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塑料产生的问题。每年,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土壤等,海洋动物、野生动物、我们生存的环境,甚至人类自身都成了受害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分钟发送出将近200万个一次性塑料袋;到2021年,全世界将售出5000亿个塑料瓶,但回收量不到一半。科学家们发现,海底沉积物中有着形形 *** 的塑料污染物。据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制品被丢弃到海洋中,成为海洋里的“垃圾”。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超过鱼类。
由于塑料的物理化学结构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数十年至数百年都不会被分解,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数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不仅如此,它还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形式出现在食物链中,进入饮水中和餐桌上,影响人类健康。虽然目前科学上尚无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但它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并模拟了塑料进入全球陆地和水体的过程。他们发现,到2040年,即使采取有效的行动,仍有约7.1亿吨塑料污染物会进入环境中。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
来源:视觉中国
“限塑令”走过十余载
随着对塑料垃圾危害认识的加深,中国将减少使用塑料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并且通过“限塑令”等政策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我国的“限塑”之路历时十余年。1986年,中国在铁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但大量白色餐盒被丢弃于铁路沿线,带来严重污染。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直到2008年6月,“限塑令”正式实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有两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即日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今年,新版“限塑令”的力度和范围更大。到今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专家表示,为生活“减塑”,不仅需要 *** 积极行动,制定政策规范和实施细则,也需要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消费者养成了自备购物袋的习惯;去餐饮店时,尽量不用一次性吸管等塑料制品。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一些餐饮企业改造冷饮杯盖,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组合,替代了吸管。一些连锁超市开始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开展商品包装的设计优化,以便消费者直接手提。
新材料替代塑料
新版“限塑令”的出台,值得更广泛的期待。在“限塑”倡议下,人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在寻找塑料替代品上,世界各国也有许多新尝试。
英国正在研制一种能进行生物降解的环保塑料袋,希望以此替代常用的一次性塑料袋,减轻废品对环境的压力。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甲壳纲动物身上都含有一种“壳聚糖”的成分,其中以龙虾壳中的壳聚糖最多,最大特点是无毒、易降解。 墨西哥开发芒果皮,成为塑料替代品之一。科学家偶然发现芒果皮的韧性具有开发价值,于是在果皮中添加淀粉及其他化学材料,研制出一种替代塑料的“芒果皮合成品”。这种材料的韧性和硬度与塑料的相似,不仅造价成本低廉,还可以自然降解。
泰国一家超市想出一个减少塑料包装的妙招,用香蕉叶代替塑料包装。香蕉叶在泰国非常容易获得,使用成本低,相较于其他塑料替代品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产品。印度尼西亚的企业用海藻材料代替塑料包装,这和泰国使用香蕉叶的思路不谋而合———因地制宜,多且易得。
在美国利用本国丰富的玉米或土豆淀粉制造购物袋时,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西红柿皮经加工后也可以做成能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意大利是欧洲的农业大国,西红柿产量大。科学家认为,从西红柿废弃料中,特别是皮中提取复合糖化物最终制成包装袋,很有发展前景。
作为“牛油果大国”的墨西哥,每天扔掉几十万吨牛油果核,处理牛油果核费时又费力。科学家在其果核中添加淀粉及其他材料,研制出一种可以替代塑料的牛油果吸管。在废物利用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新吸管仅需6个月便可降解。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可降解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中。“限塑”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