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去年一年里断断续续写了七八篇影评,还有一些很好的电影也特别值得说一说,但是因为我犯懒,然而终究还是没有写出来。于是就想一年过去了做个复盘吧,选了一下我心目中2017年度的十佳电影。
先说一个标准,选择电影的范畴是2017整个自然年,在中国公映的电影,有些电影很早就在国外公映了,我们以在国内的时间为准;另外这个电影一定是我去电影院看过的,例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上映时我当时因为忙一些事情没能及时去看,电影排片又少下线又早,最终没能看成,所以我就不把它放在年度十佳中了,我觉得我必须付费观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有资格评价它。先晒票根为敬:
另外还需要说一下,所有的电影评判都是我的主观审美,我既不是影评人也不是行业从业者,我只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讲出我自己的感受。如有异议,你是对的。
·降临(1月20日)
如果说《星际穿越》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那《降临》就是一首隽美悠长的抒情诗。
电影刚上映的时候出现了一波不小的负面口碑,观众们都在吐槽,以为是什么外星科幻片,结果没什么大场面;另外看的也是一头雾水,剧情难以理解。
其实没有大特效、大场面,不代表电影不美、不优雅。至于难以理解,确实是这样。想理解这部电影,首先要懂得这部电影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体现的是人类认知功能(也就是思维、认识世界和概念的能力)的反映和结果,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简单来讲就是女主学会了外星人的四维文字,她也具备了感知四维空间的能力,于是电影中会出现众多时空错乱的景象。电影的展开不是我们所任认知的线性时间,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艺术表达打乱时间线,而是展示了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四维生物脑海中的世界。所以这部电影是必须要到最后才能看懂的,包括她女儿是怎么回事,跟商将军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对于观众的体验来说就比较差了,很可能到最后才是一头雾水。
特德·姜的这部科幻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因为这里面的时间线就跟外星人的文字一样,是一滩的,如何理解“一滩的时间”,对于我们人类这种三维生物来说实在是太复杂了。这就是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科幻创作的另一个理论——人想象力的局限性——人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现实进行想象,只是对客观现实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人的大脑无法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例如小说里面这样描述外星人的文字:“他们的句子书写起来不是一个一个挨着排,各自独立,互相有个区分。它们的句子是将组成该句的每一个字结合到一起。为了方便结合,它们旋转这些字眼,或者对字眼作出种种变形。”我觉得电影通过这种水墨画书法呈现,虽然确实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那种程度,但也已经是能在人类认知的范围做到最好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并把它评为了年度十佳的原因之一,因为我觉得在人类想象力的限制内,导演已经很好地像我们呈现了什么是“一滩的时间”了。
除却这些,这其中对于宿命论的探讨,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是一唱三叹。这里面一个外星人和女主是相互呼应的,其中一个外星人既然是四维生物,生活在“一滩时间”中,肯定会预见到自己来到地球会遭遇意外重伤致死,但他还是毅然前往。所以我们的女主也预见到了自己女儿会英年早逝,但她还是毅然选择赋予女儿生命和二十多年的美好时光。电影中有一句话我非常非常喜欢,送给我们所有人:
“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爱乐之城(2月14日)
单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部美国版的《逐梦演艺圈》和《前任3》,不过真看看这几部电影,你就能明白选题内容没有高低,但是制作水平能决定一部电影是拿奥斯卡奖还是豆瓣评分不及格。
《爱乐之城》是一部慢节奏的抒情电影,传递的是感觉和意境,跟《银翼杀手2049》类似,可能会让我们的观众感觉有些无聊。我记得电影上映的时候是情人节,都是情侣来看,整个电影院座无虚席,但是我前面至少有十个人在玩手机。看不进去这种电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相信,看进去电影的每个人都会想起某段往事;我也相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很多人,但绝对不是现在正在陪你看电影的那个他/她。有人说这不是一个Happy ending,最后男女主角还是没在一起。然而这就是我们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终于不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套路了(也反映了观众的审美诉求在螺旋式上升)。
这种感情态度是我工作之后才想明白的事。我一直是个执念很重的人,比如高中的时候对初中的某个人放不下,大学的时候又对高中的某个人放不下……结果全都错过了当下最该遇到的人。后来我明白了,不用再那么纠结过去,能够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最完美的人生,别无他求。
有很多时候我过于执念与过去的那个她,到后来发现环境变了、生活变了、你们都变了,物是人非,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了。看到了当下,再想想过去,更有一种幻灭的痛苦。余秋雨有一篇散文《老屋窗口》,里面写他童年最要好的两个玩伴的现状“这次买你家房子的正是我的儿子。我不出面,是怕伯母在价格上为难……”“成天干粗活,又生了一大堆孩子,孩子结婚后与儿媳妇们合不来,分开过。成了老太婆了……” 寥寥几句话,把童年全都写没了,杀人诛心。
所以说我看开了,过去确实美好,过去的那个人也曾是你生命中的天使,但是一切都是过去的,还是要着眼于当下,憧憬于未来,在当下也找到那个“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对于以前的种种纠葛,就是坚决不见面,坚决不动“再续前缘”的念头,虽然说都在北京;我甚至与连同学聚会都不太愿意去了,就是因为这种幻灭感太虐心了。因此《爱乐之城》传递的就是这种感情观我很认可: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珍惜曾经的那份美好,但随着路越走越远,终究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对于庄子这句话一直不太能理解——可以说全世界都不太理解,所以流传于世的更多是“相濡以沫”,后半句反而被大家遗忘了。然而《爱乐之城》告诉我们,“相忘于江湖”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一位“屡试不第”的演员,一位落魄的音乐人,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遇到彼此,可以说是一生的幸运——还有什么更多的奢求呢。最后分开,也是因为他们的事业发展不匹配了,时间“不正确”了,最终他们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路——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这部电影对于北漂的年轻人恐怕更有感触,看两个人从一无所有,在洛杉矶“洛漂”追逐未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能找一个一起奋斗的人,这对于在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最好的礼物了吧。试问哪一个男生不期待着“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哪个女孩子不憧憬着“莺唤屏山惊睡起,娇多须要郎扶”呢?
最后还是吟两句诗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金刚狼3(3月3日)
在把《金刚狼3》列为年度十佳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太戳心了,太虐了,太打动人了;但就是因为太打动人了,我反而觉得导演会有一些投机取巧。因为他知道,就这样拍就能虐死你,就这样拍就能让你哭的稀里哗啦的。
但是这种叙事技巧没有可复制性的原因在于,金刚狼和老X战警系列是用十数年的时间祭奠,只有这样举世无双的休·杰克曼,只有这样无法复制的金刚狼,只有这样深入人心的X教授,才提供给了导演能把虐心玩到这样极致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在,单纯玩一个“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英雄迟暮的梗是玩不成这样的效果。这种嫌弃导演“投机取巧”的做法有不少个人感情因素在其中,因为坚信狼叔的告别之作,应该有一个更加光芒万丈的结局。总认为导演是可能有一种更复杂的操作来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答卷的,而这种搞得这么虐心这么悲凉,有狼叔这个形象在这里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但是后来转念一想,没有必要因为个人感情抹杀一部好片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金刚狼3》都是整个系列电影的最佳,甚至再整个超级英雄题材中,除了诺兰的蝙蝠侠,也很难找到一部艺术性能与之匹敌的电影。但真的是“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啊。我觉得X战警系列中《逆转未来》这样处理也是非常出色的,老一代的X战警如何告别,我认为《逆转未来》提供了另一个很优秀的思路。
《逆转未来》里万磁王和X教授又在一起并肩战斗,而且这时候万磁王已经不带头盔了!最后哨兵来袭,万磁王成为了最后一道防线,结尾万磁王和X教授释然相望的镜头和小女孩放倒十字架变成X都注定要成为这个系列最经典的几个镜头。艾瑞克与查尔斯做了最后的告别,漫天风雪之中站在了悬崖之上,直面最后末世的裁决。这个场景跟《金刚狼3》的最后一战如出一辙,每当看到这类镜头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这段唱词: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摔跤吧!爸爸(5月5日)&天才 *** (10月13日)
《摔跤吧!爸爸》,在我心目中大概6-7分的样子。后来在网上看了无删减版(删减长达29分钟),不由得感慨真的神作,必须给9分。删的部分都非常重要,能让影片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比如说里面有父亲深夜给女儿 *** 脚的镜头;有父亲为了训练女儿参加全国比赛而不得不辞职的镜头:
种种细节都非常重要,建议大家去重温一遍未删减版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在网上竟然遭受到了一些非议:
我是不太明白网上某些自称“女权人士”的脑回路,这么明显的一部女权电影竟然还会被批直男癌、父权,毛主席说过搞斗争要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怎么感觉这些所谓的“女权斗士”总是在团结一小撮、打击大多数呢。其实电影里说得非常明白,整部片子的题眼就是这一幕:
这就是社会现实。印度是一个极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极端地下。印度嫁女儿是一笔相当巨大的开销,根据几年前的数据,印度普通农民家庭嫁女儿所需最低的嫁妆是2万美元-4万美元左右(而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也不过一两千美元),嫁妆多少意味着女性在婆家的地位。这是因为婚姻,是这些女性们在一个极端畸形的男权社会中唯一的上升途径,高额的嫁妆,就是女性与女性竞争的结果。如果拿不到合适的嫁妆,印度男人是可以烧死自己的妻子。据统计,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的要求而丧命,更多人致残或身体留下永久的伤害。进入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仍以每年4.4%的速度增长。所以在印度“祝你生个女儿”是一句恶毒的诅咒,一个女儿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产生了一笔巨额的负债了,所以印度农村溺死女婴的现象非常严重。
上图是印度工地的女性,经常她们需要养活不工作的丈夫而做一些男人必须从事的体力活,这就是极端男权社会的现象。电影中父亲这句话再直白不过了,这句话也让整部电影的思想性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所以说明白了父亲带领女儿们拼命练习摔跤的意义了吧?客观现实就是如此——你就是社会底层的穷人,你就是极端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所以你必须要有这样的付出,必须要拼死拼活的训练,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说白了女儿们就是在父亲的带领下反抗命运,父亲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就是他们的先锋队,给她们划出了一条阶级晋升的明路。看影片里村民的嘲笑(也是被删减部分),就知道父女们面临的是怎样的处境了:
至于有些评论说什么剥夺了女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电影里面说了父亲只训练他们一年,最后女儿们是看了好友的婚礼被那一段话触动了,自己去主动刻苦训练。她们也明白了,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就是要用血和汗去换。这就是底层人民——无论是印度妇女还是穷人的共同宿命。
类似这种言论很具有代表性,现在网络上的小资产阶级弥漫着一种浓烈的巨婴病,他们一般家境中上,小康无忧但也高不到哪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上面全是“坏人变老了”,下面全是“熊孩子活该被踹死”,中间就是社会愧对我人生好艰难丧丧丧丧一丧到底,说白了就是日子太好了惯得,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来。小时候我姥爷就经常骂我:“你说你好吃懒做,天天想着不劳而获,哪有那么好的事,那人人都做皇帝好了。”长时间的一种准优越的小康生活让小资产阶级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种生活需要靠怎样的努力和拼命来得到。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能督促孩子努力,还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生活,那穷人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就不要生孩子咯:
看嘛,现在“精英社区”的主流观点是你要是穷你连孩子都不配生,生而为人,你很抱歉,就别要这个生育权了。更别说教育孩子了,让孩子起早贪黑的参加体育锻炼更是犯罪。这是一种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的看法,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傻白甜”,不是所有人都能生活在城市的康庄大道下,从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路走过来,高考没考好不要紧出国读个书,回来了靠家里关系去个银行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再让家里介绍相亲、付房子首付然后就这么岁月静好地活下去……不好意思,这是少数人才能有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竭尽全力。
按照某些人的观点,不能这么拼命不能这么压榨孩子不能这个不能那个,那合着底层人民就该一辈子烂在泥里看不到上层空间的太阳了?阿米尔汗带着两个女儿这么拼命,就是用血和泪拼出了一条上升通道,这是底层人民注定要付出的代价。不要说女儿们的辛苦训练了,即便是父亲,也要向这个社会、这个客观现实低头:
毛主席说过,吃饱饭是首要的问题,父亲为了自己的生计放弃了理想选择了工作。他解决了吃饭问题,能养活四个女儿,自然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就有了让女儿去追求梦想的权力。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要付出,必须要超乎常人的付出。凭借着艰苦的努力、坚定的意志和一点优秀的基因,女儿们终于获得了向命运说不的权力,她们不用十四岁就匆匆嫁人,不用一辈子与锅碗瓢盆为伴,她们有足够的实力去选择自己的伴侣选择自己的人生,她们更向世人证明了男孩子能做到的成就,女孩子同样也可以。父亲也实现了为国家培养一位世界冠军的梦想,可以说,他们已经非常棒了。
关于网络上对《摔跤吧!爸爸》的种种争议,我想起了一部国产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与印度的女孩子通过摔跤改变命运一样,我们国家穷人的孩子们也有一条给他们的上升渠道——教育。
《背起爸爸上学》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根据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电影中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石娃该上小学时,正值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石娃刻苦读书,考进了省城的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石娃想放弃读书,父亲为了不拖累儿子尝试自杀。最终石娃决定背起爸爸去上学。
为什么我看了《摔跤》之后想起了这部电影呢,大三的时候,我在学生会里分管辩论队,有一次辩题就是跟《背起爸爸上学》相关。在讨论的时候,一些辩论队员发表了如下的看法:石娃的父亲既然丧失了劳动能力,那石娃就应该放弃学业尽早打工,你说家里都这么穷了父亲都这样子了还有什么书好读呢,赶紧打工挣点钱不好么,再说读书读出来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这些观点获得了辩论队成员的广泛认同,我有一点感觉很不对劲的地方当时没有想明白,现在我想明白了,这至少反映了三层社会问题:
第一是社会的割裂,是准精英阶层对下层人民选择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重点大学里,还是辩论队,肯定素质都不差,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穷人接受教育是浪费,早早打工不行么,说白了就是对穷人连一条挤破头的上升渠道都不肯给你了,你要努力向上爬就揶揄你,就跟《摔跤》的某些评论一样:不明白你们底层人那么拼命干什么呢,烂在泥里不好么?第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既然在重点大学的辩论队里,能达成这种共识,说明没有这样穷苦的孩子在我们的辩论队里,否则他肯定会用自身经历来反驳这样的意见,虽然说样本量小了点,但是以小见大这也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社会上升渠道的狭窄,即便读了大学出来,也很难找个好工作,所以辩论队员的观点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他们肯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认为读一个大学跟辍学打工相比不会产生什么阶级晋升的差异——这也是广大农村中“读书无用论”的根源。这些才是最可怕的问题。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看不同观众群体的反映,以及这种反应背后所代表的社会问题,是我们最值得分析的地方。
《天才 *** 》的题材有一定的相似性:《天才 *** 》:“政治正确”的结局是个败笔?我不同意
文章特别长,这里就不再复制粘贴了,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敦刻尔克(9月1日)
我超级超级超级喜欢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敦刻尔克》和《银翼杀手2049》并列2017年度最佳。
关于敦刻尔克的历史,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一次狼狈的撤退,却称得上是奇迹般的胜利?英国人真的卖队友吗?》这一篇文章虽然没怎么谈电影,但是驳斥了一些当时网络上对于敦刻尔克行动的偏见。我在那篇文章中说的很清楚,为什么英法联军被围困在敦刻尔克了——绥靖政策养肥德国——纳粹入侵波兰英法西线看戏——战略战术失措——法国权贵卖国——英国上层投降主义摇摆不定。但是最后那四十万军队成功撤离,算不算伟大的胜利嘛,当然算了啊。但是那算是谁的胜利呢,肯定不是那些愚蠢的权贵们啊,电影里展示的还不明白么,是无数个英国大叔那样的普通人民(当然还有一些盟军士兵的奋力阻击),才造就了敦刻尔克的奇迹。有一群人看都没看过这部电影就开始黑,说什么美化英军,把失败的撤退吹成伟大的胜利,诺兰跪舔英国 *** 这些乱七八糟的,这种人跟那些无脑的美分、国粉没啥区别,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没有英国人民的英勇付出,就没有敦刻尔克的奇迹。就像陈毅元帅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而敦刻尔克的胜利,是英国人民用小船船划出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属于全世界人民。整部《敦刻尔克》都处在极端压抑的气氛中,电影最后一刻,海面上千帆竞逐,英国人民的救命船到了,到此情绪才彻底的释放。但凡有一个正常情感的人,都不会不为此而感动。我也不禁吟了两句诗: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所以敦刻尔克的落脚点就是:上层权贵都是SB,人民群众拯救历史——上哪里找三观比这个还正的电影嘛!
《至暗时刻》也是这样嘛,虽然说丘吉尔是个死硬的精英右派,但是往上面一看,内阁全尼玛是投降派,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他只能去底层人民那里找力量呗。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知道,虽然这两部都是好电影,而且他们所表达的“唯物史观”是相似的,但是《敦刻尔克》的良心是好的,《至暗时刻》的良心是坏的。后者强行美化历史,让一个帝国主义者、死硬的右派,为当今社会的“白左政治正确”站街。丘吉尔还跟一个黑人小哥握手?这大概就跟五十年后好莱坞拍了一部电影,里面有川普跟 *** *** 舌吻的情节差不多。先去查一查丘吉尔生前是怎么说非洲和印度的吧。所以说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喜欢《至暗时刻》,不会把它划入年度十佳。从电影角度来讲,我认可《至暗时刻》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我要批判它刻意美化的价值观,就跟我当年写《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影评一样。
另外还有些人说我看电影总往“政治”上面谈,但“意识形态影评”本身就是影评的重要流派啊,也就是中国网民总是耻于谈什么“政治”,也不知道啥时候养成的习惯。我们无产阶级从来就是这么 *** 裸,不遮不掩。
再说回《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争议我也能理解,一方面并不是诺兰固有风格的片子(也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悬疑片”),另一方面也不是大场面大特效的战争片,所以观众看完之后总觉得缺点什么。此外,三条时间线相交错(一小时,一天,一周),如果不多刷两遍可能真的很难缕清楚。其实这部跟《爱乐之城》也挺像,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情绪和感觉,节奏、配乐、频繁晃动的镜头,再加上压抑的天空和昏暗的阳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炼狱般战场上的窒息感。
还是那句话,诺兰牛逼。
·猩球崛起3(9月15日)
我个人感觉《猩球崛起3》的被严重低估了。豆瓣评分只有6.9:
而同档期上映的《蜘蛛侠:英雄归来》则有7.4分:
实话实说,对于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重启的蜘蛛侠系列第一部,固然是一部水准不俗的电影,但是整个影片除了蜘蛛侠与钢铁侠的个人魅力之外,其余元素多乏善可陈,就是一部标准的“超级英雄八股文”。而相比之下,《猩球崛起3》的深度、广度与史诗感,在整个2017年度的电影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猩球崛起口碑的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第二部太过于经典,人们的预期值提高了,另一方面网上的许多舆论都在表示“太虐了”“太憋屈了”。所以啊,不是什么都跟金刚狼这个形象一样,能玩“英雄迟暮”式虐心感情牌的。凯撒这只猩猩虽然经典,但毕竟不比上人们对于狼叔的感情。另外一点,我认为观众对于《猩球崛起》系列的内涵普遍低估了。
猩球崛起系列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科幻片,跟《普罗米修斯》《银翼杀手》等科幻电影一样,它探讨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何以为人。这三部作品很有意思,普罗米修斯是偏神学和宗教学的讨论(造物主),银翼杀手是偏哲学的讨论(本文后面会提到),而猩球崛起是偏生物学和政治伦理学的讨论。
《猩球崛起3》包括整个系列都有着浓浓的“启示录”式的史诗感,凯撒就是带领大家走出红海的摩西。电影给我们抛出的问题是:当猩猩有了人类的智慧、有了类似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观,有了类似人类的社会组织,那么他们应当获得和人类匹配的权利吗?这是从生物学和政治伦理学探讨“人何以为人”的命题。第三部更加 *** 裸地探讨这个问题——因为疾病,人类的心智变成了猿。那么实体上的人类,意识上的猿猴,与实体上的猿猴,意识上的“人类”(凯撒一行)相比,更配得到人类的“身份”吗?
电影用了很多的讽刺和隐喻,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如法西斯般的上校——这就是种族主义的隐喻嘛,最后上校还感染了返祖猿流感,这是比较明显的讽刺了;还有染上猿流感的小女孩依然天性善良纯真,令所有人为之动容,这就是二重讽刺,究竟是人更像猿,还是猿更像人,还是变成了猿的人更像人?电影的结尾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喻,人类双方火箭大炮直升机,最后被一场雪崩彻底覆盖。这就是大自然 *** 打脸啊,任你武装到牙齿,还不是对自然规律的力量一无所知——这就是电影一直想要表达的,最初的猿流感还不是人类科技的副作用么?然而终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啊。
·看不见的客人(9月15日)
这部电影太牛逼了,这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剧本。
那我们就来仔细复盘一下本片的神剧情。首先有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既定事实:主角艾德里安的情人在宾馆中被杀,他是首要嫌疑人。为了摆脱嫌疑,高智商的商界精英艾德里安准备了三重谎言,这是层层递进的:
1、掩盖车祸
这是他谎言计划的第一重防线,就是尽量不给自己摊上另一桩命案——当然他也知道第一重谎言不被戳破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也没做太多抵抗就放弃了这一道防线,主要是为了下面这一核心谎言做准备,让他下面这一套说辞“看起来”更加可信,也显示出了这个高智商商界精英的城府之深。
2、嫁祸他人
在这一重谎言中,艾德里安用了如下方法尽力给自己脱罪:嫁祸给劳拉,嫁祸给司机,嫁祸给男孩父母。
首先,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罪肯定比故意杀人罪要轻,所以他先把这个罪揽下来,承认了男孩车祸的事情,并以此力图洗刷自己故意杀人的罪行。并竭力把责任往已经被杀的情妇身上推——是劳拉阻止报警、劳拉主导策划了整个骗局、劳拉陷害了男孩。并精心准备了一个被要挟的谎言——注意他此时被勒索被要挟的谎言指向的是那个路人司机。
然而在“律师”的步步引导之下,最终艾德里安把脏水泼给了男孩的父母,我们后面会着重讲“律师”的套话过程。
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里,大家最容易相信(或者说艾德里安认为陪审团最容易相信)男孩的父亲——加里多是最有动机的凶手:因为为子复仇动机充分,孩子受到了陷害,律师伪造证据一手遮天,警察和 *** 保护富人。一切的一切只能让他亲自走上复仇的道路,杀死一个人,嫁祸给另外一个,看似是这个父亲绝妙的计划。
到此为止,这就是艾德里安准备的终极谎言,一个看似能让他脱罪最好的说辞。但这背后依然隐藏着两层终极的真相,而我们英雄父母要做的,就是要戳破他最后的这层谎言。
3、双重谋杀
真正能把艾德里安送进监狱的,是他所隐藏的第三重谎言,这是他退无可退最后的路——那就是他是杀害劳拉真正的凶手。而这一层真相,是他想对律师都隐瞒的,他想让律师相信凶手是男孩父母这个谎言,并以此为事实为他辩护。显然我们步步为营的英雄母亲让他对“律师”说出了实话。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一个事实背后还掩盖着另一桩谋杀案——艾德里安在把车推入湖中的时候,发现男孩其实未死!他是两起谋杀案的真凶!
为了这个狡诈商界精英的三重谎言,我们的英雄父母量身定制了三重套话。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上帝视角是,劳拉已经向他们坦白了——他们已经知道整个车祸的经过,以及艾德里安如何威胁劳拉、让劳拉陷害他们的儿子并拒绝坦白的。他们已经得知劳拉把艾德里安约到了酒店,这里劳拉撒了一个谎,她本来说自己是受到了路人司机的勒索,所以要艾德里安付钱消灾,但她在酒店里说这笔钱是要给男孩父母,艾德里安不得已杀死了劳拉,并伪造成了一个密室杀人案。以上就是这对意图复仇的父母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依据这些信息,他们准备了三重套话:
1、第一重套话:检察官找到了一位秘密证人。这是父母编造的第一重假信息,并且不断暗示这位神秘证人是那位路人司机——这样艾德里安的第一重谎言就无从掩盖。
2、第二重套话是基于劳拉透露给他们的重要信息。母亲问了艾德里安三个问题——怎么解释手机短信、(如果你说是路人司机嫌疑人)既然是勒索为何没有拿走钱、为何能够不留痕迹的出入酒店。这是让他从想把脏水泼给司机的谎言中不得不进入污蔑男孩父母的谎言中。
艾德里安对于自己种种扯谎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看你(律师)值不值得托付。但其实他是想能越轻松的脱罪越好,让律师按照越有利于他的“事实”辩护越好,这就是他准备了三重谎言的原因——一个不行还有次之。而母亲假扮律师咄咄逼人引诱真相的说辞也有——我在假扮公诉方或陪审团质疑你的漏洞,而且你要想让我给你辩护,必须坦白一切事实。所以艾德里安从未怀疑眼前律师不断“套话”的动机。
我们来看一下上面的第二个谎言,他为了这个谎言准备了严密而可信的逻辑链,但是这个逻辑链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就是在密不透风的酒店房间内,除了艾德里安还有谁能自如进出呢?如何能进行完美的密室谋杀呢?如果这些无法解释,是根本不可能说服法官或陪审团的。
所以假扮律师的母亲的目的,就是要戳破他的这个谎言,套出案件的终极真相。
3、于是,在第三重套话中,这对父母做了一个极其牛逼的事情,就是帮助艾德里安圆了他的第二重谎言。这样才能套出他所隐瞒的终极真相——两起凶杀案的真凶。
艾德里安知道,把嫌疑的脏水泼给男孩父母是最“安全”也是最容易让法官和陪审团们相信的,但是他无法讲圆这个密室杀人案,于是“律师”出手了——注意,这一系列证据都是假扮律师的母亲提供的。首先,他们专门准备了一份伪造的报纸和一张ps图片,指出母亲是酒店的工作人员:
“律师”给男主描绘出了一桩完美的密室杀人案:男孩父亲先威胁劳拉要曝光他们的恋情,让他们带着现金来到指定酒店,并利用母亲在酒店工作的关系提前进入房间躲好;完成杀人、嫁祸之后用母亲准备的开窗把手逃走,而母亲伺机进屋拿走窗户把手,艾德里安成为唯一嫌疑人。——注意,这个故事不是男主自己想出来的,是假扮律师的母亲给他编出来的。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实在是太厉害了:我帮你圆了这个慌,让你觉得有了脱罪的希望,让你神经放松不再警惕,这下你总可以说出真相了吧。而艾德里安明显进了这个套,并得意洋洋指出,其实我对此都知道,我看见了当酒店工作的母亲,我被押上直升飞机的时候看见了父亲,所以我知道这一定是他们的陷害——而我没有说只是想考验一下你是否值得托付。
这是这对父母进行套话的终极目的,我已经帮你把这个慌说圆了,那么再制造一个栽赃的证据,不就完美了吗,那么你应该告诉我男孩抛尸位置了吧?
那么这里有一个逻辑漏洞,我们智商卓绝的商界精英艾德里安也意识到了——你说的都没错,但是你最开始套我话的秘密证人呢?他如果要作证了你扯这么多不都白搭么。我们更加聪明的父母准备的说法是,解下第一个套,承认我就是在诓你——但谁让你开始对我不说实话呢?
这一富贵险中求的一步显然走对了,艾德里安没有表示任何异议,交待了沉尸男孩的地点。
但是,这里注意了,这里有一个急转直下的情节。可以说我们这对英雄的父母把一切可能的情况都算计在内,但是这一点却是远超他们预料的——那就是艾德里安把车沉入湖底之前,男孩其实还活着。因为警察要验尸,男孩在沉湖前未死的真相就会揭开,所以艾德里安要确认神通广大的律师能够帮他掩盖。
我们可想而知,这个消息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个多么重大的打击——自己的孩子有生还的机会,但眼前这位冷血的杀人恶魔把他推入了冰冷的湖水中。
在这种情况下平复心情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位愤怒母亲的失态险些功亏一篑。但是好在她之前的戏演的太好了,太逼真了,以至于艾德里安压根没有往别处去想。
最后的意外过去了之后,留给我们的就是终极真相,我们来复盘一下:其实整个车祸、掩盖证据等等,都是艾德里安主导,而劳拉是被胁迫者——跟他最初的谎言正好相反。
记得那个短信吗?——其实就是劳拉发给他的。当然他编造谎言是勒索者要求劳拉把手机扔进垃圾桶,所以他有了劳拉的手机。
真相就是劳拉骗艾德里安有人勒索,让他带钱到酒店,希望能补偿男孩父母,然后相约自首。
那么,还剩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艾德里安承认了一桩谋杀案,还没有承认另一桩——杀害劳拉。那么“律师”就要告诉他,我依然是在套你的话,那个报纸是我故意ps的,不然你看镜子里的影像:
也就是说能够构成密室杀人案的石锤还是没有,你别指望装无辜,既然你想让我辩护——我肯定能帮你找到脱罪的方法,但你是不是要承认你杀了劳拉?
一切结束。GG。
影片的设置非常精彩,随即就用一个信息告诉了我们这对父母获得到的信息多么及时、多么关键。因为这位可以偷天换日的资本家已经通过律师买通了唯一一位目击证人——路人司机。甚至有可能艾德里安在得知司机被搞定之后,不会对“律师”坦白这么多信息,真可谓是争分夺秒。
母亲真的是戏做的太真、演得太好了,以至于男主被卖了还要给她数钱。
这个故事更有一些值得深挖的社会背景。西方有一个喊得很响亮的口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确实人人是平等的,但是金钱面前人人可不平等。你能请到多少钱的律师,直接决定了官司的成败。例如在本部电影中,商界巨子艾德里安请的律师能帮他给诸多违法事实擦 *** ,包括伪造不在场证明(去巴黎)、买通证人等,而母亲假扮的那位律师也是号称“职业生涯从无败诉”,显然也不是普通人请得起的。
现实生活中穷人与富人受到不同司法待遇的事也比比皆是,例如辛普森杀妻案中的“梦幻律师团”——萨皮罗,大名鼎鼎的犹太裔律师,曾出任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律师;柯克伦,著名黑人律师,在70年代出任过洛杉矶市副检察长,后来下海经商,成为法律界声望极高的大律师,曾帮助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打过官司;李贝利,著名刑事律师,此公被誉为美国律师界最拔尖的盘诘高手之一;舍克,刑事案中应用DNA证据的头号权威;贝登,法医专家,曾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案中担任首席法医;乌尔曼,加州法律专家、加州大学圣塔克拉拉校区法学院院长,曾为"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主角艾尔斯伯格担任过辩护律师。据检方统计,检方为了与“梦幻律师团”过招,至少消耗了纳税人800多万美元巨款。
其实这个案例倒也无可指摘,毕竟法律应该是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出发点维系程序正义的,但是血淋淋的现实就是绝大多数穷人都无法享受到这样的“程序正义”。两年前有一个火遍全网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整个故事太长,就不完整叙述了,我对一个情节印象很深,其中一位涉案人员因为没钱请律师,而被指派的公共律师和调查员诱导认罪:“免费律师迫不及待地要置他于死地”。
所以说《看不见的客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讲的是无产阶级智斗大资本家的故事啊。为什么历来“智 *** ”的故事那么多,因为它就是好看啊。毛主席说得好:“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就是影片最恰当的注脚啊。
·银翼杀手2049(10月27日)
大家先揉揉眼睛,休息一下,我们刚刚屡完了剧情烧脑的《看不见的客人》;下面我们将进入意境烧脑的《银翼杀手2049》。
本片前作《银翼杀手》在影史中地位非常之高。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再被问及自己导演生涯的代表作时,没有选大名鼎鼎的《异形》,没有选奥斯卡最佳电影《角斗士》,没有选让他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黑鹰坠落》,而“钦定”的是1982年上映的《银翼杀手》。值得一提的是,《银翼杀手》在美国上映之初票房惨淡,斯科特也为了这部电影与电影公司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才反复被人们提起,从影评人到观众才逐渐接受了这部超越时代作品的杰出之处。有趣的是,《银翼杀手2049》在国内上映时同样票房惨淡、争议不断;但是相信只需要时间,伟大的作品终究会让世人们认识到他的伟大。
《银翼杀手2049》相比于前作来说,是非常合格的继承,其实这种经典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突破,在原作基础上加以阐释和发挥就足够了。2049这部作品的突破点在于对内核阐释的多样化,但内核跟前作一样,都是一以贯之的在探讨一个哲学问题。经典哲学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中,书的开篇第一节苏菲收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是谁?这是哲学的开端,也是永恒的疑问。从《银翼杀手》到《银翼杀手2049》,都在用独特风格的影像,对“你是谁?”这个疑问做出艺术化的阐释。如何理解“你是谁?”,换句话说“人何以为人?”
笛卡尔,作为现代哲学之父,是第一位正面回答阐释“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他那句著名的话——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就提出了人何以为人的标准。笛卡尔认为思想与扩延缺一不可,这是人的根基。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解释,人要有自己的“意识”,只有“意识”才能称之为人,动物只有本能,没有“意识”。
那么我们看银翼杀手系列,里面讲的是人造人,这里面的人造人如何界定其“意识”呢?银翼杀手追杀人造人不能称之为“意识”么?难道只有觉醒的、不受人类支配的人造人才是真正的“人”,有真正的“意识”么?其实电影的哲学深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得多,电影展示的就是一个哲学争论,人的“自我意识”如何界定。我,如何称之为“人”,是我觉得我有了一个自我意识、我觉得我就叫做“人”,那么我就成为了人;还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判断,才能证明我有了“自我意识”——比如一些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学的指标。
两部银翼杀手的重头戏都是人造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觉得哦我不再受洗脑了,我不再受程序的控制了,我就是独立自主的人了,但是如果他们这种觉醒、这种自我意识就是程序控制的呢?就是设计者写在他们的基因里让他们以为自己是自我觉醒呢?换句话说,我现在以为我自己是一个人,我有独立意识,怎么能证明不是有人控制了我的大脑皮层、并让我以为我是独立的呢?所以从客观参数角度来谈自我意识是一个吸引人的思路,一些先锋的科幻作品都有这个设定,那么“人何以为人”除了是一个哲学、伦理学的问题外,就更是一个科学问题了。电影里面也有电脑通过参数判断,人造人警察有没有自我觉醒的桥段。而两部作品中,广泛的承认“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关键是,人造人开始生孩子了,开始如人一般的繁衍了,他们不再是奴隶或工具,这个“人**权”问题就落地到伦理学、政治学上了。
更有趣的,2049中展示了一个虚拟人。按照笛卡尔的理论,人之所以为人,思想和扩延(物质)缺一不可,这是二元论;而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实体,就是物质的,思想与扩延都包含于这个实体之中。而这个虚拟人呢,她似乎只有思想,没有扩延。很明显,她已经懂得了爱,懂得了质疑与反抗,就算我们把电子元件和程序看做虚拟人的“扩延”的话,那么我们要承认她的自我意识么?换句话说,自我意识需要依托于“人”而实现么。《银翼杀手》中探讨了人造人与自我意识——虽然是人造的,但好歹还是人形的东西;《银翼杀手2049》中虚拟人的自我意识该如何看待呢?
哲学从来没有确定的答案,电影也不会给告诉我们什么,只是通过自己的诠释引发我们的思考而已。《银翼杀手2049》延续了前作独特的风格,带着强烈的反思气质和人文精神,阴郁压抑的风格,颓废的气质,迷幻的音乐,注定成为影史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极盗车神(8月25日)&至爱梵高(12月8日)
说完了两部极端烧脑的电影,我们再来谈两部极端感官享受的电影。为什么把这两部看似不相关的电影并列来谈呢,因为这两部电影非常有代表性,一部是能给我们带来极致听觉体验的享受,一部是能给我们带来极致视觉体验的享受。
如果这两部电影诸位都没能去电影院观看,那只能说太可惜了,笔记本的视听体验完全比不上大屏幕和杜比环绕音。《极盗车神》音乐响起来的时候,电影院的椅子也跟着震,仿佛身临其境与主角一起飙车。所以说合适的电影千万不要错过啊,拖延症要不得。
《极盗车神》厉害的地方就是整部电影用劲爆的流行音乐串起来,电影影像变化的节奏都能踩在音乐的点子上;而《至爱梵高》厉害的地方就不用说了吧,直接上图:
抛开独特的制作,《至爱梵高》这部电影的剧情同样非常打动人,它的剧本展开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一个年轻人,通过梵高身边人的讲述,逐渐复原起梵高生前的种种碎片,让观众一步一步走进这个传奇、伟大、高贵但痛苦的灵魂。可以说是一个满分的流水线剧本。
看完之后我就感慨啊,“天才”需要承载的真的太多了,凡人的世界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太多羁绊太多困扰了。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天才”生活中的种种,但恐怕“天才”也不需要我们去理解吧。
梵高的灵魂,属于星空。
·欢乐好声音(2月17日)&寻梦环游记(11月24日)
我把去年两部动画片并列在一起算,应该《寻梦环游记》大家看得比较多,《欢乐好声音》真的就是亏在这个名字上了,在我心目中他们是同样优秀的两部作品。
两部作品的内核其实是同一个话题:梦想。
更有趣的是两部作品的内核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形式:音乐。
一个是梦想与朋友,一个是梦想与家庭,就像我在谈《爱乐之城》里说的,北漂的人应该对这个感触最深。能在你追求梦想的路上,有一群相互扶持的战友,有一个默默支持你的家庭,在加上《爱乐之城》有一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爱人,这就是命运对奋斗者最完美的馈赠啊。如果能有了这些,成败与否,都亦不必强求了。
最后用这两部暖心的动画作为本文的结尾,还是祝大家新的一年里,都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 - 知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