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苏德战争中所有战役(苏德战争中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苏德战争中所有战役(苏德战争中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苏德战争中所有战役(苏德战争中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是)

夜莺啊,夜莺,你不要唱!/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春天也来到了战场,/战士们不能入梦乡,/这不是因为炮在响,/是因为夜莺又在唱。/难道你忘了是战场,/冒失的夜莺你还唱!

夜莺啊,夜莺,你不要唱!/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夜莺它管什么战场,/它为它的生活在歌唱,/战士们想起了家乡,/家门前碧绿的花园,/有夜莺整夜在歌唱,/还有人等我们回家乡。

夜莺啊,夜莺,你不要唱!/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明天我们又要拿起枪,/命运使我们这样,/离别了妻子和田园,/坚强地走上战场,/战斗里步步前进,/我们要打回家乡!

夜莺啊,夜莺,不要唱,不要唱,/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夜莺啊,夜莺,你不要唱!/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

这首战地诗歌又名《夜莺》,后来被谱成歌曲传唱至今。作者法梯扬诺夫曾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走过漫长的战争道路,参加过解放匈牙利的战斗,是最先攻入布达佩斯获得勋章的战士之一。他回忆道:“战斗刚一停息,我们—士兵们—躺在绿色的小树林里,拍去身上的灰尘。突然听到:远处敌机的轰鸣声消失之后,夜莺大声唱了起来。这一情景我后来写进了诗歌中。”

1、决策与备战

1943年广袤俄罗斯大地上的春天,冰雪消融,春洪冲走了一些战争的痕迹,泥泞的土地限制了机械化兵团的行动,两军阵前出现了难得的大战前的宁静,却又似暗自奔涌的静水深流,充满了不安和张力。

双方都明白大战在即,各自秣兵厉马,兵员装备、人力物力补充自不待言。最令人煎熬的是双方统帅部对敌情的判断和对行动方略的争论。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双方将帅都意识到下一步行动将围绕库尔斯克突出部进行。这个地方太重要,两军都在此囤积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德军想围歼突出部苏军重兵集团后藉此进攻莫斯科方向,苏军也想藉此突破德军的两个集团军群打开局面。但是双方对具体的方略都有很大争执,都面临一个选择,是先发制人主动进攻?还是后发制人防守反击?

1.1德军观点

曼施坦因一开始多次向高层提出过后发制人的想法,但是当总部提出“堡垒”的进攻计划后,转而开始主张,既然要主动进攻那就要趁早,赶在苏军恢复元气之前,在5月初开始最好。所谓“堡垒(城堡)”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确切的说是莫德尔第9集团军和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对库尔斯克突出部根部实施钳形攻势,围歼苏军。

3月份希特勒前往曼施坦因司令部授勋时,两人曾经深入交换过意见。后经多方面考虑、广泛交流,希特勒4月15日发布了“堡垒”计划。5月4日在慕尼黑,希特勒召开会议,与会人员包括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蔡茨勒,两位集团军群司令官元帅克鲁格、曼施坦因,莫德尔,和新近起复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会议首先由希特勒说明了东线形势和“堡垒”计划。然后莫德尔第一个发言,他依据详尽的侦察材料说明苏军在他当面采取了周密的纵深防御体系,结论是苏军已经预料到了这次进攻,因而对此不抱乐观态度,要么改变计划,要么增兵。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回忆说,希特勒明显被莫德尔的意见打动了。克鲁格接着表态,热情洋溢地支持进攻计划。曼施坦因的态度有两说,他自己回忆说他支持进攻,而且要快,决不能再拖延了。古德里安回忆却说,曼施坦因心绪不佳,觉得已经晚了,请求增兵。最后古德里安的态度是,明确反对进攻,认为这样会损耗掉刚补充配齐的装甲部队和兵员,主张等苏军进攻后反击。真正态度鲜明反对“堡垒”计划的也就是古德里安和军需部长施佩尔两人。后来古德里安还利用其它机会向希特勒反复建议过。

(德国人在研究战局)

充分讨论后,希特勒决定,推迟进攻到6月,以此时间进行更充分的准备、装备更多的新式坦克。后来又经过各种理由、各级司令部各种协调、推敲、扯皮,一拖再拖,最终行动的日子被拖到了7月初。

曼施坦因对这样拖延极为郁闷,在回忆录中一再阐明,要是按他的意见及早动手是可以成功的,搞成这样一切错误都是希特勒犯的,所以回忆录定名《失去的胜利》。

这次会议还有个小插曲。古德里安一看到克鲁格元帅,历历往事又涌上心头,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当克鲁格礼节性问候他时,古德里安以其一贯的耿直冷言冷语。会后两人吵了起来不欢而散,克鲁格觉得受到了冒犯,按照古老的贵族传统写信要求决斗,还故意请早就明令不许私斗的希特勒当中间人。老大希特勒只好出面平息此事。古德里安没办法写了封言不由衷的信表示道歉和解,心中却着实厌恶。

1.2苏军观点

苏军方面,冬季战局结束后首先进行了人力物力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将领的调整。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被调到总部从事政工、人事工作,自此退出战争舞台,瓦图京接替指挥。而西南方面军由马利诺夫斯基接棒,南方面军由托尔布欣升任司令员。

突出部北正面,莫德尔部从勒热夫突出部调至此处,与他对垒的是罗科索夫斯基。2月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司令部立即调到此处改称中央方面军。大本营的计划原本是在冬季战局中由该方面军和友邻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面军共同实施向奥廖尔方向的进攻战役。时间紧,任务重,对手强,最关键的己方力量不够,很多部队还在斯大林格勒急切调不上来,后来调上来了又因为沃罗涅日方向吃紧被加强到那边。罗科索夫斯基毕竟还是在2月25日发起了进攻,最终无功而返,先头骑兵集群还被德军包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援军配合下突围出来。到3月下旬,双方都停止了行动,形成对峙。

4月8日,在与瓦图京、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讨论后,朱可夫向斯大林作出报告,认为德军将会发动钳形攻势重兵合围突出部苏军,然后进击莫斯科。朱可夫建议:“我军为了先敌行动而于最近转入进攻是不妥当的。最好等到我军在防御中消耗疲惫了敌军并打掉敌人的坦克后,再投入新锐预备队,转入全面进攻,以彻底粉碎敌人的主要集团。”

(俄国人在研究战局)

斯大林对此极为重视,广泛听取了两个方面军意见后,4月12日傍晚召见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后三人在开会前已经详细讨论了一整天,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会议中,斯大林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听取了三人的设想,最终确立了防守反击的原则。

会后,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带总参继续精心准备。朱可夫又有了新的使命。大本营的目光显然不止在库尔斯克一处,也在其他战场寻求突破。4月18日,朱可夫奉命前往北高加索战区前线现场办公。他邀请了空军司令诺维科夫、海军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带着即将担任总参作战部长的什捷缅科一同前往。

北高加索塔曼半岛,与克里米亚的刻赤半岛隔海相望,年初德军A集团军群撤离时,留第17集团军在此驻守。苏军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把它夺下来,始终没有成功。这次朱可夫亲临督战,协调理顺了各部行动,目睹了又一次仅取得有限进展的攻势,最后得出结论:缺乏兵力兵器,力量不足。遂下令停止进一步的进攻,推迟到更加有利的时机进行。

为了保密,朱可夫在部队中化名为康斯坦丁诺夫。攻势进行到第5天时,德军抵抗越来越顽强,苏军各部进展越来越慢,于是投入了大本营预备队的一个新锐内务部特别师。该师为万余人的满编师,战争进行到这个份上,这样的满编部队很难得了。朱可夫对这个师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该师攻击受阻,被迫停留在原地,朱可夫命令什捷缅科:

“让皮亚谢夫进攻!为什么要停留?”

什捷缅科立即打电话给师长皮亚谢夫:

“康斯坦丁诺夫要求你继续进攻。”

也许因为是内务部队的缘故,皮亚谢夫用大兵特有的粗鲁语言满腔怒火地回敬道:

“他是谁?谁都来发号施令,这个仗没法打。哥屋恩!@#¥%&……”

朱可夫显然没听见,问道:“皮亚谢夫说什么?”

什捷缅科急中生智,大声回答:“元帅同志,皮亚谢夫正采取措施。”

这下明白了,师长同志终于明白康斯坦丁诺夫是谁了,立刻无条件地执行了一切命令。

某日深夜,什捷缅科写完给莫斯科的例行报告后,交朱可夫签字。朱可夫正坐在自己的地窖里,看着地图沉思。签完字后习惯性地问什捷缅科:

“现在你准备干什么?”

“发报告,然后睡觉。”这时天已经快要亮了。

“很好,完全正确。”

半小时后,什捷缅科发完报告回到自己的住处,正准备上床睡觉,隐约听到了手风琴声,不知谁在演奏一首当时大家都熟悉的忧郁曲调。什捷缅科到门口望了一眼,看到朱可夫坐在地窖门坎上,像最普通的俄罗斯大兵一样,聚精会神地慢慢拉着,拉完一曲又一曲,都是战士们喜爱的流行的战地歌曲。“他的演奏技巧并不高明,但却充满了感情。”琴声触动了什捷缅科的衷肠,他一动不动站在门旁,久久不能入睡。

(总参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和总长安东诺夫在研究战局,此时什捷缅科还没留大胡子)

热爱生活的人们啊!即使残酷的战争使人见惯生死不再流泪,即使身居高位不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这血火交织的前线堑壕里,在内心最深处,依然保有着怎样的情怀啊!

1.3调兵遣将

5月中旬,朱可夫、什捷缅科回到莫斯科,因为没有取得战绩而闷闷不乐,随即又开始集中主要精力于库尔斯克方向。

战争的第三年,苏军的侦察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准确地获得了德军战役企图、时间等一系列情报。德军一次又一次设定进攻时间,一次又一次推迟,都被苏联情报人员掌握。苏军大本营5月8日、20日一次又一次给各方面军下达预先号令,狼总是不来,煎熬的等待不免使人心中忐忑焦躁,时不时还对情报产生怀疑。5月下旬,瓦图京坐不住了,认为德军可能已经放弃了进攻,打报告请求先敌发动进攻。斯大林也开始动摇,对瓦图京的建议表现出浓厚兴趣,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费尽力气劝住。

6月,又一次预警,又一次落空。神经绷得越来越紧的瓦图京,坐立不安,不止一次提出要先动手,热血沸腾的骚年一般,激动地对华西列夫斯基说:“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咱们会睡过头的,会错过时机的!敌人不进攻,秋天眨眼就到,咱们的一切计划就都落空了。别再等了,还是主动进攻吧。我们的力量是足够的。”

华西列夫斯基耐心地安抚住瓦图京,回头发现斯大林也越来越火大。斯大林始终对能否挡住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信心不足,41年、42年留下的教训太惨烈,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反复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坚定了斯大林防守反击的战役决心。

整个5、6月,苏军为即将到来的会战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希特勒认为推迟到7月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但事实上苏军更好地利用了战役准备期。真正严谨的战史研究需要大数据分析,却枯燥无味。仅简单列举几点。

苏军修建了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整个库尔斯克方向纵深250-300公里,包括8道防御地带。中央方面军地带内堑壕、交通壕总长5000公里,埋设地雷40余万枚。沃罗涅日方面军堑壕、交通壕总长4200余公里,埋设各种地雷90余万枚。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至6月底,苏军两个方面军编成内计有133.6万余人,各种火炮、迫击炮19100门,坦克与自行火炮3444辆。4月时,罗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军兵力为53.8万人、920辆坦克、7860门火炮和660架飞机;到7月初惊人地达到71万人、1785辆装甲战斗车辆、12453门火炮和1050架飞机。瓦图京方向也类似。此时的苏军部队都已在历次残酷会战中百炼成钢,战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并通过战前训练、战地经验总结,极大提高了各级官兵的训练水平,这一点德军马上就能亲身体会。

罗科索夫斯基的兵力比瓦图京多10万人,火炮迫击炮多2000门左右,坦克基本持平。这主要是因为苏军觉得中央方面军要护卫莫斯科方向。大本营还指定朱可夫负责北正面,协调中央、布良斯克、西方面军各部。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南段沃罗涅日、西南方面军等部。

最重要的,苏军建立了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从3月份开始,苏军就在突出部以东陆续集结了许多参加过重要战役的强有力集团军,边休整边集结,最初名为预备队方面军,后改称草原军区——草原方面军。6月23日科涅夫担任方面军司令员,这是他胜利之路的起点。到战前,方面军编成内计有57.3万人,各种火炮、迫击炮7401门,坦克与自行火炮1551辆。这是德军没有的。可以说,大本营把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而且都是名副其实最精锐的精兵强将和经过实践检验最优秀的统帅。

相比之下,库尔斯克方向德军总兵力约90万,坦克、自行火炮约2900辆,各种火炮约9700门。当然,德军战技术水平、官兵素质要优于苏军。特别是装甲部队,虎式、豹式、费迪南式等等,明显优于苏军T-34。再具体分析,曼施坦因南部突击集团的突击力量、坦克自行火炮要比莫德尔多一倍左右。而且曼帅麾下装甲部队都是德军装甲部队中的精华,人多枪好身体倍棒,历经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血战经验丰富士气高昂,对曼施坦因充满信心和敬意,上下同欲,质量明显更胜一筹。

双方这样的布势,对战役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尔斯克战役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就是双方摆明了阵势,堂堂正正,都经过了长期充分准备,都集中了双方最精英的将领和部队,现在终于要上场,就看谁力大招沉了。

7月2日,根据侦察情报,大本营再次向前线诸将发布预警电报:德军可能于7月3-6日转入进攻。虽然已经发过多次了,诸位将领相信这次一定是真的,如果德国人再不进攻,就真的没时间了。

大战前特有的最后的宁静笼罩着库尔斯克前线,夹杂着躁动不安和暗流。“大多数人认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2、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

7月1日开始,两军的战斗侦察明显增多。7月4日,曼施坦因在进攻正面浅后方一列森林中的火车上开设指挥所。

4日下午16点,德军4个营在飞机坦克炮兵支援下,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段进行战斗侦察。被俘德军士兵供认,每个士兵都分到了干粮和一份伏特加,7月5日转入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将这个情况电话通报给了朱可夫,朱可夫说在中央方面军地段也获得了类似信息。

华西列夫斯基与瓦图京商量后,按计划在5日凌晨实施规定的炮火与航空火力反准备,对已查明的德军集结、出发地域、通讯枢纽等目标进行了火力打击。华西列夫斯基认为,打击效果极佳,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均遭到重大损失。5日6时,曼施坦因推迟了3小时后,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进攻。

在北段,4日傍晚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通过被俘士兵也得到了德军即将开始进攻的消息,并与华西列夫斯基互通了情报。5日凌晨2点,确认德军进攻时间是3点之后,罗科索夫斯基给部队下达炮火反准备的命令,朱可夫给斯大林打电话报告情况。

(库尔斯克战役时的罗科索夫斯基)

朱可夫在电话中感觉到了斯大林的紧张,环顾诸将大家也彼此彼此。虽然做了所有能做的细致准备工作,大战在即将领们仍然心情极为忐忑,决战前的深夜或者说凌晨,都毫无睡意。

斯大林对朱可夫等人的决定表示赞同,说:“我在最高统帅部中等候事态的发展。”

2点20分,火力反准备开始。诸将在距德军不到20公里的指挥部里听到并感受到重炮、炸弹、喀秋莎暴风骤雨般响成一片。与南段一样,此处德军也遭到了普遍打击。

但是后来朱可夫评估说:不论沃罗涅日还是中央方面军,反准备都开始得过早了,当时德军士兵还在掩体、掩蔽部和深沟里,坦克部队尚隐蔽在待机地域。如果再晚30-40分钟开始,效果会更好。战争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

从后来德军的进攻效果看,此次炮火打击确实只取得了有限成果,但确实令德国人乱了阵脚,重要的是心理打击,德军将领们心里都明白,进攻意图被对手知晓了,战役的突然性不存在了。但是,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

2.1罗科索夫斯基Vs莫德尔

5日凌晨4点30分,德军开始火力准备。5点30分,莫德尔开始动手。

莫德尔在20公里正面集中6万余众、近400辆坦克强击火炮,气吞万里,一天之内发动了5次猛烈冲击。莫德尔本人象往常一样,不喜欢呆在指挥所里,他一个军部接着一个军部的跑,实地了解情况,发布一些越殂代疱或者修改原计划的命令,直到晚上7点才回到集团军指挥部。

第9集团军在第1天进展不大,虽然虎式、斐迪南等新型装备占据性能优势,可以在苏军T-34射程外击毁对手,但是在苏军精心准备的多手段多层次反坦克防御体系前损失很大,各种反坦克火力点、雷区多如牛毛,到日终前仅在苏第13集团军防区内楔入苏军阵地6公里左右,在奥利霍瓦特卡以北逼近苏军第二防御地带。

莫德尔对整个战役行动的胜利持悲观态度,但他对第一天的战果表示满意,认为已经在苏军防御体系上打进了一个可观的楔子,让罗科索夫斯基过早地投入了预备队,这样就有极大可能在次日达成突破为装甲部队提供用武之地。莫德尔判断太乐观了。

当晚罗科索夫斯基向斯大林汇报了战况,斯大林一开始说要从预备队中调第27集团军予以加强,但是立刻改变了主意,将该集团军调给了形势相对严重的瓦图京,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立足自身力量解决问题。

对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来说,这都不是事。经过一天战斗两人已经判明了莫德尔主攻方向,立刻从次要地段、方面军预备队中抽调兵力,在夜间完成部署变更。决定在次日,坦克第2集团军、预备队坦克第19军投入战斗,与第13集团军协同反突击,将德军赶回出发地域,恢复13集团军防御体系。

(地动山摇)

6日拂晓,罗科索夫斯基以近卫步兵17军、坦克第16军,在火炮、航空火力支援下对楔入防御阵地的德军实施反击。而莫德尔也投入第二梯队2个装甲师企图扩大战果。双方不期而遇展开了坦克遭遇战,只不过这次坦克战斗的规模、影响不如后来南段的普罗霍罗夫卡。显然苏军坦克损失更大些,被逐回出发阵地,德军趁势想要突入第二防御地带,适逢坦克第19军匆忙赶到,坚守住了防线,打到傍晚双方都没有什么进展,筋疲力尽开始整顿秩序。

7日,莫德尔开始逐渐将矛头重点放在左翼波内里,投入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试图在此寻求突破,空前残酷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双方将城市打成了废墟,都蒙受了巨大伤亡,最终苏军也坚守住了城市。

8日,摇摆不定的莫德尔又把进攻主力转向奥利霍瓦特卡,投入预备队第4装甲师,3个装甲师又打了一天,还是没有形成突破。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莫德尔)

一贯暴躁的莫德尔暴跳如雷,一会儿指责某个军长“总是对形势缺乏精确的了解”,一会儿痛斥某个军参谋部“太习惯于不顾实际情况趴在图板上进行指挥”。几次通话中了解到第2装甲师的进攻没有成功,就叫嚷着“要撤一批军官的职,特别是要对第2装甲师师长和12装甲旅旅长的指挥进行调查。”看起来这位防御大师确实对进攻办法不多。

当日晚,莫德尔在思索是否有必要暂停一下行动整顿秩序。集团军群司令官冯•克鲁格也感觉形势发展不太妙,特别是听说南线曼施坦因进展比较顺利、战果比较大,于是通知莫德尔和两位装甲军长次日早上在47装甲军军部开个碰头会,讨论第9集团军的下一步行动。

有史料说,克鲁格、莫德尔很快达成共识,第9集团军已经不可能达成突破,而且苏军随时可能会对第9集团军北邻侧背的奥廖尔突出部脆弱的北部和东部防线发动进攻。两人既没有兵力予以加强,也不能停止进攻。别说报告希特勒了,就是蔡茨勒也不会同意他俩停止进攻行动的。于是,两位忧心忡忡的战地指挥官开始耍花枪。克鲁格装聋作哑,而莫德尔之后一系列的战术性进攻,只是为了牵制住苏军配合南段曼施坦因的行动。

窃以为这种说法颇有道理,莫德尔向来主张防守反击后发制人,而克鲁格更是一贯圆滑,这时候既要对上有个交代,又要实事求是,也是难为两人了。但是这两位元帅都在战争中先后死去,莫德尔更是在自杀前毁掉了关乎自己的所有资料,所以很多事情也很难说。

不论怎样,后来的事实是,德军一线的几个师仍然在猛攻,而后续的第10装甲掷弹师、12装甲师、36摩步师等开始磨磨蹭蹭,行动不像开始时那么积极迅速。到7月12日苏军在奥廖尔东部进攻时,第9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却极其神速地调整了部队部署。

从苏军角度看,并没有感觉到压力减轻。9日-10日,德军又在波内里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强攻,苏军几乎快要失守,后来这个城市被称为是“库尔斯克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即便战况如此激烈,积累了足够战场经验值的苏军将领们都看得明白,德军也就到此为止了,不可能在推进了。

9日拂晓,斯大林给中央方面军指挥部的朱可夫打电话:“按照计划规定,现在是不是该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左翼行动的时候了?”

朱可夫表示,敌人已经没有突破苏军防御的力量了,为了不使敌人有时间组织防御,应该转入进攻了。

斯大林问:“什么时候能发起进攻?”

“12日。”

“同意。”

随即朱可夫奉命去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着手准备。潜台词就是说,这里已经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7月10日,莫德尔的进攻势头开始衰减。11日,一些苏军先遣营开始对莫德尔北邻的第2装甲集团军进行战斗侦察。12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面军左翼、中央方面军实施的代号“库图佐夫”的奥廖尔突出部进攻战役开始了。

库尔斯克北段的德军攻势就此停止。相对而言莫德尔的进攻是软弱的,一周之内仅仅楔入苏军阵地10-12公里,没有取得战役突破,步兵损失三分之一,战车损失三分之二。罗科索夫斯基中央方面军伤亡3万余人,比莫德尔损失要大一些,考虑到德军的战技水平和装备优势,这是苏军必须要承受的代价。重要的是,德军没有达成战役目的,进攻失败了。

罗科索夫斯基有理由感到满意,在回忆录中不无自豪地说,“我们不需要大本营预备队,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完成任务。”他将成功防御归结为“正确地配置了力量”,把兵力兵器集中到最危险的地区。他认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将兵力平均布防于整个防御地区,才使得德军推进到了比较深的纵深,以至于不得不调来了大本营预备队。这样说有道理,也有片面之处。罗科索夫斯基在90公里受威胁最大地段集中了58%的步兵师、70%的火炮、87%的坦克自行火炮;而瓦图京在164公里威胁最大地段集中了40-50%的兵力兵器。罗科索夫斯基确实准确判断出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并冒险将次要方向部队调至危险方向,这是需要战场洞察能力和胆略的,但他有意无意忽略了整体敌我力量对比。朱可夫立刻指出,南段德军突击力量为5个军,北段只有3个军,突击力量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认为就战役、战略问题方面的能力而言,瓦图京“是一位极其博学多才的英勇果敢的统帅”。

2.2瓦图京Vs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7月5日开始进攻。主攻方向指向奥博扬,由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担负,该集团军实力包括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内的3个军,经过3个月补充已经是德军最强大最精锐的装甲部队。辅助攻击方向指向科罗恰,由实力6个师的肯普夫集群担负。曼施坦因以马肯森第1装甲集团军、由霍利特集群重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防御200公里宽的战线其他部分,集中了85%的装甲力量于50公里宽的狭窄攻击正面,而且将所有突击部队一起压上,更加增大了局部优势。曼施坦因自己感觉对瓦图京比较了解,因而信心很足,期待第一天能够突入到距离45公里处的苏军第二道防御地带。

吃过亏的瓦图京早已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防御阵地、雷区、炮兵和步兵工事严阵以待。曼施坦因碰到了硬茬。战斗进行得极其血腥,德军密集装甲队形汹涌而来,目睹此景的第6近卫集团军司令员奇斯佳科夫感觉是“向我们压过来的坦克墙”,身处其中的官兵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德军则说,“到处都是地雷。俄国人的整个防线都得到坦克支援并占据有利高地。我们的突击部队遭到了相当可观的损失!”

打了一天,双方都损失惨重,霍特明显感觉到了苏军战技水平的显著提高。推进最远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付出重大伤亡仅楔入10公里,逼近第二防御地带。肯普夫集群仅推进2-6公里,损失比霍特还大。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破从未如此坎坷,曼施坦因和霍特对此感到困惑和震惊。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党卫军)

而瓦图京也对德军的进度深感不安,当夜将卡图科夫第1坦克集团军提前投入战斗,并且是在第6近卫集团军后面掘壕固守充当火力点,这是一项颇有争议的决定,因为这使得坦克部队丧失了机动。

7月6日霍特和肯普夫继续进攻。双方死死咬住,反复拉锯冲击。至日终时,德军推进达10-18公里,战果最大的依然是党卫装甲军,冲入了苏军第二防御地带,直指普罗霍罗夫卡,其左侧正面进攻奥博扬的第48装甲军、右侧肯普夫集群都进展不大,仍然被阻止在第二防御地带前。

瓦图京过早地投入了预备队,现在手头没人了,为了对付党卫装甲军,于当晚18点30分,通过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大本营支援。草原方面军的预备队开始陆续调入,与之一起来到的,是斯大林的电话,严令不得让德国人突破。所有人都明白,更加残酷的战斗即将来临。

7日-8日,德军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双方火星撞地球一般硬碰硬的对抗。瓦图京部署的反击部队陆续投入,却因为形势紧急变成了添油战术,被党卫军一支接一支的击退。8日终,战况对瓦图京非常不利。苏军损失极大,防御正面各集团军消耗殆尽,却没有阻止住德军的步伐。正面进攻奥博扬的第48装甲军也冲了上来与党卫军齐头并进,距离奥博扬仅20公里。

受此鼓舞,曼施坦因在8日夜间补充了兵员、弹药,修复了轻度受损战车,准备次日走完剩余路程。瓦图京当然明白其中利害,不停地前调各预备队部署在奥博扬正前方。双方就像两个角斗士,白天拼死相博,暗夜恢复筋疲力尽的身躯,擦干血迹积蓄力量,太阳再次升起时摇摇晃晃再次走向角斗场扑向对手。

9日,战争的机器再次开动,“疯狂的战斗又开始了。太阳在激战的尘埃中暗淡起来,敌人进攻的巨浪撞击着从纵深不断得到加强的我方防御峭壁。”德军突破了一支又一支苏军部队,每次都会出现新的 *** ,有新的部队顶上来。最终德军刀锋卷刃、矛头掰弯,遭受了巨大损失,仍然没能够冲到奥博扬。

当晚,霍特感受到了前进道路上屯集的各路苏军,觉得这样正面硬碰实在难度太大希望渺茫。霍特的感觉是对的,随着增援部队的陆续展开,此时苏军在奥博扬正面仍然部署有400辆坦克自行火炮,数量两倍于德军。霍特开始求变,决定调整进攻重心到右翼进展相对顺利的党卫装甲军,以该军突击占领普罗霍罗夫卡,再迂回奥博扬。

霍特大将(中),深得军心,被士兵们呼为“霍特爸爸”,身材矮小却凶猛善战剽悍异常,注意眼神,自己体会

瓦图京当然没有漏过这步棋,包括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内的一 *** 草原方面军5个集团军风尘仆仆正在赶来的路上。

10日-11日,德军进攻进攻再进攻,战斗依然残酷,德军虽然步履艰难但前进的步伐依然不可阻挡。到11日终,党卫军距离普罗霍罗夫卡仅2公里,两翼48装甲军、肯普夫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当进展。苏军的形势相当危急,苏军将原本集结在出发地域准备反攻的近卫空降师投入战斗,干普通步兵的活,最终堵住了党卫军。当晚,气喘吁吁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终于赶到,匆忙展开部署后,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就要开始了。

12日8点30分,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洛夫命令率先开始进攻。苏军总计投入坦克自行火炮850余辆,德军投入约450辆,也有说650辆,两军1000余辆钢铁巨兽在这片土地上激烈碰撞。刚开始,德军坦克在较远的距离凭借射程优势和较厚的装甲大量击毁苏军坦克,并且不断倒车以保持距离。而苏军“像不要命的疯子”,以巨大伤亡为代价少数坦克冲到德军阵前抵近射击。战斗真正的达到白热化,原本晴朗的天空很快被黑色浓烟遮蔽,数百辆被击中的坦克象火把一样在草原上燃烧,整个战场炙热得像个巨大的熔炉。幸存下来的两军坦克手爬出被击中的坦克,再用冲锋枪、手枪、匕首肉搏,各自抢救伤员,爬回及方阵地。

华西列夫斯基目睹了一个局部,在14日给斯大林的汇报中说:“我曾在普罗霍罗夫卡西南亲自观察我第18、29军在反冲击中同敌人200多辆坦克进行的一场坦克战。数百门火炮和我们拥有的全部火箭炮同时参加了战斗,结果在一小时内燃烧着的德国人的和我们的坦克遍布整个战场。”

(一辆被击毁燃烧的德军坦克)

当战场再次安静下来,双方都在评估战果、判断形势。双方都蒙受了巨大损失,不同版本数字说法众多。双方总共在战场扔下约400辆燃烧的坦克,苏军损失约280辆,远大于德军。这个损失对苏军来说是元气大伤,对德军来说是难以为继了。华西列夫斯基判断,德军尽管遭受巨大损失,仍未放弃突入奥博扬进而突入库尔斯克的想法,不排除再次发生坦克遭遇战的可能。

同日,朱可夫奉命从布良斯克方向来到普罗霍罗夫卡地域,指挥协调瓦图京、科涅夫两个方面军。朱可夫研究了局势,跟华西列夫斯基交流了意见,以其一贯的作风,命令加大反突击力度,以对攻消耗掉德军的力量。朱可夫还来到了罗特米斯特罗夫的指挥所,数次实地察看了战场。

“景象很可怕,到处散落着被击毁或烧毁的坦克,被撞坏的大炮、装甲车和卡车,成堆的大炮轮子和一截截履带。焦黑的泥土上寸草不生,田野、灌木和尸体在经过毁灭性的交火后,还在冒着烟。朱可夫盯着那些坦克残骸和弹坑看了很久……元帅摇了摇头——这种景象让他肃然起敬——摘下了自己的帽子……”

13日,希特勒将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召到大本营宣布他决定终止“堡垒”行动。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很多资料说,希特勒给出的理由是盟军已在西西里岛登陆,需要抽调兵力前往。也有资料说,希特勒认为这次攻势已经没有包围苏军重兵集团军的可能而只能在没有结果的消耗战中让德军宝贵的装甲部队损失殆尽。克鲁格自然同意停止进攻,事实 *** 集团军群已经在瞻前顾后。曼施坦因却主张继续进攻,“现在会战正进入关键阶段。在取得一系列对苏军几乎全部战役预备队的防御作战胜利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现在停止战斗,就可能意味着白白错过取胜的机会。”

很难想象曼施坦因的这种乐观自信从何而来,很难想象他会作出这样的错误判断。最终,希特勒同意曼施坦因继续进攻,击溃当面苏军,但不得影响兵力抽调。

曼施坦因回到前线,立刻开始行动继续进攻。但以德军的现有力量,巅峰状态已经是过去式,现在不过是强弩之末,随后几天的进攻没有达到任何战役目标,从发动进攻算起最深远处推进约35公里,奥博扬、普罗霍罗夫卡依然可望而不可及。苏军将领们也很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在协调部队积蓄力量变更部署准备进攻了。

43年7月曼施坦因(左一)在指挥列车上指挥库尔斯克战役,够古典的

17日,曼施坦因终于停止进攻,开始将部队撤回出发地域。伤亡惨重的苏军各集团军接踵而至却无力进行大规模追击,至23日两军大致恢复战前态势。库尔斯克会战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阶段南段德军损失3万6千余人,而苏军损失14万余人,坦克装备损失也是苏军远大于德军。可以说,某种意义上德军取得了战术性胜利,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战役成功,谁也无法否认,德军的“堡垒”计划失败了。

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许多德军将领都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西线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迫使希特勒抽调走了兵力。时为德军第48装甲军参谋长的梅林津(梅伦廷)还打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当时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抓住了狼耳朵,而不敢松手”。这是托辞,虽然德军战力强悍,但是在一场战场范围大于半个英国、双方投入总兵力近3百万规模的大会战中,抽调一两个师绝不是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最终调往意大利的也只有第2党卫装甲军的一个师和军直属。

苏军的胜利首先得益于防守反击的战役原则。毛爷爷说过,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梅林津也承认,俄军大本营的防守反击的指挥是很高明的。其实在“堡垒”计划刚出炉以及随后的讨论中,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莫德尔都是主张防守反击的,只不过提出意见的方式不同,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不谋而合,耐人寻味。

其次是因为苏军人多势众。苏军统帅们心里很清楚德军的战技训练水平与装备性能都比自己高一点点,此战后斯大林立即要求军工部门研发更先进的坦克。但是现在,大家心里更清楚,这种优势不是一蹴而就的,值此山河破碎之际,只能是简单粗暴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所谓一力降十会,大道至简,简单粗暴法则也是一种智慧,两倍优势的力量碾压过去,很多精巧的构思就都不是事了。

而且战争打了三年,德军的进攻战术仍然是一成不变的向心突击钳形合围,俯冲轰炸机与装甲部队地空配合。苏军早已在多次血火教训中熟悉了这种套路,抗压能力、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此消彼长之下德军无法突破也不足为奇。

题图: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行进纵队。

更多苏德战争中所有战役(苏德战争中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