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国美术史美术作品论述分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国美术史美术作品论述分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国美术史美术作品论述分析)

【中国艺术史鉴赏】青铜器(1)夏商周:兽纹鼎、爵、尊等【多图】

【提醒:】

本系列所有连载,都可在以下链接里查阅:

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中国艺术史鉴赏】连载目录(可链接到每一篇)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正在连载:中国古代从夏商周开始直至近代的艺术(绘画、雕塑、石窟、文物等);很不成熟,只算作个人业余的笔记与图库吧。

(说明:本文很多图片,都转载自网友 清苦老财 的博客,感谢这位网友的分享)

图1-1 这个青铜爵拍摄于2009年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考古中国”展,是已知的中国较早的青铜器之一。图1-2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文化的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图1-3 管流爵,上海博物馆图1-4 青铜钺,上海博物馆图2-1 乳钉纹方鼎,商早期。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国家博物馆藏图2-1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著名的杜岭方鼎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著名的杜岭方鼎

商代中期历史遗存,(公元前1590年-1300年)

  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另一件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内部名称为杜岭二号。

  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

图2-2 兽面纹鼎图2-3 兽面纹爵图2-3 铜爵爵,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像一个束腰带的人)爵,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像一个叉腰的人)图2-4 兽面纹青铜觚(gū),饮酒器。圆体,侈口,细颈,呈喇叭形状。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时代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觚经常与爵伴随出土图2-5 兽面纹尊。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图2-6 兽面纹斝(jiǎ)用于温酒的酒器、礼器。沿至西周初期。多为圆体、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另一说:斝是灌酒器,盛酒后将酒洒于地上祭祀祖先神灵,称为行灌礼。图2-8 X壶。商代中期的铜壶上,出现了“X”铭文,是青铜器中发现最早的铭记。图3-1 青铜方罍(léi)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图3-2 青铜觥(gōng)圈足。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图3-2 青铜觥——【近似的另一件】(来自:博客《赛克勒博物馆·中国文物》)图3-2 青铜觥——【近似的另一件】侧后角度(来自:博客《赛克勒博物馆·中国文物》)图3-2 兽形觥盖首图3-2 西周 兕觥(来自:博客《哈佛·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图3-2 小兽尊?(来自:博客《赛克勒博物馆·中国文物》)图3-2 小牛尊(来自:博客《赛克勒博物馆·中国文物》)图3-2 长子口簋形觥,器底内壁有铭文“长子口”三个字

上图:

该觥分盖、器两部分。盖身呈圆形,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呈宽扁尾上翘,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内折,伸出子口,套合于器口。器宽短流,侈口圆唇,微束颈,圆鼓腹,圆底,圈足外撇,足底加厚。与龙尾对应的腹部置半环形兽首銴,下有长方形垂珥。器底内壁有铭文“长子口”三个字。这种簋形觥极为罕见。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

长子口墓位于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1997年,为寻找"老子生活时代的有关遗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周口地区文化局等单位对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年的大墓。墓内出土有几十件带有长子口三字铭文的铜器,因此将该墓主人定为"长子口"。

图3-2 长子口-兽面纹铜方觥

上图:

兽面纹铜方觥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1997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内底铸铭文3字,铭文释文为:长子口

图3-2“父已”圈足铜觥

上图:

“父已”圈足铜觥

商代后期历史遗存,1955年在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仓头村出土,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觥,用以盛酒和饮酒,已出土的觥中还附有小勺,用以酌酒。觥多制作为兽形,背部有盖,一般为椭圆形腹,也有的为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有鋬,盖多为带角的兽头形,或长鼻子卷的象头形。

  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仓头乡仓头村还出了位中国历史上重量级的名人,就是造字者——仓颉。

图3-3铜觥,安阳妇好墓出土【四足】,但前后足不同,前足是兽蹄形,后足则如鸟爪。图3-4 四羊首瓿(bù),礼器,盛放水、酒、酱等物。流行于商朝至东周。瓿形状似尊,但比尊矮小。有圆形和方形、带耳和不带耳之分,耳多做成兽头状,大腹、圈足、敛口,有盖子。器身常有饕餮纹、乳钉纹、云雷纹等装饰。图3-4 四羊首瓿,商代晚期图3-4 四羊首兽面紋罍 商代晚期【局部】图3-5 父乙鼎。商后期的鼎大量出现铭文,多是纪事体铭文。也就是有了什么值得纪念或者记住的事情,就造一个鼎,把铭文铸在顶上。此父乙鼎是纪念父亲去世,有的鼎只是纪“今天天气好”或者“今天有人请我吃饭了”之类。图3-6 青铜豆。豆,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图3-7-1 邐簋(lǐ guǐ)

簋,读作guǐ,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敞口、束颈、鼓腹、双耳,该文字在《周礼·舍人》和《易·损》等文献均有记载。

图3-7-2 邐簋铭文及其拓片。簋(guǐ),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图3-8 史鼎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图3-5 后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商代晚期,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商代,青铜方鼎:

1949年入藏的商代青铜方鼎,祭祀礼器。1949年入藏的商代青铜方鼎,细节11949年入藏的商代青铜方鼎,细节2商代青铜鬲【但也有人认为应是西周时期,一是无耳;二是铭文较多】

上图:

《汉书·郊祀志》谓鬲就是空足鼎。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多为大口袋形腹,下有三个短锥形足。袋形足可以扩大受火面积,较快的煮熟食物。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已不宜火烤,成为盛粥器。

商代青铜鬲【内壁沿刻有铭文】三角蝉纹鼎,商晚期,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鼎腹部与蝉纹相对的三角纹,鼎足云雷纹下有倒立的“A”形纹与三角纹相对,器颈部有扉棱)大禾方鼎,商晚期,湖南省博物馆藏(器足部和壁有扉棱)图3-10 小子省壶。壶,盛酒器,亦可盛水。这件不起眼的物件,可是很有名气。一来因为有长铭文,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铭文;二来纹饰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之风迥异。

小子省壶

容酒器,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22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般铭文都较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奢华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图3-11 徙卣(yǒu),以两个相背的鸮(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器盖对铭1“徙”字图3-12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图3-12 四羊方尊。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专家们从两方面认为这物件稀罕:一是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二是采用两次分铸技术,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铜酉兇亚方尊,商晚期,故宫博物院藏(器颈部饰夔纹、云雷纹、蕉叶纹,这种夔纹可能是“A”形纹的变化,器壁有扉棱。铭文“酉兇亚者女司以大子尊彝”)铜酉兇凶亚方罍,商晚期,故宫博物院藏(器腹部饰夔纹,这种夔纹可能是倒“A”形纹的变化,器壁有扉棱,山形盖钮。铭文“酉兇亚者女司以大子尊彝”)商代 方彝 1974年亚瑟.塞克勒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商代 方彝 1974年亚瑟.塞克勒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极为细腻的底纹】偶方彝,商朝,妇好墓出土。高60厘米,重71千克。盛酒器【形似两个方彝联成一体的称“偶方彝”。器盖形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便于启合彝盖。盖子和器身装饰有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纹等】商代 青铜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商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商代 青铜觥 1943年来自河南安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商代 青铜觥 1943年来自河南安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异常精美与繁密的主纹和底纹】商代 青铜觥,1943年来自河南安阳商代 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商代 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绿松石细节】商晚期,饕餮纹斛,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藏商晚期,铜斛,扬子江流域。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藏商,青铜尊。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编钟,商朝,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侧面:顶部一对双鸟)编钟,商朝,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正面:顶部一对双鸟)编钟,商朝,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细节:鸟瞪眼】青铜器,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青铜器,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细节:双龙】商代晚期,凤纹羊觥商代晚期,双羊尊 (2)商代晚期,双羊尊商晚期,青铜祭祀大盘,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藏商晚期,人面盖青铜壶,扬子江流域,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商晚期,人面盖青铜壶,扬子江流域,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包括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藏

青铜器里除了繁多的祭祀礼器,还有一些用于戎马之礼的兵器。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解读:“祀”者,行礼乐之教化而尊天地与鬼神也;“戎”者,固社稷之安定而伐非礼与不善也。礼乐教化若不能安社稷,则以“征伐”而代之,此乃孔子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天下有道”者也。“戎”动干戈以治安,“祀”行礼乐而标本。故礼乐之行而后和谐,此所以有“笙歌唱平”之古理矣。

以下就是青铜器里的兵器:

图3-13 兽面钺图3-14 镶嵌兽面纹戈图3-15 玉刃矛图3-16 兽面纹铙(náo)

上图:

商代乐器。铙身上大下小,横截面为橄榄形。两面饰兽面纹,突出双目,兽面由细密的钩连卷云纹组成,地纹为连珠纹。鼓部也饰小型兽面纹,舞部有卷云纹。柄中空,与内腔相连。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一组。

图3-16 青铜兽面纹铙,商朝

铙与钟,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槌敲击的青铜乐器,它们的外表很相似,由于铙年头早,不多见,因此有些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往往把铙误认为是钟。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诸如:钟体瘦长,铙体短而宽;钟口弧凹度比铙大;铙音低,而余音较长;钟顶有穿孔的钮,演奏时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钟口朝下。铙顶是短柄,而且中空可以安木把,演奏时手执木把,铙口朝上,特大的铙演奏时要插在铙座上;钟按大小顺序成组悬挂称为编钟,铙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

铙又称钲,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常和钹配合演奏。

图3-16 编铙图3-18 鸮尊。同样的鸮尊,在河南博物院也有一只。图3-19 陶甗(yǎn)。山西夏县东下冯发现的夏文化时期遗存。口径33.4厘米,腰部设计有通蒸汽的箅子。陶鬲类似铁锅,不同的是有三只很大的空心足可以稳定着地,下面生火时很大程度上还增大了受热面;后来鬲的上面加上了底部带透气孔的陶锅,这就成了同时具有蒸和煮两种功能的甗图3-19三联甗。这件器物发现时腹足处还有烟灰痕,应为实用器物。图4-0 子龙鼎,商末周初。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据传于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

改朝换代,天命革新。

从商朝末年过渡到西周初年,文化、风气、器物等等都有所变化。

(请见下篇)

【提醒:】

本系列所有连载,都可在本文开头处的“目录链接篇”里查阅。

【相关阅读:】

中国古代艺术类、历史类的专栏:

青铜器虽是礼器,但也与饮食有关,

古代的饮食器用生活类专栏:

更多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国美术史美术作品论述分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