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数字人到数字员工再到数字工具人,背后的RPA才是主要角色
工具人的重磅威胁,基于RPA的数字人与数字员工成为运营新趋势
每个数字人身后都有一个数字员工,RPA迎来新的市场空间与增长点
工具人、数字人与数字员工,都将因为RPA发生新的蜕变
文/王吉伟
最近跟一个搞IT的朋友聊天,他分享了这几年的工作感触。
他感觉现在的工作就是收钱“坐牢”,以“坐牢”的代价换取生活费。每天上班都像“上刑”,过得枯燥乏味。特别是已至中年需要养家糊口的他,还不得不一边内卷一边“坐牢”,他和同事们都自称“工具人”。
简单几句话,反映出多少人正在当工具人,也从侧面体现了很多人不甘心做职场工具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把职场工具人的内卷描绘得淋漓尽致。
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很多员工在主动或被动做大量简单重复且枯燥无味的工作,这些员工通常自称或者被称作“工具人”。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销售、客服、人力等各部门的岗位,就连开发部门也不例外。
经济形势不够景气的当下,大量企业都开始通过裁员降低成本,这让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工具人”们瑟瑟发抖。裁员危机带来的寒气笼罩在每个“工具人”的心头,也让他们内卷出了新高度。
给工具人们带来的危机的,不只有大环境,还有新技术。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数字人和数字员工,作为“数字工具人”,它们所具备的技能比人工厉害不知多少倍。
一些企业甚至已给它们发了工牌编了号码,谁都能看出来,这些“数字工具人”就是用来替代同岗位的“人力工具人”的。
悲哀的是,数字员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发布和应用数字员工。
当更多的组织应用“数字工具人”后,“人力工具人”还有生存空间吗?“人力工具人”只有被替代一条路可走吗?“人力工具人”还会不会继续存在?
工具人的新危机
工具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指管理者发布命令,管理对象完全被动地接受命令,被当成工具使用。
身为工具,只需执行指令,而不需要思维、感情,因而带来了马克思以及随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关注的人的物化、异化等问题。
当代语境下,这个词被泛化并应用于各种场景,泛指某人在不知情或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帮助,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地付出,在情感物质和经济上不求回报,一直像工具一样被对方使用或使唤。
有人会问,数字人有价值吗?当然有。
一方面,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往往一待多年也不会烦恼,因此有着熟练而稳定地“输出”,对于老板交待的工作总能按时保量的完成;另一方面,工具人往往能够任劳任怨和默默付出,对于老板交代的任务哪怕有时是并未涉猎的任务,也会竭尽所能地去完成。
有些人可能是被迫无奈以致心灰意冷的,也有些人可能是心甘情愿主动逢迎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些人已经长期处于被当作工具的工作状态中。不能把这种表现称作不求上进,但他们确实能在这个角色中安于现状乃至乐此不疲。
有句话说得好,领导最喜欢的人永远是不会出错的,而不是偶尔惊艳的。对于这样的用着顺手的工具人,老板当然喜欢和需要。被需要,就是最大的价值。
职场中以“社畜”自称的工具人,可能更多的是指那些以“好的”“收到”“明白”为处事秘笈的“小透明”们。这个身份看上去似乎通晓办公室生存法则,却难掩作为工具人身份的无奈,还有随时被替换的可能。
既然被作为工具来使用,工具人随时以及迟早都会被替换。何况随着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替代“工具人”员工的不只有其他人,还有数字人(数字员工)。
数字人或会取代“人力工具人”
数字人也称作虚拟数字人(digital human,meta human),即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
目前,很多企业已通过自研或者与技术供应商联合开发,发布了数字人。比如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都在通过底层技术打造数字人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
其中有的企业已推出面向多场景的数字人,比如百度的情感陪伴型虚拟数字人叶悠悠和虚拟偶像希加加,以及科大讯飞的专业服务类虚拟数字人爱加等。
▲ 百度虚拟偶像数字人希加加
一些大型企业,也已上线了数字人。比如中国移动咪咕的虚拟偶像尤子希、新华社AI合成主播新小浩、万科的崔筱盼、招商局集团的“招小影”、浦发银行的“小浦”、桂林银行的“小漓”,还有中金财富的“Jinn”,以及前几天金蝶刚发布的企业管理领域数字员工。
这些已上线的产品,有的叫做数字人,有的被称作数字员工。
区别在于,数字人更多地用于娱乐、直播以及虚拟助手等领域,数字员工则结合更多元的技术应用于房产、金融等领域的具体业务场景中。
比如上述几家金融机构的数字员工,都结合了RPA、低代码、流程挖掘等技术,属于多重技术深入融合应用创造的高度拟人化的新型数字化工作人员。
数字员工的应用,能够消除简单、重复的工作,并把人力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决策性工作。这意味着,数字员工会以更准确高效的工作,成为广大组织的“数字工具人”,也必然会挤压“人力工具人”的生存空间。
换句话讲,今后企业可能不再需要“人力工具人”。
新技术的应用总会淘汰旧岗位,AI等的应用也会取代没必要存在的工种。就如前台接待员等工作,如果组织们都认同并接受数字人代替真人,这个岗位也就无需设置人力资源了。如果细心数一数,就会发现各行各业存在的类似工作真的有不少。
未来,虚拟数字人技术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领域,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赋能影视、传媒、游戏、金融、文旅等领域,根据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在广大企业强力推崇数字化与自动化的当下,大量接待员之类的“工具人”都将被替代。
就是在编程领域,AI也正在颠覆开发技术。通过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语音就能进行代码编写的功能,正在应用于更多的编程工具和编程开发流程当中。
还有RPA和低代码技术的成熟应用,让程序开发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利,今后更多的自动化应用都将由一线业务人员来完成。那些做着“工具人”工作的程序员,可能就要转岗或者另寻高就了。
而对话式AI技术的突破,让对话式创建与执行任务出现在了设计、编程开发、流程创建等多个领域以及诸多场景中。使得大量业务场景的业务流程都在被整合与优化,原来的简单、复制的工作岗位正在慢慢消失,再也不需要设置人力岗位。
因此,“工具人”虽然有存在的价值,但其悲哀的一面天生就已注定,他们的共同命运就是早晚都会被替代。
在自动化正在大肆侵蚀广大组织越来越多的业务流程的当下与未来,面对迟早都要走向灭亡的结局,已饱经岁月磨砺没有棱角的工具人们,也应该在最后一刻发起反攻,至少也应该发起无声的 *** 。
而 *** 的工具和底气,正是发展迅猛快速渗透千行百业的,也是数字人背后的RPA。
RPA给予“工具人”更多可能
RPA之所以能够成为“职场工具人”的底气,在于现在融合AI、低代码、流程挖掘等技术并集成多种程序与软件的RPA,在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以及自动化架构(Automation fabric)的护航之下,能够将所有场景的简单重复且基于规则的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 可以将“工具人”们从繁琐、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意味着,大量需要搜索、输入、复制与粘贴的简单数据搬运工作都将由RPA机器人完成,而工具人们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规划业务流程与开发自动化程序,或者直接转岗去其他更有挑战性的岗位。
把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RPA,“人力工具人”变成“数字工具人”。这是流程自动化的一小步,却是工具人们的一大步。
RPA作为“数字工具人”接管工作,至少可以为人力工具人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 RPA完全替代人力资源,解放劳动力,降低辞职率,让“人力机器人”名存实亡。过去由人力去做的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现在都交给RPA机器人去做,人力员工从是其他高价值性工作,不用再为过去的枯燥乏味而烦恼,职业规划与晋升机会都能有所保障,进而降低员工辞职率。
其次,RPA替代部分人力资源的工作,可以增强人力员工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通过“人+RPA”的人机协同工作方式,消除以往人力工作中的大量错误和不合规操作,提高人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愉悦指数。
此外,RPA能够将大量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推动组织变革,促进数字化转型。“人力工具人”只能在各种工作中无限的卷,而数字工具人可以促进组织的数字化转型。
相对于“人力工具人”所从事无限重复与复制的工作,数字工具人尤其是在一线业务岗位的数字工具人,可以借助低代码、RPA等开发工具,开发出更多的自动化程序与业务机器人,帮助组织更多的业务场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
通过跨部门的流程优化做到部门精简与合并,促进组织变革,实现减员、并岗、提质、降本和增效,进而实现基于业务流程变革的数字化转型。
这意味着,对于“人力工具人”而言,只要掌握了RPA这个工具,就能让自己成为增强型工具人。以后不再是没有存在感的工具人,而是变身成为人机协同型的助力组织增效降本的数字化人才。
未来的组织可能不会再有“人力工具人”,但组织对于数字化人才的渴求是永恒的。从工具人到数字化人才的这一步蜕变,将为“人力工具人”的未来发展带去更多可能。
后记:数字人背后的RPA迎来新的增长点
前文讲过,数字人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娱乐、助手等领域的数字人,另一种就是融合AI、低代码、RPA、流程挖掘等技术并集成多种程序与软件的数字员工。
事实上,数字员工早已成为RPA的代称。因为RPA实现流程自动化的便捷性,现在几乎所有数字员工产品中都包含RPA产品。
一些公司发布的数字员工为了提升交互体验,将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和RPA结合在了一起,让数字员工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使其成为更有存在感更强的数字员工,有的企业还给数字员工发了工牌。
对于助手类的服务型数字人,用户与它的交互一般只需要问答即可。而在企业运营的各种操作中,不只需要与数字人交互,更需要数字员工给出面向具体场景的执行及反馈。
对于这些操作,单纯的虚拟数字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结合更多的技术与软件程序去实现。
从虚拟数字人交互到后面的流程执行,自动化技术是重中之重。毕竟谁都不会用纯人力去参与这个过程,否则就与人类扮演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更不用谈用户体验与执行效率。
在虚拟人技术与流程自动化技术的融合进程中,人们探索了很多解决方案。自动化执行的技术,从传统技术逐步向基于AI的各种技术过渡,直到当代RPA技术的真正成熟。
简单的讲,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动作等直接与数字人交互,但用户通过数字人发出的指令还需要自动化执行,这就需要一个载体(软件或者程序)去启动与执行相关的一系列针对各种程序的操作。
RPA正是连接各种软件程序的载体,相当于数字人的双手和双脚。包括数字人在内的各种技术,都会通过RPA机器人去触达与执行,进而实现用户获得通过数字人去操作各种设备、业务及流程的良好体验。
与其他流程自动化技术相比,RPA真正实现了轻量化的流程自动化,无论是部署成本还是运行效率都有了极大的蜕变,使得虚拟数字人与流程自动化的实现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由此,以RPA为核心的虚拟数字人解决方案开始流行 ,RPA以及相关联的软件与程序也就成了当代数字员工的主体部分。这种更加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使得虚拟数字人+RPA的具备身份形象的数字员工,开始在很多领域的大型企业率先应用。
重要的是,数字人火热发展的趋势,还将为RPA带来更可观的发展空间与新的增长点。
随着企业对于数字人应用场景需求的拓宽,每个数字人的身后都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数字员工。而每个数字员工背后,也大概率会有一个RPA。
想象一下,当数字人成为企业运营标配之后,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规模?
这,也必将成为RPA厂商新的强力增长点。
【王吉伟频道,关注TMT与IoT,专注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自动化与R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