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代有雪人吗(古诗堆雪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有雪人吗(古诗堆雪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代有雪人吗(古诗堆雪人)

今天我们熟悉的雪人形象来自西方,但中国古代也有用雪堆成的人的形象。

01 最早的雪人

“雪人”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和尚释印肃所作《偈颂十四首》其一:

“雪人通身却吃骂,兔角拄杖三十下。龟毛索子钓虚空,道理本来非昼夜。……”

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所以用兔角做成拐杖去敲击,用龟毛编成绳索去垂钓,也都是子虚乌有。

句中“雪人”与下文的“兔角”“龟毛”并列。用雪堆成的人,也不是真的,所以任人打骂,不会有任何反应。

02 模糊的雪人形象

但自此之后,元明两朝,用雪堆成的“雪人”一词,几乎在文献中消失了,再次出现已是清代。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成书的才子佳人小说《生花梦》中提到雪人的一段如下:

“听见外边人说,岸上捏塑的雪人甚是有趣,贡玉闻听得这话,飞也似跑出舱去看了。贡鸣岐同康梦康也往窗口一望,见果有两个绝大的雪人,做得十分相像。”

《生花梦》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据哈佛大学藏本衙藏版影印

康梦庚于是以雪人为题,提笔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后文中,更因此诗,成就了他的一番姻缘。

《生花梦》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据哈佛大学藏本衙藏版影印

可惜的是,作者对雪人的具体样貌没有多加描绘。

推敲一下,既然说两个雪人“做得十分相像”,想必在作者的设想中,雪人应有一定的细节,否则无从比较。或许会被塑的更像真人吧。

清乾隆年间由钱德苍编纂的《缀白裘》是一部戏曲剧本选集,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和花部乱弹的零折戏。其中收录的《彩楼记·拾柴》一折提到了堆雪人:

“[付]第二个穷鬼去哉,我哩前头跌雪人去吓。[丑]弗好,跌雪狮子罢。[付]啐!先跌雪人,然后再跌雪狮子。[丑]有理个。”

《彩楼记·拾柴》,选自《缀白裘新 *** 编》,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金阊宝仁堂重校刊本

一付一丑的对话非常明确,“先跌雪人,然后再跌雪狮子”。剧本记录用了方言俚语,苏州话里,“堆雪人”发音就似“跌雪人”。

03 肖真的雪美人

相比于上面形象模糊的“雪人”,下面的雪美人形象则非常立体。

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红楼幻梦》是《红楼梦》续作之一,在第十九回中,对堆雪人着墨甚多,摘录几段如下:

“宝玉道:‘我到琼兄弟那边,瞧见花厅前塑着个雪美人,实在精致有趣,是南边华、龚、谢、计四位名公塑的。我已托他们带家伙到这里来塑一个玩。’”——堆的是“雪美人”。

“黛玉道:‘南边几位相公在那里堆雪人儿。’……贾母亦问好,又道:‘诸位手艺巧妙极了,灯戏里扎的故事好的了不得,今儿堆的雪人儿自然更好了。’”——明确用“堆雪人”。

“一会儿脸相修整成工,见山石上一朵山茶,将花裹雪,捻作一朵芙蓉花,用树枝签在美人手里拈着。”——跟现在的雪人一样,用手边易得的树枝等物进行装饰。

“黛玉细细看了说道:‘……我看活像从前的晴雯妹妹。’……贾母等也出来细看,贾母道:‘这是个晴丫头活过来了。’”——雪人极其逼真,像真人一般。

只是这种雪美人,并非一般人或者孩童可在雪后玩乐间堆成,而需精雕细刻,类似今天的“雪雕”“雪塑”了。

04 来猜一则灯谜

相比于文献中难觅,且形象朦胧的“雪人”,古人其实常用雪堆塑一种明确的人像,是什么呢?来猜个谜语——

色相空时觉洒然,知君降自大罗天。

笑他尘网真成碍,坐到冰消即是禅。

不敢趋炎情默默,何妨守冷腹便便。

想伊也惧春心动,早已消融在腊前。

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补集》卷六中记载:康熙癸未年(1703年)仲春十日,康熙南巡,当时彩幔盈街,花灯夹道,上文就是康熙当时所见的一则灯谜,谜底是——雪罗汉。

这则灯谜写的非常巧妙,表面是在写“罗汉”,但同时也活脱脱地展示了谜底中“雪”的特点。几乎每一句都语带双关,“显”“隐”兼备,让人玩味。

如“知君降自大罗天”句,明写罗汉是天上得道神仙,隐含雪罗汉由从天而降的雪堆成。再如“想伊也惧春心动”句,既写罗汉怕春心涌动,又指雪人惧怕春天来临。

雪罗汉又称“雪弥勒”“雪佛”(以下叙述中根据情况选用名称),看起来就是用雪堆成的弥勒佛形象。典型的弥勒佛,是席地而坐,大肚便便,面庞饱满,嘴角带笑,非常适合用雪来堆塑。

明 铜鎏金弥勒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还有“雪观音”,虽然形象略有差别,也可归为一类。

05 终焉化无迹

关于雪佛的记载,比较早的是在明朝初年。

明洪武年间的翰林纂修程本立有一首五言古诗《雪佛碑》,共24句。所咏的雪佛碑是桐溪(今浙江嘉兴桐乡)的一处碑刻古迹。

诗人开篇即想像天降大雪,雪佛堆成:

天花堕虚空,平地忽三尺。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继而描述雪佛的高洁形貌: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接着写雪佛易逝,并借此阐发关于色、空、有、无的论述: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

再来回到怀古现场,只见荆棘丛生、碑断字湮: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摩挲雪佛碑,碑断字莫识。

最后慨叹日月如流,一切如梦幻泡影: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

程本立在诗中反复渲染雪佛形象,虽然那时雪佛碑已是“碑断字莫识”,但其诗作对碑文内容多少应有些参照,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由明初往前推,雪佛碑所刻年代应该更早,至少在元代。由此推断,元代时,人们已经在雪后堆雪佛了。

读完《雪佛碑》诗,再联想起程本立的生平,更加令人唏嘘。

程本立曾参与修纂《明太祖实录》,完成后被任命为江西按察使副使,但当时正值“靖难之变”,还未来得及赴任,燕王朱棣就已经带领燕兵攻入南京,程本立闻讯自缢而亡。

06 颂高洁,责泥污

明末清初之际,众多佛门禅师都留下了咏雪弥勒的诗、偈、赞、颂。

时间较早的,是刊刻于明末万历十五年(1587年)的《云栖法会》所录莲池袾宏大师的一首《雪弥勒》。

写的较多的,是牧云通门禅师,一人就写了十四首关于雪弥勒的诗。

对佛门堆雪罗汉记载较为明确的,是清康熙年间《五灯全书》所载顶目弘彻禅师的事迹:“时值上元雪霁,有抟雪罗汉于庭。藏(注:弘彻当时师从藏披剃)令众作颂。师倩书……藏嘉赏之。”

《五灯全书》顶目弘彻部分书影

禅师们所咏的雪弥勒高洁无暇,有着“三十二相冰骨格,八十种好玉肌肤”,但架不住世间有人借它来行龌龊之事。

清末民国的《清稗类钞》记载了一则《无赖子假雪弥勒以行骗》的故事:

一年天津下大雪,有人聚雪堆成一个弥勒佛,低眉垂目,笑态可掬,袒露大腹,悠然踞坐,右手持佛珠,左手拿布袋,惟妙惟肖。旁边还堆了两个侍者,也是生动有致。

但正如唐朝韩愈所感叹的:“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奇形怪状的老树根,都有人拿去放在庙中,烧香礼拜。见到这雪弥勒,竟也有愚昧的人来烧香供烛,磕头膜拜。

一众无赖见此情形,就借此敛财,大谈雪弥勒如何如何灵异之事。闻讯前来的人越来越多,竟还给雪弥勒搭了个棚子,屋檐上悬挂两盏红灯,俨然一座小庙。

可笑的是,人多气盛,再加上香烛日日熏蒸,没几天,雪弥勒就融化倾颓,迷信于此的人们也就败兴而回了。

07 难得一见的雪佛形象

雪佛的形象难得一见,下面是在清末民间木版年画中存有的两例。

清末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张《抟雪成佛》,由齐健隆画店刻绘。

画中的房屋非常简陋,墙角部分泥灰斑驳,露出里面的砖块。黑漆的屋门上贴着一张竖联,上书“清白传家”。屋子没有院落,只简单地围一小段木篱。

《抟雪成佛》清末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中国美术馆藏

生活虽然清苦,孩子们在雪天的乐趣却丝毫没有减少,三个孩子你铲、我运、他堆,一个雪佛快要完成,只看最后关键的开眉画眼了。

《抟雪成佛》局部

一个孩子手执毛笔,灵巧地挥动几下,一个笑呵呵的大肚弥勒佛跃然而现。衬着远处萧瑟的冬景,此处院落尤显淳朴的欢乐。

另有一张是杨柳青义兴画店的《堆雪成佛》。

与前幅不同,本图所绘为一富贵人家的园林雪景。正当数九寒天,梅开园内,松秀石前,暂时风定雪停,但天空寒云密布,似乎紧接着就要再次飘雪。

《堆雪成佛》清末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孩子们不畏寒冬,已堆起了一个雪佛。雪佛非常高大,有两名童子那么高。它袒露大腹,盘腿跌坐,面庞饱满,耳垂肥厚,周身洁白,不染一丝尘色。眉眼也已经画好,正慈祥地微笑看着前方。

《堆雪成佛》局部

雪佛前有两名童子,一人捧墨,另一人执笔正欲给雪佛的眉眼添上几笔,但却被旁边孩童欢乐的玩闹声吸引了注意力,不禁扭头去看。雪佛背后的另一名童子,则完全不受影响,正全神贯注,修饰雪佛衣褶。

08 孩子冬天的玩乐

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堆的“雪人”还是雪罗汉的形象。

鲁迅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雪》有这样一段文字: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在他1926年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提到了童年塑雪罗汉的事: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1931年,陶行知刚刚结束日本的留学,回国开展儿童教育普及工作。同年3月20日,他写了两首儿歌,一首是《雪狮》,另一首则是《雪罗汉》:

“大胖子,笑嘻嘻。太阳一来,化作烂污泥。”

可见,雪罗汉在那时同雪狮一样,是儿童常见的身边之物,这样编成儿歌,才能抒儿童之情,发儿童之感,表现儿童真实的生活情趣。

09 古人为什么堆雪罗汉?

由南宋的“雪人”,元明的“雪佛”,再到明末清初以降的“雪弥勒”“雪罗汉”“雪观音”等来看,雪罗汉也是民间玩雪时流传颇久且广泛的爱好和习俗。

雪罗汉的出现,一方面是与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两朝,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有关。佛教题材成为日常工艺品中的装饰。人们雪天塑雪罗汉也是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是市民文化的兴盛所致。清代普遍出现的“雪人”,更与此息息相关。

唐宋以前,造像是很严肃的事情,是祭祀供奉、巫术、人生礼仪所用的道具。如出土的唐及以前的陶俑,虽形体不大,但都是陪葬的明器,而非玩具。

直到清代,在弱化信仰内涵的基础上,才有了玩具造像,比如民间的各种泥塑人物。“雪人”在这一时期出现,也是合乎情理的。

10 除了雪罗汉,古人其实更爱堆雪狮子

答案贴在另一个回答里,因为篇幅也比较长,就不搬运到这里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最后安利

欢迎关注、交流。

更多古代有雪人吗(古诗堆雪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