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杀人回忆》凶手原型终于认罪!让他落网的这种技术,浙江警方已经炉火纯青,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杀人回忆》凶手原型终于认罪!让他落网的这种技术,浙江警方已经炉火纯青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杀人回忆》凶手原型终于认罪!让他落网的这种技术,浙江警方已经炉火纯青

据韩联社10月1日援引警方消息,电影《杀人回忆》凶手原型,此前因DNA信息被警方认定为华城连环杀人案的嫌疑人李某已经认罪。除华城案9起杀人案外,他还供述另外5起案件也是他所为。

让30多前的凶手落网的是一种新型的DNA技术。而这一DNA技术,浙江警方早在10年前就开始着手研究,近两年来,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知道,那些像密码一样躲在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甚至空气、光、声音、气味……都是有迹可循的。绿色它们的就是刑事技术。

如今,刑事技术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炫的“黑科技”,让浙江刑事科学技术位居全国前列。刑事技术的变化,是一部浙江警方与刑事犯罪的较量史。

第一台多波段光源是李昌钰博士“带货”的

在老一辈刑警的记忆中,破案是“老三样”加“三板斧”,老三样就是:“一支手电筒、一个放大镜、一支刷笔”,三板斧说的是,“摸底勘查、排查、审查”。那会,“破案线索,就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问出来的。”

手电筒射出的光,就是当时勘查时的光源,刷笔蘸点粉末,看指纹要用放大镜,“有时还有投影仪,把指纹投射到幕布上”。

20世纪,紫外线观察灯和多波段光源出现了。说起多波段光源,还是李昌钰博士“带货”的。当时,李昌钰带着多波段光源来国内讲学,浙江搞痕检的技术员觉得太新奇了,赶紧从国外引进,这成了全国第一台多波段光源。

李昌钰博士的多波段光源

当时,还没有锂电池,多波段光源要插上交流电,携带起来也不方便。

后来,设备越来越先进,样子也变秀气了,痕迹勘查员的勘查箱里东西越来越多,往往,勘查员左右手各拎着一只箱子到现场。

诸暨2011年许德勇持枪抢劫杀人案,8月23日、8月29日,诸暨大唐和陶朱街道有人被枪击中。诸暨警方把两枚弹头送到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检验,痕迹检验室专家在比对显微镜的助力下,认定2枚弹头是由同一支枪发射的。最后,根据此结论,将两起案件并案侦查,最后抓到了凶手。

从油墨的指纹卡到庞大的指纹数据库

指纹,也是属于古老的刑事技术,以前叫手印。

1996年,浙江省建立了指纹库和指纹识别系统。

在刑警眼里,指纹是“证据之王”之一。

老刑警当年就是把现场指纹提取后,做成一张张一只手大的小卡片,“用油墨印上去的”,他们将卡片整合起来做成册子,保存在“指纹库”中。要比对指纹,技术人员就要跑到“指纹库”,一张张翻来覆去地看,长年累月地翻找,很多“指纹册”上的油墨都褪色了,当时鉴定一枚指纹少则几天,多则数十天。

当时看指纹是这样的

那些册子,就是如今“指纹库”的“鼻祖”。

现在,浙江警方已初步建成一个庞大的现场勘查信息系统,而且还是AI智能比对,只要输入指纹信息,就会像战胜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围棋)那样工作,识别精度不断提高,识别率在80%以上。

指纹是我们的“人体身份证”,在那些年代已久的命案积案中,它成了指认凶手的铁证。

2007年1月4日,杭州下城区石桥镇杨家沁苑一住房内发生一起命案。被害人李家兴系旧货市场摊主,被人捆绑后用刀杀害在该房屋内。

2017年8月23日,刑侦总队指纹室技术员张璐熠发现,当年现场留下的指纹,可能是江西籍邓某的。杭州警方在桐庐一家烧烤店抓住了他。

邓某作案时,才22岁。他交代,杀人后,他逃回老家躲了两年,后来又偷偷到杭州打工,逃亡的10年里他隐居般生活,但指纹比对让他无所遁形。

“人像比对”技术开始广泛运用

以前,勘查现场时,有个像摄影师的人拿着“海鸥”相机全方位“咔嚓咔嚓”,他们叫刑事照相技术员,与摄影师不同的是,他们要“拍摄看不见的东西”。

现在,刑事照相技术员已经进阶为“视频侦查员”,他们已不用去“暗房”冲照片,他们可以现场“立等可取”,所有现场拍的照片、视频都在现场马上进行处理,便携式非线性视频编辑器、笔记本和硬盘是标配……

从1998年到2007年,视频侦查越来越成了大要案专案组的“小秘书”,一批疑难大要案件,都离不开它的神助攻。

2007年2月4日,台州市黄岩区发生特大纵火案,致17人死亡,在案件的定性、侦查、取证等环节中,视频侦查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浙江警方在全国首次推出“十大战法”,形成视频侦查技战法体系,是一次对传统侦查模式的创新变革。

如今,“人像比对”普及到连小区门口都可以刷脸进出,这一被广泛运用的“人像比对”技术,早在3年前,浙江警方开始琢磨研究了,也是在全国最早研究的。2016年8月,浙江警方凭此“秘笈”,抓获漂白身份25年的逃犯钱某。

刑侦总队视频侦查技术员通过对钱某25年前的人像照片多次反复处理和比对, 发现湖北五峰县一个姓林的男子与钱某很像,省厅、温州、乐清等地组成追捕小组在湖北五峰县抓获钱某。这是浙江利用“人像比对”抓获的第一个命案逃犯,由此开启了“人像比对”技术在破案中的普及应用。

全省第一起用人像比对技术抓获的命案逃犯

专门对付尘封悬案的高手——DNA

1995年,刑侦总队建立浙江第一个DNA实验室。

1995年成立的DNA实验室

现如今,DNA实验室像一个高科技设备的展示区,基因分析仪、扩增仪、自动工作站、显微切割系统、测序仪……光听名字,就感觉很“高大上”。

现在的DNA实验室

这个DNA实验室代表着全国DNA技术的最高水平,参加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完成2项行业标准的发布,完成了1项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承担着8项浙江省 *** 、公安部与公安厅立项的课题研究。

我们之所以长成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人,是DNA起着作用。它也是犯罪现场的“证据之王”之一。

以前的DNA比对图

2017年8月,被称为“湖州第一悬案”、 22年前发生在湖州织里的灭门惨案,就是通过这一技术最后确定了两个凶手,而他们在逃亡的22年里,早已改头换面,一个成了作家,一个成了公司副总。

DNA还被用到更多领域,比如寻亲。今年六一,刑侦总队、杭州刑侦支队和都市快报社在武林广场举行大型公益寻亲活动,为几百名寻亲者采集DNA,目前已为3位寻亲者找到失散亲人。

古老的职业新的行头

法医就是古代的“验尸官”,比如南宋的宋慈,被称为法医界的鼻祖,他写的《洗冤集录》是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以前,法医最揪心的是工作环境:当时,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解剖室,案子一发,法医当场开工,板凳架木板,水盆接水,手工颅开锯,痕检技术员就给搭档“打下手”,帮着递刀。

现在,法医们脑洞大开,不断把各种高科技元素融入枯燥的解剖工作,有的解剖室跟工业4.0理念一样,“全程透明化”,语音识别、电子机械臂拍照、远程会诊……

海宁刑侦大队的解剖室可视化

目前,浙江有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解剖中心——宁波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解剖室,还将引进 “虚拟解剖室”,法医解剖时可以不动刀,而是用影像学数据模拟重建,用各种数据“解剖”和分析。

海宁刑侦大队的解剖室,还用上了“人工智能”助理,原来法医解剖时,需要几个助理,要有人负责照相,有人负责记录。现在,在海宁解剖时,主刀法医边解剖,边说话,后台实时记录,自动生成尸检记录,解剖室和指挥部连线,第一时间会把解剖情况传递,办案民警再也不用守在解剖室门口了。

微量物证鉴定

认定汗衫布为擦枪所用

微量物证,是指能够证明犯罪的微小的物质材料或痕迹,很多我们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比如纤维、涂料、油脂、金属等工业制品;泥土、煤炭、矿物、木屑等自然非生物;还有毛发、微生物、花粉、苔藓等动植物,都属于微量物证。

李昌钰博士办过的案子中,有一起碎木机杀人案就是靠微量物证破的,被害人被碎木机完全碎尸抛尸,就是靠着从湖里打捞出来的几千根头发、几十片碎骨、一根脚指头和几个牙齿,确认被害人身份,最终才将她的丈夫定罪。

通过微量物证鉴定来断案,是警方提升破案力的新“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末,刑侦总队成立理化实验室。当年就破了一起持枪抢劫案。1999年1月25日,余杭乔司镇信用社门口发生一起案犯持枪打死3人、抢劫71万巨款的特大案件。调查中,警方在余杭某医院存物箱中发现一块粘有缝纫机油的汗衫布。最后通过微量物证鉴定,认定这件汗衫布为擦枪所用,最后确定该案嫌疑人。

现在的微量物证鉴定,运用更广了,比如通过头发丝检测出6个月前是不是吸过毒,甚至可以识别警方在不同 *** 案中查获的 *** ,是不是来自同一批次。

对付新型犯罪的“冷兵器”

现在,电信网络诈骗、网络 *** 、网络贩枪等新型网络犯罪案件持续高发。

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往往是没有现场的。“蛛丝马迹”也都躲藏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中。

电子物证勘查设备,仿佛是“二次元”世界里的 “冷兵器”,在虚拟世界削铁如泥。

电子物证勘查技术甚至还可以让被毁坏的证据复原显现。

2014年7日5日下午5点多,杭州一辆7路公交车途经东坡路与庆春路交叉口时,车内起火燃烧,事故造成3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5人。最后就是通过电子物证技术成功复原了公交车当时的视频监控,还原了案件真相,抓到了凶手包某。

警犬的搭档还有电子眼、无人机等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公安厅警犬基地成立,第一批警犬驯导员上岗。当时正是日本电视剧《警犬卡尔》在中国热播。

如今,警犬基地有1000多只警犬,警犬的服务领域也拓展到全警种,防爆、巡逻、搜爆、搜毒、搜血、搜捕、搜索物证、搜救等。

现在,警犬的搭档除了驯导员以外,还有“电子眼”和“无人机”等。2018年,杭州女学生被害案,萧山警犬“马六”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换下的衣服,民警根据衣服特征利用“电子眼”,通过视频侦查圈定了嫌疑人的去向,最后抓获凶手。

在山林搜捕搜救时,出现过千人搜捕搜救的大场面,衢州警方在全国首创让无人机与警犬协同作战。

戳破戏精上身嫌疑人的测谎技术

20世纪90年代末,省公安厅引进测谎技术,第一代测谎仪,就像大音响功放那样的“黑砖头”,而当时测谎在全国来说,也是个新鲜事物,国际交流几近于零,大家都靠自己摸索。

1997年秋天,温州华侨饭店发生一起盗窃案,饭店保险柜里的3万元不翼而飞!

测谎仪在那会,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AI一样,是“黑科技”,人称“浙江测谎第一人”的刁松龄(现在是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专家)圈定了三个人,他们都是门童,都知道保险柜位置,都在不经意间知道了保险柜密码,都知道保险柜里存有3万元现金。

刁松龄在对那些像迷宫一样的测试图谱分析后发现,最可疑的人是门童方某。民警再审讯时,他承认是自己拿走了3万元。

现在,嫌疑人也很狡猾,测谎时,往往戏精上身,“会伪装出相应反应”,测谎技术就像是戳破气球的那枚针。

对办案来说,测谎结论是一种侦查线索,是一种侦查方向。

如今在一些民事案件的办理中,也引进“测谎”技术,测谎结论将给法官提供一些判断的科学依据。

识别声音的神秘纹路

声音除了有语调,还是有纹路的,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在鉴定专家眼里,语谱仪的显示器上,那些跳动的频率就是解读案件的密码。

比如这段录音是不是被人剪辑过,是不是原声,有没有被处理过……这些在语谱仪下,都暴露无遗。

文件检验,是门古老的刑事技术,最早的就是笔迹鉴定,比如以前间谍用隐形药水写的“密信”,在上面涂上药水,即刻显现。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检技术用来“鉴定发票、粮票等票证是不是作假”,那时候,放大镜是文检技术员手上的标配。

现在,文检技术应用更广了,经济犯罪案件中,合同有没有造假,“套路贷”案件中,“借款合同”是不是嫌疑人设下的“套路”——空白合同上后期做了变更还是阴阳合同……而技术员的装备,也从放大镜升级到各种多波段光源和高端显微镜。

“无中生有”的模拟画像

模拟画像这门技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人像画在悬赏令上,挂到城门口。

2000年左右,浙江警方开始推广模拟画像技术。

蔡鸿鸣是浙江最早从事模拟画像的专家。“以前没有监控,画模拟画像都是根据目击者描述来画的,以素描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了画像拼图,“各种眉毛、鼻子、嘴巴”等存在“数据库”里,根据目击者描述,对应地找到各种型号,最后拼成一张脸,有点像我们现在玩的拼图游戏。发展到现在,有电脑模拟画像和手工模拟画像,“手工画像,因为是一个轮廓,给人想象的空间更大”。

现在,模拟画像和视频侦查完美结合,有时,视频中只有模糊的人影,这时需要有经验的模拟画像专家出马,他们对人的五官、神态细节上的捕捉,已经到了“X光”的程度,在手中画笔的“加持”下,那个模糊的影子就变成生动的“相片”,出现在纸上。

2012年11月11日傍晚,嘉兴市区禾兴南路越王珠宝店发生抢劫案,一名蒙面男子持械抢走店内各种黄金饰品总质量2600多克,价值100多万元。

蔡鸿鸣辨析“人影”的表情、神态和特征,最后画出了画像,结合其他信息,警方最后锁定辽宁海城的周某,同年11月30日,在辽阳抓到了他。

如今的人像比对技术和模拟画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些逃亡很多年的逃犯,往往 *** 时还很年轻,警方手上往往掌握的也是他们以前的照片,这时,需要模拟画像专家实施 “变老术”,“把他们画老几十岁,接近他们现在的样子”,然后再根据人像比对,发现他们躲藏的踪影。

( 作者:首席记者 杨丽 编辑:肖旭 )

更多《杀人回忆》凶手原型终于认罪!让他落网的这种技术,浙江警方已经炉火纯青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