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古文中的“辞”是什么意思。比如过归去来兮辞的辞?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归去来兮辞中的辞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与赋对应。辞的主体是诗歌,而赋的主体是散文。辞以抒情为主,而赋则以叙事为主。
和丢字很像的字?
去
qù ㄑㄩˋ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详细解释
◎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的古诗?
1、已往不谏,来者庶几。——出自宋 · 刘一止《自作真赞》
白话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自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白话译文:我已经不再想挽回弥补过去的事了,因为我知道我更要去追求未来。
3、已往虽非悔,方来尚可追。——出自宋 · 刘弇《伤友人潘镇之失意七十韵》
白话译文:以往的事虽然后悔了,但仍可以重新开始追求未来。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忆秦娥·娄山关》
白话译文:莫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现在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先秦 · 佚名《楚狂接舆歌》
白话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言下之意是,重新开始。
描写山路弯弯古诗词?
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唐 王维
译文:弯曲的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的衣裳一样。
2.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答陆澧》唐 张九龄
译文: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3.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阙题》唐 刘昚虚
译文: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4.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酬李穆见寄》唐 刘长卿
译文: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5.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题张氏隐居二首》唐 杜甫
译文: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
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山行》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7.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并序》魏晋 陶渊明
译文: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8.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归园田居 》魏晋 陶渊明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9.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山行杂咏》清 袁枚
译文:山路崎岖不平,山峰延绵不绝。
10.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唐 李白
译文: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含有篱泥字的古诗?
含篱:
隔篱娇语络丝娘《浣溪沙》
三三五五棘篱门《浣溪沙》
隔篱娇语络丝娘《浣溪沙》
黄菊篱边无怅望《浣溪沙》
窥我向疏篱《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
篱疏向我窥《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
竹篱茅舍出青黄《浣溪沙 咏橘》
秋雨荒篱菊《竹》
寒雀满疏篱《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九夷为藩篱《和陶拟古九首》
岁岁坏篱落《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秋风咏江篱《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岁岁坏篱落《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野桃含笑竹篱短《新城道中二首》
想见竹篱间《东坡八首》
竹篱茅屋趁溪斜《山村五绝》
接果移花看补篱《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邻妇窥篱藩《用定国韵赠其侄震》
篱落疏疏一径深《宿新市徐公店》
泛以东篱菊《水调歌头·玉树映阶秀》
疏篱不与花为护《过百家渡四绝句》
冷落东篱《归去来兮引/归去来兮》
篱下黄花最恨他《秋雨叹十解》
偏护竹篱根《冲雪送陆子静》
含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长恨歌》唐 · 白居易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宋 · 陆游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唐 · 白居易
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 · 苏轼
岁月不肯迟全诗?
【出处】 晋·陶渊明《杂诗·其七》,全诗: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涂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背景】
《杂诗·其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七首,体裁为五言古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挂印回家,从此隐居,终老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杂诗十二首》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怀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全诗语言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前八首“辞气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37岁时。
【赏析】
这首诗的主旨是感叹人生易老,前途无望。人生在世,有否作为,既有赖于客观因素,也有赖于主观因素。陶渊明的郁郁不得志,是由当时的客观因素所致。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如说家常,其间也不失有形象化的描绘,而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颇觉淡而有味。这首诗自叹衰老。行将就木,然而诗人却能以视死如归的态度对待人生,表现出其“不喜亦不惧”的达观精神。
全诗的大意是:寒风吹动枯树枝条,落叶铺满长长的路面。我柔弱的身体与时运都在衰退,黑发早白已变成白发。前途渐渐趋于狭窄,来日无多了。家就像迎客的旅店,我就像一位过客将行离去。离去将要去何方?南山有我先人的坟墓。
此诗写时已入冬,由草木萧落联想到渐进衰老、死亡。作者一方面感叹岁月飞逝,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鬓发斑白,步入了“前途渐就窄”的晚年,另一方面又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衰老甚至死亡。作者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中以人生为寄于世上的信条,从而坚信有来必有去,“南山有旧宅”,作者坦然的心态就好像把人生当作了一次旅行,对待死亡就如同回家般平静自然。
诗的前四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写时光易逝。日月是不肯等待的,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不断迅速更替,似乎在相互催促逼迫一样。春夏已经过尽,秋冬时节的寒风吹拂着枯萎的树条,落叶铺满了通向远方的道路。“不肯迟”即不肯等待。诗一开头就点明了“岁月不待人”这一深刻哲理。催迫,催促逼迫。这一词语的运用,更使人感到时光流逝的迅速,对“岁月不待人”的哲理,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形象化地说明“岁月不待人”的哲理,同时也有比喻作者自己年岁老大的意思在内。
开头四句诗是起兴,以下八句便是这首诗的正意。
诗的中间四句“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涂渐就窄”,感叹人生易老,感到前程愈来愈小。自己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随着坎坷的命运,变得愈来愈衰颓。原来的满头黑发,早已斑白。这白发犹如插在头上的白色标记,前途已渐渐变得愈来愈窄小了。素标,白色的标记,指头上的白发。《论语》记载孔子说过,少年人是可敬畏的,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就不足以敬畏了,因为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了。在这四句诗中,作者对自己的年岁老大,充满着无限感慨。
诗的最后四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是顺着“前涂渐就窄”的进一步联想。家中不过如旅馆一般,而我现在犹如即将离开之客。离开之后,到何处去呢?是到南山的坟墓里去。逆,即迎。“逆旅舍”即迎接旅客的客舍。古人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到世上作客一般,作客完了,就离开世上,所以作者说“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旧宅,此指坟墓。人死亡,又称回老家,所以这么说。作者六十三岁时作的《自祭文》中说:“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本宅,即“旧宅”。这四句诗,是作者感叹自己不久将亡。
去的古义和今义分别是什么?
古义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今义
字义
● 去
qù ㄑㄩˋ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