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昆明到大理的长途汽车出乎意料地干净,床单枕套都一尘不染。从昆明到楚雄一段高速似乎还正在重修,车子颠颠簸簸,就当摇篮好了;窗外的雨声呢,算是摇篮曲吧。出城不久,一车人就沉沉睡着。到牟定,晨光初显,两边的大山悄悄在烟雨的影里,也是一副似醒未醒的模样。我是习惯睡懒觉的人,旅途中却总是舍不得。所谓的“景点”在我的心目中并没有那么重要,倒是人在途中的感觉不肯轻易放过。于是一个人睁着眼静静地看连绵不绝的大山,看山脚下的一带平坝,坝中青青的玉米地,和那沉睡的村庄。
白族的民居很有皖南的神韵,高高的马头墙,翘起的尖尖的飞檐,雪白的墙体,青青的小瓦,檐线工整精细的墨画,浸在朦朦的晨光与雨雾里,随便取一副镜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任何润色修饰都显多余了。下午站在洱海边,看喜洲镇一片绵绵延延的青瓦白墙,在宁静和乐中透着一派恢宏的气势。在中原行走时,我们能看到的建筑,已经没有多少民族特色了,想不到在这偏远的所在,倒恰恰能发现中原文化的孑存,不能不让人浩叹啊!
因为后一部车出了点故障,到站的时间差不多迟了两个小时。来接站的地陪是个小女孩,一身白族的少女装束。白衣白裤红兜肚,袖口裤脚处绣满了鲜花,再将一顶“风花雪月”带在头上,再妩媚没有了。有点凉意的雨中,正笼着一面旗子翘首企盼,见到我们,自是喜不自胜。于是安排行程:上午是大理古城与崇圣寺,下午游洱海。次日去丽江的途中去一趟蝴蝶泉。
现在想来,这是太大遗憾:大理古城安排的时间太短了!霏霏小雨中,不少人都忙着去照相留念。我拉了个朋友将古城匆匆地算是走了一遍,甚至还买了两个扎染的背包送给朋友们的小女儿。见过不少仿古的建筑,都仿着太粗糙太潦草,太漫不经心太急功近利,唯有大理古城,有它的自然、精致、优雅和落落大方。古城墙上丛生的野草和灌木,居人家墙壁上斑驳的雨渍,街道上光滑而有些凹陷的石板路,无处不体现着厚重的历史感。小雨来得恰到好处,一丝丝的,有节奏有韵律,从苍山顶山流下的水清亮莹澈,溅着洁白的水花,她欢快的笑语和小雨低徊的吟唱,应和得正好。风很轻很轻,让人家廊上的大理花和三角梅摇曳起来,有了灵动的韵味。我曾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驻足,墙头屋顶丛密地生着灌木野草,巷子窄得两个人擦身而过都有些艰难的,那也太残破局促了。而成都的琴台路呢,宽敞豪气,整洁如新,让人感受不到一丝丝岁月风尘的,那也勾不起深远的怀想了。唯有这大理古城宽阔而洁净的街道,古朴而不显陈腐的格调,不大气而不张扬的布局,招人魂魄,引人遐思。
惜乎来去匆匆,要是能在小楼上听一夜雨声,就好了。
崇圣寺看得出是新近重修的,但是一色青瓦白墙的建筑,这就够了。佛寺总应该有些萧疏境界的,那赭墙朱门,最是俗恶难耐。寺内的殿宇,我一般不去,因为那里面无非陈列着大同小异的土偶木梗,出自匠人之手的,神情痴木,入目如刺。昔日登临九华,将那些藏在崇山峻岭里庙宇庵堂,也算是看得一个饱了,也只愿意看看僧尼们如何习字画画,抚琴吟诗。于是 *** 在钟楼里,北望苍山逶迤的山坡上缥缥缈缈的云烟,南望寺内那扶疏的竹影,悠悠然有出世之感矣!
崇圣三塔是最有名的,不过看摄影家的作品反倒比身临其境觉得更有境界,也在小池边就着塔影与一位前辈照了一相,留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