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新网贵州平塘10月3日电 题:牙舟陶遇上“Z世代”:六百多年技艺与创新的传承
作者 周燕玲
2022年国庆假期,贵州平塘牙舟陶文化产业园迎来不少游客,参观牙舟陶博物馆、体验牙舟陶制作的游人络绎不绝。23岁的牙舟陶艺人张胜波除了赶制订单外,还会教游客制作牙舟陶,看着捏在手里的“陶泥”,他觉得这就是牙舟镇“守”艺人最好的财富。
作为张氏陶业的第十代传人,张胜波自小就与陶艺打交道,现已成为贵州省级陶瓷设计师。制作间隙,他介绍说,从最初的打土坯开始,牙舟陶仍沿用传统手工技法,靠手工艺人的双手勾勒图案和打磨线条。
位于大山里的牙舟镇,是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镇,却诞生了中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牙舟陶造型自然古朴,晶莹光润,其独特的“冰裂纹”和柴窑烧制的“窑变”,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机械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冲击,一度辉煌的牙舟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走向衰败。在张胜波的记忆里,小时候村里仅有两家还在做牙舟陶,直至2008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陶的人家才慢慢多了起来。
6年前,张胜波正式跟着父辈们学习制作牙舟陶,取土、泥料加工、成型、装饰、上釉、入窑。刚开始时,为了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张胜波的双臂常常酸痛得抬不起来,为了学好拉坯,也时常练习到深夜。
2017年,张胜波制作的第一件牙舟陶作品诞生了,那是一个卡通样式的水杯,制作20多个水杯最后用柴窑烧制,成功7个,“水杯都被朋友买走了,虽然钱不多,但卖出去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张胜波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贵州有名的牙舟陶工艺大师,叔叔张禄麒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相比上一代人喜欢把本土民间传说和民族特色加入作品中,张胜波和哥哥设计的牙舟陶作品,颜色明亮、线条简洁,更注重现代人的审美。
在张胜波工作坊的木架上,不仅摆放有异兽、龙嘴梅开壶、鹰面花瓶等牙舟陶作品,也有“新中式”风格的花瓶,以及各种简约时尚的器皿和家居摆件。张胜波说:“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圈’住年轻人的心,让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更好地传承下去。”
张胜波觉得,每一代年轻人的审美都会不一样,以前的老艺人都是做日用品,现在这一代更希望把文化融入进牙舟陶的作品里,“因为女生穿旗袍很好看,就特意制作了一个旗袍样式的花瓶,从设计到出窑前后花费一个多月时间。”
牙舟陶一直以绿釉为代表色,在传承的过程中,张胜波发现很多器型并不适合上绿釉,就像一件衣服不能所有人穿一样。为此,每次上釉时,张胜波都会尝试做一些创新,比如在茶具上使用草木灰釉。
为了让外界了解深藏在大山里的牙舟陶,张胜波常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牙舟陶的制作过程及各类成品。有时,他还通过手机直播柴窑烧制过程和开窑现场,网友可在直播间下单购买刚出窑的牙舟陶。
非遗传承,在张胜波看来,不光是要传承非遗的技艺,更要传承先辈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目前,牙舟陶不仅有实用的各类茶具,还有兼具收藏和观赏价值的各样式花瓶,共两百多个种类,远销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