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承接上期的内容,本期《郫小豆读史》将继续对《公公偏头痛》的歌词进行解读。
歌词
紧挨着灯笼/这十年苦读无人能懂/春夏秋冬/无奈这夜晚寒风却穿透了屏风/吹几页刺客列传/我淡定背诵/平仄先搞懂诗词歌赋才能够通/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乃是基本功/过眼的繁华朝代更迭来去匆匆/法家的内容/道家的从容/儒家的宽容/这些都该懂
解读:这段歌词乍看之下,似乎是描述中状元的穷秀才发奋苦读,准备科举的场景。实则不然,仔细想想,如果这样理解,歌词中有不少蹊跷之处,比如一个秀才为求科举及第,十年寒窗苦读是理所应当的,怎么会无人能懂?准备科举看的应该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为何歌词里却偏偏要提及与此毫不相干的《刺客列传》?科举内容是关于儒家经义的八股文写作,为什么歌词里却不提儒家的内容,反而把法家的内容、道家的从容置于儒家的宽容之前?
这样说可能大家很难理解,所以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明朝专门的宦官培养学校——内书堂。
在明太组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之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曾下令不准宦官读书识字,还在宫中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这条规定朱元璋自己就没做到,由于他废除了宰相制度,治国理政喜欢亲力亲为,但国事繁多,实在顾不过来,不得已其后又选通书算之小内史监典簿,掌文籍,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宦官对其在靖难之役中夺位帮助很大,更是开始重用宦官从事监军、出使外国等重要事务,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更高,因此开始让专门教官对宦官进行教育培训。
明英宗时期,人民教师出身的公公王振掌权后,仍然放不下教书育人的老本行,陆容的《淑园杂记》记载:正统初,王振于内府开设书堂,选翰林检讨正宇等官入教。一批批目不识丁的宦官经过内书堂的教育,多聪慧知文义者,多通文墨,晓古今。
到了明宣宗时期,开设内书堂成为正式制度,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的宦官人才培训机制。
先说说内书堂的师资力量吧,那可是相当的雄厚。据明代崇祯年间司礼监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记载,内书堂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这就是说在内书堂中给公公们上课的老师,一开始是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后来由词臣,也就是翰林院(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编修、检讨、修撰等有学问的人担任,而且到内书堂教书教得好的话,就有机会进入朝廷最高权力中心的内阁,比如嘉靖年间的首辅严嵩就曾在151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去内书堂任教。内书堂授课老师级别之高、能力之强,只怕很多读书人都会羡慕嫉妒恨,可见皇帝对宦官教育问题的重视。
接下来就是有资格到内书堂读书的对象——当然就是宦官了,但是有年龄限制——10岁上下(因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数限制——二三百人。要想到内书堂学习要经过重重选拔,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和地方学校一样,小宦官们入学也要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和认课的词林老师,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礼品,作为学习的束修(学费)。有意思的是,如果暂时没有钱支付学费,还可以借贷,以后加倍偿还(助学贷款?)。
那么,这些有幸到内书堂读书的小宦官们要学习哪些课程呢?根据史料记载,基础课程包括《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以及当时士人所习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还有专业课程,如历朝皇帝对宦官的诫谕《内令》、历代宦官奉公守法的事迹集《忠鉴录》、万历年间编纂的《貂珰史鉴》等。
再有就是号书、判仿。所谓号书就是练字,判仿就是影印临摹汉字,小宦官入学后,每人可以得到一张刷印仿影,用来临摹写字,这是为培养宦官以后对朝臣奏章进行批答、对阁臣的票拟进行批红训练的判仿。(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乃是基本功!)不少公公因此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比如成化年间的司礼监太监戴义,不仅琴艺高超,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尤以楷书见长,技法高超,据说与有明朝王羲之之称的沈度不相上下。
每天的黄昏该放学时,读书的太监要排班题诗,按照春夏秋冬,随景而题写。(平仄先搞懂诗词歌赋才能够通!)题诗完毕,才能排着队鱼贯而出。得益于此,不少公公成了诗人,比如万历年间的司礼监太监张维,学问深厚,好作律诗,且合于格律;编纂了《皇华集》、《归来篇》、《莫金山人集》、《苍雪斋集》等许多诗集,其中的作品也颇为可观。
朝廷大臣遇到读书的太监排队放学时,是要拱手端立让过的,即使是皇宫里管事的司礼老太监遇到,也是如此,所以能到内书堂学习,小宦官们应该是很自豪的。
内书堂的学习纪律非常严格。规定:
1、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和节令始可停学放假,其余无论寒暑,均须入学读书。(这十年苦读无人能懂,春夏秋冬)
2、每日学习,凡背书不过,写仿不堪,或损污书仿,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轻者由学长用特制的木尺打手掌,重者罚跪,再重者要面向孔子牌位直立弯腰,双手扳着两脚成180度,如双膝弯曲,学长会用界方没头没脑地一顿暴打。罚站弯腰的时间以一柱香燃完为准,也有几柱香的。由于处罚严格,受罚的小太监往往不到半柱香燃完便头晕目眩,呕吐不止,甚至晕倒在地。 (所以才需要忍着寒风淡定背诵,否则通不过考核就惨了)
尽管在内书堂读书很辛苦,但由于读好书是小宦官们能够将来被选拔到司礼监等重要部门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因而他们读书非常勤奋,一些志向远大的小宦官,还往往加料自学如《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之类的书籍,像歌词里的公公就在自学《史记》中的《刺客列传》。
总之,内书堂的设立使宦官的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太监,具备了治理国政的能力,对国政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酌中志》评价内书堂的设立不三五年即有成效,十年内外,国家自享真才之用,消无黄之战于庙堂,衍无疆福泽于亿世……
接下来,就要说说为什么歌词为什么特意要描写公公背诵《刺客列传》的场景。
《刺客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的一篇类传。而它的作者,正是身受宫刑的太史公司马迁!歌词描写公公背诵《刺客列传》,正是为了表现公公仰慕同为宦官却名垂青史的司马迁,并以其为榜样勉励自己:即使身体残缺,仍然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刺客列传》的内容上看,全文共五千多字,描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都体现了一种扶弱拯危、不畏 *** 、杀身成仁的刚烈精神。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之所至,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成为了公公在日后反腐肃贪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此外,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刺客列传》有三千多字是用来记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中就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语,从而与后面的歌词我说风萧萧,你说你知道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最后,再谈谈为什么公公在读完《史记》,发出了过眼的繁华朝代更迭来去匆匆的感慨后,认为法家的内容、道家的从容、儒家的宽容,这些都该懂。
法家的内容,精髓就在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老虎苍蝇一起打)。封建王朝后期官僚集团整体性的 *** 堕落、枉法祸国,使底层人民苦不堪言,进而揭竿而起,改朝换代。对于这一点,同样出身底层的公公们感同身受,他们深切体会到治国必先治吏、治乱必用重典的道理,所以主政期间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拿下了许多高官重爵、皇亲国戚,正是对法家的内容最好的实践。
道家的从容,精髓就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腐肃贪,在一个 *** 业已成风的朝廷上风险极大,势必会得罪庞大的利益集团,招致其疯狂反扑,因反腐而被 *** 集团整的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为了实现胸中匡扶天下、力挽狂澜的抱负,公公唯有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境,才能抛开自身对利害得失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反腐肃贪工作中去。
儒家的宽容,精髓就在于反躬自省,薄责于人。一些正直之士基于偏见,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公公,认为公公们就是一群阴险小人,把公公正当的反腐肃贪行为当作残害忠良,对公公冷眼相向、恶语相加,而公公反腐肃贪需要团结朝中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面对不明真相者的无端诘责,公公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反而会虚心接受这些人的批评,甚至向皇帝举荐其中有真才实学者。
以明宪宗时期的厂花汪直童鞋为例,汪直巡视辽东,到达宣府时声势赫赫,辽东巡抚等地方官都卑躬屈膝地礼敬他,唯独有一个叫秦紘的都御史敢与他抗衡。可是汪直也不同他计较。谁知这个秦紘后来暗中写信给皇帝,告汪直纵容兵卒,骚扰百姓。后来汪直回到京中,明宪宗问他在那些巡抚官员中谁最贤能,汪直却特别称赞秦紘,说他廉洁,有才干。明宪宗把秦紘写的奏章给他看,汪直叩头在地,承认自己的确有罪过,但还是称赞秦紘的贤能,不改变看法。后来,秦紘得罪庆城王被诬陷下狱,还是汪直替他洗雪冤枉,汪直又面见明宪宗,大力称赞秦紘为大明地方官第一能臣,要说举贤不避仇的容人之量,汪公公堪称楷模。
限于篇幅,今天就到这里,欲知后续,且待下回分解。
文|黑白熊
排版|黑白熊
图|Internet
《第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