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老子》一书作者是谁
(上)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书中包含有不少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中也有不少“相对论”。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孑》反对统治者对百姓残酷剥削和压迫。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一种用草扎的狗,祭祀时烧掉祭神用,此比喻为卑贱)”。“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等等。在当时能说出这种话来,确实不简单。他也希望人们“知足”、“寡欲”,统治者“无为而治”。全书文字简练,含义深广,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的哲学诗”。《老子》一书作者是谁,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大体有以下四种:
一,东周时期的李耳,字伯阳,号老聃,楚国人。做过周朝的“藏守吏”,应该是一个很有才华、学问和名气的人。相传孔子曾去东周首都洛邑“问礼于老聃”。老聃在周为官时间较长,后因见周王朝衰微而辞官。传说在离开洛邑去秦国时,途经函谷关,关令尹喜请求他著书,故写下《老子》一书。
二,和孔子同期的楚国人老莱子。据说此人很有学问,是他写下了《老子》一书。
三,《老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魏国将军李宗之父李耳所著。李耳先于庄周而晚于孟轲。
四,《老子》一书是战国晚期周太史儋所著,此人后于庄周。
在诸多的争议中,《老子》一书的作者多倾向于老聃李耳。故一直以来,老聃李耳便成了《老子》的作者。可如果你读完《老子》全书时,你就会发现,《老子》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和儒家学说相悖的,不少论说是儒家学说的反经。首先的便是“礼”。“礼”在儒家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在《礼记-曲礼上》是这么阐述礼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并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足见儒家对于“礼”是何等之重要。“礼”主宰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军事、祭祀、人际交往、行为准则。但《老子》一书中,却极力反对礼和贬诋礼。它说:“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它将礼说成是强迫人们接受的一种东西,它不管别人愿不愿意。“礼”是在仁义道德完全丧失后而所产生的卑鄙之物。礼是无忠信可言的,是祸乱之首。这样极力反对、贬低、诋毁“礼”的《老子》,如果说是老聃李耳所作,那他为什么要先教授给孔子“礼”,而其后又如此反对、诋毁、仇视甚至辱骂礼呢?这一切很不合乎情理。孔子问礼于老聃,这应该是真实的。在《礼记-曾子问》中,曾子四次提及到孔子“闻诸于老聃”。曾子是孔子得意的学生,同时代的人,这样的文献资料,是可信的。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上也有两方《孔子问礼于老子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老聃是礼的先驱者,是儒家礼的祖师爷。如果说老聃如此反对礼,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这是极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