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拿破仑的战争艺术【2016.03.21更新】
波拿巴的奇妙冒险-BOBO’s Bizarre Adventure
更新列表:
0302 卡斯蒂廖内会战
0321 阿尔科拉 (至11月15日的战斗)
注:最近几天题主事情比较多,现在已经回来填坑了。
=====================================================================
勿转载 勿商用 仅供学习交流
目前初定大纲
1、第一次意大利战役
1796年6月以前的战局1796年6月之后的战局1)卡斯蒂廖内
2)阿尔科拉
3)里沃利
2、第三次意大利战役(马伦戈与霍恩林登)
3、1805年战争(乌尔姆与奥斯特里茨)
4、1806年战争(耶拿与奥尔施塔特)
5、1807年战争(波兰战役与提尔西特)
6、1812年战争
7、1813年及1814年战争(德意志解放战争与法兰西战役)
8、1815年战争 滑铁卢战役
=====================================================================
前言
谈到“具体有什么战役能够说明拿破仑的高超军事能力”,可以这么说,1808年以前的战争都能够体现这一点,天才的灵动无处不在。
为什么以1808年为节点,因为这一年拿破仑入侵了西班牙。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至此,帝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难之中。无论人力物力财力,帝国都陷入泥沼之中。我们可以这么说,拿破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决然不是优秀的政治家,或者说国务家。我们可以看到,自从1809年瓦格拉姆会战之后,拿破仑便再也无法赢得一场战争——因为他的野望,帝国的每一根肌腱皆处在断裂的边缘。最终导致1813至1815年的全盘崩溃,如此英雄人物只能黯然退场,徒留大部分读史者扼腕不已。
扯远了,在这则回答之中我将会持续更新拿破仑的简明战史——但简明不代表哗众取宠、不代表草草而过。以下的文字中,笔者将尽其所能,为每一个真正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同仁提供一个相对正确指向。
拿破仑称帝以前称为波拿巴,称帝后称拿破仑一世,在此为了统一起见,一律称之为拿破仑。
====================================================================
一、第一次意大利战役 下1796年6月至1797年1月
卡斯蒂廖内会战(Battle of Castiglione)阿尔科拉会战(Battle of Arcole,一译阿科拉)里沃利会战(Battle of Rivoli)1、卡斯蒂廖内会战
1796年6月初时,意大利军团已经打入了伦巴第平原。奥地利军队面对血崩的局势,不得不向北溃退。实际上整个北意大利已经落入了法军控制,除了仍固守不出的曼图亚,法军如入无人之境。
曼图亚这方面,由于博利厄此前巩固了其防御能力,因而法军一时半会也啃不下。倘若强攻,其本身的城防以及四周的沼泽、湖泊河流,将会给攻方相当大的伤亡;然而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又不利于守军出击(如下图所示)。
曼图亚示意图
北意大利简明地图
Source: .
PHIPPS, R. W. The armies of the first French republic and the rise of the marshals of Napoleon I, voI IV, 1939
此时,拿破仑也接到了督 *** 方面南下的指令。尽管目前意大利军团,无法提供攻陷曼图亚的人力,但司令还是要敲山震虎一下。6月4日,法军对曼图亚展开了第一轮攻坚。这次攻城,将城郭四周的据点一一拔除,可谓法棍骑脸。点到为止,法军该动身了。6月10日,赛律里埃师负责继续封锁,其余各部已经转入南进之中。
至于南进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发扬法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北意的南部聚集着众多财力客观的公国、自治市,督 *** 自然是要掠夺一番。南进搜刮到了多少财富,据拿破仑6月11日致莫罗的信中称,自己将会调拨100万法郎给北边的弟兄们(也就是莫罗、儒尔当)。
拿破仑之所以敢南进,一方面是眼下法军独大北意,另一方面,德意志的两个法国军团也打退了奥军。正面战场有压力,自然奥地利人会更加注重于此,而无暇顾及次要的意大利。当然,拿破仑如此设想,不代表弗朗茨二世便会这么实施战略。德意志战场,弗朗茨让卡尔大公率20万人实施反扑;北意大利,他则又砸了总计约有5万人军队进去。毕竟北意是哈布斯堡重要的采邑,否则督 *** 也不会在这里发扬革命,南下搜刮油水。
6月18日,奥军对北意反攻正式开始。负责这处战局的是武姆泽(Würmser)将军,他在德意志战区战功显著,因而被委以重任。有趣的是,这位将军曾与日后法国元帅,达(wu)武(ke),有过一段有趣的事。当时武姆泽率军打下曼海姆,达武正在城中,不幸被俘。囚禁期间,一奥军军官对达武百般 *** 。好在其伯父与武姆泽颇有矫情,于是后者便给予了前者假释。
奥地利军事博物馆中武姆泽塑像,作者摄
武姆泽所部大约有46937人,分成了四个纵队。其中,有一支17621人的纵队,这支由科斯达诺维奇(下文简称科斯)将军指挥。武姆泽部将直接顺阿迪杰河谷而下,直插里沃利方向;科斯则引军向西,北绕加尔达湖,并从湖西畔发动进攻,计划切断法军后撤的交通线。还有一支约4000人的纵队,取道布伦塔河谷,直指巴萨诺,进而引军向西,途经维琴察、维罗纳,最终与武姆泽的主力汇合(约24000人)。如此一来,法军便被打压进一个狭小的空间。当然,奥军的当务之急是给曼图亚解围,如此一来,北意方面进可攻退可守。
Source: Boycott-Brown, M. The Road to Rivoli: Napoleons First Campaign, 2001.
图为武姆泽所率奥军编制,Quosdanovich即科斯达诺维奇。
之后战役中的编制与此相同
赛律里埃师 10521人
奥热罗师 5368人
马塞纳师 15391人
索雷师(实际上受马塞纳节制) 4462人
德斯皮努埃师 4772人
注: GdD- Général de Division 师级将军 相当于同时期的中将,然而不等于
GdB- Général de Brigade: 旅级将军 相当于同时期的少将至准将的军衔,然而两者不等于
消息传来时,已是7月初。尽管奥军要进入北意,还有些时日。但是拿破仑不得不做出反应,首先必须回防。其次,倘若曼图亚获得解放,那么兵力雄厚的奥军,完全可以以此为据点,痛击法军。于是,拿破仑尝试先行攻下曼图亚,再从长计议。然而法军的防线相当之冗长、分散,如下图所示。
红色 围城的赛律里埃部
蓝色 马塞纳师 分散在里沃利到维罗纳一带
绿色 奥热罗师 分散在隆科(Ronco)到莱尼雅戈(Legnago)
粉色 索雷师
藏青色箭头 奥军攻势
7月17日夜起,法军正式开始强攻曼图亚。然而28日武姆泽出现在阿迪杰河畔时,法军也未能得手。当时监视特伦特方向的是马塞纳师,该部分散在里沃利至维罗纳一带。而且,武姆泽的数量差优势太过明显,自维罗纳方向又开来寡不敌众的他们,最终只能选择撤退;同时在加尔达湖南畔,驻守萨洛的索雷师,也遭到科斯的痛击,不得不后撤。马塞纳形容这帮奥地利佬,就像喝醉了酒一般,从未如此凶猛过。
卡斯蒂廖内战役示意图 武姆泽的进击与拿破仑的反击
Source: Atlas for the Wars of Napoleon
拿破仑当下只能收拢兵力,于是他下令全军朝加尔达湖南畔集结。赛律里埃的围城部队自然也就撤围,向马尔卡里亚方向开去。8月1日时,曼图亚守军发现敌军已撤出阵地。翌日,武姆泽便进驻了曼图亚,毫无疑问让守军得以喘息。法军这边,索雷师硬刚奥军,重新占领了萨洛。
加尔达湖一带的地理
重要地名:Salo-萨洛;Lonato-洛纳托;Peschiera-佩斯基亚;Verona-维罗纳;Castiglione-卡斯蒂廖内
Source:同下引书
现在法军被迫集中在洛纳托-卡斯蒂廖内一线的狭小地带。的确,现在拿破仑处境堪忧。然而对于奥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奥军兵分两路,所谓分兵行进,合兵作战。然而现在他们要合兵的话也是件相当吃力的事情;不仅如此,奥军无论在哪一线都无法单独重创法军——况且拿破仑尚有一战之力(马塞纳、奥热罗两师)。
于是相对单薄得多的科斯,现在必须拼死向武姆泽靠拢。于是萨洛一带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索雷师再次被击退。接下来,科斯朝洛纳托扑去——马塞纳师驻扎于此。洛纳托会战就此打响,奥军起初取得了优势,痛击法军前锋。然而科斯打算包抄马塞纳的两翼,阵型散的很开。维克托(日后元帅)抓住了机会,应拿破仑的指示,他的第32半旅直接上刺刀冲锋,冲击奥军阵线中央。科斯所部被直接打懵,进而溃败。于是这支奥军只能沿着河谷向北逃遁。
洛纳托会战
Source:Plate 13 from Atlas to Alisons History of Europe by Alison & Johnston
洛纳托会战之际,也就是8月3日,武姆泽正从曼图亚方向开来。然而他在卡斯蒂廖内附近遇到了奥热罗部。奥军先行进驻了卡斯蒂廖内,奥热罗则在该镇以西的蒙特基亚罗。卡斯蒂廖内的位置险要,多亏大自然的神秘造物力量,原本一马平川之上竟然突兀着一方高地。卡镇就在高地上面;这座市镇还有防御工事加持。
如果武姆泽以此为跳板,直指洛纳托,那么马塞纳算是完了,在场的拿破仑也完蛋了。考虑到这个情况,奥热罗果断引军卡斯蒂廖内,阻击武姆泽;同时,如果要阻击奥军,必须拔了卡镇这个据点。奥热罗坐西朝东,与奥军相对。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血战、混战。武姆泽从没经受过如此大强度的抵抗,他误判了敌军规模,于是引军向东南方向撤退。法军虽经受了极为严重的伤亡,但是卡斯蒂廖内被夺取,意大利军团有了立足点。同时,奥军前后夹击法军的战略也就此破灭。
两次卡斯蒂廖内会战
图中小点表示散兵 蓝白/黄白相间图案表示纵队
卡斯蒂廖内附近的为奥热罗于8月3日进行的第一次会战
东南方的为法奥两军的第二次会战
如此一来,洛纳托-卡斯蒂廖内双重会战,拿破仑拔得了头筹。整个法军便可以掉过头来,专心对付武姆泽。前面提到过,赛律里埃部并没有选择直接与主力汇合。拿破仑指示该部驻扎在马尔卡里亚,堵截任何可能的援军。而奥地利人却认为赛律里埃是朝阿迪杰河下游去了,可谓大相径庭。这是武姆泽在节骨眼上,做出头个失误判断;其次,他以为科斯部只是击退,而不是击溃。因而,他仍有信心一战。
8月4日,两军相安无事。拿破仑忙着收缩兵力,武姆泽则从曼图亚唤来了援兵。然而武姆泽显然低估了法军的实力。基于科斯仍在奋战的这一错误判断,他手上勉勉强强两万人都不到。然而法军随着马塞纳部的跟进,8月5日当天,拿破仑将集结33700人,其中也包括赛律里埃派出的5000人分队。这5000人将会直插奥军后方。不过赛律里埃本人由于围城时染上的热病,只能呆在马尔卡里亚养病,由其下属菲里拉(Fiorella)代劳。
赛律里埃及菲里拉部的运动示意
法军现在的阵地在卡镇东南,阵线呈东北走向,与之相对的是奥军。为了给赛律里埃的分队争取时间,拿破仑决定先行从现有阵地后撤,引诱奥军出击。5日破晓时分,法军执行了这一行动,而马塞纳部才刚刚与主力汇合。同时,他从后方调来德斯皮努埃师,该部将从法军左翼出现,从北面合围武姆泽。奥军果然采取了攻势。据当时马塞纳师的旅长茹贝尔回忆,前脚刚撤,后脚奥军便跟来了。武姆泽已经沉不住气了,于是追击之时,他展开了右翼,企图包抄法军左翼的马塞纳师。面对法军火炮的轰击,奥军仍直接压了上去,并且夺取了炮位。马塞纳与奥热罗部由于头两天的恶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拖住奥军,等待援军抵达。
另一方面,当天6点时,赛律里埃的分队便已经抵达了圭迪佐洛。9点左右,茹贝尔听到从右翼传来了枪炮声,同时拿破仑兴奋地跑来指示他:“赛律里埃来了!你率领你的猎兵直接打进敌方的阵线中央!”就此法军发起了全线反击。而德斯皮努埃师这时候刚好打了个timing,从北面包夹而来。10点,奥军已初显败退之迹象。尽管武姆泽仍想成建制撤退,不过不断的炮击加上骑兵骑脸,导致奥军最终溃败。对于武姆泽而言,所幸的事情是法军主力疲倦不堪,当时无法追击;不幸的是他输了一场战役。
奥军的首先向瓦莱乔方向撤退,接着转而进入阿迪杰河谷,绕了个大圈子后又进入布伦塔河谷,抵达巴萨诺。进击的马赛纳在巴萨诺痛揍了武姆泽一顿,后者进而向西南方向溃退,最后进入了曼图亚。
卡斯蒂奥廖内会战的成果无疑是显著。一、奥军的有生力量被全部击溃,尽管法军伤亡惨重,但是意大利军团的处境转危为安;二、法国在北意的控制权得以巩固,而这对于德意志的卡尔大公来说,他很可能将会同时面对儒尔当的桑布尔-摩泽尔军团、莫罗的莱茵-摩泽尔军团,以及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不过10月份的时候,奥军便击退了前两个军团,得以腾出手解决意大利的战事。
为什么笔者优先简述卡斯蒂廖内战役?第一,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卡斯蒂廖内在这部分战局中首当其冲;第二,纵观整个第一次意大利战役,其中的这场局部战役,是把拿破仑真正逼入了绝境。无论是以下将要叙述的阿尔科拉,还是里沃利,虽处境危险,但仍有回旋的余地——唯独这一次,意大利军团在被打压到加尔达湖以南、明乔河右岸的狭窄地段,东西皆有追兵、动弹不得,几乎是靠莽杀出的一条血路。得益于此前在洛纳托-卡斯蒂廖内双重会战的胜利,最后时刻,赛律里埃分队与德斯皮努埃师的包围,好似锦上添花。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此战并无太多技术含量。确实,7月底、8月初那几天情况相当混乱。然而,如果一个指挥官,在腹背受敌、背水一战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冷静淡定地审时度势,进而采取指挥的话,那他也无法玩出高超的战争艺术。况且,拿破仑留下的赛律里埃这一招后手,虽然原来的目的是截后援,决战时也的确出奇制胜,不得不不说是剑走偏锋。
当然,武姆泽及其同僚固然有失误之处,而失误积累、雪崩效应。最主要的一点是“分兵行进、合兵作战”的战略。分兵部分执行漂亮,出手就让法军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然而合兵这一点,奥军明显欠缺考量——例如科斯部冒被吃掉的风险、也要强行与主力汇合。当时的战局异常之混乱,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很不明确的,科斯的莽撞情有可原。但是,武姆泽与科斯失联,却一厢情愿,且低估法军规模,强行决战——且不谈赛律里埃的奇袭,只能说奥军情报工作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不可开脱。武姆泽明显没能沉住气,正应了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
Reference:
1、PHIPPS, R. W. The armies of the first French republic and the rise of the marshals of Napoleon I, voI IV. London,1939.
2、Boycott-Brown, M. The Road to Rivoli: Napoleons First Campaign. London, 2001.
3、Smith, D. The Greenhill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s. Lodon,1998.
4、Cuccia, P.R. Napoleon in Italy :the Siege of Mantua, 1796-1799. Oklahoma, 2014.
【以下吐槽部分 戾气极重 请有心理承受能力者观看】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笔者96年出生,最开始研读拿破仑战争时2012年的时候。到如今已经是4个年头了。非常感谢途中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也正是因为他们无私的帮助,以及我个人脾性作祟,我能够在这个问题下回答问题。
4年过程中,获取材料最主要的方式为三类,第一类是网络资源、第二类是实体书籍、第三类是抱大腿。在对网络资源的搜查中,经常可以看到俗语所言的“地摊文学”。我个人对其是相当排斥的,第一,历史在这类作者手中完全沦为哗众取宠的玩物,第二,也是最严重的,误人子弟。很多地摊作者对于材料的研读考证,大多是出自于拍拍脑袋这一方法,时而夹带私货,这就坏♂事了。
当然,我也不是标榜自己有多么专业,底蕴多么深厚。我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票友,但是对于学术本身、对于社会、人文科学是抱以相对的严肃态度(当然有的时候会就一些花边八卦揶揄一番)。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对于历史,尤其是拿破仑战争这一在中国几乎为0普及的断代史,请各位答人至少说话有理有据,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也请勿继续戏说这段历史。如果你还是对历史、对伟人、对人类社会、对人本身尚存一丝尊敬的话,我想你也不会这么做。
知乎上现在有个风气很不好,总是有些百晓生,各种谢邀,但是回答来回答去的答案,too simple, sometimes irrelevant。当然我也不是支持在知乎搞完全肃清运动,有些日式冷吐槽的回答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你要正经回答一个问题,就不要吊儿郎当,一方面要装点腔调、一方面又嬉皮笑脸,讲出来的更是不堪入目。点到为止,总而言之还是希望知乎这个平台,少点娱乐消费、多点严肃正经——当然不是走极端。
那么这一部分是卡斯蒂奥廖内战役,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个点赞最多的答案,我们来看看他对于卡斯蒂廖内的阐述是如何的。
读到这里,如果读者是认真看过笔者以上的文字话,说不定已经发现这短短几行字中的猫腻有多少了。
赛律里埃用8000人把要塞团团围住
这一句话没有问题,不计较零头这个东西。
作为正文的补充,有必要告诉大家拿破仑南进的时候,赛律里埃部一共有8400人,其分布如下(综合曼图亚的城防地图):
Cuccia, P.R. Napoleon in Italy :the Siege of Mantua, 1796-1799. Oklahoma, 2014.
维尔姆泽成为新的统帅,在8月份的时候,率领7万大军卷土重来
这个不多说了,正文里有。第一,Würmser这个名字按照德语发音,应该译作武姆泽;第二,武姆泽6月中旬便开始朝意大利进军——7月29日(一说28日)时已经在里沃利和马塞纳部交上火,里沃利的位置大家想必很清楚;第三,武姆泽手底下撑死只有50000个兵,加上曼图亚的守军,最多64000人,所以七万人的数据从哪里来的我比较好奇。
P.S.建议诸位不要熬夜做事,有的时候脑子会相当不清楚。我一朋友写卡斯蒂廖内的文章。投稿之后,发现武姆泽的兵力居然有63000人,差了 *** 0000人。后来发现他自己熬夜写文的时候,脑子一糊涂,把科斯达诺维奇的兵力单独列了出来(实际上科斯是整个武姆泽军的第一纵队)。他又嘻里马大哈的,结果就让这事情过去了。顺便一说,他现在掉发很严重。
维尔姆泽兵分三路,拿破仑想:可以逐一消灭,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付出点代价
他命令塞律里埃停止围城,辎重就地销毁。准备合兵从右翼逐一歼灭奥军
不错,武姆泽的确是兵分三路,但是正如我在正文中指出的,当时的法军也好不到哪里。兵力相当之分散。这里就不贴图了,P爷的共和国军队与BB的里沃利之路对此都有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奥军在大概是28、29日的两天中,不仅在里沃利揍了马塞纳,在维罗纳也揍了马塞纳——分别是武姆泽的主力和巴萨诺来的4000人纵队。足见法军当时猝不及防,武姆泽的分兵在这时候也没离谱到哪里去。接着,拿破仑就下达全军朝加尔达湖南集结的命令。
在洛纳托-卡斯蒂廖内双重会战的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法军在8月2日、3日时明显是分兵多线作战。奥军已经把拿破仑打压到洛纳托到卡斯蒂廖内这一狭窄地段,并且几乎同时发起进攻。当然,科斯功败垂成,自漏破绽,骚遍全场一波打穿,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淫笑舞男小hero对阵真实大帝的场景。
关于赛律里埃的撤围,辎重就地销毁这一点,我不知道火炮算不算辎重的范畴。当时赛律里埃直接弃炮而走,奥军在8月1日缴获了总计177门各式火炮:
Cuccia, P.R. Napoleon in Italy :the Siege of Mantua, 1796-1799. Oklahoma, 2014
这本书强力推荐,相当相当细致、考据充分的曼图亚围城战记。.【3月4日补充】
当然还有配套的弹药,
各型号加农炮炮弹总计:45825发
榴弹炮炮弹总计:5460发
霰弹总计:641发
臼炮炮弹总计:5450发
Source: Memorie sul Blocca ed Assedio di Mantova
经过数次战役,维尔姆泽抵达了曼图亚,代价是损失了一半部队,撤回曼图亚继续固守待援
我们清楚的是,武姆泽于8月2日抵达曼图亚,但是长驱直入,马塞纳部无力独自应对。接着打了卡斯蒂廖内,向北逃遁,绕了个大圈,最终跑入曼图亚。
这里我需要给出这段文字中最大的槽点,那就是配图。
这张图也是属于Atlas for the Wars of Napoleon,西点出品的地图册,紧接着原文中的那张图,图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是烦请细心的读者读一下右下角的文字,这是9月1日至13日武姆泽的逃亡路线。
然后这是原答主的附文。我觉得可能答主是谷歌翻译系出身。
原答主相当巧妙地避开了卡斯蒂廖内战役最为精华的部分,转而模糊概念,将这段垃圾时间给偷换概念成卡战主体,用“经过一系列蒙混过关”,结果把追击部分的图指鹿为马说成是战役主体。
而且最关键的是,武姆泽的伤亡主要是集中在洛纳托与卡斯蒂廖内,所以无需辩解这就是说的是合围部分。况且武姆泽手下只有46000多的兵,你整个整数“打光五万”岂不是还要从曼图亚里整点人来倒贴?
况且从7月29日战役正式打响,到9月初,那也才一个半月的功夫。
奥地利给出的伤亡数据是12500人,据我推测这可能是武姆泽三个主力纵队的数字,因为科斯达诺维奇部的伤亡情况确实不好说。
当然读者也可以质疑这是谎报漏报,当时确实很常见。然而法军尤甚,法军官方伤亡数字是7000人。这数据也不知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2、阿尔科拉会战 【更新中】
注:追击武姆泽期间,法军曾一度紧逼提罗耳地区,也就是奥地利的门户。这一过程在此不予赘述。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奥地利再番出兵意大利的原因之一。这段也属于卡斯蒂廖内战役的一部分,一直要到10月初才能收尾。
言续上文。击败武姆泽,意大利军团得以喘息片刻,然而奥地利人注定不会让他们的日子好过。10月份,法军在德意志地区的两个军团,均遭到卡尔大公全线反扑。拿破仑本想同莫罗、儒尔当会师主战场,这个设想眼下看来徒为一纸空谈。弗朗茨眼见正面已经打出了优势,那么需要多线一下,解决北意这块心病。
插个话题。奥地利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意大利的控制权?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节已经分析了一部分:财政方面,北意对奥地利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由于从瓜分波兰当中,奥地利并没有获得太多利益,于是普鲁士、俄罗斯便默许奥国能够向西攫取一定补偿。但是,革命战争夺取了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以及在德意志地区的一系列利益。现在又要丢掉北意这一重要采邑,对于弗朗茨而言,这无疑于抢了洞房还要抢新娘。因而,倘使我们要分析奥地利不断出兵北意,也应当同时从政治角度上加以解读——当然从军事角度上,众所周知,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10月初,奥军新一轮的攻势已箭在弦上。毕竟武姆泽身陷桎梏,于是阿尔文齐接任了意大利战区指挥一职。他依旧沿袭分进合击的战略思维,因而也将手上的部队一分为二。其一团聚在弗留利地区(意大利东北部),由之前失散而归的科斯达诺维奇指挥,由阿尔文齐本人节制;其二则驻扎在特伦托方向,由达维多维奇指挥。科斯将从弗留利一路南下,先取巴萨诺、再逼维罗纳;达维沿着阿迪杰河谷南下,进而折而向东,与科斯汇合。10月22日,科斯部开拔。法军随后便获悉此动向;27日,法军在蒂罗耳方向布置的前哨,遭到达维的攻击。
意大利军团的情况并不乐观,眼下身陷伤病的困扰,伤员约莫7千人许;更为惊悚的是,卡斯蒂廖内会战之后,因为创伤、疾病而死的士兵数量居然达到了4000人左右。中央方面也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援助。拿破仑致信督 *** 道,他仍需要15000的兵力,以及20000把步枪。他正确预估了奥军兵力会在五万人上下,但是却有些无力应付。
拿破仑必须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由于曼图亚依旧久攻不下,总司令因而如是部署:基里曼率部围城;马塞纳师驻扎在巴萨诺一带,而奥热罗则在其后给予支持,分布在阿迪杰河畔;有位沃布将军,他率领了一个万余人的师,把守阿迪杰河谷、监视特伦托(即前文特伦特,一些英文著作直接写作Trent,实际上应该是Trento,是没有塔这个发音的)方向。除此之外,还有一支4000余人的预备队(具体编制见下)。
11月2日,沃布师同达维部发生接触,几番轮战、前者下风,于是不得不顺游而退。11月4日,科斯同马塞纳部发生接触,后者依照既定战略朝维琴察方向撤去。不过,途中他收到沃布暂时取得优势的消息;同时,后方的奥热罗师也正在赶来。因而他决定中止行军、原地休整、静观战局。
马塞纳的战略嗅觉相当的灵敏,11月6日,总指便要求他上前与奥军作战。彼时部分奥军已经渡过了布伦塔河,于是双方在右岸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天早七点至晚六点,马塞纳对奥军发起了十次进攻,然而毫无进展。前线胶着之时,拿破仑亲率奥热罗师向北靠拢马塞纳的左翼,不仅意图支援友军,也是想进而夺回巴萨诺。然而当天是无法完成这一工作了,由于奥热罗部迂回时间过长,另一部分奥军已经从巴萨诺渡河,并且摆好了攻击阵型。拿破仑的左翼最终被击溃。
马塞纳部被奥军压制;同时沃布方面再吃一败,特伦托彻底失守,该部后撤至里沃利。无奈拿破仑只得向维罗纳方向收缩兵力,好在6日夜晚法军有良好时机实施撤退。如此一来,阿尔文齐已经将对手打压到阿迪杰河与布伦塔河之间的一带区域,现在他需要进一步收拢口袋。而对于拿破仑而言,意大利军团仿佛8月一般,腹背受敌。不过眼下,阿尔文齐给的压力并不如武姆泽来的那么凶猛。
沃布师一些单位的怠战行为,明显影响到了该部的战力。拿破仑本是不指望沃布击溃奥军,牵制是后者的任务。然而该师的第39、85半旅在受到攻击之时便临阵脱逃,这让拿破仑相当火冒。著名的“驱逐事件”也就是拿破仑斥责这两个单位时发生的。军团司令当时要求参谋长在这两个半旅的旗帜上加上如此字样:非意大利军团单位。两部的军官士兵当时十分激动,表示会将功赎罪。
奥热罗、马塞纳于8日进入维罗纳城。奥军这边,达维在9日(7日发出)收到总指要求进击的命令后,便加大了对里沃利-维罗纳方向的攻略。就在当天,阿尔文齐收到有关马塞纳朝里沃利运动的消息,便要求达维谨慎行事。不过达维在9日前后也以获知这条情报,因而他放弃快攻,进而建立阵地固守之,转入防御姿态。而阿尔文齐本人已经在卡尔迪耶洛一带建立了阵地,静观其变。
拿破仑现在又堕入桎梏,他不清楚达维的动向,后者既有可能与阿尔文齐一道继续打压维罗纳一带,也有可能前往佩斯基亚,切断法军的交通线。但是如果放弃维罗纳,那意味着送给奥军一个最为便利的集结点。所以,意大利军团的第一要务,就是固守维罗纳,决不能让奥军合流。但是同时也要以攻为守,撑住不断合拢的口袋。
11月11日,奥军发现法军的侦查部队。原来奥热罗、马塞纳师主动出城攻击。奥军前锋被打退回卡尔迪耶洛的阵地。阿尔文齐在卡尔迪耶洛的布置相当巧妙,右靠山脉、左临河流,后处且多为沼泽地带。奥热罗为法军右翼,马塞纳在左。奥热罗的进攻颇为不畅、损失惨重,马塞纳一开始险些打垮奥军,然而奥军预备队的支援速度相当迅速,法军全线受阻。12日,拿破仑见毫无进展,只能引军撤退。
法军仍是困兽犹斗状,士气仍可一战。现在达维被沃布牵制,阿尔文齐仍不动不摇。既然正面强攻毫无作用,拿破仑便打算剑走偏锋——引军向南,折而向东、绕过奥军、现身其后,如此一来便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让奥军主动来战—— *** 奥军神经,就得去切断他的补给线,同时正面也要保留一定的压力。
吹牛逼都会吹,某些人甚至以“捅腚眼”的措辞描述这个方案。殊不知,如此想法本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这个方案的本意是外线出击,侧翼包抄反包围敌军——前提是建立在沃布师能够超长待机拖延达维。首先,法军分兵渡过阿迪杰河,继而进军阿迪杰河与阿尔蓬河交汇之处的隆科村。如此一来,拿破仑的中轴脚便从维罗纳移动至隆科,活动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大。抵达隆科后,法军再次分兵两路,一部分去威胁卡尔迪耶洛的左翼阵地,另一部分则去切断奥军的交通线。断后援的这一路,首要目标是抢占阿尔科拉村。第一,阿尔科拉地形易守难攻,倘若奥军翻过来身来主动出击,打败法军仍相当吃力。阿尔科拉附近沼泽丛生,不利于骑兵行动;同时地形破碎狭窄,常有堤道小溪间隔其中,进攻方很难展开正面,同时预备队也难以压上前线,这么一来,人数优势就不能得到体现。
现在的问题是,法军如何漫天过海,在阿尔文齐的眼皮子底下实施侧翼包抄。阿尔文齐也不是草包,尽管他现在的阵地固若金汤,然而他清楚自己的左翼相当容易受到包抄攻击。因而在13日、14日他作出了如下部署,科斯部一分为二,其一由阿尔文齐自己率领,攻打维罗纳;另一支则控制阿迪杰河南岸,掩护攻城,以及通向曼图亚的交通线。保险起见,他也一眼相中了阿尔科拉,并布置兵力防守,这是为了保护后勤线、交通线。
14日至15日夜晚,法军便从维罗纳城中渡河。城中留下3000人的守城部队;马塞纳、奥热罗两支王牌主力出击(前者6000人,四个半旅;后者5000人左右,三个半旅)。两支部队趁着夜色抵达了隆科,接着各自为战。
马塞纳将第18半旅调拨给了奥热罗之后,率部攻击博尔恰勒。恰巧的是,奥军此时也在进行布置。马塞纳在进击的过程中,身边一度只有一个营、150名骑兵,然而他遭遇了奥军的五个营。于是他设计伏击敌军,并且取得辉煌战果。连战数场之后,马塞纳师最终抵达博尔恰勒。阿尔文齐的左翼就此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奥热罗师则紧锣密鼓地朝北方开去,他们沿河而行。按照原计划,奥热罗将从阿尔科拉渡河,抵达东岸,进而朝维拉诺瓦进发,切断奥军补给线。如此一来,一个以维罗纳、马塞纳、奥热罗为支点的包围圈便这么形成了。但是,阿尔文齐已经布置了守军。阿尔科拉的村落主体,坐落在阿尔蓬河左岸。倘使想要占领村庄,最快的办法就是走村头的一座桥梁,长25米,宽4米,可谓华容道。桥头还有三处建筑可以作为防御工事。
法军毫不吃力地占领了右岸的阵地,然而进攻阿尔科拉时却触了霉头。拉纳率领两个营正面突破,另外一支部队将会涉水协同作战。然而奥军的火力相当凶恶,这波进攻最终告负。第二次尝试也失败了。
阿尔文齐已经清楚拿破仑要耍什么花招了,现在他已将军队调转过来,坐北朝南,左翼继续与马塞纳作战,右翼则驰援阿尔科拉。马塞纳这边战斗虽然激烈,但好歹也站稳了脚跟,奥军一时半会也吃不了他。
第三波攻势,奥热罗亲自带队进攻桥头,然而仍旧无功而返。拿破仑见阿尔科拉方面战事胶着不下,于是也来到前线(极少数几次中一次)。他质问官兵是否还有洛迪会战的气概,接着也擎旗亲自进攻。在此之前,他派出了两个半旅,先在阿尔巴雷多渡河,折而北上,攻击阿尔科拉。
桥头的战斗异常混乱,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当时拿破仑已经杀红了眼,丝毫不顾危险。一个军官冲到拿破仑身边喊道:“将军,这里太危险了,你就要被杀了!你一死,那么军队就崩溃!你应当远离前线,这里太危险了!”他的话刚说完,法军这时候已经开始溃退。因为队形太过于失控,以至于拿破仑都被推搡到桥栏旁,然后掉入了河道中。副官比亚尔见状,组织了一批掷弹兵,顶住了奥军的人潮,马尔蒙和路易•波拿巴得以将拿破仑从一片混乱中抢救出来。
陈劲光,《拿破仑战记》 第三章 曼图亚
于是,第四次攻势也就这么宣告失败。不过那两个半旅当天夜里驱逐了阿尔科拉的守军,然而与友军失去联系的他们,最后只能先行撤出,以免遭包围全歼。奥热罗师与马塞纳师都先回到了隆科,15日的战斗就这么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