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7年10月19日,我再一次匆匆离开我在美国奥斯汀的家,辗转近40个小时,于21日中午回到了包头市父母亲的家。进门就看见病重的父亲躺在沙发上休息,一旁的妹妹急忙大声对父亲说:"爸爸,二哥回来了!"
父亲脸上浮现出和蔼的笑意,挪动着身体,挣扎着想要坐起身来。我立刻放下衣物,快步走过去,俯身去搀扶他。我抱住他瘦骨嶙峋的肩膀,我的脸几乎贴着他憔悴苍老的脸,慢慢扶他起身。
他微微喘息着,在我耳畔说:"终于看到你了,你这个灰小子。"
"灰小子"是我老爸对我的爱称。在我小时候以及后来长成大人之后,他总是在欣赏我的时候这样叫我。如今,我这个"灰小子"已经是61岁的姥爷了。听到我87岁的老爸这样在招呼他远归的儿子,我不由得一下子把紧张焦虑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同时心中又荡起难以名状的震颤。
父子两人四目相对,老爸的目光柔和清明,竟有一丝神采。他说道:"让爸爸抱抱你!"
顿时,我几乎窒息,泪水喷涌而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说这样的话,父爱如同大山一般向我压过来,令我难以自持,我强忍住失声,再次俯身过去,让爸爸抱抱我,让我也抱抱你!
一瞬间,依稀往事在脑海里飞速闪过,我仿佛回到了幼时,回到了从前。从托克托县到呼和浩特,从中国到美国,碎片般的记忆中都是他和我的身影。我们的人生都过得那么快,快如白驹过隙,快得来不及思索。
父亲年老体衰,病情危重。近年来,每年都要住院几次,每次还都能转危为安。这一次,医院让他回家疗养,我们已经感到他的来日不多了。我这次回来打算好好陪陪他和他说说话,尽量让他轻松一些,让他高兴一点。夜里2点多,父亲还没有睡,我躺在他的身边,双手握着父亲软软无力的手,看着父亲慈祥和蔼的眼睛,说起他小时候的童谣“一出托城北格儿外……”父亲接着脱口而出说:“哈拉板什走的快,走伍什,过伞盖,大小里堡兵州亥……”"话题又转换到他年轻时候打蓝球。"你打什么位置?"他说:“主要是中锋和前锋,偶尔也打后位。”言语之间听不出父亲久病缠身,脑子还如此清晰,一问一答,自如流畅。此时已经到是3点多,几天旅途疲乏的我,也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昏昏欲睡。清晨7点多,男护工要下班,他对我说:"给大爷洗漱完我再走"。我看到熟睡中的父亲,不忍心打扰他就让护工提前走了。到8点多了,父亲仍然在安睡。我过去想叫醒他,却发现他巳经溘然长逝。时间的指针定格在2017年10月22日,早晨8点16分。
之前他一直在等我,见到我之后,他走了。
父亲兰尚濂,幼名广善,名如其人,一辈子温和善良,1930年3月14日生于绥远省托克托县黑城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新营子镇黑城村。父亲兄妹三人排行居中,年幼时家境富裕,在家里读了两年私塾。
父亲自小聪慧,学课优良,深受他的父母亲和祖父祖母的喜爱。很小年纪就能帮着家里记帐算帐,算盘打得很不错。父亲从小就对画画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兴趣,喜欢读画本,把看器皿的花鸟鱼虫,观赏炕围子上的戏文人物。他常常折技为笔,以地为纸,到处随意画画,画什么像什么。家人和先生虽惊异其才,未曾想到过他会以此技成才。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乡里私塾渐微,城镇国小盛行。父母亲决定停塾,送他去归绥今呼和浩特去读小学。入学应试直越过了初小,考上了高小五年级。从乡里进入城市,从私塾到了民国的高小,父亲还没站稳脚跟,在老北平前门大栅栏做小生意的祖父就将全家人一起接到了北平。父亲和他的哥哥一起,结伴读完了高小六年级。一年间,北平恰逢"七七事变"后的纷乱情势,但小孩子还能上学,市井间还不误玩耍。小哥俩每日放学后走街串巷,听吆喝,看热闹,过得非常开心。说话之中还带有一点点京片子味。父亲说过,这是他少年时代最愉快的时光。但是,时局混乱,好景不长,京城虽云乐,归绥是故乡。
回到归绥,父亲进入省立绥远中学即今呼和浩特市一中。这是一所1885年设立的名校,也是绥远省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中学校。在当代史上,这里出过很多西北地区的军政领袖、党派各人以及著名文人学者。父亲进入绥远中学,与妥木斯同窗,共同的志趣把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两人结为一生的挚友。妥木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油画家,美术界公认北有妥木斯,南有吴冠中。
1962年,妥木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硕士在当时的美术院校是凤毛麟角。卢宾老师是他们在归绥中学的第一个专业美术老师,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卢宾老师是内蒙古美术界的前辈,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的画家和教育家。1953年他创办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开始。从1945年到1948年,归绥一代,国共双方打了两次大规模的绥战役。归绥是战场的核心地带,我祖父的大宅院几度被国共双方征用为指挥所。父亲的学业时断时续。
1950年,父母亲在乡下老家结婚,母亲家住什拉伍素壕村,距黑城乡10公里。外祖父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父亲随母亲在天主教堂受洗。那年父亲20岁,母亲18岁,他俩都还在高中读书。那几年社会变迁,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逆转,父母亲不得不中辍学业,再次回到托县老家。土改运动后,爷爷家一贫如洗,生活艰难竭蹶。两个城里的高中生回来,算的上是乡里顶尖的文化人,父母亲主动而且是义务到黑城乡小学当教员。只想谋得一职,可以帮助生活陷入困境的祖父祖母。父母亲在小学教员中口碑很好,至今乡里老一点人都知道,说起我的父母都伸大拇指。只因为家庭成份高,他们始终没有被正式录用。
1952年,我的哥哥出生,家里添丁进口,他们生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父亲下定决心,只身出走,返回呼和浩特市,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父亲身高一米八五,蓝球打得好,画画更出彩,在呼市八完小当了一名美术和体育老师。
那时,他的好友妥木斯在北京蒙藏学校读高中,妥木斯叔叔是土左旗人,家住呼市。他假期回到呼市一定和我的父亲见面,互相交流绘画作品,切磋琢磨。1954年,妥木斯叔叔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大师罗工柳先生,成绩突飞猛进。妥木斯叔叔和我父亲在书信来往间交流心得,传递着中国美术界的动态和信息。假期妥木斯叔叔带回来不少作品,极大地激励了寻求目标的父亲。虽然家庭生活压力大,父亲挤压时间努力画画。
1955年,父亲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从1953年开始招生,两年制专科,音乐、美术不分科。1955年,第二届招生,美术、音乐开始分科。
此时的家庭生活担子由母亲担起,她在呼市联营百货商场谋得一份工作,我们家住呼市旧城大兴太巷,家里成员有父母亲,哥哥,姥姥和三舅。1956年我出生在这里。
父亲入学,继续师从卢宾先生,开始接受更严格的专业训练。他酷爱油画,水彩画,基础的素描练习,他也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恩师卢宾对他倾注更多的心血,不但教绘画技巧,同时也传授如何教书育人。这一阶段,给父亲留下了刻苦铭心的记忆。从中他深受教益,终身效法。同时妥木斯叔叔也不断的提供着中央美术学院最新最好的同学和自己的作品给我父亲,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明确。1955年入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学生,很多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也有小学校长,还有一些从中央美院以及其他美术院校录取线下转移过来的翘楚,其中不乏佼佼者。
父亲在师院读书期间,每个周六傍晚,父亲从学校步行回家来看看。次日早晨带点简单的干粮和水彩画工具从家出发,向东十几里前往学校,那时这一线还是市郊,沿着小黑河两则,农田,树林,房舍在巍巍的大青山的衬托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傍晚回到学校,水彩写生收获颇丰。每次学校组织的展览和教学观摩,父亲的作品让老师和同学们大为赞赏。到毕业时他成绩巳经名列前茅。
1957年,父亲在师院毕业。师院艺术系有让父亲留校任教的打算,但卢宾先生踌躇再三,仍然希望派他的得意弟子去全国瞩望的包头市。恩师高瞻远瞩,看好了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他想要在这里拓展内蒙古的美术事业。就在这一年,我妈妈考上了三年制的内蒙古农牧专科学校,一年后合并为内蒙古农牧学院中专部,妈妈也要去上学,原来和我们一起住的姥姥、三舅也去了其他地方。就这样,父亲带着五岁的哥哥去了包头,父子俩在包头安下了一个临时的家。只有九个月大的我,被送回老家,回到了爷爷身边,寄养在一个本家大爷大妈家。我们这个家就这样散开了,一散就是五年。
1960年,妈妈毕业,工作分配到了包钢农牧处。
1962年夏天,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带着我来到包头,我见到了妈妈和刚出生的妹妹,父亲和帅气的哥哥在九中校门口迎接着我们,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父亲,他已经32岁,高高大大,身材魁梧,高鼻染,长方脸堂,英俊潇洒。他蹲下看着我,仔细端详五年未曾谋面的儿子,摸着我的头,一脸的笑容。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1950年代,包头市美术界活跃着以白铭、闫汝勤老师为代表的中国画精英。把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西方的绘画形式带入包头,父亲是第一人。
西方的绘画风格给包头传统的美术氛围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使包头美术界极为震撼。盛传包头三位最有名的画家是白铭、闫汝勤、兰尚濂。
父亲到包头后,便分配到东河区的包头八中任教。包八中刚刚建校,当时只有初中部。父亲担任美术课教师,课余,便立即在校内成立了美术活动小组。美术组吸引了一批对画画有兴趣的孩子,刘大为、刘增孝、吴秉才、武剑、康瑞中是第一批成员。他们都是刚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年龄13岁。父亲是他们的第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让他从此走上了正确的绘画之路。素描、水彩、速写的穿插训练,为他们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父亲曾经说:"他们几个人的天赋都很好"。大家很努力,成绩突飞猛进。父亲经常带到呼市去,并且带着学生们的作品,让老师卢宾和老友妥木斯教授观看。为了更好更高的提携这些学生们,征得了多方宝贵的意见。刘大为家境贫寒,学习分外努力,成绩突出。为了买绘画材料,他常常带着伙伴们利用假期在建筑工地干点活,挣钱买绘画材料。父亲得知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画画材料给他们用,并亲自带着他们四处画写生。父亲对他的学生们下了很大的功夫,这功夫不仅在美术之内,而且也在美术之外,极大的吸引着年青孩子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喜欢这个善良聪明的老师。包八中是一个摇篮,开始了父亲在包头的教育事业。
1959年,父亲的工作调到包头师范学校,一年后又调至包头九中,刘大为、刘增孝、吴秉才从东河区到昆区一直追随着老师、直到考大学。李荣茂是包一中白铭老师的学生,知道包头八中新来一个西画教师,慕名而来。对油画、素描的兴趣让他始终跟兰老师不离不弃,至今他说他是兰老师在包头的第一个学生。
1963年,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五年制专科招生,只招初中毕业生,恩师卢宾老师亲自来包头。刘大为、吴秉才,包头一中的王宏才三人被录取。现在这几个人都是国之栋梁。刘大为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 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少将军衔,他的作品享誉海内外,是中国最著名的画家。王宏才教授、吴秉才、刘增孝都是获奖无数的著名画家。
包头九中1957年建校,今年正好是建校六十周年,包九中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的重点中学,校长韩强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她的级别比市教育局长高很多,她亲自挑人,老师必须是大学毕业的,或者是自治区或市内非常出色的老师,九中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著名现代数学家陆家羲,包九中一个普通物理老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他的贡献几乎和陈景润齐名。父亲也被选中,他的贡献为包九中赢得了荣誉,成功著名的教育家和画家,是包头市及内蒙古这个领域的一面旗帜。他从包八中到师范学校再调入九中时,刚刚三十岁。他的工作生活几经辗转最终在这里稳定下来,他在包九中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干到退休,干到生命的结束。
包九中两栋三层新的教学大楼,在当时的包头市也是首屈一指的。父亲的办公室也变大了,我的印象,四壁之中挂满了油画、水彩画、素描静物和肖像。有一幅油画风景,画的是交际处的副楼,白雪衬托的红楼,色调即厚重又明快,路迹时隐时现,有人在雪中玩耍,很像俄罗斯景色。文革中几经查抄,画也不知了去向。
此时包九中的美术组,高中初中的学生都有,我的记忆中,骨干成员有滑国璋、白玉廷、潘志成、石玉平、王青萍。刘大为、刘增孝、吴秉才等也经常从东河区来加入序列。父亲办公室里的绘画用品,学生们可以随便用的,高考前的准备,画静物、石膏像、肖像,常常陪着学生一直画至深夜。这一情景学生滑国璋在纪念文章里写到:"高中三年间的平时辅导自不必说,让学生住在办公室的特殊待遇也无须多言,毕业考试之后与美术考试之前的日子里,他每天陪我们画素描写生至夜十二点。我们用的素描纸、宣纸、水彩纸、颜料、橡皮、各号铅笔、水彩盒,无一不是兰老师的。他把凡是有关绘画的书,不论贵贱,都慷概地拿给我们阅读临摹。画速写的轮转纸一摞摞地拿到办公室,随我们用。只要你勤奋好学,消耗品算什么!便是今天考试用的工具,铅笔、色盒、大白云、加制山水,全是新的,全是老师给准备的。"为了培养学生真是呕心沥血。滑国璋这个画画优等生,只因是高中生而失去了去师院艺术系深造的机会,转而考上同校的中文系,成就了他文学方面的才华。
白玉廷后来从事了医学工作,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原包头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后任深圳一家外企医院院长。退休后在深圳潜心研习山水画及花鸟画,在深圳颇有影响。父亲去世的第二天,他专程来家致哀,对老师的培养怀念在心。
初中毕业生潘志成、王青萍、石玉平(原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局长)相继考上了内蒙师院艺术系。潘志成后来的成就使他成为一个非常出色山水画家,作品在全国画展获奖。"滴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他在为老师85岁庆生的宴会上面带泪花的表述,语调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几个月之后他因病而先老师驾鹤西去,痛失一位师兄,让我为他祈福、天堂与恩师继续艺海拾贝。
1966年文革开始,大学停止了招生,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使人人危安,学校老师们惊恐而自身难保,红卫兵浪潮一浪接一浪。包九中是包头市文革的热点,我目睹了1966年8月18日,小将们批斗"牛鬼蛇神"。韩强老校长的脸被涂黑,带着高帽子爬行在操场400米的跑道上。我的小伙伴中有的父母亲也在爬行的行列中,他们惊恐的四散奔逃。我也为父亲担心,因为我的爷爷是地主,是黑五类。
美术组的红卫兵小将李殿中、张龙彦,紧跟在老师的左右,用红卫兵这块招牌保护着老师,老师也带着他们到处利用搞运动宣传办展览的机会,实际锻练他们的绘画能力。李殿中先是去了建设兵团,后来考上天津美院,现在是北京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京城著名画家。我父亲病故,他特意从京城赶来和在包头的张龙彦一起为他们的老师最后送行,面对遗像,跪地泪流满面,深深的磕了三个头。
高我一届的蒙古族小伙浩特,文革中父母亲受到"内人党"冤案的迫害,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打架斗殴在钢铁大街北区一带都很有名气,是一群小弟的大哥。后来我们成了哥们,我周围没有人敢欺负我,知道我的背景够深。浩特很聪明,画画的天赋很好,他也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偶尔也拿几幅速写画让我父亲看,好苗子一眼就可以看到。但浩特很多时间在学校踢足球,或者在社会上飘荡。我父亲主动上门找他,想拉到身边学画。浩特对任何人都不吝,只对兰老师言听计从,最后是架也不打了,天天跟着我父亲画画,当时在包九中他是画的最好的。我上初二时,父亲担心我的前途,肯定是上山下乡,让我跟看浩特一起画。毕业时他先考进了内蒙古话剧团,我接着考入了包头市"五七"师范学校。后来浩特父母的冤假错案得到了 *** ,他们对老师表示了深深的感谢,是美术老师帮助他们的儿子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浩特现在是内蒙古舞台美术协会主席、全国著名的话剧舞台美术导演。我父亲说"他喜欢聪明和有天赋的孩子,培养他们成才,也是他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上山下乡的洪流,让很多本应该上大学的中学生们失去了机会,美术组也停止了活动。面对黄土、背向蓝天,有的俏俏的又回到城里。我们家经常见到你来我往的学生,拿着画请教我父亲,美术组的老成员赵承祥、梁秀杰、张青法、魏少茹来的最多,画也画的最多,梁秀杰、赵承祥一起成了"五七"师范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毕业梁留校任教,一直在画油画,功夫深厚,成绩斐然,素描、油画都教的很好。赵去了师范专科学校,几年后调入包头日报社当美编。赵承祥的水墨画功底深厚,名声远扬。我1972年入学师范,梁哥成了我的老师。1986年,梁老师到内蒙师大美术系师资班上学,我又成了他的老师,时空错乱,我们还是兄弟相称。内蒙师院艺术系1972年开始招工农兵学员,张青法、魏少茹都被录取。毕业后,魏少茹到了包九中和老师成了同事,张青法去了包头电视台当了导演,几年后魏少茹也调了过去,他们俩成了电视台的领导,逢年过节他们都来老师家登门拜访。
文化大革命当中,包九中美术组没有了。想学画的孩子们不少,浩特、吴宝德、温雄飞、刁建邦、和毅、苏和、丁秀山、张小红…包括我,主要集中在我们家的小屋里,常常是炕上炕下里屋外屋挤满了人。所画的静物就是我们家吃饭用的碗,画头像,满院去抓小孩儿来当模特,以至我去街坊院里蹓跶,孩子们见了我就像见到了狼一样,四处逃散。父亲要求我们很严,画人像要求构图、比例、结构、素描关系,最主要是画谁像谁,手把手,一个一个过。
1972年,"五七"师范招中师班,经过不到一年训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吴宝德、丁秀山和我都考上了。我们的老师王引芝是我父亲的同系师弟,他的夫人姜元珠老师是我父亲的学生,我父亲还是他们的婚姻介绍人。父亲经常来师范给我们上课,每次上课都示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此,许多来其他地方的学生都拜兰老师为师。陶利君、郑有良、吴新民、张爱玲、刘文中、马占歧、杨世光、谢眉宏、林平、齐艳新、周元魁…几十年来一直和兰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们曾经都是包头教育界享有盛名的优秀教师和画家。陶利君深受兰老师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一直在恩师和赵承祥老师帮助下,为包头市职业高中培养出了上千名毕业生。受到市教育局的肯定和表彰,他常常为市教育局组织的师资培训班上课。老哥吴新民和周元魁及老师梁秀杰86年同去了内蒙师大美术系的师资班,吴新民的油画风格新颖,是同行的佼佼者。
1973年,"五七"师范继续招生,学制改为两年。兰光、崔亚军、刁慧霞、刘全仁、王中华、高峰、王健民、王明秀、陈建军等这些我父亲的学生都考上了,而且还是班里的优等生。
学画的学生们几乎要踏破了我们家的门槛,父亲去九中找领导,申请恢复美术组的正常活动,1973年,九中美术组活动重新开始,之前的美术组成员也就十几个好爱者。这一下子扩编到了八十多人的大集体。范英(昆区人大主仼)、潘鞍、秦圆、苗玉福、杨敏、刘小丽、袁梅、苏宁、卢红、常恒民、周铁柱、刘如常、马新儒、张香琴……,太多人我也想不起他们的名字,那时我已经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偶尔也到美术组来。只见到父亲早出晚归,带大家四处写生。每人都背着绿色画夹(大家统称画包),头带草帽,骑着自行车, *** 叮叮咚咚,晃晃悠悠一大队,是一道风景线,识别度也特别高"九中兰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乡村田野,大街小巷,包钢厂区到处都有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那个年代,对学生分文不取,更多的是付出。
文革结束了,1977年全国美术院校恢复高考招生,和毅、兰宇、秦圆、杨敏、王铁全、王健民、任丽萍、张小涧1978年入住内蒙师大美术系,成了第一批美术系的四年制本科生,第二年,范英、王小亮、张茹超也考入师大美术系。1977年,刁建邦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几年后,浩特也进了中戏。温雄飞最早参加工作,虽然没上大学,但经过多少年历练,他的油画作品多次获奖。温雄飞的女儿温婷从小爱好画画,也师从于兰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在是国家电子出版集团少儿艺术分社副社长,在世界同行业享有盛名。父女俩都得益于我父亲,正如温雄飞所说:"我们父女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得到兰尚濂恩师的教诲和培养,是我们父女的荣幸,他老人家的恩情永远铭记在我和女儿的心中。"
吴宝德75年考入师大美术系,退休前是包头师院美术系的主力教师,他的水彩画风格新颖,早已扬名天下,苏和教授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增孝哥去了北京,画风一变专攻工笔画,老虎画的栩栩如生,成立了工作室,四处受聘,誉满京城。刁建邦毕业回内蒙到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后来也去了北京,拍电影、电视,现在潜心研究中国画和书法,我从国外回来路经北京总去他家看看,满屋子的画和字让我震撼。
王铁全198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去了北京荣宝斋,从基层做到了总经理。荣宝斋自满清以来一直是书画界最具影响力的旗舰店。杨敏、秦圆和我相继客居海外,仍然从事着和画画相关的工作。和毅毕业后去了河北省委宣传部,从政也没有脱离了绘画。任丽萍师大毕业来到了包头师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的教授。
范英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自治区级三好学生,本应留校任教,被分配到了内蒙古党委工作,历任包头市昆区区长、政协主席、人大主任。政绩卓著。我父亲和妥木斯教授一直对范英的画大加赞赏。王小亮也是同期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又 *** 工艺美院。数年后下海经商,是美术界最成功的儒商,现在他的摄影作品全国享有盛名。以上这些都是老父亲呕心沥血培养的学生,都不负老师,都功成名就。
"兰老师包九中美术组"这个金字招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到门下,美术组学生的来自从四面八方,不单单是包九中的学生。苗景昌(包头美术馆馆长、著名油画家、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任成达(包头师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志坚(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国新(京城著名画家)、李旺平、郑惠斌、刘亮、田守发、赵景龙、赵海(旅美画家)他们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老的学生一批批考上大学,小师弟师妹们更加发奋,刘天宇、宋琨、宋诚姐妹、菊英、菊谨姐妹、韩冉飞、张蓬程、于蒙、张颖、李玲君、崔颖、孙源、郭嘉、温婷、郭海鹏、虎腾飞、李珂、刘然、李春光、庞旭、徐颖、赵㬢伟、李程程、秦龙、宋昊、张瑜、李士伟、吕诺男、王卓、秦瑶、宋晓薇、李莉、高原、朱宇辰……前后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龙腾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何旭东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父亲的门下一次有好几名学生同时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顿时成了包头的新闻,兰老师教学有方,考大学的升学率首屈一指。刘天宇和父亲刘增孝都是兰老师的学生,父子俩同出一个师门,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父亲的教学生涯中有两个特殊学生叫冉魏、陈星,两人都是聋哑人,他们的父母亲带他来见老师时,语气中带有祈求。几年之中师生完全靠厚厚的几大本笔记来做交流。1993年冉巍顺利的考上了长春特殊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包头,任教于聋哑学校。陈星现在上海独立搞设计,公司负责人。
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 *** 首次授予兰尚濓为自治区特级教师,表彰他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1990年,60岁的父亲光荣退休,他的弟子们组织起来,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兰尚濂师生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席并且剪了彩。内蒙古电视台作了实况报道和专题采访,同时也进行了"兰老师的美术教育"专题研讨会,讨论会大家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畅谈兰老师伯乐相马、教书育人,把他们送上了艺术殿堂。老友妥木斯教授专程道贺、学生刘大为从北京专程而来,内蒙古美协主席思沁主持了开幕式和研讨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批准兰老师为正式会员。
2009年1月,旅居各地及海外的几百名学生在包头海德大酒店,为兰老师庆祝80岁生日。两个大厅合并成一个大厅,30多桌坐无虚席。庆典由最老的学生李荣茂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刘大为主席专程飞抵回包头,在会上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说,他回顾了自己学画的历程,是恩师把他带入到艺术的殿堂,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1963年,他上大学走的时候,是恩师亲自到火车站送别,买了许多吃的东西,并且带上一封给师院艺术系任教的妥木斯老友的信,推荐爱徒。刘大为现在北京身居高位,每年春节回来都到老师家拜年。几十年如一日,他是学生中来的次数最多的。我父亲常说:“大为人好,他的画远远超过我,但是他谦虚热情是学生中做的最好的。”
今年春节登门拜访,大为哥是学生中第一个来的,生病的父亲有时不识周围的人,但大为哥一进门,我问他爸爸你看谁来了?他说是大为,可见师生之间的情谊。
80岁生日,隆重的庆典仅仅为一个已经退休20年的老师,在包头市是前所未有的。学生们的讲话一个接一个,老爷子被学生们围着,合影拍照,人们问他:"兰老师您累不累?"他笑着回答:"不累不累。"这是他辛劳奉献,弟子们对他一生肯定和赞美。
老学生滑国璋贺诗一首:
春分化雨润芝泥,九畹兰田一面旗。
引路焚膏如腊炬,怜才胜子作人梯。
地师宝马夺珠色,将校肩章耀锦霓。
高足成名师长老,满堂献颂寿期颐。
那一天父亲笑的合不拢嘴,看到弟子们的成长和成功,笑是发自内心的。他一生的最好的作品是他培养了近万名美术人才。
2012年,包头市博物馆收藏了父亲部分作品,并开设专厅,做永久式的展示。
2016年,包头市 *** 对于兰尚濂一生所作出的贡献,给予最高礼誉"包头市艺术终身成就奖",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画家和教育家。刘大为主席和市领导发言祝贺,大哥扶着父亲站在主席台上,疾病缠身的父亲心里并不太清楚这个奖杯对于他的份量和重要意义,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的微笑。
⊙此照片是在一次老学生们为老师庆生的聚会上,刘大为在发言。
二十五年我客居海外,父亲两次赴美。我开车带着父母亲游遍了整个德克萨斯州、加州、洛杉矶、圣地亚哥、赌城拉斯维加斯。98年我带着父母去纽约,见到了父亲的老友金高、王济达老师,登上了还没有被炸毁的世贸双塔,自由女神岛。在纽约大学读博士的张明冀陪同我们一起观看了大都会博物馆。张明冀,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和陈丹青同班。内蒙古籍的优秀画家,对西洋绘画及理论研究颇深,他和我们父子俩都熟。在博物馆里老父亲带上老花眼镜又摘了下来,一会儿弯着腰,一会儿又仰着头,每一幅作品不放过,专心致志。英文简介看不懂,单凭画的风格他就知道作者是谁。钦佩父亲丰富的阅历,在经典的大师作品前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有时嘴里不时的说:"不需此行,值得值得"。在美国所见的一切都新颖,很多趣事他常常挂在嘴边,近几年行走不方便了,在家几乎每天都在翻看相册,还能记得起父子俩在一起的日子。
那个时期的父亲是最轻松、最满意的时候。
每次见到父亲,他总是拍拍我的后脑勺,这是所有的关心和爱戴。今天之举让我受宠若惊,看看父亲憔悴的面容,心里一阵阵酸楚,但父之相见还是笑容面对。
10月22日早晨,也就是我回来还不到20小时,准备叫醒父亲起床洗漱和吃早餐,发现爸爸已经溘然长逝。慈祥的面孔和睡着了一样,他眼中光泽熄灭了。他走得似乎无声无息,了无牵挂。还没来得及细聊,还没来得及伺候,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泪水滴落在父亲的身上。父子一场,父爱如山。
11月8日一夜未眠,躺在父亲每天坐的沙发上,举着手机翻看着里面几张照片,泪水中思绪万千,手机上一气呵成。标点符号,错误之处很多,有待纠正和继续完善。(全文完)
⊙ 10月21日中午,我刚刚回到家时,由邻居小英给我和父亲拍的,这也是父亲一生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2015年夏天,出医院后的父亲,我带他在小区里散步。
⊙ 父子一场,父爱如山。
⊙ 2016年春节,刘大为主席来家给恩师拜年留下的珍贵照片。
⊙ 2016年,包头市授与父亲兰尚濂终身成就奖。
⊙ 父亲在颁奖典礼现场。
⊙ 生病行动不便的父亲,情绪仍然乐观。
⊙ 学生潘鞍(旅居海外的画家)专程来家拜访恩师。
⊙ 九中美术组的部分学生,2016年大年初一,大家相聚在老师家拜年时的留影。
⊙ 托克托县黑城乡,1950年家产被 *** 没收,仅分配给几间土房,遗址还在,无人问津,已经荒废。
⊙1998年,大都会博物馆。
⊙1998年,纽约自由女神。
⊙1998年,纽约华尔街。
⊙1997年,父母亲在美国德州埃尔帕索。
⊙1997年12月30日,休斯顿宇航中心。
⊙1998年,在纽约与老朋友金高、王济达老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