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将棋三大禁手来源(将棋三大禁手是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将棋三大禁手来源(将棋三大禁手是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将棋三大禁手来源(将棋三大禁手是什么)

自古以来,社会对于棋手(或称棋士)的刻板印象一直都和品行高尚、云淡风轻、梅妻鹤子、与世无争等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形象撇不开关系。去年春节,在偶然间问起小时候为何在众多兴趣爱好中独送笔者去学围棋时,笔者的父母不无欣慰地回答说,因为学棋的人不会犯罪呀,以后就可以过上幸福快乐波澜不惊的生活了。这种近乎荒诞的答案诚然有不少戏谑的成分,却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国内众多中产阶级家庭在诸如法官、警察等传统的正面权威形象破产幻灭的今天依然对棋手这种人畜无害的安全感的独特偏爱。“棋手无恶人”这种明显违反了形式逻辑规律的绝对化定论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如此高大上的口碑,只能说明几乎所有相关的事实都证实了这个观点的正确与不可置疑。

棋手为什么总是如此善良与和谐,这是个问题曾持续困扰了笔者系统学棋的几乎整个时期。对于像笔者这类始终坚信本我恶劣、自我约束(非超我)的人来说,“围棋是关于人性善恶的早期选择”之类的解释显然不能得到最基本的信服。这个问题是如此地复杂与难解,而每个人对此持有的世界观和是非观也不尽相同,故笔者在这里也不想多费笔墨;如有机会,笔者想另起篇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详尽的叙述。如果用最简洁和归纳的言语来总结的话,就目前而言,笔者大致的态度是:因棋手从童年早期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围棋训练,导致规则意识已经从意识甚至潜意识的层面支配着棋手的所有行为与决策;而棋类项目非胜即负的典型二元是非观加上每一位棋手都拥有的难以计数的血泪翻盘史都在不断对棋手进行决策模型谨慎化(三思而后行)和风险规避重要化(宁失千机,不犯一错)方向上的不断强化;而在当代亚洲社会规则惩罚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中,遵纪守法、不越雷池半步成为了风险最低、期望最高的最优解。数年前,日本棋界轰动一时的“职业棋手酒馆打人事件”或多或少地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笔者从无任何贬低或是调侃该职业棋手的想法;笔者只是觉得,一定有比经年累月强化出的规则意识和风险规避取向更为重要的主观因素引起了他的行为反常;而事后巨细无遗、反复多次的道歉与反省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围棋职业棋手在笔者心中的良好形象。

大致阐述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笔者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提出本文的最核心论点,那就是:棋手不是圣人;棋手也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因而棋手也会有喜恶偏好;量化到棋盘内外的具体行为,有一些不适宜的行为容易引起同为棋手的周围朋友的反感和趋离。在本文中,笔者罗列了十条最可能引起周围棋手负面情绪的行为加以论述,这些行为大多会引起笔者和与笔者关系比较亲密的其他棋手或深恶痛绝或哂然一笑,并使行为主体的形象大打折扣。当然,问题一旦涉及喜恶偏好便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色彩。一家之言,如有大牛愿做进一步研究,笔者当躬身敲门,幸甚何如;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还望贵体金安,切勿与我辈小人一较长短;如有他论,欢迎进行相对客观的就事论事的探讨;至于喷子,敬谢不敏,恕不远送。毕竟,作为浸淫我国大中小学生集散地刀塔和撸啊撸多年的实力派大水逼,那可不是易与的,呵呵。

十.复盘胜

为了满足笔者格外强烈的定义欲,笔者会对分别对十忌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定义。论及复盘胜,笔者认为其是:在复盘过程中,一切以满足存于自身幻想中的智商压制的 *** 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和言语。复盘胜真是江湖中叱咤风云闻者色变的一大杀招,而此招的最大特点是高低不禁,老少咸宜。由于水平和资历的限制,笔者对于职业棋界复盘胜大师的了解仅止于坊间流传的各式八卦,但就与笔者熟识的部分职业棋手的共识而言,其可怕程度已经相当惊人;而若要论及本身水平就有极大限制的业余棋界,几位精于此道的大师在赛场中的气场简直已经达到众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高端境界。

辨别复盘胜的手段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智商压制的 *** 是外显且不可抑制的。就最常见的情形来说,“这棋你早不行了”“这样下你早输飞了”“这样明显我好/你不好”之类语句的频繁出现基本可以作为确诊的典型症状,而当对手摆出一个显然崩溃的形状的同时声称这样已经大优、并在你试图指出其在技术层面的不合理时用十个额外的崩溃图来阻止你继续复盘的欲望时,则可以确定他已经病入膏肓并暗示你赶紧离开现场以免在智商上受到更大伤亡。客观来讲,复盘胜未必一定是一位棋手自我主诉的客观表达,因为任何一个或许是个人言语或动作习惯的细节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句话的情绪内涵;然而笔者认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上讲,这些细节却恰恰反映了其本我无时无刻都在找寻智商压制机会的亢进状态。在之前的许多文章中笔者曾多次提到过棋手的尊严问题,并认为达到一定水平的棋手一定具有与之对应的高自尊激活状态,但肯定自己和否定他人是两个从根本性质上就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古语云“求同存异”就是这个问题最精辟最无懈可击的解读。复盘胜大师们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把复盘当成一个才艺展示和授课的过程,而这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复盘是一个促进对局双方和讨论者就棋局内容的技术层面达成共识,并使负方得到一个情绪缓冲期的过程。复盘胜大师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天真直率随心所欲畅快无比,而旁人因此产生的负性情绪不光会影响复盘过程的实际产出,也会对棋手间的关系造成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受学棋环境的影响,笔者从小便深受复盘胜大师们的千锤百炼和无情荼毒,因而现今对避免自己步其后尘非常重视。在多年的被复盘胜的生涯中,笔者也总结出一系列尽量避免自己也成为复盘胜从业人员的办法。首先,不论对手实力强弱,任何绝对化的词语在复盘中是绝对禁止出现的。正如前文所述,简单的字眼更替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话语中的情绪内涵:“断然黑好”改为“黑局面主动”,“白无疑优势”改为“白后半盘好下”,“局部黑大优”改为“我愿意选黑棋”等,都能在完全不损害原有表达含义的基础上优化对方的情绪共鸣。其次,将复盘过程中所有的“我好”“我优势”“你不行”全部替换为“黑好”“白优”,不仅能使个人的表述更加客观和具有说服力,也能使他人更易接受。另外,事实论断在复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显然远超是非论断。少一些主观批判,多一些客观陈述,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复盘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笔者复盘时的口头禅是“我的风格使我选白”,虽有油滑之嫌,却也立足客观,实事求是,并将复盘胜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换个角度讲,这个问题或许会简单许多。同为高智商代言人群的棋手,难道你真的认为对手会不了解你话语中的潜在含义吗?难道一个智商正常的人,会听不出你说“白局面还不错”背后的含义是“黑前面显然有些招法令我难以赞同”吗?作为对棋道有执着追求的棋手们,在确定技术层面的客观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若能从自身的言行上稍加修饰,不仅能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容易被人接受,更能体现出围棋这个文化项目中的礼仪与互相尊重。最简单的一句话,下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换位思考,怎么下完就忘了呢?

当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例据和辨别方法适用且仅适用于关系并不十分亲密的对局双方或棋局讨论者。对于已经熟识且互相认同的朋友,各种直接的无情的摧枯拉朽且不带一丝情面的面质与辩论甚至惊世骇俗的人身攻击,只能体现出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和牢不可破, *** 。

九.自我膨胀

自我膨胀,即对自己的评价远超出客观棋力水平的衡量标准。

自我膨胀是和复盘胜焦不离孟的革命伙伴,最典型的表征莫过于诸如“这棋我早赢了,就是后面打个勺”这一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志性语句。围棋从来就不是随机的游戏,对局期间出现的任何看似为随机出现的小概率事件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对局双方棋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真实情况。在笔者的围棋观里,“打勺败”只是失败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从“打勺败”三个字推论出的“其实自己水平是很高的只是下棋的时候不太认真所以输了”简直就是荒谬之极。当然,维纳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四种不同象限的归因模式并各有优劣,不过把自己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运气显然不利于技术层面的不断进步并给人一种装逼的即视感。职业棋手尚且不论(并且就笔者所知,绝大多数职业棋手都是宽和谦逊的,并对自身实力有清醒认识且从极少为输棋找主观理由),若是作为一位业余棋手还自我感觉爆棚并觉得自己的棋力已经登峰造极天下我有显然是盲目无知和引人发笑的。“你懂你来”通常作调侃用,不过用在这里似乎恰当不过:你这么牛?这么牛的话,去给哥几个赢盘李世石展示一下实力嘛~当然,极端的情况是遇到水平明显高出自身一筹的顶尖棋手,在力战不敌甚至一泻千里后总结道:这盘棋体现出自己明显高于对手的实力,只是因为心态不好/身体状况不佳/昨晚没睡好/对手干扰我才使我输了,这也只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丝奇怪的笑点罢了。

提到自我定位,又不可避免要牵扯到棋手的自尊问题,严格的训练、竞技化的培养倾向和残酷且从未间断的胜负磨练使我们形成了不容侵犯的高自尊,但自我膨胀较之自尊相差的无知和非理性不仅不能起到不断督促自己进步的作用,反而会对棋手的人际关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笔者至今记得小时候某次比赛被我省某围棋名宿无情翻盘之后痛苦流涕一整晚后恩师对我的教导,并始终作为个人胜负观的终极发展方向。写在这段文字的最后面,望与诸君共勉。

当时老师说:我希望你在以后的围棋世界里记住两件事:第一,你既没有休学(比别人付出更多时间)又没有悬梁刺股(比别人付出更多意志),别人水平比你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第二,既然你学了这么久并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棋手,那么高手可以赢你,但你不会连让他留下一身汗的实力和尊严都没有吧。

八.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即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太面对不同水平层面的棋手。

如果说自我膨胀是由于自我形象的歪曲导致的认知失调的话,那么区别对待就是典型的由世界观扭曲导致的他人形象错觉。这种现象绝大多数出现在业余棋手身上,最具戏剧性和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某棋手这样评价他的对手:(当对手是顶尖业余棋手或是职业棋手时)对手后半盘真是顽强啊,这种紧迫感最终导致我抡出一勺葬送胜局;(当对手是水平跟自己差不多或更弱的棋手时)今天这对手实在是太没棋德了,早早输了五十目还舔着脸打死不认输,就在我的空里到处走死子搞得我心情极度恶劣,最后一不小心打一勺被他捡了。客观来讲,这是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具有的自利倾向(不论哪种说法最终都将导向对自己有利的舆论)和失败伪装(涉及个人形象时,总是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过如果就这么直接地表达出来,估计旁观者的心里也只会浮现出“这人真没品”之类的潜台词吧。如果要更进一步地探讨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国人文化里的权力崇拜或许是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职业棋手既然这样下,一定有他这样下的道理。在熟知的一票棋友中,笔者特别喜欢跟史君摆棋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论笔者搬出怎样强大的靠山和后台(这个变化全国冠军说黑好/这样进行一线职业棋手说白不错),史君都不为所动并在客观的技术探讨的层面下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虽然笔者因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丢下一句“以后咱们实战解决”的狠话并快速另辟战场,不过事后再品,往往会觉得史君所摆的变化也有合理的一面。这种丝毫不因头衔和称谓影响个人判断的理科生的硬朗,常使笔者自惭形秽。完美的交流和探讨,是建立在具体计算和冷静判断上的客观推演和切磋,与论点出自谁手没有任何关系。真要是臭脚,世界冠军的也香不了哪去。

七.畸形胜负观

狭义的畸形胜负观,指人们常说的“输不起”;广义的畸形胜负观,指由不具有代表性的胜负信息概括出不合事实的胜负观念。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胜负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可是,当一位棋手把“输不起”三字贴在脑门上作为个人名片的话,除了尊重他有这么顽强的胜负心并感叹一句“世界真奇妙”外,也只可能敬而远之了。多年以来,国内各对弈平台的赖皮现象屡禁不止,恐怕也正是因为一部分棋手输不起的那一面被平时维护自身形象的冲动压抑,转而投射到不用担负个人责任的虚拟世界中。那些把偶尔捡高手一盘当作个人实力的极致体现,把经常崩盘或是打勺败看做被对手干扰甚至盘外的结果,把随意什么人的一句也许根本就是无心到脱口而出的调侃看成是其对自己的莫大侮辱,则说明其心理发展已经与正常的方向渐行渐远。至于因输棋而产生的时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而认定对手藐视自己并因此产生了躁狂,则已经基本脱离了怪异性格的范畴转而投入了心理障碍的怀抱。这种抑郁和躁狂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情形在变态心理学里被称为双相心境障碍——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具有相当危险性的心理疾病,建议前往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虽然在主观态度上对输不起的棋手难掩反感之情,不过客观来讲,笔者认为其仍然存在合理的一面。笔者与友人扯淡时常提及输不起的人是因为输得还不够多,而输得起的棋手们都是由曾经的输不起一步步锤炼至今的。作为行为主义的忠实簇拥者,在承认人的先天遗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图式的同时,笔者始终强调后天强化的重要作用。与生俱来的胜负师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没有千百次失败的淬炼哪可能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淡定,没有万千次真刀真枪的实战经验哪可能练就无比敏锐的胜负感,没有无数个独舐伤口的不眠之夜哪可能学会怎样快速疗伤。棋手的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而线性的时间累加的过程;输不起的棋手们,估计还没有体会到围棋这个项目最真实的一面。

怎样的胜负观是真正健康的,怎样培养健康的胜负观是困扰笔者至今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之关注,那些显著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畸形胜负观才会在笔者的世界中讨厌地如此明显。莎士比亚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尼古拉斯补充道,不看重胜负的棋手不是好棋手。可莎士比亚二世又说道,平常心才是最强的胜负心。尼古拉斯二世接嘴,莎士比亚二世说得对。这可真令笔者感到智商捉急徒叹奈何,胜负感和平常心是围棋世界里不可得兼的重要素质,可想在二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曾有围棋名宿提到,对局心态也是棋艺水平的一部分,不过心态这种因素实在是太过笼统和泛化,致使其几乎不可能被量化。哪怕从最浅显的表面因素来看,心态不光会受到自身棋力、自身状态、对手棋力、对局者关系、比赛重要程度、环境因素等客观条件影响外,其本身也不会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是非论断。记得有位企业大亨曾提道,只有偏执狂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偏执,即把一种情绪或信念发展到极端状态并坚信不疑)放到围棋世界中,这得毒害多少无知少年啊。

归根结底,围棋始终是一项竞技体育;而竞技体育的世界中,胜负往往都是决定一切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每当听到诸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口号时,棋手们的心里估计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扯淡”二字,可越来越多冠军感言和相关科学研究都愈发凸显平常心对于积极竞技状态的重要作用——在竞技水平逐渐接近的今天,竞技状态的优劣则基本决定了一位棋手的实力。就笔者熟知的科学领域而言,人的情绪状态大致被分为心境、 *** 和应激三类(其中心境微弱而持久, *** 强烈、爆发且短促,应激为应对环境 *** 的适宜反应),其中心境的内涵与平常心极为类似,输不起的棋手在面对重大胜负关口时的情绪波动基本等同于 *** 状态,而在较为漫长的赛制中及时调整败局心态努力下好之后的每一盘棋则与应激挂钩。 *** 状态可在极短时间内提高人体各方面机能水平的激发状态,但随之而来的注意狭窄(意即因情绪高涨状态下,由于注意力过度集中,人的主动注意明显减弱,而一般极易唤起注意的其他其物都很难引起人的注意)对于围棋这种以穷举式算法为根本基础的项目来讲无疑是致命的,这也是棋手们在大胜负面前经常性地发挥失常和打出平时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的低端巨勺的理论性解释之一。综上所述,输不起的棋手关键时刻基本都不怎么灵;要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围棋实力并有所成绩,请不断练习自己的抗打击能力和抗压能力。

另外,合理利用比赛时间规则完成不合理的举动,已足够成为当今以包干制为主流的业余棋界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之一了。今年年中,笔者在一次全国性的业余赛事中有幸目击了发生在两位业余最顶尖棋手交锋中的变故。故事的脉络简单而悲伤,大致就是其中一位棋手在形式大差的绝望关头利用对手时间紧迫的救命稻草疯狂填子最终迫对手超时认负。事件发生时全场棋手争相围观评头论足,而不论是与对局双方谁交好,舆论指责都齐指向胜方。当时的胜方是一位冲段少年,高超的技艺和青春张扬的年纪尚使旁观者觉得情有可原,其他数次发生于成年业余棋手间的超时事件则让某些棋手来之不易的声望顷刻扫地。职业棋手固也罢了,业余棋手的得失心如此之重,真是何必。

六.频启飞刀

飞刀:以欺骗对手为目的,在布局过程中有意形成一个对方如应对无误则己方断然不成立的罕见变化。

飞刀的使用和上文提到的棋手的得失心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小棋手在学棋过程中大多会因习得某变化的成就感和偶尔借此轻松获得比赛胜利的爽 *** 而在某一个发展阶段中较为频繁地使用飞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的批评和教导、飞刀失败导致局面崩盘的痛定思痛以及自身自尊心的不断强大会使绝大多数棋手逐渐放弃飞刀的频繁使用。笔者对于飞刀的态度有二:绝不优先使用飞刀;学飞刀,为且仅为防止被骗。这道理就和守株待兔一样浅显易懂:世界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妄图不劳而获最终坑害的只能是自己。坦率地讲,正因围棋是如此地复杂和难解,没有哪位棋手不愿意利用一个局部瞬间击垮对手获得比赛的胜利,正如没有哪位棋手在比赛开始14分钟时发现对手姗姗来迟并对自己能多下一盘棋感到由衷的开心,但作为理性人典型代表的棋手们都明白,只有提升自己的硬性实力才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唯一法门。随着棋手实力的不断增长,飞刀能够获利的概率已经愈发渺茫,而为了那零星到肉眼都看不到的希望而摆出一副骗到一个是一个的姿势,只能使棋手自身的形象大打折扣。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正如我们不会看到古力这样的大高手在比赛时摆一个或许对面真的没见过的巨型定式然后翘起二郎腿一脸坏笑地看着对手并到处巡场,这真的太掉价。一般而言,如果一位棋手对于飞刀的使用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也基本可以确定其真实实力应该不过如此,否则他何必对自己如此没有自信。在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飞刀的杀伤力已远非日本六超时期的道场效应可比;飞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段,还是尽量少用为妙。

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飞刀和现今流行的布局套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多元棋风的共存是围棋魅力的一大体现,而众多不同流派的开局套路也有各自适宜的棋风思路。从武宫中央思想的天马行空联想到三连星,从陈老战斗不止的步步紧逼看到中国流,从小强地沟战术的唯地是图描绘出错小目,每一套布局所适用的棋风都有所不同,而每一位棋手在自己擅长的布局套路中都会有独到的见解。对当代布局稍有涉猎的棋手都会知道,当今世界里每一套流行布局理论里的每一步选点,都蕴藏着难以计数的陷阱和杀招,这也是围棋布局理论不断推翻和创新的最好体现。这些流派和套路与飞刀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并非以行骗为根本目的,而是通过特定子力的组合与搭配完成一些在棋手常识中无法完成的化学反应,并通过特定布局的展开将棋局导向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抛开了最为传统的局部定式转而追求全局的配合,这估计也是围棋布局最具奇思妙想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了吧。在观看职业棋手的顶尖对抗时,我们常能注意到解说者“这个局部黑方显然有备而来”“对于这个变化白方显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等评价,这是建立在职业棋手最高级技艺基础上的创新和尝试,围棋也只有在这样的不断进步中才能愈发完美。至于在当代的比赛中摆出一个只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书籍中才能偶有出现的生僻淘汰变化并试图以此牟利,笔者只能叹一句何必。

五.搬弄是非

搬弄是非:脱离了事实依据而对其他棋手进行是非论断。

作为一个视八卦为天赋和生命的人来说,笔者在棋手十忌中提出这一条时已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自惭形秽惶惶不可终日。不过,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因始终立志成为传说中人畜无害的“开心的传话筒”(即只传递积极信息而不传递消极信息)而感到一丝丝的自我安慰和麻痹。棋手谨言慎行的刻板效应当然有其代表性的一面,大多数棋手确也如此;而棋手中若出现搬弄是非者,则很容易与棋界环境格格不入,进而引起周围人的厌恶情绪。

笔者坚信,八卦是人类的天性,而在棋界中,适度的有方法的信息交流当能促进棋手间的关系。对于相对已经比较反感八卦行为的棋手们来说,将八卦的范围尽可能局限在棋的本身恐怕是最乐观的结果了。以笔者心直口快和无所不谈的性格,能存活到今天恐怕已经能够体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为不论怎么品头论足,笔者与卦友讨论的范围都仅仅局限在棋风之类没有明确是非观的话题上。笔者可以坦率表示不喜欢某位职业大高手的棋,觉得他这种棋风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可以直接批判某棋手最近的状态低迷坑害了笔者数以十万计的巨额弈城银两,却从不会对棋手本身做出任何是非评价。笔者相信,棋手们经年累月的修炼得到的气质和度量,应该不至于会对别人针对自己技艺进行的探讨有所不快;而若是涉及到个人领域,恐怕就不太恰当了。至于因个人经历而对某些棋手产生的偏见或是愤怒,或许人皆有之,只要不像祥林嫂般日夜念叨不完,作为倾听者的朋友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

四.违反基本棋德的行为

基本棋德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推测一个行为是否符合棋德的规范。最典型的违反基本棋德的行为,不外乎拍钟、钓鱼、滑子、频繁巡场和现场干扰等。因其种类的多样性,笔者仅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探讨具体的违反棋德现象。

完美主义倾向使笔者较为看重自己在其他棋手心目中的印象,因而一直比较注意自己棋德方面的约束和养成,不过仍有一次被某著名业6当面斥责没有棋德的尴尬场面的发生。时为某届凉都杯的最后一轮,在奇好状态的支撑下形成了最后一轮若是取胜便有可能定6的大好局面。在如此重大的利益诱惑下,笔者的心态难免有些失调,不过斗志却是空前高昂。在经历了极为艰苦的逆风作战后,终于抓到了对方在复杂战斗中的一记失误并从此 *** 逼至对手停钟。正在慷慨激昂地回想战斗过程并沉浸在来之不易的胜利中时,对手愤怒地推散棋枰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棋德呢?早输飞的棋死不认输,捡个勺还要牛到拍钟?年少气盛的笔者当然无情还击了回去,致使双方在赛场不欢而散;而回到宾馆冷静下来时仔细回想,似乎自己确有因过度兴奋而大力拍钟的行为存在。要面子的个性使笔者至今也没有和该业6棋手有任何的交流,不过在他心中的笔者估计已经十恶不赦了吧。讽刺的是,那局棋的胜利因为最后一轮对手分的离奇崩盘而毫无意义,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总之,笔者以自己的血泪史告诫广大棋友:拍钟不犯法,形象影响大。

笔者另外一件刻骨铭心的钓鱼事件来源于另一次凉都杯对阵另外一位业6名将。众所周知,钓鱼的目的不外乎两种:自己尚未拿定主意便准备着子,或是通过钓鱼的行为引诱对手进入自己的圈套。时局充分体现了笔者与一线强6的实力差距,虽然一直在乱战,可棋局一直在往不利的方向上发展。待到形式几近绝望时,笔者忽然发现某处局部有一似乎不易发现的陷阱,长考之后一边通过钓鱼手段假装要在某一局部动手,思索再三又跑去另一局部收束。未曾想到的是,在笔者煞费苦心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对方朝笔者投来一个鄙夷的神情后迅速将该陷阱补掉,笔者在一瞬间就体会到了智商被压制和心机被识破的巨大挫败感,而在之后的几轮比赛中也明显不在状态。回到房间,笔者绝望地想到,笔者在对手心目中的形象,估计永远是一个棋臭弱智棋品还差的棋界败类了罢。笔者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诫广大棋友:钓鱼伤身,请勿使用。

至于其他的违反棋德的行为,笔者倒暂时未曾尝试,不过在多年的比赛经历中也屡见不鲜。滑子一般为大叔所常用,自以为潇洒飘逸的行为恰恰反映了其无知和个人棋德的疏于在意。巡场行为不论在职业棋界还是业余棋圈都很常见,大多于某成名高手对阵实力明显逊于己方的对手时起身观看其他棋手的对局进程。其实,学棋时代比赛前老师对笔者的经验教授中就曾提到,在觉得形势混沌不清或是计算模糊的时候,不妨起身巡场一圈,呼吸新鲜空气并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会对棋局有所裨益。然而,频繁的起身巡场只会引起对手的反感,因为这种跃然纸上的优越感实在是令人不快。当然,若是经历过巡场败的惨痛教训的某些成名高手,或许会对这一点有更加刻骨铭心的认识和体会。

至于在赛场中干扰对方的举动,则不仅体现出棋德的缺失,更会引起他人对其人品的质疑。围棋被称为“手谈”,正是因为对局双方在棋局过程中仅靠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来完成所有的运筹帷幄;若是加入其它试图影响对手思路的卑劣手段,显然不登大雅之堂。对局过程中从头到尾的唉声叹气,频繁开合折扇并造成不宜噪音,频繁进行目光干扰(虽然对手很可能根本就不予理会),经常性地进行出声反省甚至冷不丁给自己一个耳光,都是缺乏基本棋德的最直接表现。笔者始终强调频率对于鉴别违反棋德行为的重要性,因为其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是棋手因过于投入棋局而产生的不自主反应,然而频率过高的具体行为,则显然带有了不容人所知的目的性。就连常表自责和叹息的“啧”字,在笔者的对局中也出现地越来越少,因为笔者害怕此类声音会影响到对手的思路,进而影响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而言之,干扰对手就是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性,在本身能起到多大影响战局的作用都尚未可知的同时,大幅降低棋手在整个棋界的形象(有关棋德棋品的信息总是传播地最快的),无疑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三.负能量传递

负能量传递:在团体比赛的过程中,某队员将因自身失利带来的负面情绪持续带给其他队员。

负能量传递可以说是输不起的棋手进一步自毁形象的升级版技能。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笔者不再赘述,但就算自己内心充满了痛苦、失望和挫败感并不得解脱,在比赛结束之前不因此影响到其他队员的发挥,无疑应该是一位棋手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觉悟。正如前文所述,棋艺水平越顶尖,心态和情绪对战局的影响就越明显;尚不论一局失利能对整个队友造成多大的损失(目前的瑞士积分制已经最大化降低随机失误带来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误的一局已经属于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完全忽略其存在并尽力完成剩下的比赛才是无可争议的最优解。至于业余棋手的赛事,竞技成绩固然重要,朋友间的聚会、棋手间的交流同样也十分重要;而同一队伍中只要出现一位负性情绪制造者,就会使整个队伍中所有队员的良好心情和心态毁于一旦,相信许多棋手都与笔者有类似的切身体会。在烦躁焦虑的糟糕状态下勉强完成比赛后,我们不光会深恶痛绝,也会在心里默默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和该棋手组队参加任何比赛了。将负性情绪带给队友并不能对解决自身问题带来丝毫的帮助,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棋手间的人际关系打上难以磨灭的印迹。

二.装逼

装逼:在不具有大牛实力的客观条件下摆出一副大牛的姿势。

不光是棋手,所有人都会反感装逼者的存在;但残酷的现实是,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装逼就已经存在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装逼和前文提到的自我膨胀概念有所重叠,他们都是自我定位的偏离和满足社会欲望一种低级方式;二者的区别是装逼者尚存最基本的自知力。正因棋手温文尔雅谦逊礼让的形象是如此鲜明,装逼者的行为才会如此聚焦和荒诞。在偶然看到某业余不知名棋手在社交网站上发出这样一条状态【今天和某围甲选手大战三百回合,打勺不敌,自己的实力确实仅与其伯仲之间】时,笔者差点就遏制不住冲动地请教他本人“请问你这么 *** 你的家人知道吗”。而看到另外一名棋手的另一条低端炫酷的状态【我真没用,除了拿个围棋全国冠军英语专八满分月薪十万以外真的一无是处了】时,则真真感到头晕目眩无力吐槽。任何一个有正常的社会欲望的人都会有装逼行为,棋手间彼此也心照不宣;只要装逼不过头,大家都可以理解。不过,还是能少则少吧。

一.装逼不成反被艹

笔者实难对此做出更为精确的操作性定义,仅以三个实例来阐明装逼不成反被艹的悲惨下场。

其一:笔者在某一时期痴迷网络围棋,每日十数小时酣战不疲。仗着年轻的身体和尚属不错的棋感,在网上也胜多负少。在遇到水平显著低于自己的对手时,更是为了满足自我强者的幻想而常有屠龙。偶有一次黑白巨龙屠杀,在对手执着收气时突发奇想怒点pass按钮3下,在对手连紧三气后淡定地快一气将之击杀,装逼带来的满足感瞬间充满了身体中的每一个毛孔。之后再遇对杀,故技重施连点pass数次后淡定紧气,发现出现了误算慢一气被杀,对手打出“呵呵”二字后开心离去,留下笔者绝望坐在电脑前半小时未缓过来。

其二:同为网络对局,有时遇到实在不怎么会的对手全盘跑死子,忍无可忍之下愤然打字:一直跑死子有意思否;然后在两人 *** 互喷时忘记对手最后一记绝望打吃,在开心打字的同时被全盘提起,对手同打出“呵呵”二字。

其三:本科时某假期旁观一业余比赛,偶遇一本地名手徐君,在其对手实力明显差劲的情况下已经建立巨大优势,见笔者旁观便欣然与笔者快乐地攀谈起来;然对手冷不丁紧其大龙一口气,正处于兴奋状态的徐君浑然不觉,随手收官后欲与笔者继续交流时遭到对手的秒提,一瞬间呼吸紧促面色苍白,沉默数秒后愤然退乱棋枰说你这人棋品怎么这么差,遭到对手的全然鄙视与漠视。

由上观之,为满足自身些许浮躁的满足感而做出这些荒诞不经的行为,只会成为其他棋手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罢了。装逼被艹,止增笑耳。

洋洋洒洒数千字,浓缩下来一句话足矣:尊重你的对手,你的对手才可能会尊重你。

更多将棋三大禁手来源(将棋三大禁手是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