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TTM坚贝鼓学院创办人/校长
Mamady Keita,是一位djembe鼓大师,以及全球最为著名并备受尊重的djembe鼓乐手(djembefola)之一。(djembefola是西非马林凯语,意为djembe鼓乐手,其字面含义就是能够演奏djembe鼓的人)
Mamady Keita不仅是被同辈以及学生视为传奇人物的djembe大师,他遍及世界各地演出,以他的故事为题材的获奖纪录片“Djembefola”使得djembe成为了在各种音乐形式中都能见到的乐器,由于这样的传奇事迹,Mamady Keita也被尊称为djembe大使。他的童年Mamady Keita出生于1950年的几内亚国巴兰杜古,这个村子靠近菲河,是位于几内亚东北部瓦索隆地区的村落,靠近马里共和国边境。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猎人和fida tigi(草药治疗师)。Mamady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曾请教预言家,这位预言家准确地预测出他将会是他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他长大之后必成大器,整个村庄都将庇荫于他的名声之下。Mamady Keita从会爬开始就显现出了击鼓的天资,他在母亲的厨房里将锅盆倒扣过来便进行敲击。他的母亲意识到他的天赋,就做了一只djembe鼓给他,并在他7岁的时候,将他送到了巴兰杜古的老djembe鼓手Karinkadjan Konde处学习,让他正式走上了成为djembefola的道路。Karinkadjan将村庄的传统、曼丁的历史以及打击djembe鼓的秘诀都教授给了Mamady。为了防止Mamady击打得过于 *** 而伤到双手,Karinkadjan还专门用一种从神秘植物中提取的汁液来涂抹他的手,Mamady声称由于老师的呵护,他的手从来没有因为打击djembe鼓而感到酸痛或麻木。在他12岁时,Mamady已经成为一名djembe乐手,在村子里举办庆典或仪式的时候打鼓。他的天资禀赋使得他能够用他小小的手就击打出非常嘹亮的鼓声,村里的人惊叹于这么小的孩子竟可以打出这样的鼓声,便给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是Nankama,意思是与生俱来,另一个是 Balandugudjina,意为巴兰杜古的恶魔。Djoliba舞团时期
1962年,Balanka Sidiki想要找寻有才华的表演者组建一支锡吉里舞团(Siguiri,锡吉里,几内亚东北部城市),Mamady的天赋异禀被他发现。
Balanka将他招募到舞团里,接下来的两年中Mamady一直与锡吉里舞团一起训练。
1958年几内亚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Sékou Touré,十分致力于用表演艺术来弘扬几内亚文化,因此,他组织了各种地级、区级和国家范围内的比赛来召集全国最好的表演者。在1964年,14岁的Mamady被几内亚文化部选中作为组建几内亚国家舞团的成员,舞团叫做Djoliba,将作为Touré的几内亚改革成果来展现。Mamady与其他500名表演者,其中包括50个打击乐乐手,一起被送到卡萨岛island of Kassa(露丝岛的一部分Îles de Los,科纳克里的离岸小群岛)。在那里,这些表演者们经过了九个月严苛的训练和十分疲劳的选拔过程,最终留下来的表演者减少到了45人。这其中有五名打击乐手,包括Mamady在内的三名djembe表演者。这45个建团成员在Sekou Touré的王宫内专门修建的表演舞台上训练,并由Amadou Cissoko指导。他们于1965年开始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巡演,同年,Mamady晋升为了Djoliba乐团的首席独奏鼓手。Mamady担任首席鼓手直到1979年,后来他被任命为舞团的艺术指导(这也是第一次有鼓手担任这一职务)。1967年,17岁的Mamady参与演出了由Harry Belafonte导演的电影“非洲舞”Africa Dance。(Belafonte原本在60年代早期是Touré的密友,在之后的岁月中由于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而渐行渐远了。)也是在这一年,Mamady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举办的国际民俗艺术节中获得了最佳djembe乐手的金奖,Djoliba舞团也获得了大奖。1969年,Mamady再次获得了在阿尔及尔举办的第一届泛非洲艺术节中最佳djembe乐手的金奖。
在之后的二十年中,Mamady与Djoliba舞团一起在各国演出并指导着舞团工作,仅有很少的时间留在几内亚。Djoliba舞团的演出遍及整个非洲,还包括中国、埃及、德国、法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苏联等很多国家。
Sekou Touré于1984年去世之后,舞团的经费就停拨了,于是Mamady开始在海外寻求独立发展的新的职业机遇。1986年,他加入了Souleymane Koli在科特迪瓦的阿比让的Koteba艺术团。1987年,Koteba的成员主演了由Claude Cadiou导演的电影La Vie Platinee。这部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艺术团为了到巴黎参加国际比赛而筹集资金不断努力,舞团的领舞出身豪门,由于家人反对她参加比赛将其关在家里。这部电影展现了阿比让的街头生活并表达了艺术团对于实现梦想的期盼。
获得国际地位Mamady在Koteba艺术团的时间只有1年半的时间。1988年,比利时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ZigZag邀请Mamady到布鲁塞尔,Mamady可以在他们的打击乐学校教鼓并在学校表演。同年,Mamady组建了自己的表演团队,名为Sewa Kan。(他迄今一直与Sewa Kan一起表演,团队中还包括著名的表演者像 BabaraBangoura,Souleymane Camara,Cécé Koly,,和Youssouf Traore)Sewa在马林凯语的意思是“喜悦”,kan意为“声音”,团名的含义则是“乐之悦”。团名的意义也取自马林凯的俗语:“Ni kan tiyen, sewatiyen. Ni sewa tiyen, kantiyen.”即,没有音乐就没有快乐,没有了快乐,音乐亦不再。1989年,Mamady与Sewa Kan表演团一起录制了他的第一张专辑,名为Wassolon,由Zig Zag和Fonti Musicali联合监制。之后这些年他也一直在录制专辑,最近的合作是与Hakili制作了11张唱片的特别大碟。(见唱片目录)1990年,Mamady与几内亚的艺术文化部部长合作成为第一个组织鼓舞训练营的打击乐手。为期四周的训练营正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艺术文化部的安排下有35位欧洲的学生前来参加。Mamady每年都在几内亚招收学员,2007年时,他还将最具天分的一部分学生带回他出生的家乡巴兰杜古来进行演出。1992年9月2日,Mamady在布鲁塞尔成立了他自己的打击乐学校,即Tam TamMandingue,意为曼丁之鼓。这所学校迅速获得了国际声誉,Mamady也开始在其他各国开设分校,其中包括德国、法国、葡萄牙、以色列、美国、香港、日本、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十二所分校,Mamady亲自根据音乐技能以及教学技巧挑选出分校的负责人。作为该鉴定程序的一部分,Mamady还建立了曼丁鼓乐证书以及曼丁鼓乐能力认证文凭(Tam Tam MandingueDiploma of Proficiency)。这也是世界上唯一正式的曼丁鼓乐资格认证。获得资格证书的学员不仅要通过Mamady关于打djembe鼓以及dunun鼓的技术考核,还要考查他们对于马林凯节奏和文化的理解。也是在1991年,Mamady的故事被搬上了大荧幕,由Laurent Chevallier导演的纪录片Djembefola,讲述了Mamady离乡26年之后重返巴兰杜古的场面。电影中包含了很多Mamady与Djoliba舞团排练和表演时的精彩片段,还有Mamady在巴兰杜古与家人团聚时打动人心的场景。这部影片在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艺术节上获得了Wisselzak大奖、评审团大奖以及最受观众欢迎奖。Djembefola这部影片推动了djembe这一乐器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1998年还是由Chevallier导演的后续纪录片Mögöbalu,展现了四位大师Mamady Keîta,Soungalo Coulibaly,Famoudou Konaté和Doudou N’Diaye Rose的一次联合表演。1994年日本制片人Nonoue Katsuo以及Sponichi电视台制作了纪录片“Mamady Keïta与38双小手”(Mamady Keïta and 38 LittleHands),记录了他到日本南部小岛Mishima教一群日本小朋友打djembe鼓和dunun鼓的经历。与孩子们深情告别之前,Mamady还带着这些孩子来日本的各大城市进行表演。 如今,Mamady仍然每年都要花上数月时间在各国继续传承并分享djembe鼓的传统与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