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清末山西民间盛传太谷为“金太谷”,呼之谓“小北京”。
民国年间著名经济史学家卫聚贤先生曾说:“山西金融之中心,确系太谷。
民国太谷县知事安恭己为《太谷县志》所作序文中说:“谷人自有明迄清之中叶,商贾之迹几遍行省,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
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版发行的、由山西省教育厅编辑的商业课本中称:“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
孔祥熙的夫人、太谷的媳妇宋蔼龄女士向美国友人说起太谷时,把它称作“中国的华尔街”。昔日的太谷,商业怎样繁荣?何以就成了“金太谷”?当代太谷青年一代,根本不清楚,就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仅是道听途说,略知一、二而已。当前,对于太谷晋商的历史文化,急需挖掘、探微,有待破译和解读,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研究的今天,尤为必要
实际上,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太谷人普遍能说出太谷城内的四大家族和乡村的四大户。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试作一肤浅追寻。另外,把近年来,晋商研究中已经闻名的沟子村员家和南席武家,也列进来,凑成十大家,略作介绍。这里,不过是抛砖引玉,热望有识者能介绍更新鲜的资料出来,以飨太谷父老乡亲。
一、城内四大家族
据县志办曾搜集的资料云:过去,老早以前太谷的四大家族是:党、杜、吴、白。到了晚清,老百姓知晓的却是:孙、赵、武、孟。
孙家,城内东南维住家。据《孙有询墓志铭》介绍:“先人自秦迁谷”,发展成太谷望族。到清咸丰年间富有程度居全省之冠。咸丰三年(1853)十月,有个任广西道监察御史的官员章嗣衡向皇帝写的奏折中,列举了晋商富户的一个排名榜,位居榜首的就是太谷孙家,“富约二千余万两(白银)”。此前,太谷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鼓楼,全县大小商业字号和富户都捐了款。据“道光鼓楼书名碑记”记载:当时的县太爷叶菁华捐银100两。而孙家的孙阜昌、孙椿年两人各捐200两,合计400两。此外捐银200两的还有三人,是郭文渊、曹七合和阳邑合镇。曹七合就是今日人们共知的三多堂,合全族之力,捐了200两,而阳邑全镇是合全镇之力,捐了200两,孙家自然是当时的太谷首富。
至于孙家经营什么?怎样发家?我们也不大清晰。只知道:明代孙家出了个进士孙廷夔,曾供职北京宫内,是个大孝子,其母患妇女病,为治母病,从皇宫大内将“定坤丹”的配方偷了出来,在自己的家庭药房———“保元堂”配制、生产,这便是定坤丹传入太谷之始。至于孙家是否靠药材业起家?还经营过什么生意?笔者真得说不清楚,但肯定,全国各地、大江南北都有过孙家的铺、号,是晋商中一大巨族。而给鼓楼捐巨款的孙阜昌,还可以说道两句。此人不仅富有,出手阔绰,而且是个酷爱书法的人。他收藏名家墨迹,更有兴趣刻碑上石。人称“白石傻子”。他把自己收藏的碑、帖汇总起来,命名“听雨楼法帖”,全部刻成石碑,陈列于家中花园碑廊下。后来,孙家败落,榆次常家也爱好书法,便购买到常家庄园中去了。现在,常家庄园中的听雨楼法帖,就是从太谷移去的。有一些还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馆内。
说到孙阜昌,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孔祥熙当年任“铭贤学校”校长时,经常向他的学生们讲述。据说,当初孙家盖房子时,用了“汉白玉”石材。这在当时有僭越皇宫用材之罪,有人告发到朝廷,皇上派御史下来查处。孙阜昌得知消息,赶紧活动,上下打点。总算买通了关节,但事情总得给皇上有个交待。于是,暗中说好到开庭问案时,孙阜昌当庭装疯卖傻,只说自己认不得汉白玉,只当是白石头。于是,白石傻子的故事,也就流传开了。
赵家,就是著名书法家赵铁山的家族。赵家祖籍交城,其先祖赵永祥迁居太谷东北维田家后,传至赵秉智开始经商。到赵铁山的父亲赵维周时,赵家的生意已经做的很大。主要商业在南方,总号徐州,号名叫“义聚公”,经营典当业,初与武家合资,两家关系世代和好。赵家在彭城还设有“谨丰典”当铺、“树慎成”钱庄;砀山设“公慎栈”、“笃慎昌”粮栈;上海有分号“元丰得”;太原有“晋升栈”酱园;太谷城内则开设有“晋丰得”花布行和“义全得”咸料行到赵铁山时,父亲和兄长都鼓励他读书,求取功名。赵铁山果然不负重望,在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考中(宣统元年,1908)蟾宫折桂,榜列一等第一名,分吏部,后改农工商部,任庶务司主事。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铁山也无心官场,便回到太谷,再未出山。一生以诗、书为乐事,成为大江以北书法第一大家。
关于武家,笔者也说不清究竟应指那家?因为,有据可查的闻名的太谷武姓,有北大方巷的武和南关武家花园的武,不过据《武氏家谱》记载,太谷武家好象都是从陕西迁来的;或许,原本就是一武。北大方巷的武家,有一位商业发家祖叫武兴光(1766———1835),现存其墓志铭中说:“武氏自前明由秦迁居晋之太谷,今数百年,族大而盛,支派繁衍,散处城乡间”。可见武姓在太谷是一大族。武兴光经营商业名声很大,成绩斐然,武家成为太谷巨富;他在太谷做了不少公益事业,但墓志铭没有具体描述他经营商业的细节,所以,不便胡乱叙说。
至于南关武家花园的武家,今年,武家后人出版了一本《武家花园》的家谱,图文并茂,记载很详细。书中说:武家花园的武氏祖籍陕西韩城县,元末,武景旻迁居太谷,后辈经商起家,但清初商业遭受过挫折。到武洋掌家时,家业再振,建起武家花园。他家的生意也是遍布全国,开过当铺、钱庄等,和赵家关系密切。清末,有位武尧卿和赵铁山是同榜拔贡,曾参与本省矿务,在山西商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说到孟家,也是太谷遍布城、乡的一大望族。城内主要占据城南部,东南维、西南维都有其院落。现在开发的孔祥熙宅院,其实就是孟家祖产;是孔祥熙民国年间向孟家购买的。而现在的山西农大,原来的铭贤学校,就是由孟家的一处花园,扩建而成的。据《孟氏头股第一支家谱》记载:孟家祖籍山东济宁。元代至正年间,孟仲明迁居太谷。以后,在太谷发展壮大。孟家商业的发展,笔者也说不太清楚。但从乾隆年间人孟启周为家谱写的序可知。孟启周十六岁上到舅父的“天益号”商铺习商。家业慢慢发展起来。至于,经营什么,不得而知。但孟家经营过银炉,当是千真万切的事实。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序言中说:“省库所收之银,其元宝上有太谷孟家银炉所印的‘孟合’二字,即当作十足银使用而不化验,可知太谷县在当时经济势力之大。”
孙、赵、武、孟四大家族,限于资料,笔者只能提供这些了。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未被当代人认识的著名晋商巨贾。在晋商文化研究成为显学的今天,确实很有必要对其经济发展史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二、乡村的四大富户
太谷乡村的四大户,就是人们熟知的“北洸曹家,上庄王家,白燕张家,东里乔家”。
北洸曹家,自“三多堂博物馆”开发以来,介绍曹家的书籍、刊物越来越多。研究和关心晋商的人对它并不陌生。曹家怎样来到太谷?怎样发家?富裕程度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营之道?程素仁和程雪云先生合著的《太谷曹氏家族》一书,介绍的很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费更多的笔墨赘述。
至于上庄王家,八十年代末在县志办工作的梁才先生就写过《太谷四隆堂的兴衰概况》,做过扼要的介绍。今据《王兆惠墓志铭》可知:王家“始祖讳明达,宋末时由闻喜迁居太谷之上庄。十二世王成恩时就有在河北韩城开车马店,因遗失爱马,失而复得,获银致富的传说。到十七世王标时,他家在韩城车马店“宁远号”倒贩粮食发了财,到他儿子王希兰时,在北京到沈阳许多城市都开设了不少当铺、钱庄。王希兰注意交结官吏,掌握信息,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形势紧张,制钱贬值时,大量兑换制钱,待太平天国失败,制钱升值时,又兑换成白银,因而,大发其财,成为太谷人所共知的巨贾。
对于白燕张家,笔者实在缺乏资料。前年,县文管所李希军同志告诉我,白燕村尚存一块张家的“后土碑”。我于是亲去考察了一回。那是一块记述张家祖坟修建牌坊的纪念文字。从中可以知道张家也是明初从陕西迁来太谷的。后经商发家,以出了不少读书人,有功名的人。张家经营商业的情况,笔者委实不甚了了,从县志办现存资料看,清末,太谷人口头常说的“东锦全,西万聚,当中夹着元生利”之“锦全昌”就是张家在太谷东街开办的“夏布绸缎庄”,而“正心裕”就是张家的银号,另外,民国年间,著名药商“广升蔚”,因经营不善,频临破产,张家联合其他几家大户,出资入股,拯救了企业,并改名为“广升誉正记”。当然,在外地,张家也有不少企业,因为,不了解情况,只能谈这些了。
至于东里乔家,笔者只闻其名,没有接触过有关资料,了解的情况十分有限。据冀尚宽先生提供的资料,乔家自元朝末年(1341)因老家浙江绍兴遭水灾,迁来太谷范村(时称东安村),后又迁居东里,以种地为生,世代务农。到乾隆二十八年(1764),乔家十四世乔万金只身到东北谋生,先给人打工,后来自己磨豆腐,开豆腐坊起家。然后支烧锅酿酒,渐渐发起来。在东北开设了总号、分号100多座。著名的有港儿台的“广福生”,金江屯的“广益当”、“广裕永”,辽宁的“广秦公”,八面城的“聚源益”;此外,在朝阳城、法门库、三江口、老城镇、太原也都开过字号,太谷则有“利源昌”、“庆丰源”“井泉昌”等,因而,乔家也就成了太谷农村的一大豪富。
三、沟子员家和南席“人参客”
除上述八大家外,近几年的晋商研究中,人们还关注沟子村员家和南席武家。
沟子村员家其实在太谷还是发家较早的一户。早在明代,员家已经发迹,主要生意在苏州、广州一带。清初,员家出了个员成望,年青有为,康熙年间,他在广州开办了“志成信”苏广绸缎庄,另一说他直接开办的就是“志成信”票号,而且有顾炎武、傅山为其策划的传说。如果此说属实,山西第一家票号,就不是平遥“日升昌”了,而是太谷“志成信”。现在尚无定论)员家的票号即便不是山西第一家票号,是太谷第一家票号是毫无问题的。员家发家早,衰落也早一些,咸丰、同治年间员家九门、十门发生的争家产“猪血案”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无论如何员家是堪称太谷一大巨贾的。
南席武家,笔者也不了解更多资料。但“人参客”的故事是熟为人知的。“人参客”叫武贵亮,是没爹没娘的苦孩子,靠姐姐、姐夫供养生活。十六岁上,他立志要自己闯一番事业,听人说:东北人参很值钱,就想到东北去挖人参。姐姐知道他的想法后极力阻拦。于是,他就背着姐姐、姐夫,在一文钱盘缠没有的情况下,不辞而别,只身闯关东。一路乞讨,进到长白山里;人参是挖到了,但清廷严禁贩卖人参入关。无奈之下,武贵亮把人参装在棺材里,假扮孝子送父灵回籍,闯过了山海关。首次贩参的成功,使武贵亮有了经验,也赚了一大笔钱。他靠金钱打通山海关官员,取得以后通关的便利。成为贩参起家的巨富。武贵亮发迹后,在南席盖起了五处楼院,在东北开了字号,成了太谷的又一家巨贾。清末,武家曾聘用过一位家住晋祠的教书先生刘大鹏,此人有个记日记的好习惯。在他的日记里保留了许多太谷的商业资料,是一份难得的史料书,书中也可看出武家当年的辉煌。
关于太谷清末的十大富户,零零星星,就能提供这些了。实际上,太谷的大富贾绝不仅这十家。人常言:“阳邑肚(杜)大,里美庄腰(要)粗”。杜家和要家固然是人多族大,其实也曾经是巨贾,只不过,我们不了解人家的商业发展情况罢了。另外任村贾家历史上也很有名声,究竟情况如何,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发掘。太谷的晋商研究,其实还是块处女地,重视它、开发它、探究它,不光是为了怀旧,它对太谷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传承、借鉴、启迪的作用。
免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
长期征集省内外非遗项目合作
合作交流微信:ccwm0351
荐稿邮箱:2297865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