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徐申如(1872—1944),名光溥,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原籍浙江海盐,先辈于明代正德年间迁居硖石,并开始经商,主要经营丝行和酱园。
徐申如像
徐申如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称“七老爷”。他生得浓眉大眼,宽额头,大下巴。尽管读书不多,却思想开明,头脑灵活,颇具开拓精神和远见卓识。近代欧风东渐,中外贸易兴起,徐申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除经营祖传的徐裕丰酱园外,广泛投资于钱业、商业和实业,家资日丰,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徐申如与他人合资资本4万银两创办海宁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1913年2月,他联合沈叔英、沈佐宸等人集资三万元银元,在硖石小荡创办了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八十匹蒸汽机一台,六十千瓦发电机一台。后屡次扩充,以供当地工业能源及照明需要。四年后,又与兄长徐蓉初及许文伯等人发起开办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市内电话。1926年7月,徐申如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引进意大利式缫丝车132部,工人300余名,自任董事长。
辛亥革命时期,徐申如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在杭州起义前夕,将4000粒七九步 *** 运到省城,为光复杭州做出了贡献。
徐申如
1907年至1935年,他先后担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20年。1911年,被递补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又当选为硖石镇董事会总董。《民国人物传》称他“曾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二十世纪初,沪杭铁路规划之初,徐申如认为:海宁需要铁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会有办法的。徐申如当即认购三十股。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各地乡绅纷纷提出认购。沪杭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3日全线完工,顺利通车。至此,海宁成为连接上海与杭州两个大都市之间一个重要的口岸,加速了海宁现代工商业的繁荣。沪杭铁路最终得以取道海宁,与徐申如的远见卓识和矢志不渝的努力分不开。在此,充分体现徐申如作为成功商人的眼光、魄力和能力。
作为乡贤,徐申如热心公益,大力创办民生事业,造福一方,显示了一个成功商人的良知和善心。旧时江南地区的建筑一般都是砖木结构,每到秋冬干燥季节,经常会有火灾发生,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害。徐申如与人兴办消防事业,购置水龙等防火器材,为绅民提供服务。今天,在南关厢古街,游客还可以看见旧时救火的洋龙。
徐申如又与兄长徐蓉初创办贫民习艺所,培养乡民的劳动技能。贫民习艺所开创了海宁职业教育的先河。习艺所因地制宜,利用海宁丰富的棉花和竹子资源,开设棉织、藤竹两科,聘请技师两名,首期招收失业贫民八十名,教导和训练这些贫民,使他们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经过集训,这些贫民基本掌握了谋生的手艺,开始自谋职业。
1934年,海宁大旱,禾苗干枯,百姓流离失所。顾达一、徐申如、许行彬等四人担任旱灾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积极参与募捐赈灾。旱灾赈济委员会先向县农民银行等借得五万元,到无锡等地买米,然后在全县各地设立粥铺,向灾民施粥。再次是动员绅商对佃农实行田租全免、地租减半,受到民众的赞扬和敬佩。
自从儿子徐志摩离世以后,徐申如基本寓居上海。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上海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徐申如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不卑不亢、坚守底线,不与日本人有任何的牵连或瓜葛,表现出一个旧式儒商应有的民族气节。
1944年3月21日,徐申如病死于上海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