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阅读量惊人(一亿阅读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阅读量惊人(一亿阅读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阅读量惊人(一亿阅读量)

作者 | Echo 编辑 | 范志辉

年终将至,各大平台的音乐类榜单也基本释出完毕。

豆瓣2021年度音乐榜单、网易云音乐2021年度音乐奖、网易云音乐人2021年度盘点「榜单篇」与「推荐篇」、腾讯音乐系年度盘点「由你榜篇」与「浪潮榜篇」、2021腾讯娱乐白皮书音乐篇等,从多个视角、不同定位,记录了2021年的华语乐坛。

从年度最热到年度最佳,从流量到品质,榜单中的音乐与音乐人成为了一个个锚点,在分类、排序、交叠与连接之后,勾勒出一道道渐趋清晰的行业纹理,也标记出了未来潮水的方向。

年度报告背后的华语乐坛

在这么多年度报告里,最近发布的是1月20日腾讯新闻出品的《2021腾讯娱乐白皮书》(后文简称《白皮书》)发布。接下来,我们将以《白皮书》为主体,各大音乐平台、机构的榜单为旁证,从几个数据特征来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华语乐坛。

谈起华语乐坛,周杰伦是个离不开的名字。近几年,周董虽不再高产,但仍然凭借几乎每年一首单曲的发歌频率活跃于大众视野。但去年没有新歌的周杰伦,已经在国内年度榜单中不见了身影。而从周杰伦到大籽,三年来《白皮书》上的新曲热度榜榜首也首次易主。

大籽是短视频爆款歌曲《白月光与朱砂痣》的原唱,一位00年生的新世代音乐人。除了大籽,在《白皮书》的新曲热度榜TOP10中,上榜单曲的演唱者黄霄云、严浩翔、王源、王赫野、时代少年团均属于新世代。

而在年度歌手/团体上升TOP10中,1999年生的王琳凯位居第二,平均年龄为17岁的时代少年团则位居第三,并成为《腾讯音乐浪潮榜》最年轻上榜团体;在新曲传唱TOP10中,也出现了新生音乐人全面攻占的情形,除了莫文蔚一位传统歌手,其他几乎都是从短视频爆款歌曲中走出来的新世代,如DJ小鱼儿、莫叫姐姐、王赫野等。

在周杰伦间断发歌的这一年,一度聚焦于老牌歌手的光芒正在一点一点分散给新生代音乐人,华语乐坛正迎来新世代的接力。

然而,热度有了,新一代音乐人的口碑并没有跟上。在《白皮书》的新曲专业口碑TOP10、男/女歌手口碑TOP10中,除了刘柏辛凭借歌曲《有吗炒面》进入新曲专业口碑TOP10,其余的95后无一上榜。其中,偶像歌手还大都陷入#难听#争议,榜单上爆款歌手的名字对于大众来说则十分陌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曲专业口碑TOP10中,女歌手表现颇为亮眼,占据了八个席位,从孙燕姿、莫文蔚、蔡健雅到袁娅维、邓紫棋、刘柏辛,横跨多个音乐时代,上榜歌曲涵括流行、R&B、soul、电子多个音乐类型。

其中,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在各大平台的年度榜单中都位居榜首,如夺得了网易云音乐年度音乐奖的年度最佳单曲TOP10第一位、被分享量超过800万次,莫文蔚也成为腾讯音乐浪潮榜“冠军歌曲最多艺人”;位居第二的魏如萱同时也是腾讯音乐浪潮榜中“TOP10歌曲最多艺人”。

而在新世代音乐人和女性音乐群体的崛起外,华语乐坛也迎来一个偶像歌手、实力歌手、网络歌手、跨界歌手各分一杯羹的并存局面。

以《白皮书》为例,新曲分享TP10中,前三位中德云系艺人张云雷、岳云鹏就占了两席;季度新曲热榜TOP5则被不同类型音乐人轮番攻占,网络歌手大籽、深海鱼子酱等,实力歌手周深、金志文与偶像歌手王源、严浩翔都榜上有名;男女歌手口碑榜上,仍是实力歌手当道,但其中有孙燕姿、陈奕迅这样的老牌歌手,亦有从选秀舞台一路走来的张杰、郁可唯。

可见,在圈层化局面之下,传统歌手与网络歌手不再泾渭分明,偶像歌手与实力歌手也不再对立。

只是,相较于传统歌手的高质量产出,新生代歌手还只在热度上占得优势,58亿阅读量的微博话题#难听#更是将大多数新生代歌手打包“流量无实力”的一箩筐。

但是,他们真的有那么“难听”吗?

近60亿阅读量的#难听#反映了什么?

过去一年,#难听#频繁登上热搜,似乎成了歌曲黑红营销的标配,截至1月24日21点,该话题已有59亿的阅读量。

据《白皮书》的统计图表,几乎去年所有发歌的流量艺人都名列其中,也不乏在上述榜单中占据高位的热度音乐。如新曲热度TOP10中的严浩翔、蔡徐坤、时代少年团,甚至包括新曲专业口碑TOP10中唯一的新世代唱作人刘柏辛,也包括实力歌手华晨宇、邓紫棋、汪峰。

让人诧异的是,除了《火红的萨日朗》和《四字歌》,几乎没有短视频神曲进入#难听#词条。而且,被嘲难听的《火红的萨日朗》是哪个版本并不明确,刘柏辛在《为歌而赞》舞台上对该歌曲的颠覆版改编,一度陷入“难听”还是“高级”的争议。此外,刘柏辛的《有吗炒面》还获得了腾讯音乐浪潮榜的最高得分电子歌曲,却在各个热度榜上没有名字,在《为歌而赞》的舞台上也被达人点评“听不懂”。

在“高级”和“难听”间徘徊,几乎是新生代音乐人的共同困境。因为追求“高级”几乎成为新式音乐创作的共同目标,大众感官上的“难听”也只是判定歌曲的一个维度,但并非被嘲“难听”的歌都可以穿上“高级”这件外衣,听感上的违和需要专业评定为其正名。

这也是为什么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年度盘点都推出了针对专业、市场两个维度的榜单,而从两种榜单综合来看,很多流量型艺人和爆款神曲都没有取得较好的平衡。《白皮书》中的热度榜和口碑榜上的歌曲几乎没有重合,主打专业维度的腾讯音乐浪潮榜上的歌曲有65.4%没能进入基于市场维度的由你榜TOP100,好歌不等于热歌,热度也不等于品质。

不过,相较短视频上爆红的口水歌,流量艺人的歌曲制作往往更精良,但却更容易被嘲难听。除了流量艺人受到更为严苛的大众审视之外,还在于口水歌旋律虽然腻俗但大都顺耳,而新生代音乐人为了追求新式编曲,往往与传统的大众审美冲突,其歌词也大都因为刻意标榜而流于表面,无法引起大众共鸣。

相较于传统唱片业对时代情绪与大众情感的洞察和对歌曲旋律的精确把控,新世代音乐人更多从个人视角出发,叙事性更弱,形式上多变,力图摆脱传统框架,热衷于“出格”。但越是“出格”,越是容易“脱轨”,如汪峰去年的新歌《没有人在乎》,尝试跨界嘻哈与新世代潮流接轨,但却翻了车,成为#难听#词条中呼声最高的歌曲。

其实,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与新生代音乐人的多元化尝试之间,本无高下之分,只是后一种表达方式在对标国际潮流的过程中缺少了成熟的内容表达,很容易就导致徒有华丽的空壳,但没有打动人心的内核。

据自媒体“娱理”对流量艺人歌词的大数据分析显示,他们的作品里英文词比中文词更受欢迎,但出现最多的是“you”、“me”、“love”、“baby”等简单词汇,并充斥着各种中英文拟声词;副歌歌词热衷于重复,如吴宣仪《twenty five(25)》,副歌部分几乎完全是“Im twenty five”。这也是很多偶像音乐中常见的弊病,虽然大牌制作人一个不少,但大多只沦为了粉丝的圈地自萌。

的确,近年来火热的偶像选秀一度让娱乐圈的浮躁气息蔓延到音乐行业,但伴随着粉丝经济的整顿与选秀综艺的叫停,新生代或许有了更多沉下来的契机。

除了时代少年团凭借国风单曲《朱雀》获得腾讯音乐浪潮榜的专业认可,去年从选秀节目中成团的INTO1,在原创EP《万里》发行期间,也获得了诸多乐评人的正面评价,还收获了#风吹沙成海好听#的热搜。

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年龄的断代来简单地定义新世代音乐人。在“豆瓣2021年度高分专辑”中,新生代唱作人王源的《夏野了》就位列第一,也是TOP10中唯一一张流量艺人的专辑。有乐评人评价称,这张专辑有 “80、90年代唱片黄金时代”的感觉,内容上有很强的叙事感,风格上也不乏电子、Trap。

这也从侧面证明,华语乐坛的本质没有变,从近年毛不易音乐的流行也可以看到,大众还是更亲睐有内容、有情感的表达。

换句话说,经历了多年选秀潮的大浪淘沙,以及近年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对音乐道路的拓宽,音乐人几乎是爆炸式地增长,储备上不仅有丰富存量,也有可观的增量。而在华语乐坛新势力中,可造之材自然不缺,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行业通道为其提供生长土壤。

另外,今年各大年度榜单对于幕后专业从业者的重视,也为行业耐心培养释放出了良好的信号。

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年度音乐奖首次加入了制作人推荐版块,著名制作人荒井十一、陈建骐等资深制作人都向听众分享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年度TOP10,在网易云音乐人2021年度盘点则设立了由从业者推荐构成的“推荐篇”;腾讯音乐浪潮榜则专门用了整个创作人版块为去年成绩亮眼的幕后工作者颁发了奖项,如“上榜作品最多作曲人”钱雷、“上榜作品最多作词人”葛大为、““上榜作品最多制作人”陈建琪、上榜歌曲最多录音师”徐威、“上榜歌曲最多混音师”周天澈等。

此外,短视频音乐也正在实现从“不断下沉”到“力争上游”的转向。以往,短视频是炮制爆款的团队攻占下沉市场的工具,现在则是上游音乐公司和主流艺人不可或缺的宣发工具,其上走红的歌曲质量也日益向好。如去年短视频助推的《这世界那么多人》和王源的《连流星也为你落下来了》,以及凭借《别叫我达芬奇》在短视频上二度走红的小鬼王琳凯。

总之,无论音乐渠道如何创新,产业格局如何改变,音乐势力如何更迭,如何在“求新”的同时又“好听”,是摆在每一代音乐人面前的共同命题。

结语

不断迭代的媒介技术、丰富多元的娱乐资源与持续涌现的各种新潮流,我们面对的早已是一个文化「大跃进」的时代。

纵然缺失了渐进发展的历史语境下的从容,但多了更加大胆的想象与更具复杂性的个体感知,新世代的反思情绪与冒险精神并肩而至,正如当下的华语乐坛。

回首2021,疫情已不再被视为音乐产业的阻碍,取而代之的是对NFT、虚拟偶像、元宇宙等一系列的行业想象,有了更多对于星辰大海的期待。更何况,音乐产业版块的各环节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本土在线音乐付费率突破10%,短视频的锋芒不减,从中走出的爆款对不少人来说仍“接受困难”,但骂声逐渐沉淀为带着期待的批判;各类新生代音乐人光芒初现,口碑一般,却在热度上实现了全面攻占。

我们对新事物与新生代的接受度和期待值都大大拉高,那些通过今昔对比可知,“华语乐坛完了”的结论更多是出于怀旧心理,值得反思,但并未囊括全貌。

断层之间,新的篇章已经开始显现。

排版 | 安林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

更多阅读量惊人(一亿阅读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