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说明节度使权力的增大对唐朝产生的影响(唐朝中期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说明节度使权力的增大对唐朝产生的影响(唐朝中期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的影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说明节度使权力的增大对唐朝产生的影响(唐朝中期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的影响)

唐朝的节度使,一开始对于开疆拓土、稳固边疆是有积极作用的。唐朝之所以设节度使,一是开疆拓土的需要,二是强敌环伺不得不防范的需要……

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汉,到万国来朝、皇帝被称“天可汗”的盛唐,终究也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亡国的一天。强汉在夕阳西下时,汉献帝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诸侯互相兼并终成“三国”;盛唐极衰时,藩镇割据视天子为无物,五代十国局面成。汉时的州牧坐大,成为一方诸侯;唐时的节度使如脱缰野马,失去节制。安禄山“安史之乱”看似偶然,但也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实是量变到质变的结局。

强汉盛唐

从汉朝的州牧到唐朝的节度使

实际上,唐朝的节度使与汉朝的州牧有许多相似之处。汉朝的州牧由刺史而来,刺史的“刺”,是检核问事之意,说白了就是中央派出的特别巡视员,负责监察用的。监察就是“挑刺”,类似于戏台上的八府巡按。到了汉成帝时,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了,改称州牧,不只是监察那么简单了,朝廷赋予其军事、行政大权,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了。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州是很大的,三国时期的益州牧、荆州牧、徐州牧等,相当于现在的省甚到比省还大。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这些诸侯其实就是各州的州牧乃至几个州的州牧。袁绍不就是占据四州之地吗?刘备成为三国皇帝之一,也就是占着益州,但地理范围却并不只是占着四川,云、贵、川乃至越南北部、 *** 一部分,都是蜀汉势力范围。

诸侯割据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与汉朝的州牧异曲同工。节是旌节的意思,节度使最早的原始概念,就是某官员持朝廷的旌节出使四方,完成某一项重大任务,完成后交还旌节。苏武牧羊,就是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张骞出塞,也是张骞受朝廷之命通西域。早在魏晋之时,就有持节都督,皇帝赐予某元帅使节,持皇帝的旌节可以节制调度一方兵马,完成任务后收回旌节,这应该是节度使最早的雏形,其本身是一个“临时军职”,不具备长久性。

唐朝第一个节度使,是薛仁贵的大儿子薛讷。也就是演义中的赫赫有名的薛丁山。历史上是没有薛丁山这个人的,薛丁山的原型便是薛仁贵的长子薛讷。当时唐睿宗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经略节度大使”这个称号,是历史上第一次节度使的名字出现。但朝廷任命的第一个节度使,并不是薛讷,而是贺拔延嗣。他于景云二年被朝廷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因此贺拔延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节度使。

按现在的话说,节度使相当于军区书记兼司令员,贺拔延嗣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节度使,主要让人断隔突厥和吐蕃,史载节度使“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到唐玄宗时,朝廷已经有了十大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安禄山之所以叛唐,客观上是因为他兼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拥有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

节度使由“有节制”到“无节制”

唐朝的节度使,一开始对于开疆拓土、稳固边疆是有积极作用的。唐朝之所以设节度使,一是开疆拓土的需要,二是强敌环伺不得不防范的需要。

唐朝虽然是万国来朝的大国,但东北有契丹、奚族,北方有突厥、回纥,西北有大小勃律、西域、西亚诸国,西方有吐蕃,西南有南诏,这些国家在唐朝强盛时甘为属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但一旦唐朝国力衰退,就会变成吃人的虎狼,对唐朝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唐朝设立节度使,主要就是针对边境国家作出的防范决策。

唐代藩镇分布图

朝廷为了防范节度使象汉朝的州牧一样坐大,对朝廷造成威胁,其实一开始也采取了措施,“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一是“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任用节度使朝廷是有考核的,最有名的节度使王忠嗣,其军事实力和统兵本领,远远超过了安禄山,但他忠于朝廷,成为节度使“忠厚名臣”的榜样。

二是“不久任”,朝廷不让一方节度使时间长了,以防落地生根;

三是“不遥领”,因为遥领容易形成朝廷大员与边将内外勾结;

四是“不兼统”,因为兼统容易坐大,后来的安禄山就是兼领的节度使多了,三镇节度使,使朝廷失去控制了;

五是“功名著者入为宰相”,使节度使“升官”进入朝廷,其实也是一种防范措施。

如果这五项防范措施执行到位,完全可以使节度使最大限度发挥边防作用,而不对朝廷造成危害。

安史之乱

但事情发展的结果,是“有法不依”,边帅皆用忠厚名臣这一条首先就破了,皇帝看走了眼,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人,岂是忠厚名臣,笑里藏刀差不多;“不遥领”也被破坏了,皇子以及宰相萧嵩等率先“遥领”了节度使,领导层自己先坏了规矩;不兼统也被破坏了,第一个兼统的大将叫盖嘉运,被唐玄宗封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名将王忠嗣配四将印,兼统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安禄山也如是,兼统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最大的症结在于“不久任”也被破坏了,安禄山当节度使竟然长达二十年,在当地具有崇高的威望,乃至了将士只听军令不听皇命的地步。没等到皇帝给安禄山“升官”为相剥其兵权,他就率先造了反,“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节度使化身诸侯,对朝廷自酿的苦果

唐朝的节度使,由暂时的军职而成为一方军政大员,由一方军政大员到与朝廷分庭抗礼,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唐朝之所以对节度使失去控制,是自酿的苦果。

黄巢起义

其一,朝廷军队养尊处优,久疏战阵,朝廷直接拥有的部队,养尊处优,久疏战阵,而长年生活在边境的节度使军队则锻炼成了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铁军”,军队质量中央不如地方;

其二,军队数量,本来在军队数量上,中央军队相比一方节度使占据压倒优势的,但如果节度使兼统三镇、四镇节度使,拥有几十万人马,中央军队就不再占有优势,一旦造反,只能用效忠朝廷的节度使反制叛乱的节度使;

其三,权力制衡失效,本来朝廷安置“采访使”制衡节度使,分散节度使的权力。但后来节度使被赋予可以兼任采访史,掌握了当地的军事大权、行政大权与经济大权,特别是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节度使可以自由募兵,自行筹集军粮,于是节度使演变成了一方诸侯,唐朝后期成了不像大一统的王朝,而更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唐朝皇帝成了“周天子”,各方节度使成为战国群雄,是“尊王攘夷”还是推翻“唐天子”,只在节度使的一念之间。这就很危险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廷已基本上失去了对藩镇节度使控制的能力,皇帝成为摆设,其地位甚至不如汉朝的汉献帝。汉献帝还有被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唐朝的节度使已成为一方诸侯,完全不把唐天子放在眼里,后来的“五代”与“十国”,实际上是唐朝的节度使们各自为政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节度使们的无限权力对朝廷造成威胁,才促使北宋的赵匡胤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实际上就是赵匡胤对节度使恐惧坐大的和平解决的结果。

更多说明节度使权力的增大对唐朝产生的影响(唐朝中期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的影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