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宋代贱籍制度(古时候贱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宋代贱籍制度(古时候贱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宋代贱籍制度(古时候贱籍)

已由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置顶

小岛大浪吹-非正经政经频道

2天前

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小岛在一些地方讲的不是很详细,简单地归类了之。我补充几点:

1.中国古代的“野人”,并非现代意义的野人,而是“在野之人”。周灭商后,建立封国制度(周以前是没有“国”的),“国”指的是在封地建立的由两层城墙合围的“邑”,内圈的城墙称之为“城”,贵族及其族人外加自由人居于其中,称之为“国人”;外圈的城墙称之为“郭”,分封给贵族们的殷商遗民、封地上的原住民居于其中,称之为“野人”。“国人”之于“野人”,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到了春秋时期,在“商鞅变法”后,这一制度被彻底打破。

2.周灭商之后,并没有完全实行奴隶制度,为了防止商人造反,实际上把投降的殷商遗民打包给“识时务”的微子启并封于宋国,实际上他们很大一部分也是“国人”。另外,那时候的奴隶主要是战俘和被俘虏的外族人口,并不是商人都成了奴隶。

3.古代贱籍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籍指的是登记入册,与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相似(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古代不同时期分法也不同,最早是管仲为了便于管理分的类别,并无歧视,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被儒生篡改为等级,大致可以分为贵籍(世家大族)、良籍(工农)、商籍(商人)、奴籍(奴仆家丁)、贱籍(其他)。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古就有“脱籍”一说(指脱奴、贱入良籍),更有“除籍”一说(从官员名册中删除,贬为良籍——即平民,甚至贱籍——官伎的来源)。

4.中国古代匠户并非一直是贱籍,分籍制是元朝才有的,明朝则沿用下来。之前的朝代仅仅是分工不同,之所以身份低于农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不纳税,还要从官府手里赚钱,因此官方为了方便管理,才有了“官方认证匠户”,而且这些人是拿“工资”的,甚至有机会成为管理层得到官位,“能工巧匠”的地位更是非常高(大匠可以入朝为官,如工部和内廷的“皇家企业”)。此外,工匠并非只能做“官匠”,民间也有脱产匠户,比如木匠、石匠、铁匠等,这些人分散在城市(匠铺工坊)和村镇(比如修补农具),地位也是不算太低(技术工种永远受尊敬)。而这些“技术人员”之所以形成“工”阶层,其一是古代没有“技校”,匠人也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狭隘观念,因此大多技术手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私密传承,才会独立于其他社会阶层;其二是因为他们大多脱产(不耕种),只能单独归为一类。而朱元璋之所以保留“匠户”制度和“贱籍”,一是继承元朝制度,二是方便剥削(变相纳税和劳役),直至近代被解除。另外,所谓“匠气太重”,指的是工匠做事必须“一板一眼”,太过“规矩呆板”,缺乏灵动之气,最早是用来评价诗歌的,不过的确不是啥好话。

4.古代商人因为不仅没有产出、不纳税,而且属于“流窜作业”,所以被排在“工”后面。但这仅仅是阶层排位,不是社会地位排位,实际上大多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还很高,从古至今随便就能列举出一堆大名鼎鼎的商人(以吕不韦为最),这是因为成功的商人总逃不开“ *** ”(非贬义,而是指商为官的白手套)的骚操作。只不过文人为了防止商人乱政,再加上商人有“逐利”的天性,也有“买地”(成为地方豪强)和“埋银”(因为没有银行)的陋习,所以才刻意打压商人并将他们放在“工”之后(置于底层,便于“宰肥羊”),但从实际角度来看,商人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工和农。小岛说汉代商户是贱籍是不对的,汉武帝后期仅仅是把商人置于最末位而已(谁敢说卓文君、桑弘羊是贱籍?),商户彻底进入贱籍是宋朝的事儿(又是儒生搞事情)。

5.古代当兵的有“兵户”和“军户”之分。“兵户”小岛说的没错,是三国后期因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改行世兵制,两晋时盛行,但这依然不是贱籍,相反地位还比较高(否则没士气),更有战后“劫掠”的特权。“军户”(府兵制)始于西魏,直到唐玄宗中后期朝廷无田可授,军户地位一落千丈,府兵制崩溃,之前地位也不低。这两种“户”,家里男人都是打杀汉子,谁敢瞧不起?当兵的地位在五代十国时达到极致(乱战时代除了当兵的都没啥地位),真正降低是在宋朝。为了防止五代十国的兵乱重演,“士大夫”们不遗余力地打压当兵的,使得军人地位越来越低,但仍不是贱籍(就是军籍)。而朱元璋重建军户制,“军户”也仅仅是“军籍”,而不是贱籍,“军户”甚至能参加科举,入朝为相的都不少,更何况还有大名鼎鼎锦衣卫!只是明朝中后期卫所屯田制度崩溃,军纪败坏,上官欺压军士,拿他们当奴隶,导致“军户”地位还不如很多“贱籍”。清朝更不用说了,八旗兵都是大爷,绿营兵则跟在后面当少爷,谁敢说他们是贱籍?中国的“军籍”自古以来就没有是“贱籍”的时候,不过很多文人因为对“糙汉子”的鄙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恐怖记忆,向来对当兵的极力贬低,才有很多“军户”是“贱籍”的传说。

6.在“士农工商兵”之外的,要不不纳税,要不不听话,要不难管理,要不犯了案,要不有特殊目的(如小岛说的一些特殊行业),要不不知道怎么分类,所以都统一划为贱籍,但在数量上绝对属于极少数人。另外,虽然有些是贱籍,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欺压的,能欺压的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平头老百姓只能酸溜溜鄙视一下平衡心态。比如汉唐时的乐、舞伎,宋明清的青楼女,非常有名的(秦淮八艳)非达官贵人都是惹不起的。唯一没有变过的就是“门当户对”的通婚制度,的确是贱籍不可与良籍通婚, *** 们即使脱籍入良也只能为妾,不能为妻(特例有,但属于奇葩)。

综上补充,小岛说的大部分都是对的,虽然从表面来看,中国的分层制度似乎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差不多,但本质上是差别极大的。在中国除了统治阶级(士阶层,即读书人),都是“贱籍”(被统治阶级),如果算上皇族,连“士”阶层都成了“贱籍”,只有皇族才是统治阶级。但问题是中国自古只认皇帝,其他皇族很多时候只要犯案也是说抓就抓说杀就杀,皇后也是说怼就怼,所以肯定不能把皇族类比为“婆罗门”,但如果把“士”类比为“婆罗门”,那皇族算什么?而且,除了“士”在阶级性上高于“农工商兵”,“农、工、商、兵”四个阶层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也不存在严格的法律界限、地位差异以及鄙视链,仅仅是“工种”不同而已,不存在纯粹单一的谁压迫谁谁剥削谁,反而在阶层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农:豪强--地主--佃户;工:师父--徒弟--学徒),除了“贱籍”稍微能与“首陀罗”对应上一点外,其他阶层与种姓制度根本对应不上,几乎完全没有可比性。

不过还是很欣赏这一期的视频,至少很精彩,希望小岛能大浪吹得快点,多更新!小岛加油!

更多宋代贱籍制度(古时候贱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