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接下来围绕教学标准和语音学上的实际这两点来谈。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发音部位。见下图。
辅音发音部位图——源自大英百科全书教学标准
普通话中有三组舌尖音,z c s、d t n l、zh ch sh r。
z c s 的标准发音部位是"舌尖"和"上齿"(图中的3);d t n l 是"舌尖"和"龈"(图中的4);zh ch sh r 是"舌尖"和"硬腭前端"(即龈后)(图中的5a)。
普通话有一组舌面前音,j q x;其标准发音部位是"舌面前"和"硬腭前部"(图中的6的基础上加上5b)。
语音学实际
下面这张表是一张北京普通话的实际调查表。[1]
女1女2男1男2s"龈"
"舌叶""齿-龈"
"舌尖上""龈"
"舌尖""齿-龈"
"舌尖"z、c"齿-龈"↔"龈"
"舌叶""齿-龈"↔"龈"
"舌叶""齿-龈"↔"龈"
"舌尖叶""齿-龈"↔"龈"
"舌尖"sh"龈后"
"舌尖上""龈后"
"舌尖上""龈后"
"舌尖""龈后"
"舌尖"r"龈后"
"舌尖上""龈后"
"舌尖上""龈后"
"舌尖""龈后"
"舌尖"zh、ch"龈后"
"舌尖""龈后"
"舌尖""龈后"
"舌尖""龈后"
"舌尖"x"龈后"
"舌叶""龈后"
"舌叶""龈后"
"舌面前""龈后"
"舌面前"j"龈"↔"龈后"
"舌尖上"↔"舌叶""龈"↔"龈后"
"舌叶""龈"↔"龈后"
"舌叶""龈"↔"龈后"
"舌面前"送气音(如 c)与对应的不送气音(如 z)发音部位是大致相同的,原表中略去,此译本标出。
可见 z c s 的主动发音部位不止用"舌尖",也可以用"舌叶",被动发音部位除了"齿"也可涉及"龈"。
zh ch sh r 的主动发音部位是"舌尖"或"舌尖上",而不包括"舌尖下",更不包括"舌叶"。(此分析将舌尖细分为:舌尖、舌尖上、舌尖下。"舌尖上"即靠近舌叶的那一面,"舌尖下"即靠近舌系带的那一面。)
s、sh、r、x;z、zh、j 的腭图和舌图(方括号内为国际音标)舌尖(apical)表示舌头的边沿和尖端(rim and apex)。舌尖上(upperapical)表示舌头的尖端上的表面,而不是边沿。舌叶(laminal)表示的是舌头的舌叶(blade)。舌尖叶(apicolaminal)表示舌头的尖端以及舌叶,或涉及边沿的接触。舌面前(anterodorsal)指的是前舌背(anterodorsum)或舌身的前部分。舌叶下(sublamnial)指的是舌头的底面。
图1展示了被调查者女1上颚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的划分基于解剖学特征以及其本人对齿腭的感觉。
图2a-2d展示了被调查者女1的北京普通话的擦音声母 s、sh 和 x 与近音声母 r 的腭位图和舌位图。从腭位图可见,擦音 s(图2a)是龈音,因为通道的收缩处位于门牙根部。从舌位图可见,s 是舌叶音,因舌叶参与了发音。
擦音 sh 和近音 r(图2b和2c)的腭位图和舌位图表明它们是龈后音且是舌尖上音。这代表舌尖并不上卷并倒缩;舌头的底面并不像真正的卷舌音一样接触齿龈脊的后部。确切地说,在 sh 和 r 的发音过程中,舌尖及舌身抬高且后缩,至龈后的区域。正如腭位图和舌位图显示的一样,舌头两边接触处的前端向舌的中心线方向逐渐变细,以形成舌尖上的缩窄通道。逐渐变细,表明在接触时舌头的前部略微向内收裹。这一点以及抬高的舌身可解释为何两边的接触相对大于上文提到的舌叶齿龈擦音 s 两边的接触。
图2d表明 x 的缩窄通道主要是在龈后的区域,尽管硬腭区域和舌体区域的两边接触明显大于 s、sh 和 r 的情况。从音位配律学上说,北京普通话的 x(和 j)只在高前元音 i 或 ü 之前出现。因此,更大的两边接触归因于 x(和 j(图3c))的腭化。从舌位图上看,x 基本是舌叶音,因为缩窄通道的最窄处在舌叶上。
图3a-3c展示了被调查者女1的北京普通话的塞擦音声母 z、zh 和 j 的腭位图和舌位图。通过图3a-3c和图2a-2d的对比,可知擦音 s、sh、x 和近音 r 与其对应的塞擦音 z、zh、j 的腭位图和舌位图是相似的。然而,与擦音相比,塞擦音在上发音部位的接触点差不多更靠前一个发音部位。即,s 是龈音,sh、x、r 是龈后音;而 z 是齿-龈音,j 是龈音。不同的是 zh,保持龈后音而不略微偏前。对于舌头的接触来说,z 保持舌叶音而不略微偏前,zh、j 分别是舌尖音和舌尖上音。
图3b右边的 zh 的舌位图显示 zh 的舌头接触是舌头的边沿和尖端,而不是舌头的底面。这构成了支持 zh 不是一个卷舌音的证据,与 sh 相似。
被调查者女1,以及其他三位北京普通话的被调查者,女2、男1、男2 的擦音 s、sh、x、塞擦音 z、zh、j 和近音 r 的发音调查结果已总结在表格中。四位发音者的上下发音部位的接触方式是相似的。不过,发音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小差异,比如从腭位图来看,女1和男1的 s 是龈音,而女2和男2是齿-龈音,从舌位图来看,女1的 s 是舌叶音,女2是舌尖上音,男1和2都是舌尖音。正如表中展示的,比起上发音部位的接触点的差异,舌头的接触点的差异更多。这或许表明(1)触及上发音部位的准确位置比下发音部位的准确性更重要,(2)触及上发音部位的准确位置比下发音部位的准确性更容易,或(3)与下发音部位相比,上发音部位可以更好地划分。无论何种解释,在触及上发音部位方面,发音者之间的差异更小。
——摘译自参考文章[1]概念问题
关于“翘舌音”和“卷舌音”:这两个词在汉语词典里是同义词,如《汉语大词典》、《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汉语大词典》:【卷舌音】即舌尖后音。指辅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触以形成对气流的阻碍而发出来的音。又称翘舌音。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 zh﹑ch﹑sh﹑r。有些语音学家为了着重强调汉语普通话中的 zh ch sh r 的主动发音部位不必用"舌尖下"(subapical),而将 zh ch sh r 表述为“不是卷舌音”。实际上宽泛的概念是,只要是"舌尖"和"龈后"发出的音就属于 retrolex consonant(翘/卷舌辅音),无论用到的是真正的舌尖(apical)、舌尖上(upperapical)还是舌尖下(subapical)。综上所述,想要表述普通话的 zh ch sh r 的发音部位,可表述为其主动发音部位是"舌尖"而不是"舌尖下"。无论权威的汉语词典、大英百科全书的辅音发音部位图还是国际语音学会的国际音标表,都符合“卷舌、翘舌、retroflex 三者是同义词”这一说法。
发音方法
上面说完了发音部位,接下来就是以发音部位为基础的发音方法。这一部分主要略讲一下,因为大部分方言都有清擦音、送气清塞擦音、不送气清塞擦音。
清擦音:发音部位形成缝隙,气流从中摩擦挤出所产生的音,如:s、sh。
浊擦音:发音部位形成缝隙,气流从中摩擦挤出所产生的音,伴随声带振动,如:r。(r 也可以是浊近音,又称浊无擦通音,即两个发音部位接近,气流通过时不足以摩擦的音。)
清送气塞擦音:发音部位紧闭,气流聚集,然后逐渐打开闭塞部位,大量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如:c、ch、q。
清不送气塞擦音:发音部位紧闭,气流聚集,然后逐渐打开闭塞部位,气流从中摩擦而出,如:z、zh、j。
简而言之
简而言之,翘舌音就是舌尖和舌身整体后缩且抬高,"舌尖"接触[2]或接近[3]"龈后"(即"硬腭前端")的位置去发音。[1]此时舌身的两边碰到上颚的两边。
附件:
汉语的R色彩声母_麦耘.pdf2.2M · 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