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登楼的诗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登楼的诗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目录

求一些好的诗词,形容登高望远,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的?

登高望远也是隋唐五代旅游休闲的重要类型。旅游登高包括登台、登阁、登楼、登山等,常常生成复合型的美感体验。深秋季节,王勃登临滕王阁,百感交集,兴味无穷: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虹消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11]

王勃欣赏着长江的自然风景,旋即又转入对宇宙、历史与人生的思悟之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的宇宙意识是人的生命觉醒意识,自然风景之美只是他思悟宇宙、历史与人生的助力。这一登阁抒怀,似乎成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前兆。

李白游庐山,飞流直泻的瀑布扑面而来,诗人震惊于这种壮观的场景,于是直抒胸臆,捕捉这瞬刻而至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2]这是李白游庐山所作的名句。这种豪迈壮阔的气势,为其他登高者所不及,它是李白强盛的生命精神的动态展现。这种雄壮之美也不为其他时代所通有,它是盛唐气象与伟大时代的文化标志。天地造化如此神奇,通过李白这个漫游者的审美眼光,将庐山瀑布这个意象定格为永恒。

比较唐代其他时期的同类游记诗文,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是登临亭台楼榭,初盛唐人的登高体验与中晚唐人的登高体验有很大的差异。

盛唐人登高咏怀,常是心胸开阔,意境雄浑,豪迈之势,弥漫天宇。杜甫登东岳有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3]这是一首具有盛唐气象的登高杰作。全诗采用远望、近望、细观、俯察等视角,描述杜甫登临泰山所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示出登高者的豪迈志气与博大胸襟。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北游齐、赵等地,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这首游览之作洋溢着登高者个人的青春朝气,也流露出乐观自信的盛唐气象。杜甫游览泰山,获得的是一种壮美豪放的体验,非大胸襟者莫为。

再来看杜甫的另一首登高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14]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已有4年,然而时势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杜甫只身无靠,离开成都草堂,南行几个月之后,来到夔州。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生活依旧困苦,疾病缠身。就在这种窘迫的心境下,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临江远眺,触目伤怀,百感交集,进而引发身世飘零之感,顿生老病孤愁之悲。此时此地,诗人再也难以激发出早年那种气壮山河、俯瞰一切的登临豪气了。

可见,旅游休闲同样具有一定社会性与时代性,它不只是纯粹个体性的审美活动。旅游休闲生成的美和美感与旅游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休闲心境存在或显或隐的联系。

与初盛唐人漫游四方的热情及其壮举相比,中晚唐人的旅游休闲活动大为减少,其审美体验也有很大变化,他们欣赏到的多是残春、寒秋,游览时总是抹不去那一抹淡淡的哀愁,牵系着那一丝莫名的惆怅,伴随着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追忆。尽管中晚唐人也试图解脱苦闷,释放情绪,但很少能真正将心门打开。导致这种旅游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游览者所处社会环境、审美风尚的影响,佛教禅宗的广泛传播等。

唐人喜欢选择在民间节庆登高望远,重阳节便是其一。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的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九登高,远望江山历落,乡关路远,心中惆怅不已,顿感人在旅途,无枝可栖。重九登高,举目无亲,常忆家乡故土,更思先人前贤。如:“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15];又如:“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16]唐人选择重阳节登高,在初盛唐时期更为普遍,而中唐以来则较为少见。重九登高这种旅游休闲活动主要出于对家人亲友的思念,思念之中总是弥漫着浪迹天涯的落寞情怀,散发着漂泊无依的惆怅意绪。

唐人好游,不少文人都有漫游天下的经历。常年的漫游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同时,他们又以诗文的方式传达其漫游体验。登高是唐人漫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唐代文人登高,既欣赏自然风景,又观叹历史名胜。

旅游登高包括欣赏自然风景,这是毫无疑问的。李白说:“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17]这主要是在欣赏自然风景之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8]通过对自然景物之美的欣赏,杜牧将无边的秋意渲染出来。当然,更多的时候,旅游登高意味着复杂的情绪体验,而不只是对自然风景的欣赏。

隋唐时期,都城长安之乐游原、曲江池、杏园、慈恩寺等旅游景地最让人留恋。乐游原是汉宣帝时修建而成,到了武则天时,乐游原已经成为长安士女的游乐之所。北望渭水,南眺终南,京华风光,尽收眼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9]在黄昏暮影之下,李商隐驱车登临乐游原,其迷离之美让他惊叹不已。当然,唐人登临乐游原时,也常生发庙园废弃、万事东流的慨叹,这在中晚唐以来的游览诗中不乏其例。

除了自然美的欣赏之外,旅游登高主要有三种体验值得注意,即登高时触发的人生感、历史感与宇宙感。这三种美感体验也可看做是登高休闲的审美境界。

其一,旅游登高能生发人生体验。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东边,它是隋唐五代长安城最大的风景名胜区。曲江芙蓉苑是唐代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公共休闲游乐场所。唐代诗文里的曲江意象记述了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与历史沧桑。初盛唐时,烟花三月,曲江最为热闹,因为新科及第的进士们经常在曲江亭举行宴会,称为曲江宴,这种宴会影响很大。参加宴会的文人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曲江风光,游览长安盛景。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刘沧有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20]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当时曲江宴集的盛况。

“安史之乱”以后,曲江已经成为荒芜之地,诗人游览曲江,常抒发世事如梦的感叹。江头宫殿锁千门,明眸皓齿已不再。人生有情泪沾襟,江水无痕流不尽。杜甫多次游览曲江,并以其“诗史”之笔记述岁月的沧桑,哀叹人生的无奈。曲江花飞乱,飘风愁煞人。苑边高冢魂不归,细推物理且行乐。杜甫因而赋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21]这首游览诗有深切的人生体验。历经世事沧桑的杜甫感叹,人生穷达皆是造化所为,浮名世利宛如过眼云烟,只有不为浮名世利所绊,才有真正的精神自由,从而以审美之心领略眼前的风景,珍惜有限的存在。

在隋唐五代,旅游休闲所触发的人生体验并不罕见。如,李商隐登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22]这种“身世自悠悠”的人生体验融入了登临者的心境,也受到登临时所见自然风景的触动。这些登楼体验具有审美体验的意味,它以夕阳楼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传达出个体性的生命沉思与身世感念。

其二,旅游登高能引发历史体验。

这种体验主要是由眼前的景物联想起与此相关的人事,通过历史的触摸与想象,抒发对当下存在的依恋与珍惜。人事总有代谢,往来聚成古今。江山依旧如画,胜迹几度变迁。登临怀古,触景动情,会引发一种苍茫悠渺的历史体验。崔颢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3]与这种历史体验相似的,如李白咏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4]这种登高休闲引发的历史体验总是以今昔对比的方式追忆悠远的往事。

王昌龄、孟浩然、刘长卿都写过歌咏万岁楼的诗篇,尤以王昌龄所作《万岁楼》闻名:“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25]这种登临抒怀之作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登高怀古可以是休闲审美活动,但是它的美感不可能是纯粹的愉悦体验,而是一种复合型的历史感,登高者思忖历史,或追问当下,或感伤,或悲愁,或惆怅。旅游登高的历史体验实质上是一种时间的反思意识。

其三,旅游登高能生成宇宙体验。

清人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26]这也是唐人登高的普遍体验。柳宗元登楼有感:“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27]柳宗元的“茫茫”之叹就富有宇宙体验的意味。陈子昂也好登台,每登高,必有宇宙之思,其登高之作,最具形而上的意蕴。其实,触发沈德潜如此慨叹的,正是陈子昂的登台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8]旅游登高能生成宇宙体验,这种宇宙体验不再因为四时季节的更替而触景伤怀,也不再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寻找精神的自由,它是一种蕴含着个人对无边世界、广袤宇宙的感受,也包括对无穷无尽的时空的感悟。这种旅游登高体验是登高者对宇宙无限性的深沉玩味,与前面两种登高体验相比,它的美感内涵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有忧怀,有悲伤,也有惆怅。

在这三种体验之外,旅游登高还能获得生命与存在的超越体验。这种超越体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旅游登高能使人心境超然,尘埃荡尽。王维在写给好友裴迪的信里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29]王维写这封信的本意是,想约裴迪一起游春,因为游春休闲“有深趣”在焉。这深趣就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疏散性情,舒卷襟抱,澡雪精神。这种萧散襟怀的物外之趣常使游览者心神陶醉,忘却归路。旅游的快乐既来自所游之地的优美风景,又离不开游览者的休闲心境,只有二者的妙契无间,才能引发旅游的无穷乐趣。

游不必远,心不必高。何必沧浪水,庶兹浣尘襟。正如王勃所言:“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30]登城观望,春光灿烂,无处不美。春天的美景遍在世界之中,关键在于登临者是否具有休闲的心境,是否能开启审美的眼光。松风阵阵散尘襟,啸傲云林独自赏。刘长卿游四明山:“白云本无心,悠然伴幽独。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31]这种旅游登高者往往逍遥世外,荣辱皆忘,悠然畅怀,万虑顿消。这就是一种心境的超越。

其二,旅游登高能突破世俗生存的有限,体验宇宙存在的无限。这种超越体验源于人突破现有的视野,超越有限的存在,从而走向高远境界的生命冲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2]这首登楼名作将人从有限的山河实景引入无限的时空中去。白居易说:“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 *** 空。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太仓中。”[33]此情此景,登高者会有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自在体验。所谓思接千载,胸罗宇宙,卷舒自在,毫无挂碍,意近于此。

其三,旅游登高能使人获得精神的自由,感受生命与存在的快乐。生活纵然贫贱简朴,乐观之人并不为此而忧心忡忡。他们常通过旅游登高等休闲活动,调理心神,保持精神的愉悦状态。白居易说:“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34]旅游是有闲阶层的休闲活动,它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大乐趣。人们通过旅游休闲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安顿心灵,感受生命与存在的快乐。这种超越体验的审美愉悦性更为突出。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超越体验有时是复合在一起的。如:“步登春岩里,更上最远山。聊见宇宙阔,遂令身世闲。”[35]极目远眺,胸襟开阔,整个身心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自由感,摆脱有限时空的限制,从而与无限的宇宙相照面。

隋唐五代佛教兴盛,寺院也常成为时人的游览场所。古木苍烟,水石多姿。香气空翠中,猿声暮云外。游览寺院,最重要的是在清幽洁净的氛围中观心自照,拂涤尘染,释放心结。“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36]此言深得寺院游览之精神。刘长卿说:“寥寥禅诵处,满室虫丝结。独与山中人,无心生复灭。徘徊双峰下,惆怅双峰月。杳杳暮猿深,苍苍古松列。玩奇不可尽,渐远更幽绝。林暗僧独归,石寒泉且咽。竹房响轻吹,萝径阴馀雪。卧涧晓何迟,背岩春未发。此游诚多趣,独往共谁阅。”[37]游览寺院,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净化了外界的风雨,借此清凉地,助我方外游。此时,尘世空幻之感常会不经意地触发,而本真的心源也会毫无戒备地开启。王勃游寺赋诗:“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38]世间万有如同泡影,寺院的一声钟,古德的一吆喝,乃至院中一滴露水,墙角一寸嫩绿,有时都会让游览者突然心有所悟。所谓单刀直入,直契心源,言语道断,目击道存。所以,寺院游览又可称为清净之游、无迹之游。

【注释】

[11]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唐文》卷一八一。

[12]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李太白全集》卷二一。

[13] [唐]杜甫著,[清]仇兆鳖注:《望岳》,《杜诗详注》卷一。

[14] [唐]杜甫著,[清]仇兆鳖注:《登高》,《杜诗详注》卷二〇。

[15] [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全唐诗》卷四二。

[16] [唐]王勃:《蜀中九日》,《全唐诗》卷五六。

[17]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太白全集》卷二一。

[18] [唐]杜牧:《山行》,《全唐诗》卷五二四。

[19] [唐]李商隐:《乐游原》,《全唐诗》卷五三九。

[20] [唐]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全唐诗》卷五八六。

[21] [唐]杜甫著,[清]仇兆鳖注:《曲江二首》其二,《杜诗详注》卷六。

[22] [唐]李商隐:《夕阳楼》,《全唐诗》卷五四[[!GA996]]。

[23] [唐]崔颢:《黄鹤楼》,《全唐诗》卷一三[[!GA996]]。

[24]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太白全集》卷二一。

[25] [唐]王昌龄:《万岁楼》,《全唐诗》卷一四二。

[26]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27] [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集》卷四二。

[28]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陈子昂集》补遗,《登幽州台歌》,第232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29]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右丞集》卷一八。

[30] [唐]王勃:《登城春望》,《全唐诗》卷五六。

[31] [唐]刘长卿:《游四窗》,《全唐诗》卷一五一。

[32]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唐诗》卷二五三。

[33] [唐]白居易:《登灵应台北望》,《白居易集》卷二五。

[34] [唐]白居易:《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白居易集》卷三六。

[35] [唐]羊滔:《游烂柯山》,《全唐诗》卷三一二。

[36] [唐]张翚:《游栖霞寺》,《全唐诗》卷一一四。

[37] [唐]刘长卿:《宿双峰寺,寄卢七、李十六》,《全唐诗》卷一四九。

登楼吟诗月明中秋--成语一?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有关成语:   嫦娥奔月   花好月圆   月满乾坤   和和美美   月落参横   月落星沉   月异日新   月朗星稀   月值年灾   月缺花残   月盈则食   月明星稀

《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 ),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话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扩展资料:文学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杜甫的“登高望远,美景尽收”诗词有哪些?

1、《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登楼》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5、《望岳》唐代·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登黄鹤楼李白古诗原文黄鹤楼上黄鹤游?

登黄鹤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并非李白,原文也没有黄鹤楼上黄鹤游一句,原文如下:

黄鹤楼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就记载了这则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望眼欲穿很难见到的诗句?

唐代温庭筠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失望情何以堪!

更多关于登楼的诗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