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丨赵小册)
林黛玉的美,不只在于外貌,更在于她超凡脱俗、世外仙姝的气质。
初进贾府时,众人看黛玉就是举止言谈不俗,有着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宝玉初见黛玉时,也觉得这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教过黛玉的贾雨村也说,林黛玉的言语举止跟近日的一般女子不同,举止不凡。
就连薛蟠这个呆霸王,无意中瞥见了林黛玉的风流婉转,也酥倒在那里。
可见林黛玉更胜在风流婉转的神仙气质,更胜在不俗的言谈举止上。那黛玉的超凡气质是从哪来的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刚好可以证明。她读过的那些书都内化成了自身的气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林黛玉是怎么读书的。
01 父母的影响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候,父亲林如海又中过探花。可以说林家即是富贵之家,又是书香之族。
对于当时的女孩儿、甚至很多大家小姐来说,都是不大注重教育的,只不过认得几个字就足够了。可是林如海却从小让黛玉读书,还专门为她请了进士出身的老师。
后来贾敏病故,黛玉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要是按别的家庭来说,要么根本就不给女孩子请专门的老师,要么在这个时候学业也就暂停,老师也就另谋出路了。
可是林如海还特意把老师留下,想让林黛玉继续守制读书。可见林如海对黛玉教育的重视。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深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可以说林如海和贾敏从小就给林黛玉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
02 读书的喜好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除了父母的耳濡目染之外,黛玉本身也很喜欢读书。
在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一到潇湘馆,刘姥姥就见窗下的桌案上摆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一看这么多书,还以为是宝玉这位公子的书房。
贾母听了自豪地笑着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诧异地盯着黛玉看了半天说:“这哪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可见林黛玉是很喜欢读书藏书的。
在林如海病重去世的时候,贾琏曾经带着黛玉回了一趟苏州老家。
那次再返回贾府,黛玉就要在贾府常住了,那时肯定得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都选了带来。可林黛玉没选别的,而是带了许多的书籍过来。
就连她那次带给宝钗、迎春、宝玉等人的礼物也都是纸笔之类的,而不是一般女孩子所喜欢的胭脂水粉之类。可见林黛玉是真的很喜欢读书了。
03 良好的阅读习惯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首先,黛玉读书会做读书笔记。就在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黛玉把自己的两本诗集,一本王维的五言律诗,一本杜甫的七言律诗,给香菱看。
黛玉说,书上有红圈的都是她选的,让香菱把这些有一首读一首。你瞧,随手拿出的书上都带着记号,可见黛玉平时看书也有划红圈、划重点的习惯。
其次,黛玉看到实在好的词句,还会默默背诵。
就在宝黛读西厢的时候,黛玉看《西厢记》越看越爱看,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心里还默默地记诵,把打动内心的句子都默记了下来。
再次,黛玉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顺着当时的情景和心境,读和当下情景心境相适合的书。
比如有个秋天的晚上下起了秋雨,林黛玉看天阴的黑沉,又听着窗外的雨滴竹梢,心有所感。
就在灯下随手拿了一本《乐府杂稿》,那里面刚好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一边听着窗外的秋窗秋雨,一边都选读着和当时氛围相近的诗。
很多时候,在适合的情境下读适合的书,往往更能深刻地体会书中的意境。
还有就是,林黛玉还很善于把刚接触的东西,和以往的东西相互联系起来。
比如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特别喜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就细嚼这八个字的滋味,还把之前的一些相似的记忆都联系起来:
黛玉由这一句话,想到宋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句子,又想到刚才看的《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句子。
她很善于把相似的东西凑聚在一处品味、琢磨,这也是一种能让人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好方法。
04 活学活用的通透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黛玉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特别擅长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刚才说的林黛玉在秋风秋雨中,看了《秋闺怨》《别离怨》,就结合当时的情况,活学活用,自己动手写了一首《秋窗风雨夕》。
比如宝黛读西厢后,宝玉开黛玉的玩笑,黛玉生气说要找宝玉父母去告状,宝玉一听就慌了。
黛玉就用刚才《西厢记》里的话,打趣宝玉刚才被吓的样子,说他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là]枪头”。瞧,刚看的东西就会现场打趣了。
而且林黛玉平时说笑的时候,也特别善于根据当时的情况打趣,她的玩笑话都是极其应景的,即兴反应能力很强。
也就是说黛玉的悟性很强,那些读过的书都化成了她意识中非常有灵气的一部分,连脂砚斋也说黛玉是“聪慧灵智”。
▲ 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
通过上面说的这些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很多读书习惯都不知不觉暗合了读书的内在规律。最后我们来总结下吧:
1)父母的影响;
2)读书的喜好;
3)良好的阅读习惯;
a. 做读书笔记,划重点;
b. 遇到好的词句,可以背诵下来;
c. 按情景和心境读书;
d.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活学活用的通透。